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痛乳香丸

應痛乳香丸

應痛乳香丸處方來源於《醫方類聚》卷一八七引《經驗秘方》。

基本信息

應痛乳香丸應痛乳香丸
應痛乳香丸處方來源於《醫方類聚》卷一八七引《經驗秘方》。方劑主治腰腳疼痛,手足頑麻,膝勞背冷,四肢無力,下無虛冷,小便較多,上喘咳嗽,不思飲食,心腹閉悶,一切諸氣,腫食黃,膨脹冷疼等症狀。上依法制度,曬乾,為細末,用好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簡介

應痛乳香丸應痛乳香丸

藥物組成:自然銅(灰火燒紅,好醋內蘸1遍再燒,計7遍)、鹿茸(用炭於淨地上燒紅,去炭,用米醋噴於火地上,即將鹿茸放在上頭,用瓷器蓋合令定取用)、蒼朮1兩(去皮,曬乾),川烏頭(用慢火燒出,成紋路兒時便好)、天南星(川烏一般制)、虎骨(好醋於砂銚內煮過,滾6-7遍,取出空乾)半兩錢(火燒7遍,好米醋蘸7遍),胡桃(去皮殼,用瓤)1兩(切成薄片子,曬乾),甘草1兩(去皮,用瓤),甜瓜子1兩(炒黃色),沒藥1兩,乳香1兩,龍骨1兩,川椒1兩,葫蘆巴1兩,破故紙1兩,香附子1兩,香白芷1兩,五靈脂1兩,浮萍草1兩,血竭1兩,雄黃1兩,茴香1兩,乾川楝子1兩。

用法用量:藥丸子於葫蘆內盛頓,不用曬,如臨丸時,丸了盛於瓷器內,用油少許,卻別用一器合定,往來撞之,令油滾於丸子上,次將丸子入葫蘆內陰乾,隨病用度。每服7丸,無灰酒溫熱送下,鹽湯亦可。病上食後,病下食前,1日2次。

理氣解郁

應痛乳香丸成分香附

應痛乳香丸香附
其異名有雀頭香(《江表傳》),莎草根(《別錄》),香附子(《唐本草》),雷公頭(《綱目》),香附米(《本草求真》),豬通草茹(《陸川本草》),三棱草根(《中藥志》),苦羌頭(《中藥材手冊》)。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莖。

藥理作用

①對子宮的作用香附子(購自南京,據說產於廣東)5%流浸膏,能抑制豚鼠、家等離體子宮(已孕及未孕)的收縮,對子宮肌張力的弛緩作用,與當歸流浸膏相似,但效力較弱。香附所含的油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

②鎮痛作用用小鼠電盤刺激法,香附子(采自貴陽)20%醇提取物0.5毫升/20克體重皮下注射,能明顯提高小鼠痛閾。

③抗菌作用塊根有抗菌作用,其提取物對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辛微苦甘,平。

①《別錄》:味甘,微寒,無毒。

②《本草衍義》:味苦。

③《滇南本草》:性微溫,味辛。

④《綱目》:氣平,味辛微苦微甘。

入肝、三焦經。

①《綱目》:手足默陰、手少陽,兼行十二經、八氣分。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經。

主治理氣解郁,止痛調經。治肝胃不和,氣鬱不舒,胸腹脅肋脹痛,痰飲痞滿,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1)理氣解郁:用於肝氣鬱結之胸脅及胃腹脹痛。配柴胡、青皮治胸脅痛。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

(2)調經止痛:用於肝氣鬱結之月經不調、小腹脹痛。配艾葉治寒凝氣滯之行經腹痛。

①《別錄》: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長須

②《唐本草》:大下氣,除胸腹中熱。

③《醫學啟源》:快氣。

④李杲:治一切氣,並霍亂吐瀉腹痛,腎氣,膀胱冷,消食下氣。

⑤《湯液本草》:治崩漏。

⑥《滇南本草》:調血中之氣,開郁,寬中,消食,止嘔吐。

⑦《綱目》:散時氣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跗腫,腹脹,腳氣,止心腹、肢體、頭、目、齒、耳諸痛,癰疽瘡瘍,吐血,下血,尿血,婦人崩漏帶下,月候不調,胎前產後百病。

凡氣虛無滯、陰虛血熱者忌服,

①《綱目》:得童子小便、醋、芎藭、蒼朮良。

②《本草經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熱也,法當涼血,禁用此藥。

③《本草匯言》:獨用、多用、久用,耗氣損血。

選方

(1)治-切氣疾心腹脹滿,胸膈噎塞,噫氣吞酸,胃中痰逆嘔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飲食:香附子(炒,去毛)三十二兩,縮砂仁八兩,甘草(爁)四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用鹽湯點下。(《局方》快氣湯)

(2)治心腹刺痛,調中快氣:烏藥(去心)十兩,甘草(炒)一兩,香附子(去皮毛,焙乾)二十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人鹽少許,或不著鹽,沸湯點服。(《局方》小烏沉湯)

(3)治心氣痛、腹痛、少腹痛、血氣痛不可忍者:香附子二兩,蘄艾葉半兩。以醋湯同煮熟,去艾,炒為末,米醋糊為丸梧子大。每白湯服五十丸。(《瀕湖集簡方》)

(4)解諸郁:蒼朮、香附、撫芎、神曲、梔子各等分。為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丹溪心法》越鞠丸)

(5)治停痰宿飲,風氣上攻,胸膈不利:香附(皂莢水漫)、半夏各一兩,白礬末半兩。薑汁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隨時下。(《仁存堂經驗方》)

(6)治偏正頭痛:川芎二兩,香附子(炒)四兩。上為末。以茶調服,得臘茶清尤好。(《澹寮方》)

(7)治吐血:童便調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丹溪治法心要》)

(8)治小便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湯。

應痛乳香丸香附
先服香附湯三、五呷,後服地榆湯至盡,未效再服。(《全生指迷方》)

(9)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子(去皮毛,略炒)為末。每服二錢,清米飲調下。(《本事方》)

(10)治肛門脫出:香附子、荊芥穗等分。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數沸,淋。(《三因方》香荊散)

(11)治老小痃癖往來疼痛:香附、南星等分。為末,薑汁糊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二、三十丸。(《聖惠方》)

(12)治頹疝脹痛及小腸氣:香附末二錢,海藻一錢。煎酒空心調下,並食海藻。(《瀕湖集簡方》)

(13)安胎:香附子,炒,去毛,為細末,濃煎紫蘇湯調下一錢。(《中藏經》鐵罩散)

(14)治元髒虛冷,月侯不調,頭眩,少食,渾身寒熱,腹中急痛,赤白帶下,心怔氣悶,血中虛寒,胎氣不固:香附半斤。醋煮,焙為末,醋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婦人良方》醋附丸)

(15)治瘰癧流注腫塊,或風寒襲於經絡,結腫或痛:香附為末,酒和,量大小,做餅覆患處,以熱熨斗熨之。未成者內消,已成者自潰。若風寒濕毒,宜用薑汁作餅。(《外科發揮》)

(16)治乳癰,一切癰腫:香附(細末)一兩,麝香二分。上二昧研勻,以蒲公英二兩,煎酒去渣,以酒調藥。熱敷患處。(《醫學心悟》香附餅)

(17)治耳卒聾閉:香附子(瓦炒)研末,蘿蔔子煎湯,早夜各服二錢,忌鐵器。(《衛生易簡方》)

(18)治聤耳出汁:香附末,以綿杖送入。(《經驗良方》)

(19)治四時瘟疫、傷寒:陳皮(不去白)二兩,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日三服。若作細末,每服二錢,入鹽點服。(《局方》香蘇散)

(20)治跌打損傷:炒香附四錢,薑黃六錢。共研細末。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一錢。孕婦忌服。(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21)治雞眼,疣:香附、木賊各五錢。

名家論述

①《湯液本草》:香附子,益血中之氣藥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又能化去凝血,是推陳也。與巴豆同治泄瀉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

②王好古:香附,凡氣鬱血氣必用之,炒黑能止血,治崩漏,多用亦能走氣。

③《本草衍義補遺》: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氣藥必用之,引至氣分而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義也。

朱震亨:香附,《本草》不言補,而方家言於老人有益,意有存焉,蓋於行中有補理。

⑤《綱目》:香附之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熟則下走肝腎,外徹腰足。炒黑則止血,得童漫浸炒則入血分而補虛,鹽水浸炒則入血分而潤燥,青鹽炒則補腎氣,酒浸炒則行經絡,醋浸炒則消積聚,薑汁炒則化痰飲。得參、術則補氣,得歸、地則補血,得木香則流滯和中,得檀香則理氣醒脾,得沉香則升降諸氣,得芎藭、蒼朮則總解諸郁,得梔子、黃連則能降火熱,得茯神則交濟心腎,得茴香、破故紙則引氣歸元,得厚朴、半夏則決壅消脹,得紫蘇、蔥白則解散鬱氣,得三棱、莪術則消磨積塊,得艾葉則治血氣、暖子宮。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也。飛霞子韓愗雲,香附能推陳致新,故諸書皆雲益氣,而俗有耗氣之說、宜於女人不宜於男子者非矣。蓋婦人以血用事,氣行則無疾;老人精枯血閉,惟氣是資;小兒氣日充則形乃日固,大凡病則氣滯而餒,故香附於氣分為主藥,世所罕知。輔以參、芪,佐以甘草,治虛怯甚速也。愗遊方外時,懸壺輕濟,治百病黃鶴丹,治婦人青囊丸,隨宜用引,輒有小效,人索不已,用者當思法外意可也。黃鶴丹方用香附一斤,黃連半斤,洗曬為末,水糊丸梧子大。假如外感,蔥、薑湯下,內傷米飲下,氣病香湯下,血病酒下,痰病薑湯下,火病白湯下,余可類推。青囊丸,方用香附略炒一斤,烏藥略炮五兩三錢,為末,水醋煮麵糊為丸。隨證用引,如頭痛下,痰氣薑湯下,血病酒下為妙。

⑥《本草經疏》:莎草根,治婦人崩漏、帶下、月經不調者,皆降氣、調氣、散結、理滯之所致也,蓋血不自行,隨氣而行,氣逆而郁,則血亦凝澀,氣順則血亦從之而和暢,此女人崩漏帶下,月事不調之病所以鹹須之耳。然須輔之以益血涼血之藥,氣虛者兼入補氣藥乃可奏功也。

⑦《本草述》:香附,主治諸證,當審為血中之氣病,乃中肯窾,不漫同於諸治氣之味也。故上焦心包絡所生病,如七情抑鬱者能開之,以心包絡主血也;中焦脾胃所生病,如霍亂吐逆及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能暢之,以胃生血,脾統血也;下焦肝腎所生病,如膀胱連脅下氣妨,如下血、尿血及女子崩漏、帶下、月候不調等證,亦以胃脾為血之元,肝固血之髒,腎乃血之海也。此味於血中行氣,則血以和而生,血以和生,則氣有所依而健運不窮,是之謂生血

應痛乳香丸香附
,是之謂益氣,非二義也。用此於補血味中,乃能使舊血和而新血生,即氣虛而事補益者,亦藉此為先導,去虛中之著,韓愗所謂去虛怯甚速之義也。按香附子類謂調氣之味,不知氣之為病所因不一,如痞脹喘噦噫酸噎塞,又如胃脘痛或心腹痛,《局方》概同香燥用之,或砂仁,或沉香,或蘄艾、良姜輩,止可治虛寒或寒濕之病,而火熱病氣者種種不一,況寒濕之久則亦化火乎,如黃鶴丹之同黃連而用,其義不可思歟。氣鬱多用香附,或氣弱而郁者,必同補劑而用,固也;然有火傷元氣以致者,又須降火之劑而此佐之,若概謂開氣之郁,反以燥助火,而氣愈弱愈郁矣,明者審之。

⑧《本草求真》:香附,專屬開郁散氣,與木香行氣,貌同實異,木香氣味苦劣,故通氣甚捷,此則苦而不甚,故解郁居多,且性和於木香,故可加減出入,以為行氣通劑,否則宜此而不宜彼耳。

⑨《本草正義》:香附,辛味甚烈,香氣頗濃,皆以氣用事,故專治氣結為病。又凡辛溫氣藥,飈舉有餘,最易耗散元氣,引動肝腎之陽,且多燥烈,則又傷陰。惟此物雖含溫和流動作用,而物質既堅,則雖善走而亦能守,不燥不散,皆其特異之性,故可頻用而無流弊。未嘗不外達皮毛,而與風藥之解表絕異。未嘗不疏泄解結,又非上行之辛散可比。好古謂《本草》不言治崩漏,而能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頤謂雖不可直認為益氣,而確有舉陷之力,丹溪謂須用童便浸過,蓋嫌其辛味太濃,以下行為監製之義。頤意調肝腎者,此法最宜。或有以醋炒、以青鹽炒者,其理蓋亦如此。氣結諸症,固肝膽橫逆肆虐為多,此藥最能調氣,故瀕湖謂之專人足厥陰。其實胸脅痹結,腹笥腆脹,少腹結痛,以及諸疝,無非肝絡不疏。所謂三焦氣分者,合上中下而一以貫之,固無論其何經何絡也。

補脾益氣

應痛乳香丸成分甘草,別名有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美草、密甘、密草、

應痛乳香丸甘草
國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屬於補益藥(亦稱補虛藥)中的補氣藥。用其根及根莖。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套用分“生用”與“蜜炙”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
1.用於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後者,常與黨參白朮等同用,如四君子湯理中丸等。
2.用於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可單用,內服或外敷,或配伍套用。癰疽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如桔梗湯。若農藥、食物中毒,常配綠豆或與防風水煎服。
3.用於氣喘咳嗽。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藥物套用。如治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乾薑湯等。另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套用。
4.用於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如芍藥甘草湯。
5.用於調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如調味承氣湯用本品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和諸藥。
1.與功效主治相關的藥理作用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別錄》記載:“溫中下氣,傷髒咳嗽,溫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日華子本草》記載:“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解冷熱。”
(l)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甘草浸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對多種動物均具有去氧皮質酮樣作用,能促進鈉、水瀦留,排鉀增加,顯示鹽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能使大鼠胸腺萎縮、腎上腺重量增加、血中嗜酸性白細胞淋巴細胞減少、尿中游離型17-羥皮質酮增加,顯示糖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皮質激素樣作用的機制:
①促進皮質激素的合成;
②甘草次酸在結構上與皮質激素相似,能競爭性地抑制皮質激素在內的代謝失活,從而間接提高皮質激素的血藥濃度;
③兩者的化學結構相似,有直接皮質激素樣作用。
(2)調節機體免疫功能
甘草具有增強和抑制機體免疫功能的不同成分。甘草葡聚糖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小鼠脾臟淋巴細胞有激活增殖作用,表現出致分裂原特性,與ConA合用有協同作用。
甘草酸類主要表現為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和增強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但對體液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20例高血脂症病人套用甘草甜素後,血漿免疫球蛋白IgGIgA及補體C3含量均顯著降低。甘草酸單銨和LX也有免疫抑制作用。甘草酸單銨對3H-TdR摻入大鼠淋巴細胞DNA有抑制作用。LX腹腔注射能明顯抑制免疫小鼠IgG的生成。
(3)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變態反應
甘草黃酮類化合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酵母菌、真菌、鏈球菌等有抑制作用。甘草甜素對人體免疫性缺陷病毒(愛滋病病毒,HIV)、肝炎病毒、水皰性口腔病毒、腺病毒Ⅲ型、單純皰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等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甘草具有皮質激素樣抗炎作用,對小鼠化學性耳廓腫脹、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鼠棉球肉芽腫、甲醛性大鼠足腫脹、角叉菜膠性大鼠關節炎等都有抑制作用。
抗炎有效成分是甘草酸單銨鹽、甘草次酸和FM100.FM100與芍藥苷合併套用對大鼠足腫脹有協同抑制作用。甘草酸單銨鹽對豚鼠腹腔注射給藥,可明顯抑制豚鼠支氣管哮喘的發生,表現為引喘時間明顯延長。甘草甜素能顯著抑制雞蛋清引起的豚鼠皮膚反應,並減輕過敏性休克症狀。甘草水煎液能抑制大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降低小鼠血清IgE抗體水平。異甘草素等成分能抑制透明質酸酶的活性,並對由免疫刺激所誘導的肥大細胞組胺釋放有抑制作用。
(4)鎮咳、祛痰
甘草浸膏片口內含化後能覆蓋在發炎的咽部黏膜上,緩和炎症對它的刺激,達到鎮咳作用。甘草還能通過促進咽喉和支氣管黏膜的分泌,使痰易於咳出,呈現祛痰鎮咳作用。甘草次酸、甘草黃酮、
應痛乳香丸甘草
甘草流浸膏灌胃給藥,對氨水和二氧化硫引起的小鼠咳嗽均有鎮咳作用,並均有祛痰作用。甘草次酸膽鹼鹽皮下注射,對豚鼠吸入氨水和電刺激貓喉上神經引起的咳嗽,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
(5)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甘草粉、甘草浸膏、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異甘草苷和地FM100對動物多種實驗性潰瘍模型均有抑制作用,能促進潰瘍癒合。生胃酮(即甘草次酸的琥珀酸半酯二鈉鹽)能加速胃潰瘍面癒合、改善胃黏膜抵抗力。FM100灌服給藥,能完全抑制結紮幽門引起的大鼠胃潰瘍形成,對乙醯膽鹼和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6)解毒
甘草對誤食毒物(毒蕈),藥物中毒(敵敵畏、喜樹鹼、順鉑、咖啡因、巴比妥)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緩解中毒症狀,降低中毒動物的死亡率。甘草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為甘草甜素。甘草解毒作用的機制為:
①吸附毒物,甘草甜素水解後釋放出的葡萄糖醛酸可與含羧基、羥基的毒物結合,減少毒物的吸收;
②通過物理、化學沉澱毒物以減少吸收,如甘草可沉澱生物鹼;
③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並改善垂體-腎上腺系統的調節作用,提高機體對毒物的耐受能力;
④提高小鼠肝細胞色素P-450的含量,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
名家論述
1.李杲:甘草,陽不足者補之以甘,甘溫能除大熱,故生用則氣平,補脾胃不足,而大瀉心火;炙之則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除邪熱,去咽痛,緩正氣,養陰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縮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緩急,而又協和諸藥,使之不爭,故熱藥得之緩其熱,寒藥得之緩其寒,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
2.《湯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藥用之非和也,皆緩也。小柴胡有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其中用甘草者,則有調和之意。中不滿而用甘為之補,中滿者用甘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髓丹之甘,緩腎急而生元氣,亦甘補之意也。《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於此可見調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橫行而散,酸束而收斂,鹹止而軟堅,甘上行而發。如何《本草》言下氣?蓋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內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泄,居中之道盡矣。
3.《本草衍義補遺》:甘草味甘,大緩諸火。下焦藥少用,恐大緩不能直達。
4.《本草匯言》:甘草,和中益氣,補虛解毒之藥也。健脾胃,固中氣之虛羸,協陰陽,和不調之營衛。故治勞損內傷,脾氣虛弱,元陽不足,肺氣衰虛,其甘溫平補,效與參、芪並也。又如咽喉腫痛,佐枳實、鼠粘,可以清肺開咽;痰涎咳嗽,共蘇子、二陳,可以消痰順氣。佐黃芪、防風,能運毒走表,為痘疹氣血兩虛者,首尾必資之劑。得黃芩、白芍藥,止下痢腹痛;得金銀花、紫花地丁,消一切疔毒;得川黃連,解胎毒於有生之初;得連翹,散懸癰於垂成之際。凡用純熱純寒之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勢,寒熱相雜之藥,必用甘草以和其性。高元鼎雲,實滿忌甘草固矣,若中虛五陽不布,以致氣逆不下,滯而為滿,服甘草七劑即通。
5.《本草通玄》:甘草,甘平之品,獨入脾胃,李時珍曰能通入十二經者,非也。稼穡作甘,土之正味,故甘草為中宮補劑。《別錄》雲,下氣治滿,甄權雲,除腹脹滿,蓋脾得補則善於健運也。若脾土太過者,誤服則轉加脹滿,故曰脾病人毋多食甘,甘能滿中,此為土實者言也。世俗不辨虛實,每見脹滿,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
6.《本草正》: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助參、芪成氣虛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療陰虛之危,誰其曉焉。祛邪熱,堅筋骨,健脾胃,長肌肉。隨氣藥入氣,隨血藥入血,無往不可,故稱國老。惟中滿者勿加,恐其作脹;速下者勿入,恐其緩功,不可不知也。
7.《藥品化義》:甘草,生用涼而瀉火,主散表邪,
應痛乳香丸甘草
消癰腫,利咽痛,解百藥毒,除胃積熱,去尿管痛,此甘涼除熱之力也。炙用溫而補中,主脾虛滑瀉,胃虛口渴,寒熱咳嗽,氣短睏倦,勞役虛損,此甘溫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補藥中不宜多用,恐戀膈不思食也。
8.《本草備要》:甘草,胡洽治痰癖,十棗湯加甘草;東垣治結核,與海藻同用;丹溪治癆瘵,蓮心飲與芫花同行;仲景有甘草湯、甘草芍藥湯、甘草茯苓湯、炙甘草湯,以及桂枝、麻黃、葛根、青龍、理中、四逆、調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湯,無不重用甘草,贊助成功。即如後人益氣、補中、瀉火、解毒諸劑,皆倚甘草為君,必須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時師每用甘草不過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習成風,牢不可破,附記於此,以正其失。

處方來源

《醫方類聚》又名《御修醫方類聚》266卷存世262卷,共27000頁規模宏大。它彙輯了152部中國唐、宋、元、明初的著名醫書及1部高麗醫書,總計153部。總論以下,按病因、病位、疾病種類等分為五臟、諸風、諸寒、諸暑、諸濕、傷寒、眼、齒、咽喉、口舌、、鼻、頭面、毛髮、身體、四肢、血病、諸氣、諸疝、諸痹、心腹痛及膏藥、諸香、救急、養性等92門,包括內、外、婦、兒、五官各科數百種疾病,分類明細,便於檢索。《醫方類聚》所收醫方宏富,總計50000餘首,為中國明以前醫方的集大成著作;且包括大量古代佚書,輯入內容皆據原文未加改動,為後世輯佚提供了豐富史料。
該書由朝鮮國世宗李二十五年(1443年)下令開始編纂,歷時3年完成。世祖李五年(1460)對原書加以全面校正,成宗李八年(1477)全書宣告校畢,方初次刊印。《御修醫方類聚》這一巨著是中朝醫方之集大成者,是為“醫籍之冠、方術之大觀”。
全書為266卷,存世262卷。它彙輯了152部

應痛乳香丸中醫
中國唐、宋、元、明初的著名醫書及一部朝鮮本國醫書《御醫撮要》,總計153部。其中包括醫方50000餘首。本書分類明細,便於檢索,為中國明代以前醫方的集大成著作。
該書初版僅30部,流傳至今僅存一部,成為稀世之寶,現收藏於日本皇家圖書館——宮內廳書陵部。這是1592~1598年間,日本將領加藤清正隨同豐臣秀吉攻打朝鮮將此書作為戰利品掠回日本的。1852年,在江戶幕府醫官喜多村直寬主持下,《御修醫方類聚》得以重刻,對所缺篇目多有補充,歷經10年於1861年完成,是為“文久元年本”。
此書在中醫藥學、臨床實用、醫史文獻、版本收藏等方面都有難以估量的價值。它包括大量古代佚書,輯入內容皆據原文未加改動,為後世輯佚提供了豐富資料,尤其是它保存了中國歷史上已經失傳的醫書30餘種。
原刊三百六十五卷。朝鮮·金禮蒙等撰於1443年。初刊於1465年。原書已佚,1861年日本用活字排印了二百六十六卷本。本書分類整理了約150餘種中、朝各代醫書。卷一-三醫學總論;卷四-十二髒諸論;卷十三-六十三風寒暑濕及傷寒的證治;卷六十四-八十二眼、齒、咽喉、口舌、耳、鼻、頭面疾患證治;卷八十三-一百六十八為身形、臟腑、內科雜病證治及中惡、解毒、蟲獸傷等;卷一百六十九-二百○五為皮膚、外科諸病及急救、養生等;卷二百六-二百三十八為婦產諸病證治;卷二百三十九-二百六十六為小兒諸病證治。全書分類較細,資料豐富,並且大多輯錄原文,保存了不少我國明以前失傳醫書,是一部大型的醫學類書,有較高的學術文獻和臨床參考價值。現存1861年日人鉛印本,198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排印本。 《醫方類聚》成書於明·正統十年(1445年),由朝鮮祖宗朝命文官、醫官梁誠之、金禮蒙等主持撰輯。該書共266卷,分為92門,錄方5萬餘首,計約950萬字。收輯了我國明·永樂以前存世醫籍、醫方及道藏佛典中有關醫藥的內容,“其所採摭凡一百五十餘部,而宋元佚書亦復不少。蓋篇帙之富,為見存醫籍之冠。”

此書在朝鮮因戰亂已散佚不存,據日本丹波元堅氏說:“是書世僅傳一部,雲文祿之役,將帥加藤清正所獲。後二百年,先教諭得之一醫家,什襲藏之。”遂為丹波氏家藏。1852~1861年間由江戶幕府醫官喜多村氏主持,參考他書補足所缺失之十二卷,仿朝鮮原本活字印刷,即江戶學訓堂本,一稱聚珍版《醫方類聚》。1981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據此為底本,出版了校點本,煌煌十二巨冊,對研究中醫古籍極有參考價值。

《醫方類聚》所輯《儒門事親》

《儒門事親》為我國金元四大家、攻邪派代表張子和所作。《醫方類聚》所輯錄者,較目前通行本的底本、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邵柏崖本早約100年,是以《儒門事親》、《治病百法》、《三法六門》、《十形三療》、《治法雜論》、《雜記九門》、《神效名方》七目並列出現。張氏生前已有一些篇目以單行本的形式在流傳。目前可見最早的張氏著作,僅存元·中統三年(1262年)《儒門事親》三卷本。《中國醫籍考》據此認為《儒門事親》“原系一部叢書”。從張子和撰寫《儒門事親》各篇目的不同時限、內容構架、相互聯繫來分析,此書非一氣呵成之作。元·劉祁《歸潛志》說:“麻知幾與之善,使子和論說其術,因為文之,有三法六門之目。將行於世,會子和、知幾相繼死,迄今其書存焉。”為全書潤飾統稿的麻知幾在子和逝去後僅4年,因避元兵滅金的戰亂,將書稿藏匿,舉家逃亡被俘,押至河北病故。在此背景下,《醫方類聚》所輯錄的《儒門事親》,保存了金元至明初一百多年間《儒門事親》的初始狀態:既有麻知幾的潤飾審定稿(《儒門事親》卷一、二、三)及常仲明等收集遺剩材料的補遺稿(《治法心要》卷十四),也有張子和的原始草稿(《治法雜論》卷十一)與同一內容的修定稿(《治病百法》卷四、五);有子和晚年的醫案集(《十形三療》卷六、七、八)及醫話集(《雜記九門》卷九),也有子和攻邪三法的醫方集(《三法六門》卷十二)與張氏家傳驗方集(《神效名方》卷十五);還有張氏設計的醫學科教圖表(《撮要圖》卷十),及麻知幾蒐集到劉河間的未刊稿(《三消論》卷十三)。它們按類成卷而各有篇名,雖然有些篇目已在民間刊刻流傳,但縱觀各篇,並非都能分別獨立成書,“叢書”之說似有疑義。《醫方類聚》編輯凡例提示,“諸方以世代先後分門編入”,故將其所錄的《儒門事親》稱為“輯錄本”較為合適。

《儒門事親》輯錄本的文獻價值

《儒門事親》的刊刻流傳,經過金元明清及近代,歷時740多年。現存最早的元·中統三年刻本雖距子和逝去僅34年,惜為三卷本,不足據以校讎全書。既往名醫大家在刊刻本書之際,亦力圖精審詳校,然其祖本只能依憑明·嘉靖邵柏崖本。而該本邵序中已明確指出:“惜其版久已失傳,本多亥豕之訛。”自明中葉以降,所有流通的刊本均是依此轉輾相襲翻刻而來。其間雖屢經校訂,原有的脫衍漏錯、訛誤倒置仍然陳陳相因,這是該書至今依然存在醫理蹇澀、文義扦格的重要原因。《儒門事親》輯錄本正好填補了邵本之前三百餘年無善本存世的空白,且此本未在國內流傳刊刻,較大程度地保持了其古樸面貌而避免了屢次翻刻造成新的訛誤。

《醫方類聚》篇幅浩大,所錄《儒門事親》散在各門,全豹難窺,披檢匪易,作為底本不太適宜,若用作對校之善本,可信度當勝過“近親繁殖”的其他刻本。以近年新校本《子和醫集》(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年出版)為例,若能以輯錄本參校,可多校勘二百餘處訛誤。《儒門事親》原有四份圖表,據考證,《六門病證藥方圖》、《五泄圖》、《金匱十全之法圖》為子和所創。明初被改為文字時,改動者未領會圖意,造成了舛錯及誤排,失卻了圖表原來的韻意,其中尤以《六門病證藥方圖》為甚。輯錄本則完整地保留了四圖,使我們得以一覽其原貌。

《儒門事親》卷三《水解》篇的作者一直存有爭議,從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到近代學者,大都認為非子和所作,應是麻知幾手筆。但輯錄本中一句“九疇聞之曰”,冰釋了一切疑惑。原邵本系統均作“元疇聞之曰”。麻九疇,字知幾,號徵君。故“元”當為“九”之形誤。校正了這一字,則可知《水解》為子和所作,“九疇聞之曰”以下

應痛乳香丸中醫
99字則為麻氏小字注,被混入正文,進而廓清了歷史的懸案。可見輯錄本的文獻價值不容低估。

校勘舉例

若利用輯錄本為對校本之一,其校勘“信”、“達”質量將大為提高。現分類舉例如下。

剖別正注正文與小字注相混淆是古籍整理中的常見問題。如卷十二妙功丸“已上同為細末。好醋半升。熬膏。不破。積水丸”17字,輯錄本為“大黃一兩”下的小字注,但“不破。積水丸”文義仍不暢。復以《宣明論方》參校,則可知“破”後脫“堅”,“積”後脫“不須熬膏”,經補脫並正確標點後為小字註:“已上同為細末,好醋半升,熬膏。不破堅積,不須熬膏,水丸。”則醫理文義通暢。而有的校勘本未明正注混淆,把“大黃”以下八味藥誤作“積水丸”,造成肢解妙功丸的新訛誤。卷四·一十八“舊名葶藶散”、卷七·九十五“亦名水疝”、卷十五三黃丸“又方,去黃芩,用黃連”、八正散“加木香一兩尤佳”均當作小字注。而卷十五外用接骨藥“羊耳朵”又當將小字注改為正文。

糾正訛誤現通行本《儒門事親》中不可卒讀處甚多,因無書證,歷代校勘者只能仍存其舊。輯錄本對糾正訛誤幫助極大,有些一見便知:卷一·五“大小如豆黍相親(雜)”(括弧內依輯錄本校正,後同)、卷一·八“故目暴赤腫痛,……皆工藝(火熱)之所為也”、卷一·九“玉符潛訣論(王符《潛夫論》)”、卷五·八十八“三焦閉溢(澀)”、卷六·四十九“在目為涼(淚),在皮為汗”、卷六·七十“病留飲四日(面目)浮腫”、卷十三“為政之理,補賤(捕賊)之義也”、卷十五出靨方“以獠起(漆匙)攪成膏子”。有些文字若非校正,始終不能達意:卷八·一百二十八“吾婦為室女,心下有冷積如復杯,按之如水聲,以熱手熨之如水聚,來已五十年矣,恐斷我嗣,是故棄之”,校後為“吾婦為室女時,心下有冷積如復杯,按之如水聲,以熱手熨之如冰,娶來已五十年矣,恐斷我嗣,是故棄之”,則脫“時”,“水”為“冰”之訛、“聚”為“娶”之誤。有些文義尚順,但醫理不通,校後方暢達:卷八·一百三十六“刺乳(委)中大出血”,從上文“俯臥一床,束其兩”分析當校正。卷三水解“晉之山產礬,泉可愈痘(疽)”,按《本經》“礬石主惡瘡”,當是。有的是一字之差,文氣雖通,意義相左:卷一·八“六一散治得其(甚)病”、卷三·二十九“實與愚夫殆去(未)相遠”、卷四·二“其脈兩手多沉(浮)”、卷六·三十四“(仰)臥兒於地上”、卷十一濕門“更服神功(助)散”等。

補脫去衍可據輯錄本補脫者約80餘處,如卷五·五十四“亦治里外臁(瘡)”、卷五·八十五“(乳)癖之疾”、卷七·一百十三“琥珀(丸)通經散”、卷十“大小便(血),治法同上”、“若(胃)泄不已”、“水腫(之脈)則反是”等,依例補入,文義理意順達。卷十三“金與火合則熱而清”,按輯錄本,“與”字衍;卷十五熏惡瘡方“紫花地丁一名米布袋收”,“收”為衍文,則與藥名合。這樣的衍文計有20餘處。

厘定標題卷六·八十一“瀉兒”,題意殊不可解。而輯錄本作“夢鬼”,與醫案內容相符。卷七·一百十八“太陽脛腫”,亦與醫理不合,輯錄本作“犬傷脛腫”則是。

糾正逗句因亥豕之訛,致文義理解不一,使斷句錯誤。如卷八·八十七“其父喜飲,二家人輩爭止之”,“二”當作“水”,校後屬上句。卷七·九十一“醫拘常禁,不能變通,非醫也,非學也。識醫者,是難說也”,““非學也”當為“奈舉世”之訛,連下句則義長。卷六·六“待五、六月製藥,朱解家以為託詞”,“朱”當作“來”,形近致誤,校後當屬上句。有些是因連字元“マ”致誤:卷十五復明膏“一人鏇又攪藥汁”,“又”當作“鏇”。卷十五治痔漏“漸又細嚼食盡”,“又”當作“漸”。

綜上所述,《醫方類聚》所輯《儒門事親》是較為古樸的一個版本,既往未被採納為對校本,一是因其篇幅浩繁,披檢極難,二是忽視了它的文獻價值。《儒門事親研究》(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曾利用此本出校五百五十餘條,竟占總出校一千八百多條的三分之一,但利用它所解決的問題卻是他本不可替代的。《醫方類聚》的撰輯、流傳、重刊,到又回歸中國,在中、朝、日醫學交流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

《醫方類聚》系朝鮮人金禮蒙等所編,成書於公元1445年,是收集我國明代以前150多種醫籍加以彙編而成,內容極其豐富,堪稱集醫方之大成。在其婦科分冊中,有關於雙生子的記載,對我們研究雙生子有很好的啟示作用。雙生子,即一個受精卵分裂成為兩個胎兒或兩個卵子分別受精形成雙胎。雙生子的發生率約為10%~12%,由於同卵雙生有完全相同的先天遺傳背景,所以在對同卵雙生子的研究中,可排除遺傳因素的影響,從而有利於對各種疾病與證候的研究,有利於在同一個平台上了解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在一種性狀與證候中占多大比例。因此,對雙生子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古人從雙生子的診斷、疾病的預防等對雙生子進行了一定的觀察。分述如下。

陽施陰化,精氣有餘——雙生子產生機理

“然則婦人妊娠有二胎者何也?按古今方書並無論及,此者惟巢氏論云:‘陽施陰化,精氣有餘,故生二胎’,且謂成一胎之理其精有幾耶!今觀婦人有二胎者,其精神氣宇,略無小異,至於數有二胎,或間成二胎者,有俱男俱女者,有一男一女者”。這是《醫方類聚·娠子論》中,對雙生子形成機理的歸納:“陰施陽化,精氣有餘”,說明古人用陰陽學說、精氣神學說去了解雙生子現象,集中於“精”是形成雙生子的關鍵,精分先天、後天二類,先天之精包括遺傳,“雙胎精氣盛”(《御纂醫宗金鑒·雙胎品胎》),包括現

應痛乳香丸中醫
在認為全能分化潛力,家族雙生等問題,對某些“精氣有餘”之孕婦,就可能形成雙生子。

古人從精氣學說來認識雙生子的產生,雖然是一種樸素的觀點,但是也不乏合理性。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異卵雙生子的發生與遺傳因素和促排卵藥的使用、多胚宮內移植等有關。Martin認為異卵雙生子孕婦月經期易有多個卵泡發育和成熟的傾向。而同卵雙子的發生原因不明,但高齡婦女受孕,同卵雙生發生率上升,研究其孕婦發現,P53基因有減少的傾向,提示同卵雙生子的發生與遺傳有密切關係。通過對《醫方類聚》和現代醫學有關雙生子形成機理的比較,有助於我們研究雙生子的起步。

陰陽男女,左右浮沉——脈象的古典觀

脈象是在氣血的基礎上,以心脈為主,諸髒協調下形成的。在婦女妊娠後,人體的各種機能即發生變化,可以通過脈象反映出來。在《醫方類聚·巢氏病源》中記載:“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左右俱沉實,生二男,左右俱浮大,生二女。”書中通過對孕婦左右手脈象變化的判斷,診斷出是單胎還是雙胎,是男嬰還是女嬰。在《醫方類聚·直指方》中記載:“尺脈俱浮產二男,尺脈俱沉產二女。尺脈左偏大為男,尺脈右偏大為女,左右俱大產二子。大者大而有力也,左右手脈俱疾二子。”說明我們還可以從尺部脈象的變化,判斷妊娠婦女是單胎還是雙胎。通過這些脈象的變化,古人對妊娠婦女及雙生子有了一些初步的觀察。雙胎、單胎很難盡從脈象判斷,而且古人體會不同,如上面的論述就有矛盾,而今可以用多種性狀調查及B超等,獲得更可靠的依據。

古人對雙生子這種現象套用左男右女這類的陰陽學說,雖然是籠統的概括,難以具體證實,但仍然注意到孕婦脈象的變化。現代研究也表明,妊娠期婦女的脈象確實存在變化。在妊娠早期,脈象改變主要與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逐步上升、孕酮升高、體液代謝改變、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釋、心輸出量增加有關。而妊娠後期脈象的改變與心輸出量的大量上升、外周阻力下降、血液流速增加有密切關係。但是有關脈象對男女的判斷,現代醫學還沒有具體研究,有待我們進一步探討。

冷熱失宜,氣血損傷——雙生子一生一死

“寒溫節適,虛實調和,血氣強盛,則胎無傷夭。若冷熱失宜,氣血損弱,則胎翳燥,不育其兩胎,而一死者,是血遇於寒,挾經養不調,故偏夭死也,候其胎上冷,是胎已死也。”《醫方類聚·妊娠兩胎一生一死候》這說明母體氣血充盛,虛實適宜,不受寒熱之邪的侵襲,則“胎無傷夭”。若母體氣血不足,又受寒邪之侵襲,或寒從中生,偏頗之極“胎上冷”,則胎兒“偏夭死也”。因此,在婦女妊娠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其氣血的調養,使其“精氣充盈,氣血強盛”,同時要避免寒熱之邪的侵擾,才能優育雙胎。如果按現代的觀點來看,古代診斷受條件限制,以診斷為短的話,那么中醫對胎育(包括雙生子)調理思想與大法則是合理的,為其所長。

古人通過氣血學說,邪正理論來闡述雙生子生死的原因,與現代醫學也有不謀而合之處。現代醫學認為,由於雙生子需要的各種營養素相對增多,尤其母體內的葉酸、鐵不足的話,將導致母體及胎兒貧血,從而影響胎兒的發育與存活。

應痛乳香丸中醫
另外,如果母體在過熱或過冷的環境中,則胎兒受到的刺激增加,就有可能導致子宮過度膨脹,發生早產的可能性必然增高,而早產是雙生子死亡率及新生兒發病率上升的主因之一。

討論上面我們介紹了《醫方類聚》中一些有關雙生子的記載以及依據現代醫學理論對其進行了分析,在《醫方類聚》中,將雙生子形成的機理概括為“陽施陰化,精氣有餘”,但雙生子中單個胎兒的精氣是否有餘這個問題雖然書中未作記載,但值得我們關注。現代記載表明,足月出生的雙生子其平均體重明顯低於胎兒的平均體重,對雙生子智力方面的研究也顯示其智商低於平均水平,呈正偏態分布。這些是否說明雙生的單個胎兒存在先天之精不足,值得進一步探討。另外,古人由於認識的局限性,對於同卵雙生和異卵雙生未作記載,目前對同卵雙生和異卵雙生的鑑別也是雙生子研究的一個重點,除了傳統血型、指紋、掌紋及面部觀察外,套用微衛星DNA基因分裂技術進行雙生子卵型鑑定,是一種較傳統方法更為可靠、客觀的鑑定方法,在雙生子卵型鑑別中值得推廣。

相關詞條


經典中藥

中藥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套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