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口鎮

匯口鎮

匯口鎮是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皖、鄂、贛三省結合部的安徽省西南邊陲,因長江主流、支流和鄱陽湖三水匯合之口而得名“匯口”,素有“皖江上游第一鎮”之稱,明朝萬曆年間建立。匯口鎮是農業大鎮,全鎮耕地面積7.5萬畝,可養水面1萬餘畝,土地肥沃,屬亞熱帶濕潤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250天,每年平均溫度16.6℃,適宜農作物生長。匯口鎮是“安慶市綜合改革試點鎮”、“安徽省中心建制鎮”。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匯口鎮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日新月異,鎮村面貌煥然一新。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匯口鎮匯口鎮

匯口鎮位於皖、鄂、贛三省結合部的安徽省西南邊陲,因長江主流、支流和鄱陽湖三水匯合之口而得名“匯口”,素有“皖江上游第一鎮”之稱,明朝萬曆年間建立。全鎮面積106平方公里,人口4.9萬人,轄11個行政村,黨員1022人,黨支部30個,外出流動黨員33人,流動黨支部1個。匯口鎮是“安慶市綜合改革試點鎮”、“安徽省中心建制鎮”。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匯口鎮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日新月異,鎮村面貌煥然一新。有寶利來油脂公司、塑膠廠、盛鑫紡織廠等外商在鎮落戶。經濟效益良好發展勢頭強勁。

匯口鎮黨委堅持“依託區位、強化邊貿、突出市場、發展商貿”的戰略。以最優惠的政策、最完善的服務,竭誠歡迎海內外商客和各界朋友來匯口投資興業,共謀發展。

行政區劃

匯口鎮位於皖、鄂、贛三省結合部的安徽省西南邊陲,因長江主流、支流和鄱陽湖三水匯合之口而得名“匯口”,素有“皖江上游第一鎮”之稱,明朝萬曆年間建立,全鎮面積106平方公里,人口4.9萬人。轄11個行政村:匯口社區、同馬社區、西湖村、曹湖村、程營村、康公村、張月村、團結村、三興村、龍潭村、三洲村。
匯口社區位於皖鄂贛三省結合部的安徽省西南邊陲,因長江主流支流鄱陽湖三水匯合之口而得名“匯口”。壩濱公路和即將建成的安九公路從社區穿過,水路交通便利。社區共有24個村民小組,1043戶,農業人口4000多人,耕地面積5127畝,國土面積4.7平方公里,社區座落在集鎮之上,經商、企業及各單位員工達500餘人。
同馬社區位於匯口鎮集鎮,東臨三洲村,南靠長江,西至龍潭村,北臨洲頭鄉羅渡村,面積約1.7平方公里。常住居民780餘戶,人口近3100人,耕地面積3600餘畝。社區在冊正式黨員54人,在職黨員6人。居委會設8個居民小組。社區成立於2005年8月,由原有的桂營村和楊社村於2004年5月合併而成。同馬社區現有辦公服務用房512平方米,設有集體辦公室,警務室、圖書室、資料室、計畫生育服務室、會議室、為民辦事全程代理等。
西湖村由原來的程西、匯西、濱湖三個村合併而成,下轄7個村民小組,人口1780人,耕地面積5420畝。
曹湖村坐落在皖鄂贛三省交界處,是匯口鎮緊靠湖北的一個村。有人口5560人。下轄14個村民小組。由原來的陸圩曹湖和歸林三個村合併而成。曹湖村共有耕地面積8201畝,以種植棉花為主,是匯口鎮優質棉花生產基地。
程營村由原程營村和陳灣村合併而成,坐落在程營集鎮,下轄27個村民小組,人口3664人,耕地面積3278畝,農業生產以棉花種植為主,棉花種植面積3000餘畝,年產值500多萬元。程營村是安徽省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示範村,新建的康居新村已初具規模,
康公村是匯口鎮人口第一大村,西與曹湖村接壤,東與程營村相鄰,是由原來的戴燈村,排灣村和鄭灣村合併而成。康公村現有人口6222人,轄49個村民小組,1552戶耕地面積7896畝,以棉花種植為主,是匯口鎮產棉大村,
張月村由原泥塘,桑落和張月三個村合併而成,東與洲頭鄉汪壩村接壤,西與康公村相鄰,下轄35個村民小組,1254戶,人口4782人,耕地面積6947畝。
團結村座落在匯口鎮東北面,與洲頭鄉宗營村接壤,下轄1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834人。團結村是一個農業大村,現有耕地面積3270畝。棉花種植為主要產業,棉花種植4447畝,年產值990萬元。
三興村坐落在匯口鎮東北面,與洲頭鄉宗營村接壤,耕地面積8341畝,現有人口6012人,下轄18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508戶。三興村是一個農業大村,以種植棉花為主,年產優質棉2490噸。
龍潭村位於匯口鎮西面,東臨匯口集鎮,西和程營村接壤,龍潭村由原朱燈村和張燈村合併而成,總人口5048人,下轄34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6321畝,主要以種植棉花為主,年產優質皮棉600餘噸。潭村坐落在匯口集鎮旁邊,交通便利,壩濱公路全線貫穿該村。
三洲村坐落在永天圩內,村民主要是桐城樅陽移民,現有人口3879人,村民小組13個,耕地面積5623畝,主要以種植棉花為主。

農業建設

匯口鎮是農業大鎮,全鎮耕地面積7.5畝,可養水面1萬餘畝,土地肥沃,屬亞熱帶濕潤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250天,每年平均溫度16.6℃,適宜農作物生長,盛產棉花、油菜、芝麻、大豆、玉米、花生等多種經濟作物。特別是棉花,高產、穩產是國家優質棉口基地之一。

自然環境

匯口鎮棉 花

匯口地處長江中游沖積平原,境內地勢平整,總的走勢西高東低,由南向北傾斜;土壤結構主要為灰潮土,地質偏沙,有機質含量1.15-1.19%,全氮含量0.079-0.095%,速效磷含量4-5ppm,速效鉀含量44-57ppm,土壤微鹼性;土質疏鬆,有夜潮,易耕作。全鎮實有耕地面積65000畝,人口49800人,人均耕地1.32畝。特別適合於要求精耕細作的作物品種耕種栽培。

氣候條件(1)溫度:年平均氣溫16.6℃,全年≥10℃的持續天數為240天,年平均積溫5309.5℃;每年5~10月,氣溫較高,這個階段月平均氣溫為24.8℃。(2)雨量:年均降水1291.3毫米,梅雨季節降水集中;7~8月份,易出現伏旱。(3)日照:年平均日照2051.8小時。7~8月份日照最長,單日平均達8.2小時,9、10月份晴天較多。(4)霜期:初霜期約在11月2日,終霜期約在3月9日,無霜期為255天,即每年的3月9日-11日2日。無霜期長有利於作物乾物質積累,提高作物的生物產量,增加經濟效益。

水利條件

匯口鎮匯口鎮

同馬江堤已經全線實行混凝工澆鑄硬化,以扼制長江洪水,現在即使發生百年一遇的洪水,長江大堤都能安然無恙。境內大小溝渠縱橫交錯,三汊港、東乾渠穿境而過,原有大型電排站兩座,裝機6台套,統計功力825千瓦;國家去年投資3千多萬元安裝駿工的洲頭西站共有4套大型機組,總裝機容量3千千瓦。可確保大雨來時機排控制水位在海拔14.7米以下,徹底解決梅雨季節本地集中降雨而易出現的內澇問題。在抗旱方面,橫跨江堤修有2座通江涵閘(劉港閘驛三閘),在天氣乾旱、作物需要灌溉的時期,長江水位較高,打開通江涵閘可以引入江水進入堤內配套的溝港渠道水位高的可自流灌溉,水位低的也可以從溝港提水灌溉。

農業資源

匯口鎮匯口鎮總體規劃圖

匯口鎮是農業大鎮,盛產棉花、油菜、芝麻、大豆、玉米、馬鈴薯等,你年產優質棉花5000餘噸,是國家優質棉出口基地,油菜2000公斤,玉米大豆芝麻馬鈴薯60萬公斤。匯口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二期加灌項目現已建成並通過驗收,大大提高了農業抗災豐收的能力。

匯口鎮有20000餘畝的蔬菜基地,生產的“三洲辣椒大蒜大包菜”已遠銷全國十二個省、市,蔬菜貿易十分紅火,遠近聞名。

匯口鎮水產資源十分豐富,年產魚、蝦、河蟹等水產品達2000餘噸。養殖業蓬勃發展,豬、牛、羊年飼養量達3萬多頭,雞、鴨、鵝飼養量達150萬隻。

匯口有豐富的宜林用地。由於長江大堤的加固達標以及湖區的開發改造,數以萬畝的宜林荒地可供開發利用。意楊、杉、蘋果、柑桔、大棗、蠶桑等種植業具有一定規模。本地區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光照適宜,旱澇保收,許多作物都適宜種植。本地農事具體的茬口安排是:春夏種植棉花、玉米、大豆、西瓜、蔬菜;秋冬種植油菜、小麥、蠶豆、豌豆。棉花種植面積常年維持在5萬畝左右,單產籽棉保持在550斤的水平,以本地為代表的宿松縣是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玉米種植面積五千到一萬畝,全部種植雜交品種,畝產乾籽1000~1200斤;大豆約為5000畝,畝產400~500斤;西瓜500~1000畝,畝產8000~10000斤。蔬菜以保護地栽培,反季節種植為主。主栽辣椒,約有1000畝,產品主要供應周邊南昌九江武漢等大中城市。秋季種植以油菜為主,面積約為55000畝,主要種植雜交品種,畝產300~400斤;小麥約為5000畝,畝產不到200斤;蠶豆零星種植。

基礎設施

匯口鎮36KV變電所

匯口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鎮容鎮貌不斷美化、亮麗,電力供應充足,日供自來水1萬噸,移動、聯通網路覆蓋全鎮,並實現了電話交換程控機帶,傳輸數字和綜合業務寬頻網,學校、醫院、農行、賓館、稅務、文化廣播電視站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

區位交通

匯口鎮105國道

匯口鎮水陸交通便捷,境內有江岸線20公里,客貨碼頭8個,匯口港是長江流域有名的天然避風港和深水良港,年吞吐量達50萬餘噸,可直達重慶、武漢、九江、南京、上海;公路縱橫交錯與105國道、京九、合九、銅九鐵路,滬蓉、景九高速公路相連線,至周邊省、市、行程均在2個小時左右即可達,交通區位十分優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