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

垓下

垓下,是古代時期的地名,位於今安徽省固鎮縣濠城沱河南岸。是楚漢相爭最後決戰的戰場遺址,被譽為世界七大古戰場之一。

基本信息

讀音

 ɡāi xià

釋義

古地名,垓下位於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東南(另說固鎮濠城鎮),
是漢劉邦圍困項羽的地方,項羽在這裡被圍失敗。

垓下之戰

你
公元前二〇六年,秦王朝滅亡後,以項羽和劉邦為代表形成了兩大政治集團。他們為了爭奪農民起義勝利的果實,進行了殊死的搏鬥。在四年多的時間裡,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劉邦屢戰屢敗。身受重傷十二次。公元前二〇五年至公元前二〇三年,楚漢兩軍在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一帶進行了一次決定性的大戰。開始楚軍比較強大,由於在政治和戰略上不斷發生錯誤,逐漸喪失主動,雙方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公元前二〇二年十月,項羽引軍東撤,劉邦率軍實施戰略追擊。同年十二月,項羽軍被包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陷於一籌莫展的境地。為了進一步動搖和瓦解楚軍,一天夜裡,劉邦要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楚軍聽了,益發懷念自己的家鄉。項羽也大為吃驚,說:漢軍已經完全占領了楚國的土地了嗎?為什麼楚人這樣多呢?項羽惶惶然不能入睡,深夜在軍帳里喝酒。他—面喝酒、一邊激昂慷慨地唱起歌來,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據說他的愛妾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拔劍自刎而死。項羽見大勢已去,帶了八百騎兵連夜突圍南逃。第二天天亮,劉邦發覺項羽突圍而去.便派灌嬰帶領五千騎兵連追帶趕。
項羽渡過淮河,繼續跟隨他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項前到陰陵(在今安徽定遠縣西北),迷了路,陷進湖沼地帶,被漢軍追及。項羽領兵且戰且退,退至和縣烏江,被迫自刎。劉邦乘勝追擊.很快平定了江南,建立了漢朝一統天下。

垓下古戰場遺址

撒旦
據專家考證,垓下古戰場俗稱霸王遺址,現在叫霸王城,當年的垓下古戰場就位於今天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城東南沱河北岸的韋集鎮垓下村一帶,現在的垓下村就是兩千多年前的霸王古城。
霸王城位於濠城鎮北側,緊臨沱河(古洨水),是垓下遺址的核心保護區,該城為一橢園形的漢代城池,占地近30萬平方米,雖經2000多年的風摧雨浸,城牆仍高出地表2.5-4米。垓下霸王城呈不太規則的四方形,大多數地段的城垣仍聳立在地面,保存完好,城的拐角處均構築成弧形。城北瀕臨沱河(古稱洨水),城東、南、西三面開掘有護城河,當初的霸王城其實是一座土築的營壘,地勢偏高、四面環水,作為軍事要塞易守難攻。據當地民眾說,以往每當大雨過後,在土城的周圍常有殘劍和箭簇露出地面。可見這裡當年的戰鬥規模之大。
目前史學界已基本認定:現實中的“垓下村”就是歷史上的“垓下”,而整個古戰場的範圍應該是以此為中心,分布於現在的泗縣、靈璧、五河、泗縣交界處的方圓數百餘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域上。因此這些地方都有“霸王城”,靈璧縣境內不僅有“霸王城”,附近還有韓信吹簫台、散楚山、虞姬墓等。這些縣的縣誌均有垓下之戰的記載,足以說明當時戰爭規模之大和分布之廣。

霸王城

有傳說,西楚霸王曾駐軍屯兵的地方,均稱霸王城。所以,有數個霸王城也不足為奇。

遺址旅遊

你
垓下古戰場位於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境內,是楚漢相爭最後決戰的戰場遺址,被譽為世界七大古戰場之一。
垓下古戰場俗稱霸王遺址,在韋集鎮內,霸王城史稱“垓下”,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垓下,劉邦一舉摧毀項羽楚政權。垓下戰役奠定了漢王朝400多年歷史,漢字、漢語、漢文化、漢民族均由此得名。這次戰役規模空前,在中國和世界戰爭史上影響深遠,被專家們稱為“東方滑鐵盧”。民間廣為流傳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別姬”等動人悽美的故事均出於此。
垓下遺址是一處十分重要的古代城址,包括新石器時代晚期和秦漢兩個時期的文化遺存。遺址四周城垣呈南北向不規則長方形,大多數地段的城垣仍聳立在地面,保存完好。城址東、西、北三垣的中部現各有一缺口。城內面積約15萬平方米,包括護城河,城址面積近20萬平方米。遺址包括城垣、城門、護城河、道路和排水系統、夯土建築基址、窯址、活動場所、紅燒土遺蹟、水井、灰坑等重要遺存,出土了石器、陶器、銅器、鐵器和錢幣等各類器物170餘件,以新石器時代和秦漢時期的陶器居多。
整個旅遊區由保護區、緩衝區和開發區三個板塊組成,保護區為垓下古戰場遺址區,占地25公頃,有古戰場紀念碑、仿古城樓、霸王別姬遺蹟、浣發池、連理樹等。緩衝區鋪設有寬31米南北走向霸王街和寬40米東西走向漢王街以及霸王祠、漢王祠、虞姬墓和楚漢陣亡將士墓等景點。開發區建有萬壽園、許慎紀念館、垓下博物館、漢民俗村和仿古一條街、垓下古戰場虛擬宮、古漢墓、虞姬灣水上樂園和占地67公頃垓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垓下古戰場遺址現屬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成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與大澤鄉起義遺址、虞姬墓、鳳陽皇陵、禹王廟、湯和墓等旅遊景點形成皖北文化旅遊一條線。

景區榮譽

AA級景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特點

垓下古戰場俗稱霸王遺址,在韋集鎮內,霸王城稱“垓下”,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垓下,劉邦一舉摧毀項羽楚政權。垓下戰役奠定了漢王朝400多年歷史,漢字、漢語、漢文化、漢民族均由此得名。這次戰役規模空前,在中國和世界戰爭史上影響深遠,被專家們稱為“東方滑鐵盧”。民間廣為流傳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別姬”等動人悽美的故事均出於此。

新《辭海》勘誤

近日,新修訂《辭海》出現了將垓下遺址地理歸屬從“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改為“今安徽固鎮東北沱河南岸”這一錯誤。據《史記》《漢書》《安徽通志》(清 光緒年),及《中國漢語詞典》(1979年版)所記,垓下遺址地理歸屬應為“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又據《後漢書·郡國志》《中國史稿地圖集》(郭沫若),及《中國歷史地圖集》與《垓下風雲》所記,“今安徽固鎮東北沱河南岸”的濠城應為“洨城遺址”而非“垓下遺址”。

垓下民間傳說

飛
垓下歷史悠久,文明璀璨。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裡就建立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古城,成為周邊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垓下史前古城的發現,是目前淮河流域的唯一,填補了安徽省的空白,被評為2007年全省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和2008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重點候選項目。
垓下地扼要衝,歷來是兵家重地。著名的楚漢相爭大決戰——垓下之戰就發生於此,從而上演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慷慨激昂、膾炙人口的歷史活劇,流傳千古,遐邇聞名。項羽的《垓下歌》和虞姬的和歌情真意切,令人盪氣迴腸,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史冊中的壯麗一頁。
西漢初年,高后之侄呂產被封為洨侯,在此建都立國,後改為洨縣。西漢之初,陳氏世家聞名於世,有“一門三尚書”之稱。東漢著名經學家、文學家、《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曾任官洨縣,世稱“許洨長”,被譽為“字聖”。
垓下的文化傳承,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幾千年來,勞動人民以高度的智慧、深刻的思想、樸實的語言,通過故事、傳說、歌謠、諺語等方式,口碑相傳,記錄了許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地方風土人情,從而創造並流傳著大量的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
“垓下傳說”就是長期在垓下地區民眾中口頭流傳的敘事體民間文學。它以故事的形式、生動的語言、曲折的情節、真摯的感情講述了一些在當地影響較大的人、事、物,有褒有貶,愛憎分明,表達了強烈的願望和美好的寄託。它源於生活,但又突破局限,甚至包含著相當的不盡合理和超出真實的成份,甚至有較多的神化意識,從而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因此“垓下傳說”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成為一種獨特的口頭傳承文化,使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許多傳說甚至家喻戶曉,有的甚至成為千古絕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