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

《醫學源流論》

作者徐靈胎(1693-1771),名大椿,一名大業,晚號洄溪老人,清·吳江人。大椿生有異稟,聰強過人,先攻儒業,博通經史,旁及音律書畫、兵法水利。中年時因家人連遭病患,相繼病故數人,遂棄儒習醫,而取家藏醫書數十種朝夕披覽,久而通大義。更窮源極流,自《內經》至明清諸家廣求博採。自此醫道日進,難易生死,無不立辨,怪症痼疾,皆獲效驗。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徐大椿(1693-1771年),又名大業,靈胎,晚號洄溪老人。清代江蘇吳江縣松陵鎮人。祖父徐釚,為翰林院檢討,曾纂修《明史》。父徐養浩,精水利之學,曾聘修《吳中水利志》。徐大椿自幼習儒,旁及諸子百家,凡星經、地誌、九宮、音律、技擊無不探究,尤嗜《易經》與黃老之學。年弱冠,補邑諸生。鏇改習武,精通技擊及槍棍之法,可舉三百斤巨石。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醫學,攻讀《本草》、《內經》、《難經》、《傷寒》、《千金》、《外台》及歷代名醫之書,久之妙悟醫理,遂懸壺於世。其臨證洞曉病源,用藥精審,雖至重至危之疾,每能手到病除,為時醫所嘆服。乾隆二十五年(1686年),文華殿大學士蔣溥患疾,皇帝詔訪海內名醫,大司寇秦公首薦徐大椿。帝召之入

《醫學源流論》《醫學源流論》
都,徐氏診畢奏曰:“疾不可治。”帝嘉其誠,欲留京師效力,乞歸田裡。後二十年,帝以中貴人有疾,再召入都。時大椿已七十九歲,自知體衰,未必生還,乃率子徐爔而行,果至都三日而卒。帝惋惜之,賜以帑金,命爔扶櫬以歸。徐大椿平富於著述,今存《難經經釋》二卷、《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一卷、《醫貫砭》二卷、《醫學源流論》二卷、《傷寒類方》一卷、《蘭台軌範》八卷、《慎疾芻言》一卷。醫書之外,尚有《道德經注釋》、《陰符經注釋》、《樂府傳聲》等。

作者自敘

醫,小道也,精義也,重任也,賤工也。古者大人之學,將以治天下國家,使無一夫不被其澤,甚者天地位而萬物育,斯學者之極功也。若夫日救一人,月治數病,顧此失彼,雖數十里之近,不能兼及。況乎不可治者,有非使能起死者而使之生,其道不已小乎?雖然,古聖人之治病也,通於天地之故,究乎性命之源,經絡臟腑、氣血、骨脈,洞然如見,然後察其受病之由,用藥以驅除而調劑之。其中自有玄機妙悟,不可得而言喻者,蓋與造化相維,其義不亦精乎?道小,則有志之士有所不屑為,義

《醫學源流論》《醫學源流論》
精,則無識之突有所不能窺也。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王公大人,聖賢豪傑,可以鏇轉乾坤,而不能保無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不聽之醫者,而生殺唯命矣。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系之人,其命由懸於醫者。下而一國一家所系之人更無論矣,其任不亦重乎?而獨是其人者,又非有爵祿道德之尊,父兄師保之重。既非世之所隆,而其人之自視,亦不過為衣服口食之計。雖以一介之微,呼之而立,至其業不甚賤乎?任重,則托之者必得傳人;工賤,則業之者必無奇士。所以勢出於相違,而道因之易墜也。余少時頗有志於窮經,而骨肉數人疾病連年,死亡略盡。於是博覽方書,寢食俱廢。如是數年,雖無生死骨肉之方,實有尋本溯源之學。九折臂而成醫,至今尤信。而竊慨唐宋以來,無儒者為之振興,視為下業,逡巡失傳,至理已失,良法並亡,惄然傷懷,恐自今以往,不復有生人之術。不揣庸妄,用厥言,倘有所補所全者,或不僅一人一世已乎?

內容簡介

《醫學源流論》二卷,徐大椿撰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此書堪稱為“徐大椿醫學論文集”,共收其評論文章九十九篇。上卷為經絡臟腑、、病、方藥,下卷則治法、書論(並各科)、古今。縱橫捭闔,觸及之處,每有新見,發前人之未發,言常人所不敢言,尤針砭時弊甚多,論述道理深湛,中醫史上正缺如此大手筆之評論家也,大椿實古今第一人。

此書頗多先進之論,例如作“治人必考其驗否論”,指斥“今之醫者,事事反此,惟記方數首,擇時尚之藥數

《醫學源流論》《醫學源流論》木刻版
種,不論何病何症,總以此塞責,他認為,“若醫者能以此法(效驗)自考,必成良醫;病家以此法考醫者,必不為庸醫之所誤。”是頗具‘實踐檢驗”為標準之義。種人痘法本非傳統,當時推行尚多阻力,徐氏卻具真知灼見,指出有“九善”(九大好處),作不遺餘力之提倡。
《醫學源流論》二卷,國朝徐大椿撰。其大綱凡七,曰經絡臟腑,曰脈,曰病,曰藥,曰治法,曰書論,曰古今。分子目九十有三。持論多精鑿有據。如謂病之名有萬,而脈之象不過數十種,是必以望、聞、問三者參之。又如病同人異之辨,兼證兼病之別,亡之分,病有不愈不死,有雖愈必死,又有藥誤不即死,藥性有今古變遷,《內經》司天運氣之說不可泥,針灸之法失傳。其說皆可取。而人參論一篇,涉獵醫書論一篇,尤深切著明。至於有欲救俗醫之弊而矯枉過直者,有求勝古人之心而大言失實者,故其論病則自岐黃以外,秦越人亦不免詆排。其論方則自張機《金匱要略》、《傷寒論》之外,孫思邈劉守真李杲、朱震亨皆遭駁詰。於醫學中殆同毛奇齡之《說經》。然其切中庸醫之弊者,不可廢也。

內容節選

《司天運氣論》

邪說之外,有欺人之學,有耳食之學。何謂欺人之學?好為高談奇論,以駭人聽聞,或剿襲前人之語,以示淵

《醫學源流論》《醫學源流論》
博。彼亦自知其為全然不解,但量他人亦莫之能深考也,此為欺人之學。何謂耳食之學?或竊聽他人之說,或偶閱先古之書,略記數語,自信為已得其秘,大言不慚,以此動眾,所謂道聽塗說是也。如近人所談司天運氣之類是矣。彼所謂司天運氣者,以為何氣司天,則是年民當何病。假如厥陰司天,風氣主之,則是年之病,皆當作風治。此等議論,所謂耳食也。蓋司天運氣之說,黃帝不過言天人相應之理如此,其應驗先候於脈。凡遇少陰司天,則兩手寸口不應,厥陰司天,則右寸不應,太陰司天,則左寸不應,若在泉則尺脈不應亦如之;若脈不當其位,則病相反者死,此診脈之一法也。至於病則必觀是年歲氣勝與不勝,如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心痛脅滿等症。倘是年風淫雖勝,而民另生他病,則不得亦指為風淫之病也;若是年風淫不勝,則又不當從風治矣。經又云:相火之下,水氣乘之,水位之下,火氣承之。五氣之勝皆然,此乃亢則害,承乃制之理。即使果勝,亦有相剋者乘之,更與司天之氣相反矣。又雲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之常也。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則歲半以前屬司天,歲半以後又屬在泉,其中又有勝不勝之殊,其病更無定矣。又云:厥陰司天,左少陰,右太陽。謂之左間右間,六氣皆有左右間,每間主六十日,是一歲之中復有六氣循環作主矣。其外又有南政北政之反其位,天符歲會三合之不齊,太過不及之異氣,欲辨明分晰,終年不能盡其蘊。當時聖人,不過言天地之氣運行鏇轉如此耳。至於人之得病,則豈能一一與之盡合?一歲之中,不許有一人生他病乎?故《內經》治歲氣勝復,亦不分所以得病之因。總之,則病治病,如風淫於內,則治以辛涼,六氣皆有簡便易守之法。又云: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無問其數,以平為期,何等劃一。凡運氣之道,言其深者,聖人有所不能知,及施之實用,則平正通達,人人易曉。但不若今之醫者所云,何氣司天則生何病,正與《內經》圓機活法相背耳。又屬在,其中又有勝不勝之殊,其病更無定矣。又云:厥陰司天,左少陰,右太陽。謂之左間右間,六氣皆有左右間,每間主六十日,是一歲之中復有六氣循環作主矣。其外又有南政北政之反其位,天符歲會三合之不齊,太過不及之異氣,欲辨明分晰,終年不能盡其蘊。當時聖人,不過言天地之氣運行鏇轉如此耳。至於人之得病,則豈能一一與之盡合?一歲之中,不許有一人生他病乎?故《內經》治歲氣勝復,亦不分所以得病之因。總之,則病治病,如風淫於內,則治以辛涼,六氣皆有簡便易守之法。又云: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無問其數,以平為期,何等劃一。凡運氣之道,言其深者,聖人有所不能知,及施之實用,則平正通達,人人易曉。但不若今之醫者所云,何氣司天則生何病,正與《內經》圓機活法相背。以後又
《醫學源流論》《醫學源流論》
屬在泉,其中又有勝不勝之殊,其病更無定矣。又云:厥陰司天,左少陰,右太陽。謂之左間右間,六氣皆有左右間,每間主六十日,是一歲之中復有六氣循環作主矣。其外又有南政北政之反其位,天符歲會三合之不齊,太過不及之異氣,欲辨明分晰,終年不能盡其蘊。當時聖人,不過言天地之氣運行鏇轉如此耳。至於人之得病,則豈能一一與之盡合?一歲之中,不許有一人生他病乎?故《內經》治歲氣勝復,亦不分所以得病之因。總之,則病治病,如風淫於內,則治以辛涼,六氣皆有簡便易守之法。又云: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無問其數,以平為期,何等劃一。凡運氣之道,言其深者,聖人有所不能知,及施之實用,則平正通達,人人易曉。但不若今之醫者所云,何氣司天則生何病,正與《內經》圓機活法相背耳。又屬在泉,其中又有勝不勝之殊,其病更無定矣。又云:厥陰司天,左少陰,右太陽。謂之左間右間,六氣皆有左右間,每間主六十日,是一歲之中復有六氣循環作主矣。其外又有南政北政之反其位,天符歲會三合之不齊,太過不及之異氣,欲辨明分晰,終年不能盡其蘊。當時聖人,不過言天地之氣運行鏇轉如此耳。至於人之得病,則豈能一一與之盡合?一歲之中,不許有一人生他病乎?故《內經》治歲氣勝復,亦不分所以得病之因。總之,則病治病,如風淫於內,則治以辛涼,六氣皆有簡便易守之法。又云: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無問其數,以平為期,何等劃一。凡運氣之道,言其深者,聖人有所不能知,及施之實用,則平正通達,人人易曉。但不若今之醫者所云,何氣司天則生何病,正與《內經》圓機活法相背耳。

評述

本文根據徐靈胎論著及後世文獻所示線索,從儒道淵源對其學術思想進行探討.指出徐靈胎治學特點為“從源以

《醫學源流論》《醫學源流論》
及流”,即通過對漢唐以前經典的學習研究.奠定醫學根本.而後對後世諸家之書取長去短.完善醫學知識結構。同時,本文還提出了徐靈胎崇古、尊古的原因是不忍古來聖人相傳之醫道衰落,“悉一心之神理,遙接古人已墜之緒”。因此針砭後世醫家。維護漢唐以前醫學之源。

略加闡析,以窺一斑。 “余嘗謂清代醫人中,有二奇人,曰四明高斗魁、玉田王清任;有二學人,曰吳縣葉桂、吳江徐大椿;有二妄人,曰昌邑黃元御、元和陸懋修。高王二人,奇而不詭,開創風氣;葉徐二人,雖沿仲景,自有創穫;若黃陸二人,直以齒牙勝人,然究其實則枵然無物者。”

中國醫學古籍

中國的傳統醫學淵源流長,有很多寶貴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而要想讓大家學習到其中的精神,最簡便的方法就只有通過閱覽古籍。

中醫文化

中醫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知識
《要藥分劑補正》
《永類鈐方》
《無冤錄》
《醫方藥性合編》
《歷代名醫蒙求》
《赤水玄珠全集》
《四海類聚方》
《食物本草》
《本草選》
《藥鏡》
《配方百篇》
《雷公藥性賦解》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本草彙編》
《炮炙大法》
《藏府標本藥式》
《證治匯補》
《雞峰普濟方》
《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景岳全書》
《本草乘雅半偈》
《銀海精微》
《續名醫類案》
《外科精義》
《十四經發揮》
《外科證治全生集》
《釐正按摩要術》
《經效產寶》
《醫學入門》
《濟生方》
《理傷續斷方》
《御藥院方》
《五十二病方》
《顱囟經》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養老奉親書》
《外科正宗》
《引書》
《本草正義》
《衛生寶鑑》
《本草從新》
《醫宗金鑒》
《明醫雜著》
《醫說》
《重樓玉鑰》
《本經逢原》
《本草綱目拾遺》
《傷科補要》
《開寶本草》
《小品方》
《名醫類案》
《證類本草》
《醫學綱目》
《格致餘論》
《脈訣》
《類經》
《婦科玉尺》
《外台秘要》
《本草經集注》
《本草崇原》
《萬病回春》
《食療本草》
《太平聖惠方》
《本草品匯精要》
《吳醫匯講》
《針灸甲乙經》
《回回藥方》
《古今醫統大全》
《臨證指南醫案》
《飲膳正要》
《千金要方》
《外科精要》
《難經》
《本草綱目》
《針灸大成》
《溫病條辨》
《本草備要》
《脈經》
《神農本草經》
《新修本草》
《醫學源流論》
《傅青主女科》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