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都[古代地名]

東都[古代地名]

東都,名詞解釋:1.歷代王朝在原京師以東的都城。2.一般即指洛陽。是隋後期的首都。3.東都為復都制體系下“位於東方的都城”的意思。東都也是台灣在明鄭時期的名稱。

基本信息

名詞解釋

1.歷代王朝在原京師以東的都城
(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東。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左傳·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於相土之東都以會王之東搜。"楊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覽》八十二引《竹書紀年》雲:'後相即位居商丘。'則相土之東都為今河南商丘縣。"一說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參閱《通鑑地理通釋》卷四。
(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在鎬京之東。《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諸侯城成周以為東都崇文德焉。"
(3)東漢都洛陽在西漢京都長安之東。漢班固有《東都賦》。
(4)隋唐時指洛陽。時京都在長安。《隋書·煬帝紀上》:"〔大業五年春正月〕戊子上自東都還京師。"《新唐書·高宗紀》:"〔顯慶二年十二月〕丁卯洛陽宮為東都。"
2.
(5)南唐指廣陵建康之東。故址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宋陸游《南唐書.烈祖紀》:"﹝升元元年﹞以建康為西都廣陵為東都。"
(6)元代指大梁。故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清侯方域《定鼎說》:"勝國有三都焉:冬春居大都﹑東都……東都者大梁也。"
3.代指東漢。
4.長安東都門的省稱。漢疏廣與侄受同時退隱滿朝百官祖餞於東都門外後以"東都"謂致仕或餞別之地。東都洛陽
東都,一般即指洛陽。是隋後期的首都,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建設。城南對伊闕,北據邙山,唐朝時高宗、中宗、睿宗、武則天、玄宗、昭宗、哀帝都洛陽近50年,時稱為東都、神都或東京。城內有隋唐時代面積最大的宮殿群——洛陽宮,和中國歷史上最高大的宮殿建築——萬象神宮
當然洛陽與長安並稱東西二京的時間就久了,有二千多年了。
台灣舊稱
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台灣建立明鄭政權,將台灣改稱東都(後鄭經改為東寧)。

中國東都

東都東都
西周時,周成王在國都鎬京(今西安市)以東的雒邑(今洛陽市)興建東都,稱為成周,為西周兩都之一。犬戎後,周平王遷都至成周,雒邑成為周室唯一國都。在定都長安(又稱為“西都”)的朝代,洛陽則被雅稱為東都。東漢班固的《兩都賦》中,有《東都賦》描繪東都洛陽。隋朝唐朝置都長安,洛陽被稱為東京東都.
隋唐時指洛陽。時京都在長安。《隋書·煬帝紀上》:"〔大業五年春正月〕戊子上自東都還京師。"《新唐書·高宗紀》:"〔顯慶二年十二月〕丁卯以洛陽宮為東都。後唐,同光三年(925年)三月改東京為鄴都,以洛京為東都。五代十國時的南唐的都城為金陵(現在的南京市),廣陵(現在的江蘇省揚州市)為陪都,廣陵亦被稱為東都廣陵府。

日本東都

在日本,江戶時代的江戶城曾被雅稱為東都

越南東都

越南,1397年胡朝時期,升龍城(越南語:ThangLongThanh,今河內市)被改稱“東都”(越南語:ĐôngĐô),“西都”(越南語:TâyĐô)則為“清化”。後繼的黎朝亦採取復都制,設定了東京(當時亦稱為“東都”和“西京”,當時的“東京”即現在的河內市。1802年,越南阮朝定都順化,東京於1831年改稱河內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