點將台

點將台

點將台位於鴨澤湖以東附近,相傳成吉思汗曾在此檢閱過十萬雄師。在點將台的舊址上,已經發現的文物有成吉思汗西征軍次將領銅質的盔甲,做工十分精緻,現在看上去表面仍有光澤。據說在蘇木河一帶還有一口部隊宿營用的大鍋被壓在巨石之下,還有待後人考證。目前在布爾津縣檔案館裡,仍保存有當年烏梁海左翼左旗扎薩克曾經使用過的重約4.5公斤的官印。

基本信息

簡介與作用

點將台乃古時王者點將出征的地方,為王者擇將出征時刻不可或缺的神聖儀式。隨時光漫步,發展至現代社會,點將台又賦新意。
古有王者乃上帝之言,今有客戶是上帝之說,點將台升華其內涵,將現代商業與歷史文化相結合,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在網上搭建商業信息平台,提供給客戶王者享受。擇商貿夥伴如擇將,點將台提供給客戶高端擇將平台,助您馳騁現代商業戰場。高品位商務導航平台,王者式商務生活!點將台盛意恭候!

一、南京浦口點將台

點將台點將台
南京浦口區東、南門兩鎮的交界處,有一座峻峭壁立的紅石山。它由西北向東而來,好似一條昂甩尾的巨龍,被東移的長江擱淺在陸地上,龍首正好伏附在公路旁俯瞰長江,默默地回首著往事……這就是南京江北地區人人皆知的“點將台”。根據史書記載,它應該稱為“中敵台”,“點將台”則與傳說有關。

中敵台歷史

點將台點將台

石磴縈紆踏碧苔,層樓高敝綺窗開。隔江斜日雨初霽,無數好山飛過來。這首七絕《雨後登中敵台》,是清代浦口人鄭景元即景抒懷之作。雨後的中敵台更顯得巍峨壯麗,令人豁然開朗,心曠神貽。據《江浦埤乘》記載:“中敵台在浦口城上,城踞浦子山,台築其嶺,巍峨壯麗,俯仰江天,萬匯在目,為浦口第一名勝。”明洪武四年(公元137l年),明王朝為著南京門戶的需要,在今東、南門鎮一帶,建起了一道周長十六華里的浦口城。明弘治十六年到正德十二年(公元1503年------1517年),長江水改道北移,沖塌了浦口城南面的一段城牆和“清江”、“望京”兩座城門,這時的江水沿浦子山、平山、寶塔山下沖刷而過。時隔百年後,也就是明朝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大司馬黃克纘親來浦口視察,他認為:“浦城為南京之保障,缺一面與無城同,其當修築……山勢可依則依之,江流宜避則避之……..”他的建議和上疏在大司空丁賓、少司空羅朝國等朝廷官員的支持下,很快得到批准。修補被江水沖塌的城牆南段,從明萬曆四十五年十月開始動工,到萬曆四十六年夏末竣工(公元1617年------1618年),歷時近一年,補造好浦口城南面的城牆899丈,同時增建了一座瓮城,四個門券,九個水洞,七座敵台,這中間也包括了“中敵台”。《江浦埤乘》載曰:“浦子山突起一峰,舊在浦口城中央。明弘治中江水北徙,南城盡圯。萬曆中改築城跨其上。今城牆下,巨石壁立,陡絕千仞,猶想見怒濤衝激時也,上有中敵台。”

新建的中敵台

“基高丈余,方廣四、五丈,空其下,?L石為券,縱橫交錯,通達往來。”後在清朝順治、嘉慶年間也進行過維修。清朝鹹豐年間,太平軍與清軍在浦口多次激戰,中敵台被毀於兵燹之中。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再次重修浦口城時,又重建中敵台。可惜這次再建的中敵台,在浦子山上屹立了六十個春秋便全部倒塌了。所幸我區兩位老先生家中還保存著一張中敵台倒塌之前的照片,這張照片使我們得觀當年中敵台的外貌,並為將來的復建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據《江浦埤乘》載:“中敵台……上有樓三楹,重檐飛宇,戶牖通明,即舊志所謂尺五天也。”中敵台建造之初,本為軍事之用,但由於它氣勢雄偉,獨具一格之故,很快成為人們看長江、觀景抒情的“浦口第一名勝”。明清時期許多文人墨客,常攜酒相邀,登台賞景,題詩留字。中敵台上曾有“留都屏翰”,“江表壯觀”,“江山雄麗”,“尺五天”等匾額。這既是一些名士的即興之作,也說明中敵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風貌,浦口人李可植的一首《隨外舅孫阿匯家大人登尺五天》七律,真實地描繪了當時情景。他寫道:露澌林木暑初收,次第追隨到石樓。江上數峰青過雨,山中七月氣全秋。雲低樹杪巢禽夢,燕亂江清舞翼流。攜句呼天當在此,安能十日共夷猶。

點將台

說到中敵台,必然要提到點將台。關於點將台,雖然縣誌上沒有翔實的文字記載,但它的流傳之廣,都遠遠地超過了中敵台。點將台石碑
關於“點將台”,至今在浦口地區還留下兩個膾炙人口的傳說。真是“無巧不成書”,這兩個傳說偏偏都和姓“韓”的人有關,而且這兩個姓“韓”的又都是統軍之帥。傳說之一是:點將台下有個藏兵洞,一直通到安徽省滁州境內的琅琊山後。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時,為劉邦建立漢王朝立有大功的淮陰候韓信,在此與楚霸王項羽相遇。項羽自持英勇無比“力拔山兮氣蓋世”,要與韓信決戰。當時,韓信兵少將弱,不是項羽的對手。如何退敵呢?只有智取。韓信便登上了浦子山巔的一個平台說:“我這裡有千軍萬馬,你豈是我的對手?”項羽不信,說:“視此彈丸之地,焉能伏有重兵,只有眼見為實。”於是韓信手搖令旗,指揮一隊隊服鮮器利的兵馬從項羽陣前列隊走過,繞後山西北而去。韓信的兵馬源源不斷,竟走了三天三夜。人們不禁要問:“韓信的兵馬,怎么一下子出來這么多?”原來這些兵馬都是由滁州琅琊山後的山洞進去,從點將台下的藏兵洞出來,如此循環往復,使人覺得真有千軍萬馬了。項羽目睹韓信的兵馬三天三夜還沒走完,嚇得不戰自退,這也正是霸王的有勇無謀之處。

點將台傳說

點將台的另一傳說是與南宋的韓世忠有關。韓世忠是和岳飛同時的抗金英雄。金兀朮五進中原時,被韓世忠的軍隊在鎮江打得往北敗逃,後被圍困在長江之中。韓世忠的夫人梁紅玉也是位著名的“巾幗英雄”,她為了有力地截擊金兀朮部隊,親自爬到戰船一、二十丈高的桅桿上,擂響戰鼓指揮兵士作戰。據說,梁紅玉一手拿鼓錘擊鼓、一手拿令旗指揮。由於她登得高,望得遠,兵士們就根據她手中的令旗指向東就打到東,指向西就打到西,打得金兵無藏身之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梁紅玉擊鼓抗金兵”。金兀朮大敗後,正準備從逃跑老路?D?D浦口的宣化渡北去,忽然發現北岸一座高山頂上,宋兵列好陣勢,整裝待命;還見一個山洞口,不斷有一隊隊兵馬走出,金兀朮嚇得既不敢南進,又不敢北逃,以至最後敗走死港“黃天盪”,險些喪了命。

“藏兵洞”

據說金兀朮在長江中望見的那座山就是“點將台”,而台上所擺的陣勢,是韓世忠為了配合梁紅玉一舉擊敗金兵而布的疑兵,雖然他們兵將不多,但卻能出奇制勝,美名傳揚。而“點將台”也隨之聲名大震,流傳至今。不過有人說是從韓信開始有的,有人說是從韓世忠開始有的,還有人說:“藏兵洞就在點將台山下,的的確確通到滁縣的琅琊山後。解放三十多年,誰也沒有發現這個洞。1982年文物普查之際,文物幹部在當地老人的指點下,終於在山底部找到了一個有20平方米方圓的大洞口,但是否就是“藏兵洞”,有待進一步證實。據東門鎮已故老人曾庚林回憶:他爺爺年幼時,曾見有人下過此洞。當時,下洞的人腰系長繩,繩通洞口的鈴鐺上。洞口上的人如聽見鈴鐺響,趕快將入洞的人往外拉。很可惜,下去的這位壯士,沒走多遠便拉鈴返回洞口。這位壯士出洞以後說:“洞內很寬,可四馬並行,但太深、太冷,不敢再進。”還有人下去看見洞內的死馬屍骨。據已故老人靖應昆鳥說,解放初期,在農機校和農機分院搞基建時,他參加挖土工程。在點將台山下由東南至西北方向,他親自挖出和看見一段磚石路,而且鋪得很有規則。這是否和藏兵洞有關?是否是洞底之路?有待新的發掘。
鴻洞

  雪鴻洞

[1]據安徽的史料記載,在滁州琅琊山上的琅琊寺後有“雪鴻洞”。當地也有人說此洞通往浦口點將台。而且還記載了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曾進過“雪鴻洞”,一游之事。這裡面有史實,也有傳說,但卻有驚人的巧合,期望有朝一日揭開這個歷史之謎。不過,據此推斷,點將台與韓世忠的關聯似乎更符合歷史事實。
韓侯台
《江浦埤乘》除了只簡單地提及:“相傳為韓侯台,台下即其藏兵處。”之外,還錄有清代道光年間,浦口人韓印的一首《立春日偕蘭三秋浦王九遠山登中敵台》七律詩句:待到春深春尚寒,行春小步樂盤桓。琅琊山辛棄疾摩崖題刻
[2] 天低礙我登城嘯,山遠邀人隔浦看。萍水交遊心境合,鴻泥蹤跡指聲彈。崇台傳有英雄事,莫說來游我姓韓。(著重號為筆者所加)這首詩的後兩句也說明了點將台和姓韓的有關。如果從傳說自身歷史來看,則流傳了千百年。
“雅號”——點僵台
說來掃興,點將台還有一個可怕的諧音“雅號”------點僵台清朝鹹豐年間,清軍在浦口殘酷鎮壓太平軍,他們殺人如麻,屍積如山,以致無人掩埋,暴屍荒野。戰後,浦口活著的人竟“二十而不得一焉!”人們遂在焚毀的中敵台南面,堆起一座“白骨大冢”(見《江浦埤乘》),故有“點僵台”之說。這無疑是清政府殘酷鎮壓太平軍,屠殺無辜的罪證。今天,當年號稱“浦口第一名勝”的中敵台已蕩然無存,只留下明萬曆四十六年,翰林院侍讀、國子監祭酒顧起元撰文的《重修浦口城記》石碑,橫陳山巔。這塊明碑,現已列為浦口區文物,它是歷史的見證之一。雖然中敵台有翔實的歷史記載,點將台只是傳說,但浦口人更相信它是點將台。時至今日,人們仍稱其為“點將台”,甚至連山下的公共汽車站、馬路,都稱為“點將台汽車站”,“點將台路”。“點將台”遺址自1984年起,己列為浦口區文物保護單位,並將上升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規劃入南京《大江風貌區》江北沿線的主要建設之中。

二、周瑜點將台

周瑜點將台有兩處,一處位於今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匯口鎮曹湖村,一處位於江西九江市區甘棠湖中煙水亭前。

曹湖周瑜點將台

位於今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匯口鎮曹湖村(原江西省九江市東北古桑落洲上),為一丈多高城樓,台基長30米,寬16米,花崗石砌,建在傳說的點將台遺址上面。現樓為明天順二年冬重修,台上建築磚木結構,長18米,寬11米,面積200多平方米,分正廳與左右廂房,房前立柱,木楔穿架,雀蓮均飾雲紋或花鳥紋,頂為碧翠的琉璃瓦,四角起翹,雕樑畫棟,頗顯壯觀。雖一度稱鐘鼓樓,一般仍叫周瑜點將台。傳說是東吳大都督周公瑾檢閱水師和操練兵馬的地方,故台前原有周瑜石馬槽,毀於1966年。據《三國志周瑜傳》記:“建安十一年,周瑜督討麻保二屯,還兵守備宮亭(指鄱陽湖)。又敗江夏太守黃祖,並生擒其部將鄧龍於柴桑(今九江縣)。”又據《志》記載:“漢建安十四年,孫權曾命周瑜向鄱陽湖教習水軍”,可見,原來確實有台用以點將,亦可想像昔日台上旌旗招展,前場刀光戟影,湖面戰船穿梭,壯烈激越的場面。如今登上城樓,憑欄放目,湖水波茫,漁帆點影,清風徐來,令人陶醉。

\

煙水亭周瑜點將台

點將台點將台
江西九江市區甘棠湖中煙水亭前亦建有周瑜點將台。煙水亭周瑜點將台(13張)煙水亭是位於九江市中心的標誌性景觀,是江西省九江市唯一一座百年歷史古建築。相傳為漢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周瑜點將台”之故址。取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詩句“別時茫茫江浸月”,曾建“浸月亭”。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九江講學時,又在湖堤上另建一亭,取“山頭水色薄籠煙”詩句,名“煙水亭”。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亭皆毀。至明末,重建煙水亭於浸月亭舊址。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煙水亭的油漆、牆坯脫落,鴿子等鳥雀活動頻繁,屋頂瓦面破壞嚴重。此外,因受白蟻侵害,煙水亭建築的屋樑、木柱毀壞嚴重,多處下塌,承重力銳減。2009年1月,煙水亭大修結束,這座一度“病危”的“周瑜點將台”故址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再現了三國古貌。煥然一新的煙水亭於1月26日(農曆正月初一)首次向海內外遊客正式免費開放。[3]

三、新源縣點將台

點將台點將台
位於新疆新源縣阿勒馬勒鄉東部5公里南側山坡,南靠那拉提山,東西北三面開闊。長400米,寬300米,高10米,北距鞏乃斯河800米。是別失八里王屯軍鞏乃斯河谷時的“點將台”。公元1321年左右,察合台汗國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西察台汗國於1370年被帖木兒王朝所頁。東察合台汗國即蒙兀兒斯坦,蝗朝因其以別失八時(今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為首府,故名。別失八里第一代君主為也先不花。第二代君主是禿黑魯·帖機,他第一位在今新疆地區信仰並推動伊斯蘭教的蒙古汗王。禿黑魯·帖機死,其幼子黑的兒火煮 別失八里王。14世紀下半葉,(西察合台汗國後裔)帖木爾帝國逐漸強大起來,曾7次遠征東察合台地區。1389年,襲擊了也兒的失河畔黑的兒火者後王的王帳。帖木兒本人還在額敏河畔設立他的斡爾朵(宮帳),並以此為踞點進攻蒙兀兒斯坦,迫使黑的兒火者屈服。為了逃避木爾的壓迫,黑的兒火者將他的牙帳遷到蒙兀兒與畏兀兒斯坦(庫車、吐魯番)之間的鞏乃斯河深處,這種形勢一直延續到馬哈木王。

四、夾江縣諸葛亮點將台

地理概況
夾江縣點將台在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千佛岩風景區內,在景區的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西北里許的高崖諸葛亮點將台
下,突兀屹立著一墩巨石,高約15米,頂上面積達百餘平方米,這就是傳說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練兵的點將台。
故事傳說
據說以前台上建有一土地堂,這裡還有一個民間故事:蜀漢建興三年(225年),南疆孟獲反蜀,邀集三十六寨酋長、七十二洞夷邦洞主及各路番王叛亂。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使孟獲臣服,平南得勝。在商議劃地分治、界定疆域問題時,諸葛亮請孟獲“禮讓一箭之地”。孟獲及部下聽說只讓一箭之地,滿口答應,並歃血盟誓。諸葛亮悄悄招來土地,附耳授計:“舉行射箭儀式時,你把我所射的箭,插到孟獲城邊山上。事畢,建一箭之高房子送你。”土地為將住高樓而心中竊喜。時日,諸葛亮在點將台箭射出弦,土地在空中接過箭,直往孟獲城而去,將箭插在山崖上。事後,土地找諸葛亮兌現許諾建房,諸葛亮說決不食言,叫房建司拿箭照比高度修建土地堂,所以土地堂修建的高度,只有一箭高(約1米至1.2米),點將台由此亦稱為箭台石。[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