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餘隆

扶餘隆(朝鮮語:부여융),(615年-682年),為百濟義慈王之子,是百濟的末代太子。

基本信息

簡介

扶餘隆是朝鮮古代史上三國時期百濟國第三十一位君主扶餘義慈之子。此人在史書中無傳,只是散見於《資治通鑑》、新舊《唐書》中“東夷”及“高宗本紀”等條目中。

羅振玉編《芒洛家墓遺文》一書收有《唐扶餘隆墓誌》全文。結合史、志,不僅可以清楚地了解扶餘隆被俘入唐後的經歷,更可從中分析扶餘隆本人的行為及心態對百濟國最後命運的影響。據羅氏《芒洛家墓遺文》載,《唐扶餘隆墓誌》“高二尺四寸五分,廣二尺四寸八,二十六行,二十七字,正書。”南京博物院藏有此志拓片,拓片縱橫均在57厘米左右。拓片所見與羅氏所載完全一致,只是有損。字數略多一些。志文的標題位置頗奇特,不是位於首行而是位於末行,為“大唐故光祿大夫、行太常卿、使持節、熊津都督,帶方郡王扶餘君墓誌”。

生平

644年,扶餘隆被義慈王立為王世子(《三國史記》又稱後來扶餘孝為世子,但聯繫遺留的文物和唐朝的史料,扶餘孝為世子為誤記)。660年,新羅及唐朝聯軍攻陷百濟國都泗沘城,扶餘隆和父親扶餘義慈向唐軍投降,被唐軍帶到東都洛陽。百濟遺臣鬼室福信及僧侶道琛等人擁立扶餘豐為王的百濟復國運動失敗後,664年,扶餘隆被唐高宗任命為熊津都督府都督,管理百濟故地和遺民。扶餘隆因為百濟、新羅是世仇,害怕受到新羅國的侵略,未敢赴任,最後在洛陽去世。
後來百濟國的國土大多被新羅國兼併。由清末金石學家羅振玉撰寫的《唐代海東藩閥志存》記述了包括他在內的百濟遺民的在中國境內的大致狀況。
其墓志銘在洛陽北邙山一帶發掘,其後代散居於中國各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