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遺址

垓下遺址

垓下遺址,垓下之戰遺址位於北緯33°21′,東經117°38′處,在今靈壁縣城東南,韋集鎮單圩老莊胡村附近。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決戰於此,劉邦大敗項羽,迫使項羽演出“霸王別姬”和自刎烏江的歷史悲劇。如今,這片土地已經很難找到當年戰爭的痕跡,不過依然留下了許多傳說和紀念建築。

基本信息

垓下遺址垓下遺址
垓下遺址垓下遺址

地理位置

垓下之戰遺址位於北緯33°21′,東經117°38′處,在今靈壁縣城東南,韋集鎮單圩老莊胡村附近。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決戰於此,劉邦大敗項羽,迫使項羽演出“霸王別姬”和自刎烏江的歷史悲劇。

如今,這片土地已經很難找到當年戰爭的痕跡,不過依然留下了許多傳說和紀念建築。

虞姬墓

座落在今靈璧縣城東15華里,宿(縣)泗(縣)公路南側。虞姬項羽的寵妾,當年楚漢相爭,項羽四面楚歌時,虞姬自刎而葬於此。

公元前202年楚漢決戰垓下(今靈璧城南沱河北岸城後大隊),項羽兵少糧盡,四面楚歌,陷入重圍,遂夜飲帳中,面對寵妾虞姬、駿馬烏騅,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王歌罷而泣,虞姬知軍情突變,哀嘆大勢已去,歌而和之。 《史記正義》《楚漢春秋》雲,虞姬歌詞為: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歌罷,拔劍自刎;項羽突圍,倉皇出走,途中築冢葬此。

霸王城

位於靈璧縣城西北,今尹集鎮濉河北。公元前204年,楚漢兩軍大戰濉水之濱,項羽大敗劉邦於此。

垓下遺址八景

霸城煙雨:城內原有古壽聖寺,寺中有一千年皂角樹,樹冠如蓋,玉立聳天。遠觀霸王城,樹木蔥籠,煙雨蒼茫,氣象萬千,引人遐思。
漢陵秋色:濠城周圍多土丘,素有“濠城古堆三千三,數罷金山數銀山”之說。
虞灣夕照:虞灣,又名虞姬灣,在今固鎮縣濠城鎮垓下村境內的沱河南岸,西距垓下遺址約1公里,傍堤臨水,蘆葦叢生。每逢雨季,在夕陽的照射下,碧波重粼,垂柳滴翠,令人胸襟開闊,心馳神往。
撒金曉月:撒金橋,扼南京至北京的官道要衝,在古洨城西南約200米處,為一石橋。
夾山簫韻:夾山,又名夾山口,在今固鎮縣濠城鎮垓下村境內。
古剎晨鐘:濠城多寺廟,清晨寺廟鐘聲齊鳴,宏亮深遠,音傳數里,振聾發饋。
洨上雙虹:洨水即今沱河,水首源於河南商丘,東流入淮。流經濠城的河段修有兩座拱橋,構造精巧,建築雄偉,恰似雙虹凌空,左右輝映。
沱沙落雁:每到秋季,古洨城東西上下十餘里河灘上,會有成群的大雁在此棲息,成為沱河兩岸一大景觀。

 

垓下遺址之爭

2010年1月6日,《“垓下遺址”豈能“過河”?》一文,對近日新修訂的《辭海》把垓下遺址地理歸屬從“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改為“今安徽固鎮東北沱河南岸”的“垓下過河說”提出質疑。
此文一經刊登,便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很多讀者致電本刊,對此事予以關注。1月11日,記者一行來到靈璧,與該縣相關部門負責人及部分專家進行座談,並走訪了垓下遺址附近的村民,他們紛紛表示——
“不能給歷史製造懸念,不要給子孫留下遺憾!”
“沒有垓,何來垓下?!”剛一見面,現年72歲的曾擔任過靈璧縣文化局副局長的謝永禕老人對於“垓下遺址”之爭就亮明了觀點。“‘垓下’只是個普通名詞,不是專有名詞,資料上有關記載也很多,如古沛郡有垓下、河南鹿邑也有垓下,從地勢上看,有高崗才有垓下。項羽和劉邦最後一戰的‘垓下’,據《中國漢語詞典》1979年版記載,‘劉邦圍困項羽之地就在今安徽省靈璧東南、沱河北岸。’固鎮縣說‘垓下’是他們的,但是固鎮的濠城哪裡有‘垓’?他們沒有,我們有!”
謝老闡述,清同治、鹹豐年間,每遇發大水,垓下附近的百姓就會帶著牲畜跑到垓上以求避水,因為那是最高的地方。“垓下”在哪兒,應從“垓”談起,因為當年項羽和劉邦大軍激戰時,不可能只局限於某一個地點,固鎮可能是“垓下古戰場”,但卻非“垓下遺址”。記者正在採訪時,縣水利局送來一份檔案資料,上面記載著沱河治理的歷史,沱河從來沒有改道過。如此說來,“垓下遺址”不可能從沱河北岸“轉移”到南岸。
謝老對記者說,經過2000多年的滄桑歲月,垓下之戰已經日漸沉入到歷史的長河中,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旅遊產業興起,垓下遺址才再次引起人們的重視。目前,“垓下”的屬地問題已不再是學術問題那么簡單,固鎮方面所爭的不是學術,而是經濟。剛出現“垓下”之爭時,靈璧縣文化局、縣史志辦也曾以縣政府的名義,用大量詳實的論證編寫報告向省里反映過這個問題。固鎮縣爭奪“垓下”靠《史記》上曾有過的一些記載,說古洨國在其境內,除此之外,他們沒有多少依據。“上世紀九十年代,安徽大學的一位歷史學教授站在濠城一看說‘原來垓下就在這裡’,真是草率!”謝老不屑道。
謝老表示,固鎮不是與我們爭“垓下遺址”,確切地說應該是“奪”。“《辭海》的編輯應該學問高深,態度嚴謹,貿然推倒學術結論,是有失偏頗的!”謝老不無憂慮地說:“編造出來的歷史是經不起考驗的,我們一定要釐清事實真相,不能給歷史製造懸念,不要給子孫留下遺憾!”
  “誰編造歷史,就是歷史的罪人!”
“靈璧與固鎮的‘垓下’之爭,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就曾撰文論證。固鎮方面說‘垓下’是他們的,簡直就是張冠李戴!”採訪中,曾擔任過靈璧縣靈城文化站站長的79歲的解安中老人義憤填膺地說。
據解老介紹,固鎮縣之所以說“垓下”是他們的屬地,理由無非是《史記》上曾說其在靈璧東南,而濠城也在東南。固鎮方面稱古代時有個洨國在其境內,但楚漢戰爭時不可能有國,這反而證明“垓下”不屬於固鎮縣。
解老對記者說,靈璧縣垓下因劉邦在此大敗項羽而著稱,固鎮縣濠城因為是古洨國之都而馳名。這兩個名稱不同、位置不一的地方,由於一些史籍記述有錯和一些人考證有誤,垓下位置誤被說成在濠城。自元朝初年以來就有人稱“垓下與濠城自是兩地,不得並而為一也。”可是直到現在,還有人宣稱“經過到濠城實地考察、考證後認為,垓下位置在濠城。”更為嚴重的是,固鎮縣史志辦還把“垓下即濠城”當作正確的結論載入《固鎮縣誌》。
那么,“垓下位置在濠城”這一錯誤說法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漢書》記載“洨有垓下聚”,這沒有錯誤,洨確實有個地方叫垓下聚。可是到了元朝初年,馬端臨編著的《文獻通考》卻稱“垓下,即濠城(又稱洨城)地也”,於是產生“垓下即濠城”這一錯誤說法。
至清乾隆年間,靈璧知縣貢震就發現《文獻通考》這一說法有誤,指出“《漢書》言,‘洨有垓下聚’,則垓下與洨城(即濠城)自是兩地也,不得並而為一也”。貢震為了證明他的這一論斷,去實地考察,卻又誤把澮水(今固鎮縣鏡澮河)當洨水(今沱河),導致他把固鎮縣南連城集北的濠崗當作洨縣故城——濠城。又因他認為垓下和濠城不在一個地方,於是他把沱河南岸之濠城推斷為“垓下”,得出“垓下,今濠城也”的錯誤結論。這部分只要翻閱《靈璧志略》便可得見。清光緒年間,《安徽通志》就指出貢震這一判斷的錯誤:“貢震謂洨城在連城集北岸,蓋以澮水為洨水雲。”
解老說,垓下,是因地形而得名。弄清“垓下”的概念,對於垓下位置不在濠城這一結論會更加明確。唐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上說:“垓下是高崗絕岩,今猶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側,因取名焉。”由此可知,在古代自然形成的高崗絕岩地形(即地形一面平緩,一面陡峭)才可稱為垓下。1953年治淮委員會測繪的“靈璧南部高程表”顯示,北部平緩,標高18.77米,南部陡峭,最低標高15.22米,高程相差3.32米,呈半島狀由北向南伸延。2000多年過去了,在靈璧垓下仍可見這種特殊的地形,而濠城則不具有這種地形,不夠格稱“垓下”。
“垓下不在濠城,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至於固鎮所謂的‘垓下村’、‘垓下居委會’,那都是後來才起的名字。《辭海》的編輯考證不嚴謹就修改詞條,誤導後人。歷史就是歷史,不能隨意篡改,誰編造歷史,就是歷史的罪人!”解老再次強調。
“‘垓下遺址’和‘洨城遺址’不能混為一談”
“固鎮自1965年從宿縣地區劃分出去之後,於1986年申報省級文物保護,1991年挖掘了一個漢墓,2007年又要求修改教科書,還組織省文物考古隊進行考古,後開發了兩條街,塑了‘霸王別姬’像,進行旅遊資源開發。這些方面他們比靈璧縣搶先了一步,這或許與他們做了大量工作是分不開的。”採訪中,靈璧縣文化局非遺申報股股長石亞萍對記者說。
石亞萍表示,要明確“垓下”的屬地,先要辨析垓下聚的位置。最早記載“垓下”位置的是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郡國志二:“沛國(秦泗水郡,高帝改。雒陽東南千二百里),二十一城,戶二十萬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萬一千三百九十三。二十一城其中‘洨’有垓下聚。”這二十一城當中“洨”在西漢時是一個侯國的封地,東漢經學家和文學家《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曾為“洨”縣長,世稱許洨長。“洨”有垓下聚,是指“洨”境內自然村落。《後漢書·郡國志》記載的郡國、侯國以及聚邑屬三級不同的行政機構,“洨”是西漢侯國的都城,而“垓下聚”則是東漢“洨”縣境內的自然村落,即在今韋集鎮垓下村(過去叫單圩鄉老莊胡村)。如此,郭沫若《中國史稿地圖集》和中華地圖學社《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註“垓下”位置均不是固鎮濠城的“洨”城遺址。“垓下遺址”和“洨城遺址”在地圖上經度相差5ˊ,緯度相差3ˊ,兩地地面直徑距離是8公里,以沱河為界,“垓下遺址”在沱河北岸靈璧縣境內,“洨城遺址”在沱河南岸今固鎮縣境內。按照《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註的“垓下”和“洨”的位置,僅相距區區十幾里地,但它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古地名,即現在的兩個遺址:“垓下遺址”和“洨城遺址”。
石亞萍告訴記者,200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固鎮縣濠城鎮境內遺址曾進行大面積發掘,發現一個古城址,從古城址面積、地形及出土的文物上看,“古洨城”在歷史上的確切位置就是今天的濠城鎮,與《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註的地理坐標一致。她認為,無論是從歷史記載還是從近年來的考古發掘來看,均證明今濠城是古洨國遺址,而非“垓下”。
通過多年的研究和實地考察,石亞萍收集了詳實的史料文獻,她將於近期自費出版15萬字、集圖文一體的《垓下風雲》一書,從不同角度詮釋劉邦大戰項羽的垓下古戰場的點點滴滴,也將佐證“垓下遺址”確在靈璧縣東南的事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