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

白芷

性味:性溫,味辛,氣芳香,微苦。根呈圓錐形,長10~20cm,直徑2~2.5cm。表面灰棕色,有橫向突起的皮孔,頂端有凹陷的莖痕。質硬,斷面白色,粉性足,皮部密布棕色油點。 功能主治:祛風濕,活血排膿,生肌止痛。用於頭痛、牙痛、鼻淵、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瘙癢。 白芷還有美容功效,挑選大而色純白無霉跡的白芷,取其根部,碾為極細末,摻入到一小瓶普通護膚品中,充分攪拌和勻,堅持使用,有一定的增白效果。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白芷白芷

白芷(學名:Angelica dahurica)為傘形科當歸屬的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東北及華北等地,生長於海拔200米至1,50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林下、林緣、溪旁、灌叢和山谷草地。

別名:興安白芷(中國高等植物圖鑑)、河北獨活(北京植物志)、大活、香大活、走馬芹、走馬芹筒子(東北)、狼山芹(黑龍江)

白芷始載於東漢《神農本草經》,名白

,芳香,列為中品。味辛,性溫,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名醫別錄》載:"白芷生河東川谷下澤,

二月、八月采根暴乾。"《圖經本草》稱:"今所在有之,吳地尤多。根長尺余,白色粗細不等。枝幹去地五寸以上。春生葉,相對婆娑,紫色,闊三指許。花白微

黃。入伏後結子,立秋後苗枯。二月、八月采根暴乾。以黃澤者為佳。"並附有澤州(今山西晉城縣)白芷圖,圖近傘形科當歸屬植物。《本草綱目》沿用了上述的

記載和插圖。白芷栽培歷史悠久,據1919年《遂寧縣誌》記載:

四川始於13世紀;據河南、河北有關資科報導,河南始於16世紀20年代,據清·康熙《仁和縣誌》記載,以浙江家種為最早。自明清以來,長期發展,生產規

模不斷擴大,如四川省遂寧縣1921-1930年,每年產量可達100萬公斤以上。說明四川、河南等地,很早即成為白芷栽培主產區。

白芷白芷

植物屬性

基本信息

【名字】:白芷 BaiZhi

【拉丁語學名】:A. dahurica (Fisch.) Benth. et Hook

白芷白芷

【英文名字】: Angelica dahurica Benth. et Hook; radix angelicae formosanae

Radix Angelicae Sinensis,Female Ginseng,Dong Quai

Dahurica Angelica Root ; Taiwan Angelica Root,Chinese angelica

【中文別名】:

①興安白芷,又名:達烏里當歸,走馬芹。

②川白芷,又名:異形當歸。

③杭白芷,又名:浙白芷、台灣當歸。

④雲南牛防風,又名:滇白芷、粗糙獨活。

⑤大活、香大活。狼山芹

植物形態

①興安白芷,又名:達烏里當歸,走馬芹。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2.5米。根粗大,直生,有時有數條支根。莖粗大,近於圓柱形,基部粗約5~9厘米,中空,通常呈紫紅色,基部光滑無毛,近花序處有短柔毛。莖下部的葉大;葉柄長,墓部擴大呈鞘狀,抱莖;葉為2~3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卵形至長卵形,長2~6厘米,寬1~3厘米,先端銳尖,邊緣有尖銳的重鋸齒,基部下延成小柄;莖上部的葉較小,葉柄全部擴大成卵狀的葉鞘,葉片兩面均無毛,僅葉脈上有短柔毛.復傘形花序頂生或腋生,總花梗長10~30厘米;總苞缺如或呈1~2片膨大的鞘狀苞片,小總苞14~16片,狹披針形,比花梗長或等長;花萼缺如;花瓣5,白色,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向內彎曲;雄蕊5,花絲細長伸出於花瓣外:子房下位,2室,花柱2,短,基部黃白色或白色。雙懸果扁平橢圓形或近於圓形,分果具5果棱,側棱成翅狀。花期6~7月。果期7~9月。多生於河岸、溪邊,以及沿海的叢林礫岩上。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栽培於四川、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等地。

本植物野生種的根,在東北作獨活用,商品稱香大活,參見獨活條。

白芷白芷

②川白芷,又名:異形當歸。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直生,下面有數條支根。莖直立,圓柱形,中空,表面有細棱。葉互生;莖下部的葉2~3回3出式羽狀全裂,最終裂片長卵形至披針形;葉柄鞘狀,抱莖;莖上部的葉片逐漸簡化成廣闊膨大的葉鞘;葉邊緣有不規則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至淡綠色,兩面均無毛,僅葉脈上有短剛毛,復傘形花序頂生,總花梗長15~20厘米;總值缺,小總苞數枚,狹披針形至線形,較小傘梗為長;花萼不明顯;花瓣5,白色,廣卵形至類圓形,先端微凹,中央有一小舌片向內折曲;雄蕊5,花葯橢圓形:子房下位,2室,花柱2。雙懸果長橢圓形,分果右明顯的5棱,側棱有較木質化的翅。花期5~6月。果期6~7月。生長於山地林緣。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栽培於四川、山東等地。

③杭白芷,又名:浙白芷、台灣當歸。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圓錐形,具4棱。莖直徑4~7厘米,莖和葉鞘均為黃綠色。葉互生;莖下部葉大,葉柄長,基部鞘狀抱莖,2~3回羽狀分裂,深裂或全裂,最終裂片闊卵形至卵形或長橢圓形,先端尖,邊緣密生尖銳重鋸齒,基部下延成柄,無毛或脈上有毛;莖中部葉小;上部的葉幾僅存卵形囊狀的葉鞘,小總苞片長約5毫米,通常比小傘梗短;復傘形花序密生短柔毛;花萼缺如;花瓣黃綠色;雄蕊5,花絲比花瓣長1.5~2倍;花柱基部綠黃色或黃色。雙懸果被疏毛。花期5~6月。果期7~9月。分布浙江、台灣等地。浙江、江蘇有栽培。

④雲南牛防風,又名:滇白芷、粗糙獨活。

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粗糙的刺毛。主根紡錘形。莖下部葉具柄,柄長2~4厘米,基部有寬闊葉鞘,葉片2回羽狀深裂,長5~20厘米,寬5~7厘米,裂片寬卵形至長橢圓形,長2.5~5厘米,上面深綠色,粗糙細皺,下面淺綠色,邊緣具不等齒牙;莖上部葉與莖下部葉相似。復傘形花序頂生和側生;傘梗13~20;總苞缺或有1~3枚,線狀披針形;小總苞片4~5,線形;花2型,邊緣花較大,不整齊,中心花近於整齊;萼齒5,線狀三角形;花瓣5,白色,先端2裂;雄蕊5;子房近於無毛。雙懸果倒卵形或卵形,長7~8毫米,分果具5條細棱。花期5~7月。果期8~10月。分布雲南、四川。雲南有栽培。

⑤滇白芷:為植物雲南牛防風的乾燥根。直徑0.2~1.5厘米,分枝或不分枝,下部細。外表棕黃色,多深縱紋,時有支根痕,上部有橫皺紋。質脆。斷麵皮部類白色,散有棕色油點及裂隙,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淡黃色,占全徑1/3。商品多已切成厚約1厘米以下的厚片。氣芳香,味辣而苦。主產雲南。

產地分布

產我國東北及華北地區。常生長於林下,林緣,溪旁、灌叢及山谷草地。

藥用價值

目前國內北方各省多栽培供藥用。

根在東北各省有些地區稱“大活”或“獨活”入藥,能發表、祛風除濕,用於治療傷風頭痛,風濕性關節疼痛及腰腳酸痛等症。根的水煎劑有殺蟲、滅菌作用,對防治菜青蟲、大豆蚜蟲、小麥桿鏽病等有一定效果。嫩莖剝皮後可供食用。

中國原產

草藥名:白芷 (《本經》)

異名:薛、芷(《楚辭》),芳香(《本經》),苻蘺、澤芬(《吳普本草》),白茝(《別錄》),香白芷(《夷堅志》)。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胃經。

功效: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

來源中國:為傘形科植物禹白芷、興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或雲南牛防風的根,禹白芷主產河南禹州一帶。北方的一些省區有栽培,多自產自銷,少數調省外。

化學成分:本品含揮髮油,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如當歸素、白當歸醚、歐前胡乙素、白芷毒素等。還含有揮髮油,油中有3-亞甲基-6-環己烯、十一炭烯-4、欖香烯、十六烷酸、壬烯醇等。

白芷白芷

中藥屬性

藥材名稱

【草藥名】:白芷 (《本經》)

白芷白芷

【化學成分】:該品含揮髮油,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如當歸素、白當歸醚、歐前胡乙素、白芷毒素等。還含有揮髮油,油中有3-亞甲基-6-環己烯、十一炭烯-4、欖香烯、十六烷酸、壬烯醇等。

【別名】:芷,芳香,苻蘺,澤芬,白臣,番白芷,興安白芷,庫頁白芷,杭白芷,柱白芷或雲南牛防風,川白芷,香棒,茞。

【商品名】:

杭白芷,又名浙白芷、香白芷。為產於浙江者。

川白芷,又名庫頁白芷。為產於四川者。

祁白芷,又名興安自芷,為產於河北安國,定縣者。

禹白芷:又名會白芷。為產於河南禹州、長葛者。

亳白芷:又名白芷,為產於安徽亳州。

【處方名】:白芷,香白芷。

採集方法

秋播種植的,次年7~9月間莖葉枯黃時採挖。春播種植的,當年10月採挖。擇晴天,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部。除淨殘莖、鬚根及泥土(不用水洗),曬乾或微火烘乾。置乾燥不通風處保存,防蟲蛀或霉爛。雷公雲∶凡採得後,勿用四條,低處生者,此名張公藤,兼勿用馬藺,並不入藥中,採得後刮削去皮,細銼,用黃精亦細銼,以竹刀切二味等分,同蒸一伏時,候出。於日曬乾,去黃精用之。

營養成分

熱量 324 (千卡) 硫胺素 0.35 (毫克) 3 (毫克)
蛋白質 8.9 (克) 核黃素 0.54 (毫克) 19 (毫克)
脂肪 1.5 (克) 煙酸 1 (毫克) 4.4 (毫克)
碳水化合物 68.8 (克) 維生素C 1 (毫克) 0.73 (毫克)
膳食纖維 5.3 (克) 維生素E 1.93 (毫克) 0.8 (毫克)
維生素A 0 (微克) 膽固醇 0 (毫克) 0.63 (毫克)
胡羅卜素 3.6 (微克) 100 (毫克) 118 (毫克)
視黃醇當量 11.9 (微克) 27.4 (毫克) 3.4 (微克)

藥物體性

【性狀】:根呈圓錐形,長10~20cm,直徑2~2.5cm。表面灰棕色,有橫向突起的皮孔,頂端有凹陷的莖痕。質硬,斷面白色,粉性足,皮部密布棕色油點。氣芳香,味辛、微苦。

【性味】:性溫,味辛

【功能主治】:祛風濕,活血排膿,生肌止痛。用於頭痛、牙痛、鼻淵、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瘙癢。

含異歐前胡素(isoimperatorin)、歐前胡素(imperatorin)、佛手柑內酯(bergapten)、珊瑚菜素(phellopterin)、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等。

【炮製】:揀去雜質,用水洗淨,浸泡,撈出潤透,略哂至外皮無滑膩感時,再悶潤後,切片乾燥。①《雷公炮炙論》:採得白芷後,刮削上皮,細銼,用黃精亦細銼,以竹刀切,二味等分,蒸一伏時後出,於日中曬乾,去黃精用之。②《綱目》:今人采(白芷)根洗甜寸截,以石灰拌勻曬收,為其易蛀並欲色白也。

白芷白芷

入藥微焙。

【性味】:辛,溫。

①《本經》:辛,溫。

②《別錄》:無毒。

③《滇南本草》:性溫,味辛微甘。

④《藥物圖考》:有小毒,臭香,味辛。

【歸經】:入肺、脾、胃經。為陽明經引經藥。

①《珍珠囊》: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手太陰肺經。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胃三經。

③《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

主治

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

治頭痛,眉棱骨痛,齒痛,鼻淵,寒濕腹痛,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燥癢,疥癬。

①《本經》: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頭風)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

②《別錄》:療風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瀉'),嘔吐,兩脅滿,風痛頭眩,目癢。

③《藥性論》:治心腹血刺痛,除風邪,主女人血崩及嘔逆,明目、止淚出,療婦人瀝血、腰腹痛;能蝕膿。

④《日華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補胎漏滑落,破宿血,補新血,乳癰、發背、瘰癧、腸風、痔瘺,排膿,瘡痍、疥癬,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

⑤《滇南本草》:祛皮膚遊走之風,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濕疼痛。

⑥《綱目》:治鼻淵、鼻衄、齒痛、眉棱骨痛,大腸風秘,小便出血,婦人血風眩運,翻胃吐食;解砒毒,蛇傷,刀箭金瘡。

功效作用

1.祛風解表:用於感冒風寒,頭痛、鼻塞等證,有散風寒、止疼痛之效。常與蒼耳子,辛夷等配伍,如(九味羌活湯)、(<衛生寶鑑>白神散)。

2.祛風止痛:用於頭風痛、偏頭痛、眉棱骨痛、鼻淵頭痛、齒疼等,能祛風止痛,如(川芎茶調散、都梁丸)、(<婦人良方>白芷散)、(丹溪眉框解痛方)。

3.消散排膿:用治癰腫瘡瘍,初起能消散,潰後能排膿,如(仙方活命飲、托里透膿湯)。

4.燥濕止帶:用於婦女寒濕白帶,能燥濕止帶,可配海螵蛸等同用;屬濕熱帶下、帶下黃稠,可配清熱燥濕藥如黃柏,椿根皮等同用。

5.宣通鼻竅:用於鼻淵之濁涕長流,不聞香臭者,可配辛夷,蒼耳子,防風,川芎等同用,如(白芷丸)。

藥效

白芷主入陽明,芳香通竅,善祛風止痛。偏治齒齦連面頰部的腫痛、牙痛。

藥理作用

白芷素能興奮延腦呼吸中樞、血管運動中樞和迷走神經,能使呼吸增強、血壓上升、脈搏變慢。

化學成分

含白當歸素、白當歸腦、白芷毒素等。

用量用法

6—30g,水煎服。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之證不宜。

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小鼠灌胃白芷或杭白芷煎劑(lg相當生藥lg)4g/kg,可明顯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的炎症(P<0.01)。

2.解熱鎮痛作用:用蛋白腖皮下注射於大白兔背部造成的高熱動物模型,1g白芷或杭白芷煎劑15g/kg,有明顯的解熱作用。小鼠灌胃白芷或杭白芷煎劑8g/kg,對腹腔注射1%醋酸(0.l/kg)所致的小鼠扭體次數明顯減少,作用與氨基比林8mg/kg類似,P<0.001。小白鼠熱板法試驗,給藥前痛閾在30分鐘以內者,灌胃給於白芷或杭白芷8g/kg,給藥後60分鐘,白芷及抗白芷對痛閾值明顯提高,與生理鹽水組比較P<0.001和0.01。

3.解痙作用:所含的佛手柑內酯、花椒毒素、異歐前胡素乙對兔迴腸具有明顯的解痙作用。異歐前胡素還能增加兔子宮的收縮力和蚯蚓肌的緊張性。東莨菪素對雌激素或氯化鋇所致在體或離體大鼠子宮痙攣有解痙作用,其ED50為0.09mg/kg。

4.對心血管的作用:本品所含的異歐前胡素和印度榲桲素對貓有降血壓的作用,50mg/kg降低動脈壓50%,作用維持時間為1.5小時。異歐前胡素與N-乙烯吡咯烷酮的共聚物可使貓動脈壓降低的時間延長5-10倍。還能降低離體蛙心的收縮力。

白芷白芷

5.抗菌作用:白芷煎劑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人型結核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氧前胡素體外試驗對11種菌株有抗菌作用;歐前胡素亦有抗菌作用花椒毒素;對人型結核桿菌H37RV的MIC為100mcg/ml。水浸劑對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等致病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6.光敏作用:本品所含的香柑內酯、花椒毒素、異歐前胡素乙等呋喃香豆素類化合物為光活性物質,當它們進入機體後,一旦受到日光或紫外線照射,則可使受照射處皮膚發生日光性皮炎,發生紅腫、色素增加、素皮增厚等。光敏活性以花椒毒素為最強,香柑內酯次之,異歐前胡素乙較弱。光敏活性物質可用來治療白癜風。異歐前胡素為治療銀屑病的有效成分,臨床用紅斑量測定證明有效。

7.抗癌作用:異歐前胡素和自當歸素具有對Hela細胞的細胞毒作用。異歐前胡素的ED50 100μg/ml。

8.抗輻射作用:白芷甲醇提取物1g/kg於X線照射前5分鐘腹腔注射,對小鼠皮膚損害有防護作用。

9.其他作用:小量白芷毒對動物延髓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迷走神經及脊髓都有興奮作用,能使血壓上升,脈搏變慢,呼吸加深,並能引起流涎嘔吐,大景使用能引起強直性間歇性痙攣,繼以全身麻痹。

臨床報導:現代以本品外用治關節積水、帶狀皰疹、銀屑病等疾患有效。

臨床套用

1. 用於感冒風寒,頭痛,鼻塞。常配伍防風、羌活等。

2. 用於頭痛、齒痛、鼻淵、風濕痹痛者。治療陽明頭痛、眉棱骨痛,頭風痛等,外感風寒者,配伍荊芥、防風、川芎;外感風熱者,配伍薄荷、菊花、蔓荊子。治療齒痛,屬風火者,配石膏、黃連。治鼻淵頭痛、與蒼耳子、辛夷、薄荷同用。治風濕寒痹、腰背疼痛,與羌活、獨活、威靈仙同用。

3. 用於瘡瘍腫痛。如乳癰初起可配蒲公英、瓜蔞同用;膿出不暢配金銀花、天花粉同用。

4. 用於帶下過多。屬寒濕帶下,與鹿角霜、白朮、炮姜等配伍;屬濕熱帶下,配伍車前子、黃柏等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8~2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宜忌]陰虛血熱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當歸為之使。惡鏇復花。

②《本草經疏》:嘔吐因於火者禁用。漏下赤白陰虛火熾血熱所致者勿用。癰疽已潰,宜漸減去。

白芷白芷

[藥方選錄]

①治頭痛及目睛痛:白芷四錢,生烏頭一錢。上為末,每服一字,茶調服。有人患眼睛痛者,先含水,次用此搐入鼻中,其效更速。(《朱氏集驗醫方》白芷散)

②治諸風眩暈,婦人產前產後乍傷風邪,頭目昏重及血風頭痛,暴寒乍暖,神思不清,傷寒頭目昏暈等證:香白芷(用沸湯泡洗四、五遍)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多用荊芥點臘茶細嚼下。(《百一選方》都梁丸)

③治半邊頭痛:白芷、細辛、石膏、乳香、沒藥(去油)。上各味等分,為細末,吹入鼻中,左痛右吹,右痛左吹。(《種福堂公選良方》白芷細辛吹鼻散)

④治眉框痛,屬風熱與痰:黃芩(酒浸炒),白芷。上為末,茶清調二錢。(《丹溪心法》)

⑤治鼻淵:辛夷、防風、白芷各八分,蒼耳子一錢二分,川芎五分,北細辛七分,甘草三分。白水煎,連服四劑。忌牛肉。(《瘍醫大全》)

⑥治腸風:香白芷為細末,米坎調下。(《百一選方》)

⑦治大便風秘:香白芷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入蜜少許,連進二服。(《十便良方》)

⑧治痔瘡腫痛:先以皂角煙燻之,後以鵝膽汁調白芷末塗之。(《醫方摘要》)

⑨治帶下,腸有敗膿,淋露不已,腥穢殊甚,臍腹冷痛,須此排膿: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芍藥根(白者)、白礬各半兩(礬燒枯,別研)。為末,同以蠟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飯前,米飲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膿盡,仍別以他藥補之。(《本草衍義》)

⑩治腫毒熱痛:醋調白芷末敷之。(《衛生易簡方》)

⑾治癰疽赤腫:白芷,大黃等分。為末,米飲服二錢。(《經驗方》)

⑿治刀箭傷瘡:香白芷嚼爛塗之。(《瀕湖集簡方》)

治療頭痛、牙痛、三又神經痛 取白芷2兩、冰片2分,共研成末,以少許置於患者鼻前庭,囑均勻吸入。治療牙痛20例、三叉神經痛2例,顯效時間最短1分鐘,最長10分鐘;治療頭痛21例,有效20例;神經衰弱頭痛17例,有效14例,在2~7分鐘內顯效。

或以白芷60克,防風26克,細辛5克,加工製成注射液80毫升,分裝滅菌後供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治療20多例,亦效。

另外,本品和紫草、白蠟、忍冬藤、冰片及香油(麻油)配製成白芷油,可治燒傷。

種植介紹

白芷

白芷白芷

(一)概述:別名香白芷(福建、台灣、浙江等省)、庫頁白芷(四川)、祈白芷(河南、河北)。

為傘形科植物興安白芷(祈白芷)(Angelica dahurica Benth. et Hook.),庫而白芷(川白芷)(A.anomala La11.)及杭白芷(香白芷)(A.taiwaniana Boiss., epith.mut.),以根入藥,有祛病除濕、排膿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鼻炎、牙痛。赤白帶下、痛癤腫毒等症,亦可作香料。

(二)植物特性:傘形科,多年生草本。莖高大粗壯,高200~300厘米,莖中空,圓柱形,帶紫色。根生葉大,有長柄,為2~3回羽狀分裂,邊緣有鋸齒。莖生葉小,基部呈鞘狀抱莖。花小白色,形成頂生或腋生的復傘狀花序。果扁圓形,有種翅,成熟後裂開為兩瓣。根粗大、圓錐形、黃棕色。

(三)生長特性:白芷適應性很強,耐寒、喜溫和濕潤氣候,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喜向陽、光照充足的環境。白芷是根深喜肥植物,種植在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濕潤而又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地,在黏土、土壤過沙、淺薄中種植則主根小而分叉多,亦不宜在鹽鹼地栽培,不宜重茬。白芷抽蓄後,根部變空心腐爛,不能作藥用。

(四)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白芷對前作選擇不甚嚴格,一般棉花地、玉米地均可栽培,以耕作層深,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溫暖向陽比較濕潤的夾沙土,一般產區均在平原地帶的地方為好。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翻耕深為33厘米為宜。曬後再翻一次,然後耙細整平,作畦,寬100~200厘米,高16~20厘米的高畦,畦面應平整,畦溝寬26~33厘米(排水差的地方用高畦),土壤細碎。耕地前每公頃施堆肥草木灰150千克左右。

2.繁殖方法:用種子繁殖,白芷應當選用當年所收的種子,隔年陳種,發芽率不高,甚至不發芽,不可採用。有的藥農經驗用正中主莖上所結的種子,再播種時,容易提早抽空,影響產品質量。而利用測基上所結的種子播種,白芷發芽率70%~80%,在溫度13~20℃和足夠的濕度下,播種後10~15天出苗。

白芷播種期分春秋兩季。春播在清明前後,但產量低,質量差,一般都不採用。秋播不能過早過遲,最早不能早於處暑;不然在當年冬季生長迅速,則將有多數植珠在第二年抽薹開花,其根不能作藥用,但最遲不能遲於秋分;因秋分後雨量漸少,而氣溫轉低,白芷播後長久不能發芽,影響生長與產量,故應在8月上旬全9月初播種。

播種方法:白芷宜直播,不宜育苗移栽,移栽的植株根部分叉,生根生長不良,影響產量和質量。採取穴播和條播,播前畦內澆透水,待水滲下後,開始播種。播前種子要用機械方法,去掉種翅膜,然後在溫水中(45℃)浸泡6小時,撈出後擦乾播種。穴播按行距33厘米左右,株距16~20厘米開穴,穴深6-10厘米,播後用水澆,灑水或復蓋草的方法經常保持土壤濕潤。播後0-20天出苗,秋播的白芷主根大,產量高,條播按行距33厘米開溝,將種子均勻撒下,蓋層細土,播種量每公頃用15千克以上,其他同穴播相同。

3.間作:為了經濟利用土地,在白芷地內亦可進行間作,原則上以短小作物為好,在白芷播種之後,在其行間種植蔬菜,如葛筍、菠菜、蒜苗等,間作物必須在立春前收穫,以有利於白茫生長,以菠菜、蒜苗為最多。菠菜是在行間進行條播,蒜苗則每隔3厘米栽植。

白芷白芷

4.田間管理

(1)澆水:雨水充足的地方可不用澆水,但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播前必須深水,翻地保墒,播後遇乾旱、久旱必須澆水。墒情不好,就得澆水,約澆水4次即可發芽,以後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以利幼苗生長,小雪前應澆飽水,防止白芷在冬天干死。第二年春天澆水在清明前後,不能過早,地溫低,水寒苗不肯長。以後每隔10天澆一次水,到了夏天應每隔5天澆水一次,特別是芒種到穀雨前,水少主根不能下伸,則鬚根多影響產量。在伏天更應保持水分充足,不能使苗因缺水而短垂;否則主根木質化降低品質。

(2)間苗:當春季幼苗返青高6厘米時,進行間苗,適當的擇去弱苗,使幼苗分布均勻,通風透光,當苗高13~16厘米時定植,每穴留壯苗1~2株,條播技16厘米左右留壯苗一株,注意除去過弱的苗和過大的。莖呈現青白色的幼苗選擇掉,減少將來抽基白芷的發生,總之保持勻苗。

(3)中耕除草:每次間苗時,均應中耕除草,第一次待苗高3厘米時用手拔草;在土壤板結時,可淺鬆土3厘米左右,不能過深,否則主根不向下深,叉根多,影響質量。第二次待苗高6~10厘米時除草稍深一些。第三次在定苗時,鬆土除草要徹底除盡雜草,以後植株長大封壟,不能再行中耕除草。

(4)追肥:白芷追肥在當年直少宜淡,以免植株徒長,提前抽空開花。播種第二年植株封壟前追肥1-2次,結合間苗和中耕時進行,每公頃追肥量餅肥2250~3000乾克,亦可用化肥和人畜糞尿代替,開淺溝施下。雨季後根外噴施磷肥,也有顯著效果。

(5)選留良種:白芷在第二年5月份往往有少數生長特旺,抽薹開花。這種白芷所結種子不能作種用,因用後即將提前抽薹開花。同時在即將抽薹後,根部即瘦小而成木質,以後逐漸枯死,不能再作藥用。故及早擇除,免去耗肥料,影響鄰株的生長。在採挖白芷時,選擇主根粗壯,無分叉的,集中栽於肥沃地上,按行距80~100厘米,株距30厘米開穴,根可傾斜,不能彎曲,復土3厘米左右,上蓋肥等再復土6厘米,加強田間管理,增施肥料,不久即可另生新苗。在當年11月及次年2至4月份,應各進行中耕除草施肥1次,每次施肥應較多,這樣才能長好。5月下旬,即可抽薹開花,6月下旬種子即可陸續成熟,此時即應隨熟隨采,以免種子被風吹落。采後放於通風乾燥處,勿煙燻。

另外,也有的地方,原地留種法:即在第二年秋季採收白芷的同時,在地里留出一些不挖,以後加以中耕除草等管理,到第三年5月以後即可抽薹開花,結出種子。此法結出的種子發芽率差,植株短小,根部發育不良,不宜採用。在寒冷的地方,把根挖出來放在地窯里,用沙埋起來,待第二年早春再栽到地里,及時進行中耕除草,施足追肥。

5.病蟲害防治

(1)斑枯病:又叫白斑病,病原是真菌中一種半知菌,主要危害葉部。病斑多角形,初期暗綠色,以後灰白色,上生黑色小點,即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嚴重時葉片枯死。

防治方法:①清除病殘組織,集中燒毀。②用1:1:100的波爾多液或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400~500倍液噴霧。

白芷白芷

(2)黃鳳蝶:屬鱗翅目鳳蝶科,以幼蟲食害葉片。

防治方法:①人工捕殺幼蟲和蛹。②90%敵百蟲800倍液噴霧,每隔5~7天1次,連續3次,或用青蟲菌(每克菌粉含孢子100億)500倍液噴霧。

(3)蚜蟲:屬同翅目蚜總科。以成、若蟲危害嫩葉及頂部。防治方法見黃芪病蟲害及其防治。

(4)紅蜘蛛:屬蜘蛛綱蜱蟎目葉蟎科。以成、若蟲危害葉部。

防治方法:①冬季清園,拾淨枯枝落葉燒毀,清園後噴1波美度石硫合劑。②4月開始噴0.2~0.3波美度石硫合劑或25%殺蟲脒水劑500~1000倍液噴霧,每周一次,連續數次。

(五)採收加工:春播白芷當年即可採收,9月中下旬采。秋播白芷第二年8月下旬葉片呈現枯萎狀態時採收。當葉片桔黃時開始收穫,選晴天,將白芷望葉割去,作為堆肥,然後用齒耙依次將根挖起,抖去泥土,運至曬場,進行加工。摘去側根,另行乾燥,並將主根上殘留葉柄剪去;曬1-2天,再將主根依大、中、小三等級分別暴曬,以便管理。在曬時切忌雨淋,晚上要收回晾乾,在晴天運出再曬,否則爛或黑心。通常用烘炕進行熏硫,將白芷用草包或麻袋蓋嚴,每500千克鮮白芷需約3,5~4千克硫磺,熏時要不斷加入硫磺,不能熄滅,直至熏透。約熏一晝夜後,取樣用小刀切開,在切口塗抹碘酒,若藍色很快消失即表示硫以完全熏透,可停火,若藍色不消失,再繼續,熏後抓緊曬乾。包裝存於乾燥通風處,每公頃可收乾白芷3750~5250千克,高產田達7500千克。

食療作用

白芷味辛,性溫;歸肺、胃、大腸經;芳香升散;

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除濕通竅,消腫排膿的功效;

主治風寒感冒,頭痛,眉棱骨痛,齒痛,目癢淚出,鼻塞,鼻淵,濕盛久瀉,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瘙癢疥癬,毒蛇咬傷。

白芷美白配方

配方一:白芷美白

白芷白芷

首先,準備好6g的白芷、1個蛋黃、1大匙蜂蜜、1小匙小黃瓜汁、3小匙的橄欖油。其次,把白芷研成細末放入面膜碗中,然後往白芷中加入蛋黃均勻攪拌。再加入小黃瓜汁跟蜂蜜,均勻攪拌,攪拌好之後就可以塗抹在臉上了,大約20分鐘之後就可以用清水沖洗乾淨了。清潔好臉部肌膚之後就可以用化妝棉蘸取適量的橄欖油敷在臉上5分鐘,然後用熱毛巾敷在臉上。等毛巾冷卻之後就可以拿下化妝棉跟毛巾了,然後清洗臉部肌膚。

配方二:白芷、白朮美白

首先,準備好白芷、白茯苓、白朮、白芍、薏仁各50g。其次,將以上的這五種中藥材料研成細末,混合好之後密封裝在瓶子裡。從瓶中取出一小匙的中藥粉末,放入面膜碗中,然後加入適量的清水調成面膜狀。調好之後就可以敷在臉上了,大約20分鐘之後就可以用清水清洗乾淨了。這款面膜不僅能夠美白祛斑,同時還可以去粉刺跟治療暗瘡。

配方三:白芷綠豆美白

首先,準備當歸、綠豆、白芷、白芨、淮山、杏仁粉各50g,2滴玫瑰精油,適量的玫瑰花水。其次,將這些中藥充分研成細末,混合好之後密封在瓶子中。每次用的時候就去1小匙的中藥粉,放入面膜碗中,然後加入適量的玫瑰花水,滴入2滴玫瑰花精油充分混合攪拌。攪拌好之後就可以敷在臉上了,大約15分鐘之後就可以清洗乾淨了。綠豆有清潔肌膚的功效;白芨、淮山能夠滋養緊緻肌膚;杏仁能夠滋潤肌膚;當歸能夠活血,使我們的肌膚更加的紅潤有光澤;玫瑰花水跟玫瑰花精油具有美白保濕的功效。

化學成分

含異歐前胡素(isoimperatorin)、歐前胡素(imperatorin)、佛手柑內酯(bergapten)、珊瑚菜素(phellopterin)、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等。

營養分析

白芷的根含有當歸素(Byak-angelicin)、白當歸素(Byak-angelicol)、氧化前胡素(Oxypencedanin)、珊瑚菜素(Phellopterin)及一種類當歸酸(Angelic acid)的有機酸。此外亦含有白芷毒素(Angelicotoxin)。有散風、祛寒、燥濕和止痛的作用。

白芷藥膳

白芷薄荷酒

配方:白芷,薄荷各50克,白酒500毫升

製作:

1.將前2味搗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

2.浸泡5-7天后,過濾去渣,即成,

功效:祛風通竅止痛。

白芷白芷

白芷鮮藕湯

配方:白芷15克,鮮藕300克,料酒10克,香油20克,姜,蔥,鹽,味素各適量

製作:

1.將白芷潤透,切片;鮮藕去皮,洗淨,切薄片,姜切片,蔥切段。

2.將鮮藕白芷、姜、蔥、料酒同放燉鍋內,加水1800毫升。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燉35分鐘,加入鹽,味素,香油即成。

功效:生血,活血,養顏。

白芷枸杞魚頭湯

配方:魚頭1個,白芷10克,枸杞子15克,香油20克,料酒10克,姜5克,蔥10克,鹽、味素、胡椒粉各適量。

製作:

1.魚頭去鰓,洗淨,剁成4塊,白芷潤透,切薄片,枸杞子去國柄,雜質,洗淨;姜切片,蔥切段。

2.將魚頭、白芷、枸杞子、姜、蔥、料酒同放入燉鍋內,加水2800毫升,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燉30分鐘,加入鹽,味素,胡椒粉,香油即成。

功效:適用於肝腎虛損、視物不清。

白芷黃芪燉烏雞

配方:黃芪30了,白芷15克,烏雞1隻,蔥花、鹽各適量。

製作:

1.烏雞去毛樁,內臟,洗淨。

2.黃芪、白芷裝入布袋中。

3.將烏雞肉與紗布袋一起放入沙鍋,用文火燉,至烏雞爛熟,去藥袋,加鹽調味,散上蔥花即成。喝湯吃烏雞肉。

功效:補脾益氣,滋陰補血,主治氣血虧虛之頭痛,眩暈。

文化內涵

屈原選段《楚辭七諫沉江》

不顧地以貪名兮,心怫鬱而內傷;

聯蕙芷以為佩兮,過鮑肆而失香;

屈原屈原

一、昔三後之純粹兮, 固眾芳之所在;

昔:昔日,從前。後:上古稱君王。後面的,後代子孫。純:專一不雜亂,純粹,純潔。

粹:精華,國粹,中國文華的精華。固:堅定,穩固,結實。眾:需多眾人,眾志成城,團結力量。芳:芳香,花草的香味;美好的德行或聲名流芳百世。所:處所。

譯文:從前三代君王總結出中國文化的精華,穩固眾人[眾志成城,團結力量]美好的德行或聲名芳香的花草所以存在;

二、 雜申椒與菌桂兮, 豈惟紉夫蕙芷;

雜:多種多樣的,不單純的,攙雜,混合。

申:申明理由,申辯。椒:科類植物。

菌:菌類。

桂:常綠喬木。

豈:難到,卻。惟:惟有。

紉:引線穿針。

夫:一對,相對。

蕙芷:蕙蘭和白芷。

譯文:攙雜多種植物集合在一起申辯理由椒科類與菌類喬木桂類植物,卻惟有紉一對蕙蘭和白芷;

三、彼堯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

彼:知己,彼此。

之:是省略的意識,是指禹帝。

耿介:光明正直,耿直。

既:既能,既然。

遵:依照,按照,遵循。

道:道理,正當的事理。

得:得到,獲得。

路:路途,途徑。

譯文:彼此堯帝舜帝和禹帝卻光明正直,既能遵循正當的道理而獲得可行途徑;

四、 何桀紂之猖披兮, 夫捷惟徑以窘步;

何:表示疑問。

猖:兇猛,狂棄,獨棄。

披:裂開,披開。

夫:一對蕙芷。

惟:惟有。

徑:實徑,捷徑。

窘:為難,難住。步:腳步。

譯文:何必如此夏桀商紂王獨棄 放肆披開了,一對蕙芷惟有的捷徑以困住停止了腳步;

五、惟夫黨人之偷樂兮, 路幽昧以險隘;

惟:惟有。

夫黨人:舊時稱為服勞役的人,夫役,私黨。

路:路途,途徑。

幽:光線暗,幽禁。昧:昏,糊塗,愚昧。險:可能遭受的災難。隘:險要的地方狹小。

譯文:惟有夫役私黨派的人愉快 ,路途昏暗愚昧難以取勝;

總述:發揚中華先進文化,傳承歷史文明。歷史記載的美麗雅典中國國花蕙芷。以史為鑑,不忘國恥。愛國主義屈原滿腔熱血,寫出中華民族一家人遭難,中華大地血脈相親,當時昏暗時代,親族互相慘殺。愛國熱情屈原的心情卻是:“懷憂若若,愁思沸郁”。

屈原《楚辭七諫沉江》寫道:“不顧地以貪名兮,心怫鬱而內傷;聯蕙芷以為佩兮,過鮑肆而失香;”這句話是祖先維護中華民族團結美德的根蕙芷。北京圖書館藏拓北巍十二:“塼堂已構,蕙芷長埋,銘茲懿德,寄之不朽。”中華民族永垂不朽。

真假識別

白芷白芷

【真品白芷】:外觀呈類圓錐形而無明顯的棱骨,長約10~24厘米,直徑約1.5~2厘米,有時附有支根,頂端有凹窪的莖痕,也有多數同心環狀的紋理。表面黃色或淡棕色,有眾多皺紋,分布有少數長0.5~1厘米的皮孔樣橫向突起,突起處色較深,有時有支根切除的痕跡,顯淡棕色;質堅硬而較輕,斷麵粉質,全部淡棕色,隨處密布棕色油點,形成層環狀,層環為明顯的棕色,木質部約占橫斷面的1/3以上,射線緊密,自中心向四周幅射;聞之氣味芳香,口嘗味辛,微有苦味。

【偽品岩白芷】:外觀呈圓柱形或圓錐形,稍彎曲,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根頭部有環紋,四周有少數呈毛狀的基生葉柄殘基;質脆,易折斷,斷麵皮部白色,木部黃白色,有少數裂隙;聞之氣微,無芳香味,口嘗味淡而後口甜。

象徵意義

蕙蘭和白芷在堯、舜、禹時將竄紉成一對稱為“蕙芷”代表著中華炎黃子孫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在中國傳統意識中被視為中華民族秀麗山河與繁榮昌盛、領土完整和民族團結的象徵和標誌。“蕙芷”是中國文華的精華,是中國和人民本身象徵。

常綠花卉

木賊科筆管草 |
菊科紫菀 | 蘭草 |
唇形科紫丹參 | 澤蘭 | 血見愁 | 溪黃草 | 涼粉草 | 連線草 | 筋骨草 | 丹參 | 薄荷 | 野芝麻 |
蕁麻科苧麻 | 樓梯草 | 鏡面草 |
爵床科竹節黃 | 紅點鯽魚膽 | 黑眼花 |
傘形花科皺葉歐芹 | 藍花柴胡 | 白芷
蓼科中華山蓼 | 羊蹄 | 金線草 | 戟葉酸模 | 頭花蓼石辣蓼
紫葳科中甸角蒿 | 紅鳳梨花 | 單葉鳳梨花
澤瀉科澤瀉 |
三白菜科魚腥草 | 三白草 |
芭蕉科野芭蕉 |
虎耳草科岩白菜 |
石蒜科石蒜 | 百子蓮 | 白肋孤挺花 | 玉簾
傘形科鴨兒芹 |
跖草科旭日升鴨
鴨跖草科心葉紫露草 | 杜若 | 紫霞草
百合科小花蜘蛛抱蛋 | 山菅蘭 | 開口箭 | 火炬花 | 虎眼萬年青 | 狐尾天冬 | 廣西蜘蛛抱蛋
牻牛兒苗科香葉天竺葵
薔薇科仙鶴草 | 狹葉星點蜘蛛抱蛋 | 松下梅 | 龍芽草 | 蛇莓
玄參科狹葉毛地黃 |
苦苣苔科銀葉喜蔭花 | 牛耳仔 | 半蒴苣苔 |
葡萄科烏蘞莓 |
天南星科團扇蔓綠絨 | 石菖蒲 | 千年健 | 廣東萬年青 | 刺芋 | 卜芥 |
姜科土田七 | 山奈 | 蓬莪術 | 薑黃 | 姜荷花 | 瓷玫瑰
馬齒莧科土人參 |
蒟蒻薯科水田七 |
秋海棠科秋海棠 | 羅拉秋海棠 | 厚壁秋海棠 | 貴婦秋海棠 | 波葉秋海棠
傘形花科傾臥前胡 | 前胡 |
忍冬科陸英
紫草科琉璃草 |
菊科劉寄奴草 |
胡椒科假蔞 | 蓽茇
罌粟科薊罌粟 | 大果博落回
卷柏科江南卷柏
敗醬科黃花敗醬
毛茛科虎掌草 | 附子 | 扁翅唐松草
石竹科荷蓮豆 | 蠅子草
蝶形花科狗尾草
小二仙草科大葉蟻塔 |
馬兜鈴科粗根細辛
川續斷科川續斷
十字花科板藍根
黃楊科板凳果
鬼臼科八角蓮 |
禾本科棕葉蘆 | 竹節草 | 雜交狼尾草 | 象草 | 香茅 | 香根草 | 細葉結縷草 | 彎葉畫眉草 | 雙穗雀稗 | 石芒草 | 森特鈍葉草| 柔姿臂形草
花忍科芝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