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壁縣

靈壁縣

郵政編碼235200。 郵政編碼234200。 郵政編碼234300。

靈壁縣靈壁縣奇石

拼音:Lingbi Xian
面積:2054平方千米
人口:115.62萬人
政府駐地:靈城鎮
郵編:234200
區號:0557
代碼:341323
地理坐標:東經117°17′-117°44′、北緯33°18′-34°02′

概況

靈璧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7°17′-117°44′、北緯33°18′-34°02′。縣境東臨泗縣,西連宿州市埇橋區,南接蚌埠市固鎮、五河兩縣,北於江蘇省銅山、睢寧兩縣接壤,南北長82千米,東西寬36千米,總面積2054平方千米。2004年,全縣總人口115.62萬人。

縣人民政府駐靈城鎮,郵編:234200。代碼:341323。區號:0557。拼音:Lingbi Xian。

全縣地勢低平,地形為北高南低,呈西北東南傾斜。海拔27-18.5米,一般多在20米左右,地貌特徵為“大平小不平”,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89.6%。

行政區劃

靈壁縣轄13個鎮、6個鄉:靈城鎮、韋集鎮、黃灣鎮、婁莊鎮、楊疃鎮、尹集鎮、澮溝鎮、尤集鎮、下樓鎮、朝陽鎮、漁溝鎮、高樓鎮、馮廟鎮、向陽鄉、朱集鄉、大路鄉、大廟鄉、禪堂鄉、虞姬鄉

行政區劃

宿州市轄1個市轄區、4個縣。

宿州市 面積9787平方千米,人口593萬人(2003年)。
埇橋區 面積2868平方千米,人口172萬。郵政編碼234000。
碭山縣 面積1193平方千米,人口 91萬。郵政編碼235300。縣人民政府駐碭城鎮。
蕭 縣 面積1885平方千米,人口130萬。郵政編碼235200。縣人民政府駐龍城鎮。
靈璧縣 面積2054平方千米,人口115萬。郵政編碼234200。縣人民政府駐靈城鎮。
泗 縣 面積1787平方千米,人口 85萬。郵政編碼234300。縣人民政府駐泗城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

歷史沿革

置宿州。據《史記》:“殤公秋立,封孫文子林父於宿。”據《元和郡縣誌》:宿州“取古宿國為名”。

1949年設宿縣專區,屬皖北行署區。宿縣專署駐宿縣,轄宿城市及宿縣、靈璧、泗縣、泗洪(由泗縣析置,駐青陽)、五河、懷遠、碭山、蕭縣(駐龍城鎮)、永城等9縣。

1950年由宿縣析置濉溪縣,駐濉溪口。宿縣專區轄1市、10縣。

1952年宿縣專區屬安徽省領導。宿縣專署駐宿城市。將碭山、蕭縣2縣劃歸江蘇省,永城縣劃歸河南省。轄1市、7縣。

1953年撤銷宿城市,併入宿縣。

1955年蕭縣、碭山2縣由江蘇省劃入安徽省宿縣專區;將泗洪縣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宿縣專區轄8縣。1956年撤銷宿縣專區,將宿縣、靈璧、泗縣、五河、懷遠、濉溪、蕭縣、碭山等8縣劃歸蚌埠專區。

1961年復設宿縣專區,專署駐宿縣。原蚌埠專區所屬宿縣、靈璧、泗縣、五河、懷遠、濉溪、蕭縣、碭山等8縣劃入宿縣專區。

1964年以宿縣、靈璧、五河、懷遠4縣各一部分地區設立固鎮縣(駐固鎮)。轄9縣。

1970年宿縣專區改稱宿縣地區,地區駐宿縣。轄宿縣、碭山、蕭縣(駐龍城鎮)、靈璧(駐靈城鎮)、泗縣、五河、固鎮、懷遠、濉溪等9縣。

1977年將濉溪縣劃歸淮北市領導。宿縣地區轄8縣。1979年設立宿州市,屬宿縣地區領導。轄1市、8縣。 (以上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沿革·史為樂著》)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宿縣地區的懷遠縣、固鎮縣、五河縣劃歸蚌埠市。

1998年12月6日,國務院批准:(1)撤銷宿縣地區和縣級宿州市,設立地級宿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埇橋區。(2)宿州市設立埇橋區,以原宿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埇橋區的行政區域。(3)宿州市轄原宿縣地區的碭山縣、蕭縣、泗縣、靈壁縣和新設的埇橋區。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宿州市總人口5516423人;埇橋區 1601181 碭山縣 862356 蕭縣 1196377 靈壁縣 1051325 泗縣 805184 (按當年行政區劃;單位:人)

2004年底,全市共有11個街道、72個鎮、27個鄉。

地方特色

蕭縣葡萄

靈壁縣蕭縣葡萄
據記載,蕭縣葡萄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蕭縣是安徽省主要葡萄生產基地之一。蕭縣葡萄品種繁多,約近百個,其中尤以“玫瑰香”葡萄為最佳。這種葡萄紫里透紅,宛如珊瑚瑪瑙,並有穗大、粒飽、肉肥、多汁、透明、清香、食後生津等優點。其次,“白羽”葡萄亦別具風味,它猶如水晶白玉,晶瑩透明,果粒嚴實,皮薄汁多,既酸又甜,香郁爽口。此外,還有金皇后、龍眼、黑罕、佳利釀、北醇等品種也頗受人們歡迎。蕭縣葡萄除生食外,大量用來釀酒,並加工罐頭。同時,蕭縣葡萄還具有藥用價值,能壯筋骨、治瘺痹。從葡萄中提取的單寧,酒石酸,可用於鎮靜和食物防腐等。

靈壁縣碭山酥梨
碭山酥梨
品種特性:果實近圓柱形,頂部平截稍寬,平均單果重250克,大者可達1000克以上;果皮綠黃色,貯後黃色;果點小而密;果心小,果肉白色,中粗,酥脆,汁多,味濃甜,有石細胞;可溶性固形物11%~14%,可溶性糖7.35%,可滴定酸0.10%,維生素C 2.21毫克/百克。樹勢強,萌芽率為82%,一般剪口下多抽生2個長枝。定植後3~4年開始結果。以短果枝結果為主,腋花芽結果能力強。短果枝占65%,腋花芽20%,中果枝7%,長果枝8%,豐產性好,管理好豐產、穩產。適應性極廣,對土壤氣候條件要求不嚴,耐瘠薄,抗寒力及抗病力中等。在遼寧興城9月下旬成熟,果實發育天數135天,營養生育天數為207天。

碭山酥梨生、熟食俱佳,老少皆宜。“生食可清六腑之熱,熟食可滋五臟之陰”,更兼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數百年來受到各階層人士的青睞。《本草綱目》第三十卷有詳實的記載,臨床也證明:碭山酥梨有止渴、生津、祛熱消暑、化痰潤肺、止咳平喘、滋陰降火、涼心解毒等功效,被歷代中醫稱之為“果中甘露子,藥中聖醍醐”。明萬曆、清乾隆時就被列為貢品。解放後,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胡耀邦等同志品嘗後也給予很高的評價。至今更是聞名遐邇,譽滿四海。1985年全國優質名特產品評比會議上,碭山酥梨被評為全國名特水果;1992年獲全國綠色食品博覽會最高獎;1993年獲泰國國際博覽會“龍馬金獎”;1995年、 1997年連續獲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牌獎。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鑑定並頒發了綠色食品標誌。產品遠銷美、澳、東南亞和全國各大中城市。

宿州樂石硯

靈壁縣樂石硯
宿州樂石硯為中國古代名硯,在唐宋時已負盛名。韓愈、白居易、蘇軾、米芾等文豪方家均有論贊。在國內、日本、東南亞被視為珍品。

樂石硯產於宿州市。以樂石制硯始於南唐,興盛於宋代。樂石硯歷來受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青睞。宋徽宗在一樂石硯上御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代大書法家蘇軾曾珍藏兩方瓦形玉蓉樂石硯,其銘曰:“金聲玉振,世垂於珍”。宋代米芾《硯史》、高似孫《硯箋》、《四庫全書》等對樂石硯均有記載。由於諸多原因,樂石硯雕刻技藝失傳數百年之久,80年代初得以再現。

樂石硯石質稍硬,剛柔並濟,疏密相承,發墨良好,澀而不費筆,滑而不拒墨,“二德兼備”;其聲圓潤清脆,叩之錚錚,聲清如玉;雕刻精湛,因形構圖,因色取藝,因紋施技,因質狀物,構思奇巧;刀法挺秀剛健,線條流暢,轉折渾圓,古樸凝重,掘中見秀;技法靈活多變,其製作技藝即承傳統工藝精華,又博採眾家之長,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藝術價值、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宿州樂石硯重新問世以來,先後被中央電視台安徽電視台,《人民日報》(海外版)、《書法報》、《香港大公報》、《中國文房四寶》、《收藏》、中國台北《硯台天地》等數十家報刊雜誌專題報導。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著名書法家趙朴初先生題書:“硯林瑰寶”。當代書壇巨匠及學界名流李可染、劉開渠、劉炳森、唐雲、謝稚柳、馮其庸、沈鵬、謝冰岩、王成喜等人都曾對樂石硯題詞讚譽。

靈壁奇石

靈壁縣靈壁石
說到靈壁石的發展史,不能不提到宋徽宗禍國殃民的《花石綱》。從公元1051年宋仁宗到靈壁縣(時虹縣)采靈壁磬石,徵集古樂譜,到宋徽宗在開封平地建“艮岳”,期間成百年間,徵用了大量的靈壁石。“艮岳”中以靈壁石為獨立景觀的幾十座。其中最有名的一方靈壁石,體積龐大,被賜名為“慶雲萬態奇峰”,還有“金鏊玉龜”,“望雲龍座”等。傳說一方靈壁奇石,高二十餘尺,舟載至開封后,破城牆而入,千夫抬至不動,徽宗說;“此石乃神物也。”乃以金帶披掛石上,方才移至苑中。從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靈壁石的開發,至今徐州博物館乾隆行宮還藏一方花石綱遺石。

在石文化昌盛的宋代,還出現了《雲林石譜》這樣經典性的賞石專著。《雲林石譜》匯載石品一百一十六種,靈壁石被列為第一品,贊稱靈璧石為石玩之最,奠定了“天下第一名石“(清乾隆語)的基礎。宋末,又有“宣和石譜“問世。由於帝王及士大夫的宣揚與收藏,靈壁石譽滿天下。

明清是我國奇石文化集大成的時期。品石專著層出不窮,賞石理論更加完善,嚴密;一些將校士兵,販夫走卒,農夫工匠,也走進了收藏奇石這個高雅的行列。

靈壁縣靈壁石
明朝最有名的藏石家當推人稱米太僕的米萬鍾,乃米芾之後裔。他心清欲淡,獨嗜奇石成癖。宦遊四方,袍袖所積,唯石而已。他藏之靈壁石,無不奇巧殊絕,各具形勝。其中一方狀若飛雲欲墮,後刻有“泗濱浮玉“四篆字。又有一方靈壁石,已流傳了數百年,其珍無比。米太僕請大畫家吳文仲作畫,請大名士董其昌作“跋“,對其珍愛有加。

清代的愛石者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和蒲松齡。這兩位偉大的文學家的人生道路都很坎坷,他們發奮著書,寄託自己的“孤憤”。《石清虛》一文,就是蒲翁愛石如命的自我寫照.故事中的順天人刑雲飛“好石,見佳不惜重直.” 一次,他獲一奇石,“四面玲瓏,峰巒疊秀”。喜極,如獲異珍。配以檀趺,供諸書案,以命相許。可卻屢屢為豪強奪走。刑雲飛矢志不移,直至欲以性命殉石。蒲松齡把石、人、神融為一體,表現了對奇石的一往情深。曾被蒲松齡珍藏的一方歷史名石“海岳石”,現珍藏在蒲松齡紀念館內。此靈壁石被列為國家珍貴文物。

明清時期,賞石理論更趨於完善。曹昭《格古要論》,對靈壁石作了中肯的評論。《素園石譜》、《靈壁石考》等都對靈壁石給以極高的評價。“楊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更是完善了宋人的賞石觀,在“瘦、透、皺、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醜而雄,醜而秀”,方臻佳品;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的“醜石觀”。

靈壁縣靈壁石
明清時期,眾多的文人墨客不僅收藏靈壁石,還以齋館中懸掛靈壁石製品“編磬”和工藝品為雅事。風流皇帝乾隆下江南,不僅題寫了“天下第一名石”,還把江南不少名石運到北京。御花園和中山公園社稷壇中的假山中,都有靈壁石。園中刻有乾隆題寫的“繪月”和刻有“青蓮朵”的,也是靈壁石。

到了近、當代,把玩和收藏靈壁石的名家也是層出不窮,但研究靈壁石方面,未有多少突破。四十年代後,奇石文化曾一度中落了幾十年之久。

20世紀8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中華大地,一度被冷落了的靈壁石又重新浮出水面。一些有經濟頭腦的人到靈壁石產地“尋寶”。靈壁石特有的內在魅力,一旦被抹去身上的浮塵,必然會發出璀燦的光輝。當地農民把採掘靈壁石作為一個致富途經。1991年,中國寶石協會在北京召開了觀賞石籌備委員會,之後各地協會紛紛成立,國家園林部門也以奇石為重點舉辦每兩年一屆由政府承辦的奇石展,開拓了奇石市場的長河,靈壁石在此行列中成為各地石館的必備藏品,90年代中期,是靈壁石走向市場的輝煌之日,洶湧而來的經濟大潮,使得已臻溫飽的普通百姓也開始有興玩石。靈壁石的主要產地漁溝鎮奇石市場有大小石館300多家。徐州作為漢文化的發祥地,緊鄰靈壁石產地。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優厚的經濟實力。使成批量的靈壁石上品石湧入徐州。位於徐州風景秀麗的雲龍湖旅遊勝地的徐州靈壁石館,被中國收藏家協會列為我國十大優秀藏石館之首。一些機關工作人員,離、退休幹部、教師及企業集團的老總們,以收藏靈壁石珍品為雅好。一些人還在北京、廣州、煙臺等地開起了石館,更有一些石商,往來穿梭於靈壁石產地與全國各大城市之間,把成千上萬噸的靈壁石輸送出去,為靈壁石的流通做出了貢獻。

特色風味

1、余橋野味
地址:從靈璧坐計程車向宿州方向,到余橋下,車費20元左右,最好是午飯,
否則6點以後,沒有車可以送你回來
主營:燒野兔、野雞、麻雀、大雁、斑鳩、毛咕咕(一種野鳥)

2、虞姬驢頭
地址:從靈璧坐計程車向泗縣方向,到虞姬鄉政府門前下,
問政府食堂在哪裡,車費20元左右
主營:紅燒驢肉、清湯驢頭 (此時來靈不推薦,驢肉太燥,適合冬天吃)

3、馮廟羊肉
地址: 從靈璧坐計程車向徐州方向,到馮廟鎮下,車費40元來回(司機要管吃飯),
推薦鎮北羊肉館、老顧羊肉
主營:全羊(有孜然口味和清湯口味),啃羊骨頭免費

4、泥鰍館
地址:靈璧西關酒廠南門對面
主營:紅燒泥鰍(飯店老闆是全國勞動模範,現在下崗)

5、老楊地鍋雞
地址:靈西閘老橋向南500米
主營:紅燒土雞

6、王老五地鍋雞
地址:鳳儀市場東門向北300米
主營:地鍋雞貼小餅、地鍋魚貼小餅

7、常來小吃
地址:太平橋頭
主營:鍋燒豆腐五香雞、泉水魚

主要旅遊景點

虞姬墓

靈壁縣虞姬墓
到靈璧縣城東、宿泗公路南側,有一片終年常綠的樹林,樹林中沉睡著一座古墓。墓基隆起,碑石林立,靜穆凝重。這就是安徽省重點保護文物——虞姬墓

二千多年前,楚漢相爭的最後決戰,就在靈璧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進行的。那位著名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項羽,就在這裡發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仰天長吟。跟隨項羽南征北戰的絕代佳人虞姬,面對四面楚歌,兵敗如山倒的絕境,唱出了“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的悲歌,隨後拔劍自刎而死。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寫道:虞姬容貌美麗,性情溫柔,知書達禮,深得項羽喜愛。公元前202年,項羽率兵突圍,敗在垓下(今靈璧縣沱河北岸),被劉邦率領的漢軍團團圍住。劉邦採用“四面楚歌”置疑兵陣,瓦解楚兵軍心,致使項羽中計,導致全軍覆滅,演出了令人肝腸寸斷的“霸王別姬”悲劇。

相傳,虞姬自刎後,項羽帶著她的屍體,向南馳走,不料漢兵追至,項羽無可奈何地丟下了虞姬的屍體。後來這裡出現的村莊就叫“霸離鋪”意指霸王別姬之處。項羽突圍後,虞姬的屍體被來不及突圍的楚兵移葬於“霸離鋪”東2.5公里處,後來這裡出現的村莊就叫“虞姬村”,兩處自得名以來,至今沿襲不變。

虞姬墓歷盡千年,時壞時修。墓側曾建有虞姬廟,廟內塑有項羽、虞姬像,人物造型極為生動。虞姬柳眉杏眼,明眸皓齒;項羽氣宇軒昂,剛強剽悍。塑像四周,詩詞歌賦的石刻林立。在唐宋年間,靈璧作為京師通往東南地區的必經之道,文人墨客往往三五成群到虞姬墓前憑弔攬勝,然後吟詩填詞以發思古之幽情。

園內有陳列室,陳列室採用磚木結構,粉牆小窗,青灰色小瓦,內進雕樑畫棟,結構巧妙。室內陳列著垓下和虞姬墓中出土的文物、有關的史料和詩詞歌賦。園內還有一幅對聯,頗為傷感:

虞姬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

姬耶安在,獨留青冢向黃昏。
正學書院

靈壁縣靈壁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