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本草醫方彙編》

《脈學本草醫方彙編》

《脈學本草醫方彙編》中醫叢書。清太醫院編。收有《奇經八脈考》(李時珍撰)、《脈訣考證》(李時珍撰)、《瀕湖脈學》(李時珍撰)、《四言舉要》(崔嘉彥撰)、《本草備要》4卷(汪昂撰)、《醫方集解》6卷(汪昂撰)等6種。現有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善成堂刻本。

簡介

《脈學本草醫方彙編》《脈訣考證》
《瀕湖脈學》是作者研究脈學的心得。他根據各家論脈的精華,列舉了二十七種脈象。先以簡明的字句,再以適當的比喻來敘述各種不同的脈象,以幫助讀者理解。其中同類異脈的鑑別點和各種象的相應病證,都編成歌腑,以幫助讀者誦記。最後所附刪補宋、崔嘉彥所著的《四言舉要》,也是以易誦、易記的詞法,全面地敘述有關脈學的各種問題,所以本書是初學脈學的良好讀物。

《奇經八脈考》是研究奇經八脈的專論。“十二經脈”是中醫論述生理,病理機制的一種學說,而“奇經八脈”是“十二經脈”以外的旁支,也就是中醫《脈經》學說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書不但詳敘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還結合所主病證,提出相應的治療。同時也是憑脈診斷疾病的一種依據,所以對學習和研究脈學也有參考的必要。

《脈訣考證》的主題,是以考證和評論當時流行的脈學書《王叔和脈訣》為對象,其內容是集錄明以前各家對該書的不同意見,結合作者自己的見解,作為一種學術上的討論,由於這裡面接觸到好些脈學上的實際問題,如“七表八里”、“男女脈位”等,所以對研究脈學來說,是能起到論證和解決部分存疑問題的作用。

《瀕湖脈學》所例舉的脈象共有二十七種,分別為:浮 脈、沉 脈 、遲脈 、數脈、滑脈、澀脈 、虛脈 、 實脈、長脈、短脈、洪脈、微脈、緊脈、 緩脈、芤脈 、弦脈 、革脈、牢脈、濡脈、弱脈、散脈、細脈、伏脈動脈、促脈、結脈、代脈。每種脈象並附有歌決解釋。

《奇經八脈考》與氣功

《脈學本草醫方彙編》《奇經八脈考》
李時珍“博極群書,參討古今”,引證“九流百氏”之言,撰著《奇經八脈考》一書。《奇經八脈考》開創了醫學氣功之先河,對醫學氣功有重要價值。

1、對醫學氣功理論的指導作用

《奇經八脈考》是李時珍以醫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研究奇經八脈的專論。“十二經脈”是中醫論述生理、病理機制的一種學說,而“奇經八脈”是“十二經脈”以外的旁支,也是中醫與氣功“經脈”學說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奇經八脈考》不僅詳敘“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結合所主病證,提出了相應的治療,而且結合丹道理論與實踐指明了“小周天”運行軌道,揭示了氣功內秘“玄牝”、“陰蹺”等重要關竅,同時也為憑脈診斷疾病提供了一種有力的依據。奇經八脈即陽維、陰維、陽蹺、陰蹺、沖脈、帶脈、任脈和督脈。著名養生氣功師梅自強老中醫認為:“從《奇經八脈考》可以看出,李時珍是養生修真內練氣功大師,所以特作此“考”。我們通過對《奇經八脈考》的學習研究,對中醫與氣功的結合無疑是很好的理論借鑑”。

2 、 對醫學氣功實踐的指導作用

在醫學氣功修煉中,開通奇經八脈是整個修煉過程中的起步階段,是煉精化氣、行氣的必由之路。八脈之中又尤先通任督二脈最為重要,所以醫學氣功築基,首先要打通任督二脈,使其循環。采煉陰蹺開通八脈的行氣補助方法,在道家龍門派修煉實踐中已於以充分肯定,用此法驅除一身百竅之陰邪,使周身氣血流通,經脈通暢。蓋身中陰邪之氣不除,即使練功不輟,並無法結丹。修習傳統養生靜功若進境不大,多是氣血不通,而采練陰蹺,打開奇經八脈,可治遺傳病、防病治病健身均有益處。《奇經八脈考》融張紫陽之說與醫學為一爐,簡易清楚,為後世醫學氣功開通八脈的實踐奠定了基礎。

3、奇經八脈在辨證論治上的運用

李時珍說:“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里”,明確陽維、陰維二脈職司表里營衛,乃氣血之維繫,對臨床病症的辨證論治頗有啟示作用。總之,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集前人諸說之大成,且加以發揮,為後世奇經八脈辨證、用藥和養生氣功作出了貢獻。可謂:具通天手眼,萬世準繩矣。

《瀕湖脈學》與《脈訣考證》

《脈學本草醫方彙編》《四言舉要》
《瀕湖脈學》與《脈訣考證》是論述脈學的專著,詳細論述了相似脈辨別要點 ,糾正了以往某些脈學中的謬誤 ,所論述的脈學理論由博返約,簡明切用,在理論知識上和臨床經驗上對中醫脈學有深刻影響和重大貢獻。《瀕湖脈學》是李時珍擷取《內經》、《脈經》等諸書精華,結合自己的經驗撰著而成。總為一卷,內容分兩部分,一是闡述了27種脈象的脈形特點,辨別方法及主治病證,二是引錄了闡述脈學理論的《四言舉要》。《四言舉要》部分以《難經》的浮、沉、遲、數為綱,以風、氣、冷、熱主病,將《脈經》的24脈,《脈訣》的長、短脈等隸屬其下,加以論述,精煉了脈學,尤其對牢、革兩脈的論述,以《四言舉要》為最早。該部分以四言歌訣形式主要論述了脈象的機理、診脈法、五臟平脈、辨脈提綱、各種病脈體狀、脈象主病、常見病證的主脈、婦兒脈法、奇經八脈診法和諸種“真髒脈”。 現存主要版本:明·萬曆三十一年夏良心、張鼎思江西重刻本;清·順治間刻本;見《四庫全書》本;清·光緒五年掃葉山房刻本;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鉛印注釋本。

《本草備要》

《脈學本草醫方彙編》《本草備要》
本書為清·汪昂撰於1683年,增訂於1694年。書名《本草備要》,意即所載藥物學內容既完備又扼要。全書精選常用中藥470餘種,分列8部(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獸、鱗介蟲魚、人)。各藥內容簡要實用,用大字重點突出藥物的功效特點與主治範圍,又用小字隨文簡釋該藥取效的原理、主治疾病的特點、臨床用藥的技巧和方法以及同類藥物的作用比較等。各藥之後,還簡述藥物的產地、鑑別、炮製等相關內容。

《本草備要》告訴我們吃哪些中藥來補益五臟,以獲致健康。若平常時多吃一些安養五臟的中藥,則可以提升免疫力,減少疲勞感冒,增進工作效率,並使情緒平穩,身心柔軟。汪氏認為古今本草有數百家之多,內容精詳者,莫如《本草綱目》:“考究淵博,指示周明”,但是它“卷帙浩繁,卒難究殫……攜取為難,備則備矣,而未能要也。”而《明醫指掌》中的藥性歌,便於“初學之誦習,要則要矣,而未能備也。”再如《本草蒙簽》、《本草經疏》也都是當時學醫者常讀之書,但《本草蒙筌》“文拘對偶,辭太繁,而闕略尚多”。《本草經疏》的藥物“未暇詳地道,明制治,辨真贗,解處偶有傅會,常品時多芟黜。”這些都是美中不足之處。因此,從諸家本草中取適用者400餘味,對每味藥說明其性味、歸經、功用、主治。“而以土產、修治、畏惡附於後,以十劑宣、通、補、瀉冠於前。既著其功,亦明其過。使人開卷瞭然。”並附有藥圖400餘幅,編為4卷。本書既備有常用之藥,又突出這些藥的使用要點,故訂名為《本草備要》。問世之後,頗受初學者之歡迎。

《醫方集解》

《醫方集解》醫方著作。三卷,六冊,清·汪昂撰。刊於康熙壬戌(1682年)。本書選錄古今醫籍中常用方劑約六、七百首(分正方及附方)。按不同作用的方藥性質分為補養、發喪、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氣、理血、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收澀、殺蟲、明目、癰瘍、經產等21類方劑。除列述每個方劑的方名、主治及處方外,並引錄歷代名醫各家學說,闡明方義。由於選方切於實用,流傳很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