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續斷

川續斷

川續斷(學名:Dipsacus asperoides C. Y. Cheng et T. M. Ai )茜草目,川續斷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圓柱狀,黃褐色,稍肉質,莖直立,葉片琴狀羽裂,莖生葉,中央裂片特長,披針形,先端漸尖,有疏粗鋸齒,花序頭狀球形,著生在花序基部,葉狀,花萼四棱,花冠管窄漏斗狀,雄蕊明顯超出花冠,花絲扁平,花葯紫色,花柱短於雄蕊,柱頭短棒狀,子房下位,瘦果長倒卵花期8-9月,果期9-10月。生於海拔2000~3600米的林邊、灌叢、草地。 根入藥,主治腰背酸痛;肢節痿痹;跌扑創傷、損筋折骨、胎動漏紅、血崩、遺精、帶下、癰疽瘡腫。

基本信息

簡介

所屬卷:Dipsacus Linn.

所屬科:Dipsacaceae

中文名:川續斷

其它中文名:和尚頭(昆明),鼓錘草(思茅)。

文獻來源:Dipsacus asperoides C.Y.Cheng et T.M.Ai(1984),(1985);中國植物志(1986)*;T.M.Ai(1990).

Dipsacus asper auct.non Wall.:Henry(1888);Hand.-Mazz. (1936);圖鑑(1975);雲南種子植物名錄(1984);西藏植物志(1985);秦嶺植物志(1986).

生態環境

川續斷的枝、葉、花川續斷的枝、葉、花

生於土壤肥沃、潮濕的山坡、草地。

川續斷(原變種)生於溝邊、草叢、林緣和田野路旁。

峨眉續斷(變種)生於林內、路旁和草坡上。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峨眉山。

基本內容

種中文名:川續斷

川續斷川續斷

種拉丁名:Dipsacus asperoides C. Y. Cheng et T. M. Ai

種英文名: Teasel

種別名 :川續斷然

科中文名:川續斷科

科拉丁名:Dipsacaceae

屬中文名:川續斷屬

屬拉丁名:Dipsacus

國內分布:產湖北、湖南、江西、廣西、雲南、貴州、四川和西藏等省區。

命名來源:[Acta Phytotax. Sin. 23(4): 304.f.3. 1985]

中國植物志:73(1):063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高達90厘米,主根1至數條,莖生葉對生,中央裂片特長,頭狀花序圓形,直徑達12厘米,總苞片窄條形,子房包於小總苞內。果時苞片刺狀喙較短於片部,瘦果頂端外露。

分 布:湖北、四川等

生 境:溝邊草叢或林中

繁殖方式:種子

習 性:陽生

藥用部位:根

藥用功能:強筋骨、續筋接骨、活血祛瘀

藥用主治:強筋骨、續筋接骨、活血祛瘀

描述欄位:多年生草本,高達2米;主根圓柱形,黃褐色,稍肉質;莖具6—8條棱,棱上具短而粗的硬刺。基生葉叢生,葉片倒向羽裂,長15—25厘米,寬5—15厘米,頂端裂片大,長橢圓形或披針形,全緣或具疏齒,兩側裂片3—4對,倒卵形,葉面被白色柔毛,背面沿脈被刺毛;葉柄長達25厘米;莖生葉,中下部的為羽狀深裂,長約11厘米,寬約5厘米,其上部的為披針形,全緣或在基部3裂。頭狀花序球形,直徑2—3厘米,具總梗,長10—25厘米;總苞片葉狀,披針形或線形,被硬毛;小苞片倒卵形,長7—11毫米,被短柔毛,先端具喙尖,長3—4毫米,喙尖兩側被刺毛;副萼成四棱倒卵柱狀;花萼四棱形,淺盤狀,通常4裂,外面被短毛,花冠淡黃色或白色,頂端4裂,裂片不等大,花管細弱,長9—11毫米,內外被毛;雄蕊4,花絲扁平,花葯紫色;子房下位,花柱常短於雄蕊,柱頭短棒狀。瘦果倒卵形,長約2—4毫米,淡褐色,藏於副萼內,僅頂端外露。

分布及生境: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產昆明、安寧、嵩明、楚雄、江川、會澤、東川、鹽津、大理、漾濞、祿勸、景東、蒙自、屏邊、硯山、麻栗坡、雙柏、鄧川、瀘水、維西、鶴慶、鳳慶、麗江、中甸、德欽、貢山等地;生於海拔2 000—3 600米的林邊、灌叢、草地。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和西藏皆有分布。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根藥用,具有補肝腎、強筋骨、活血散瘀、生肌止痛等功效。

續斷

科屬分類:川續斷科

別名:龍豆、屬折、接骨、南草、接骨草、鼓錘草、和尚頭、川斷、川蘿蔔根、馬薊、黑老鴉頭、小續斷、山蘿蔔、起絨草

英文名:Himalayan Teasel Root

拉丁植物名:Dipsacus asperoides C. Y. Cheng et T .M. Ai.

植物形態

川續斷 多年生草本,高60-200cm。根1至數條,圓柱狀,黃褐色,稍肉質,側根細長疏和。莖直立,具6-8棱,棱上有刺毛。基生葉稀疏叢生,具長柄,葉片琴狀羽裂,長15-25cm,5-20cm,兩側裂片3-4對,靠近中央裂片一對較大,向下漸小,側裂片倒卵形或匙形,最大的長4-9cm,寬3-4.5cm,上面被短毛,下面脈上被刺毛;莖生葉在莖中下部的羽狀深裂,中央裂片特長,披針形,長可達1cm,寬達5cm,先端漸尖,有疏粗鋸齒,兩側裂片2-4對,披針形或長圓形,較小,具長柄,向上葉柄漸短;上部葉披針形,不裂或基部3裂。花序頭狀球形,直徑2-3cm;總花梗長可達55cm;總苞片5-7片,著生在花序基部,葉狀,披針形或長線形,長1-4.5cm,寬4-5mm,先端稍平截,被短柔毛,中央尖頭稍扁平,長2-3mm,小總苞片每側有兩條淺縱溝,頂端4裂,裂片先端急尖,裂片間有一規則細裂;花萼四棱皿關,長約1mm,不裂或4淺裂至4深裂,外被短毛,先端毛較長;花冠淡黃白色,花冠管窄漏斗狀,長9-11mm,基部1/4-1/3處窄縮成細管,先端4裂,裂片倒卵形,一片稍大,外被短柔毛;雄蕊4,著生於花冠管的上部,明顯超出花冠,花絲扁平,花葯紫色,橢圓形;花柱短於雄蕊,柱頭短棒狀,子房下位,包於小總苞內。瘦果長倒卵柱狀,長約4mm,僅先端露於小總苞之外。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態環境:生於土壤肥沃、潮濕的山坡、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藥材基源:為川續斷科植物川續斷的根。

採收和儲藏:秋播第3年採收,春播第2年收穫,在霜凍前採挖,將全根挖起,除去泥土,用火烘烤或曬乾,也可將鮮根置沸水或蒸籠中蒸或燙至根稍軟時取出,堆起,用稻草復蓋任其發酵至草上發生水株進,再攤開曬乾或烤至全乾,去掉鬚根、泥土。

炮製方法

續斷:洗淨泥沙,除去殘留根頭,潤透後切片曬乾,篩去屑。炒續斷:取續斷片入鍋內以文火炒至微焦為度。鹽續斷:取續斷片入鍋內,加入鹽水拌炒至乾透為度。(每續斷片100斤,用食鹽20斤加開水適量化水)酒續斷:取續斷片用酒拌勻吸乾,入鍋內以文火炒乾為度。(每續斷片100斤,用黃酒20斤)

功效分類:補腎藥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微溫;歸肝,腎經。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調血脈;止崩漏

考證

出自《神農本草經》。

1.《雷公炮炙論》:凡使續斷,勿用草茆根,緣真似續斷,若誤用服之,令人筋軟。

2. 陶弘景:按《桐君藥錄》云: 續斷生蔓延,葉細,莖如荏大,根本黃白,有汁。七月八月采根,今皆用莖葉,節節斷,皮黃皺,狀如雞腳者;又呼為桑上寄生,恐皆非真。時人又有接骨樹,高丈余許,葉似蒴藋,皮主療金瘡,有此接骨名;疑或是。而廣州又有一藤,名續斷,一名諾藤,斷其莖,器承其汁,飲之療虛損絕傷,用沐頭又長發,折枝插地即生,恐此又相類。李雲是虎薊,與此大乖,而虎薊亦自療血爾。

3.《唐本草》:續斷,所在山谷多有,葉似薴而莖方,根如大薊,黃白色,陶注者非也。

4.《本草圖經》:續斷,今陝西、河中、興元府、舒、越、晉州亦有之。三月以後生苗,乾四棱,似苧麻;葉亦類之,兩兩相對而生;四月開花,紅白色,似益母花;根如大薊,赤黃色。七月、八月采。謹按《范汪方》雲,續斷即是馬薊,與小薊葉相似,但大於小薊爾,葉似旁翁菜而小厚,兩邊有刺刺人,其花紫色,與今越州生者相類,而市之貨看,亦有數種,少能辨其租良,醫人用之,但以節節斷、皮黃皺者為真。

5.《綱目》:續斷之說不一,桐君言是蔓生,葉似荏,李當之、范汪並言是虎薊,日華子言是大薊,一名山中蒡;蘇恭、蘇頌皆言葉似苧麻,根似大薊。而《名醫別錄》復出大、小薊條,頗難依據。但自漢以來,皆以大薊為續斷,相承久矣,究其實,則二蘇所云似與桐君相符,當以為正,今人所用,以川中來,色赤而瘦,折之有煙塵起看為良焉。鄭樵《通志》謂范汪所說者,乃南續斷,不知何據,蓋以別川續斷耳。

主治:腰背酸痛;肢節痿痹;跌扑創傷、損筋折骨、胎動漏紅、血崩、遺精、帶下、癰疽瘡腫

各家論述

1.《本經》:主傷寒,補不足,金瘡,癰瘍,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久服益氣力。

2.《別錄》:主崩中漏血,金瘡血內漏,止痛,生肌肉,踠傷,惡血,腰痛,關節緩急。

3.《藥性論》:主絕傷,去諸溫毒,能宣通經脈。

4.《日華子本草》:助氣,調血脈,補五勞七傷,破癥結瘀血,消腫毒,腸風,痔瘺,乳癰,瘰癧,撲損,婦人產前後一切病,面黃虛腫,縮小便,止泄精,尿血,胎漏,子宮冷。

5.《滇南本草》:補肝,強筋骨,定經絡,止經中(筋骨)酸痛,安胎,治婦人白帶,生新血,破瘀血,落死胎,止咳嗽咳血,治赤白便濁。

6.《滇南本草圖說》:治一切無各腫毒,楊梅,天泡諸瘡。

7.《本草匯言》:續斷,補續血脈之藥也。大抵所斷之血脈非此不續,所傷之筋骨非此不養,所滯之關節非此不利,所損之胎孕非此不安,久服常服,能益氣力,有補傷生血之效,補而不滯,行而不泄,故女科、外科取用恆多也。

8.《本草正》:續斷,用其苦澀。其味苦而重,故能入血分,調血脈,消腫毒、乳癰、瘰癧、痔屢,治金損跌傷,續筋骨血脈;其味澀,故能治吐血、衄血、崩淋、胎漏、便血、尿血,調血痢,縮小便,止遺精帶濁。佐之以甘,如甘草、地黃、人參、山藥之類,其效尤捷。

9.《藥品化義》:續斷,苦養血脈,辛養皮毛,善理血脈傷損,接續筋骨斷折,故名續斷。外消乳癰、原瘍,內清痔漏、腸紅,以其氣和味清,胎產碉經,最為穩當。且苦能堅腎,李能潤腎,可療小便額數,精滑夢遺,腰背酸疼,足膝無力,此皆腎經症也。若同紫菀用之,調血潤燥,治血枯便閉,大能直通血氣而不走泄。

10.《本草求真》:續斷,實疏通氣血筋骨第一藥也。第因氣薄而見精脫、胎動、溺血、失血等症,則又深忌,以性下流者故耳。功與地黃、牛膝、杜仲、巴戟相等,但有溫補細微之別,不可不知。

11.《本草正義》:續斷,通行百脈,能續絕傷而調氣血,《本經》謂其主傷寒,補不足,極言其通調經脈之功。惟傷寒之寒字,殊不可解,疑當作中,然舊本皆作傷寒,則竟作傷中,蓋亦石頑改之,未必其所見舊本之果作傷中也。其治金瘡癰瘍,止痛生肌肉,及折跌踠傷;惡血,續筋骨,主腰痛,關節緩急等證,無一非活血通終之功效。婦人乳難,則以乳子之時言之。即產後諸病,續斷行血而能和血。故通治產後及崩漏也。

選方

①治腰痛並腳酸腿軟: 續斷二兩,破故紙、牛膝、木瓜、萆XIE、杜仲各一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於大。空心無灰酒下五、六十丸。(《扶壽精方》續斷丸)②治老人風冷,轉筋骨痛:續斷、牛膝(去蘆,酒浸)。上為細末,溫酒調下二錢,食前服。(《魏氏家藏方》續斷散)③治妊娠胎動兩三月墮: 川續斷(酒浸)、杜仲(姜計炒去絲)各二兩。為末,棗肉煮烊,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綱目》)④治滑胎: 菟絲子四兩(炒,燉),桑寄生二兩,川續斷二兩,真阿膠二兩。上藥將前三味軋重(乾足一分)。每服二十丸,開水送下,日再服。(《醫學衷中參西錄》壽胎丸)⑤治打撲傷損,閃肭骨:接骨草搗爛盆之。(《衛生易簡方》)⑥治產後血運,心腹鞕,乍寒乍熱:續斷三兩,粗搗篩,每服二錢匕,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聖濟總錄》續斷湯)⑦治乳汁不行: 川續斷五錢,當歸、川芎各一錢五分,麻黃、川山甲(火煅)各二錢,天花粉三錢。水二大碗,煎八分,食後服。(《本草匯言》)⑧治乳癰初起可消,久患可愈: 川續斷八兩(酒浸,炒),蒲公英四兩(日乾,炒)。俱為末,每早晚,各服三錢,白湯調下。(《本草匯言》)⑨治水腫: 續斷根,燉豬腰子食。(《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用藥禁忌

1.《本草經集注》:地黃為之使。惡雷丸。

2.《得配本草》:初痢勿用,怒氣鬱者禁用。

不良反應及治療

四川省衛生學院1982年9月21日發生一例服用續斷髮生過敏性紅斑。患者雙手背皮膚出現紅色斑塊,奇癢難受,且有灼熱感覺,該患者曾兩次服用續斷均發生類似過敏症狀。湖南省汝南梁中醫院1987年9月發現1例過敏性皮炎,患者服用續斷15g後1小時感覺全身搔癢,皮膚發紅,迅速出現小片狀斑丘疹。

中藥化學成分

川續斷根根含環烯醚萜糖甙:當藥甙(swero-side),馬錢子甙(loganin),茶茱萸甙(cantleyoside);三萜皂甙:木通皂甙D即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甙元-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akebiasaponin D,3-O-α-L-arabinopyranosylhederagenin-28-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3-O-(4-O-乙醯基)-α-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甙元-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3-O(4-O-acetyl)-α-L-arabinopyranosylhederagnin-28-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2,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齊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萄糖甙[3-O-α-L-arabinopyranosylolean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甙元-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3-O-β-D-gluc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hederagenin-28-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3-O-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甙(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甙元-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3-O-α-L-rhamn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hederagenin-28-Oβ-D- 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3-O-β-D-吡喃木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甙元{3-O-[β-D-xyl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nosylhederagein},3-O-[β-D-吡喃木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0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甙元-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3-O-[β-D-xyl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hedagenin-28-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3-O-[β-D-吡喃木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甙元-28-O-β-D-吡喃葡萄糖甙{3-O[β-D-xyl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3)]-β-D-}glu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hederagenin-28-O-β-D-glucopyranosi-de},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甙元(3-O-α-L-ara-binopyranosylhederagenin),3-O-α-D-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甙元-28-O-β-D-吡喃葡萄糖甙(3-O-α-L-arabinopyranosylhederage-nin-28-O-β-D-glucopyranoside),常春藤皂甙元-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hederagenin-28-O-β-D-glu-copyranosyl(1→4)][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甙元]{3-O-[β-D-gluc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soy(1→3)]-β-D-gluc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binopyranosylenederagenin},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甙元-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3-O-[β-D-gluc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hedera-genin-28-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3-O-[β-D-吡喃木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齊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3-O-[β-D-xyl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1→4)][α-L-rhamnopranosyl(1→3)]-β-D-glucopy-ransoyl(1→3)-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nosylean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3-O-[β-吡喃木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半乳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甙元{3-O-[β-D-xyl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3)]-β-D-glucacet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2)-α-D-arabinopyranosylhederagenin}即川續斷皂甙(asperosaponin)F,3-O-[β-D-吡喃木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D-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半乳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甙元-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吡喃葡萄糖甙{3-O-[β-D-xyl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3)]-β-D-galact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hederagenin-28-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即川續斷皂甙(as-perosaponin)H1;揮髮油;其成分有41種,已鑑定的有29種,其中含量較高的有蒔蘿艾菊酮(carvotanacetone),2,4,6-三叔丁基苯酚(2,4,6-tri-tert-butylphenol),3-乙基-5-甲基苯酚(3-ethyl-5-methlphenol),2,4-二甲基苯酚(2,4-dimethylphenol),4-甲基苯酚(4-methylphenol),3-甲基苯酚(3-methylphenol),2-乙基-4-甲基苯酚(2-ethyl-4-methylphenol),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2,6-bis(1,1-dimethylethyl)-4-methylpehnol]、苯酚(phenol),α,α,4-三甲基-3-O-環已烯甲醇(αα,,α,4-trimethyl-3-cyclohexene-methanol),4-甲基-1-異丙基-3-環已烯-1-醇[4-methyl-1-(1-methylethyl)-3-cylohexene-1-ol],4-(3-甲基-2-丁烯基)-4-環已烯-1,3-二酮[4-(3-methyl-2-butenyl)-4-cyclohexene-1,3-dione],氧芴(dibenzofuran),菲(phenanthrene),2-羥基-4-甲氧基苯(1,2-dimethoxybenzene)及丙酸乙酯(ethylpropionate)等;其他: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10,11],β-谷甾醇[2,11],胡蘿蔔甙(darcos-terol),蔗糖(sucrose)及含量較多的微量元素鈦。

出處:《中華本草》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鬆的砂質壤地,可用山坡荒地,若是熟土,不宜連作,播種前深耕。每畝施入腐熟農家肥2000-3000公斤,復混肥50公斤作基肥,整平耙細,平地或緩坡地作成寬2米、高20厘米的高畦,四周開挖排水溝。

繁殖方法

1、種子繁殖:是續斷的主要繁殖方式,該繁殖方式能獲得較多繁殖材料,省工省時,符合大面積生產,而且根系發育均勻,品質較好。

⑴採種:9-10月選擇健壯植株上的果實,待果實呈黃綠色,充實飽滿時,採回晾乾再抖出種子,種子採收一定要及時,熟後易脫落散失。

⑵播種:播種前將種子用55℃溫水浸泡10小時,撈出攤於盒內或放在紗布袋中,置溫暖處催芽,每天澆水1-2次,待芽萌動時即可播種。播種時間可分為春播或秋播。地勢較高,寒冷較早的地區以春播為宜,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地勢較低暖的地區,以秋播為宜,於採種後即行播種,此時氣候溫暖,雨水充足,土地濕潤,種子發芽整齊。幼苗能安全越冬。播種方式可分穴播或條播。穴播按行距30-40厘米開穴,株距17-20厘米,穴深7-10厘米,每穴播種10粒左右,條播以行距25-30厘米開溝,溝深3厘米,寬7-8厘米,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播種後,先澆人畜糞尿再復1-2厘米薄土。

2、分株繁殖:在續斷採收時,充分利用藥用部分剩下的細根和根頭,重新栽種,分櫱苗可剪去部分葉片,留下葉柄、心葉,以減少水分蒸發,種苗最好當天採挖當天栽種完,栽種密度為行距40厘米、株距25-30厘米,幼苗成活後能自然露地越冬。

田間管理

1、間苗:溫濕度適宜,續斷播種後10-15天出苗,苗高7-10厘米即可間苗,每穴留壯苗2-3株,條播按15厘米距離留苗,間出的苗用於補缺或另行栽種,移栽在陰天進行易成活。

2、中耕除草:結合間苗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宜淺鋤,勿傷根及葉片,一般進行3-4次中耕除草在4月、8月、10月各進行1次,做到田間無雜草。

3、施肥:結合中耕進行追肥,定苗後每畝地施人畜糞尿1500-2000公斤,每年苗返青前每畝施腐熟農家糞2000公斤,開穴或施於株旁,施後復土。

4、留種:除留種用的植株外,抽出的花蕾應及時摘除,以免耗費養分,影響根的生長。栽培2年後的續斷到9月下旬,種子陸續成熟,主莖先熟先收,側枝後熟後收,採下曬乾脫粒,結粒後老根木質化,不能藥用。

病蟲害防治

1、根腐病:高溫高濕季節易發生,患病根部腐爛,植株枯萎。防治方法:選擇土壤透氣好,涼爽的環境栽種,雨季開發排水溝,土地要輪作,整地時每畝用1公斤70%的五氯硝基進行土壤消毒,如發病重時,可提前採收,以免造成較大損失。發病初期每畝用立枯淨100克兌水50公斤噴霧。

2、蚜蟲:夏秋季危害幼嫩葉、花莖,影響植株生長,開花結籽。防治方法:可用40%樂果1000倍液噴殺。

3、小地老虎、螻蛄等地下害蟲:咬斷幼苗,根莖。可人工捕捉幼蟲,燈光誘捕成蟲,毒餌誘殺害蟲,畝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噴霧。

採收加工

1、採收:通常產區春播者第二年秋季採收,秋播者第三年秋季採收,宜在秋季霜凍前進行,此時根部長得壯實,營養成分積累多,品質佳,採挖時先割去地上莖葉,再將根部全部挖起,除去泥土、蘆頭、細根,將根運用加工。

2、加工:將鮮續斷日曬或微火烘至半乾,集中堆置,蓋上麻袋、棉絮,使其“發汗”變軟,內部變成綠色,再曬或烘乾,撞去鬚根即可。

3、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蟲蛀,霉變。

秋播第3年採收,春播第2年收穫,在霜凍前採挖,將全根挖起,除去泥土,用火烘烤或曬乾;也可將鮮根置沸水或蒸籠中蒸或燙至根稍軟時取出,堆起,用稻草復蓋任其發酵至草上發生水株進,再攤開曬乾或烤至全乾,去掉鬚根、泥土。

川續斷目百科

川續斷目為雙子葉植物綱(木蘭綱)草本或木本。葉對生,有時輪生。花兩性,輻射對稱或兩側對稱, 4或5基數。
阿爾泰忍冬
矮生忍冬
矮小忍冬
凹葉忍冬
凹脈肉葉莢蒾
北極花
邊沿莢蒾
北極花屬
巴東莢蒾
白背忍冬
斑點光果莢蒾
敗醬屬
北京忍冬
北方莢蒾
杯萼忍冬
白花刺參
川續斷目
藏西忍冬
長白忍冬
朝鮮莢蒾
長花忍冬
齒葉忍冬
赤水忍冬
常綠莢蒾
長梗莢蒾
匙葉甘松
刺續斷屬
長葉毛花忍冬
川西忍冬
唇花忍冬
茶莢蒾
川滇莢蒾
糙葉敗醬
匙葉翼首花
長睫毛忍冬
察瓦龍忍冬
蔥皮忍冬
側花莢蒾
長傘梗莢蒾
川續斷
川黔忍冬
長距忍冬
草珊瑚
臭莢蒾
川西莢蒾
川續斷屬
大花六道木
短梗忍冬
短萼忍冬
單花忍冬
淡黃莢蒾
大花莢蒾
淡紅忍冬
袋花忍冬
大花忍冬
滇西忍冬
倒卵葉忍冬
短尖忍冬
短柄忍冬
短苞忍冬
大果忍冬
滇緬莢蒾
多脈騰越莢蒾
大花雙參
丁香葉忍冬
墊狀忍冬
短柱忍冬
蝶花莢蒾
大果鱗斑莢蒾
峨眉續斷
峨眉莢蒾
峨眉忍冬
二翅六道木
涪陵續斷
鬼吹簫屬
光枝長白忍冬
光萼莢蒾
甘肅忍冬
光果莢蒾
甘松屬
菰腺忍冬
剛毛忍冬
甘松
貫月忍冬
管花忍冬
甘肅莢蒾
光枝柳葉忍冬
冠果忍冬
廣葉莢蒾
黃花鬼吹簫
紅脈忍冬
黑果忍冬
紅花金銀忍冬
衡山莢蒾
合軸莢蒾
黃花龍牙
華西忍冬
灰氈毛忍冬
華南忍冬
壺花莢蒾
橫脈莢蒾
黃褐毛忍冬
海南忍冬
海南莢蒾
湖北莢蒾
厚絨莢蒾
金銀木
截萼忍冬
莢蒾
晉南忍冬
淨花菰腺忍冬
莢蒾屬
卷瓣忍冬
金花忍冬
金腺莢蒾
棘枝忍冬
絹柳林忍冬
具毛常綠莢蒾
錦帶花
吉隆忍冬
接骨木屬
聚花莢蒾
錦帶花屬
闊葉莢蒾
寬葉纈草
六道木
藍果忍冬
柳葉忍冬
藍黑果莢蒾
藍盆花屬
六道木屬
瘤基忍冬
廬山莢蒾
卵葉莢蒾
卵葉忍冬
呂宋莢蒾
理塘忍冬
廬山忍冬
鱗斑莢蒾
隴塞忍冬
亮葉忍冬
裂葉宜昌莢蒾
毛核木屬
毛冠忍冬
毛花莢蒾
毛果袋花忍冬
墨脫莢蒾
蒙古莢蒾
毛藥忍冬
毛果忍冬
毛花忍冬
毛枝台中莢蒾
毛枝金腺莢蒾
毛萼忍冬
毛核木
南方六道木
女貞葉忍冬
暖木條莢蒾
南方莢蒾
歐洲莢蒾
平臥忍冬
盤葉忍冬
匍匐忍冬
披針葉莢蒾
攀倒甑
蘋果葉莢蒾
七子花屬
全葉莢蒾
球核莢蒾
肉葉忍冬
瑞麗莢蒾
忍冬屬
肉葉莢蒾
蕊帽忍冬
日本錦帶花
蕊被忍冬
柔垂纈草
水忍冬
水紅木
傘房莢蒾
雙參屬
傘花六道木
四川忍冬
|
太白忍冬
台東莢蒾
唐古特忍冬
條葉蕊帽忍冬
無毛淡紅忍冬
微毛忍冬
五福花屬
細瘦六道木
細氈毛忍冬
下江忍冬
西洋接骨木
西域莢蒾
小葉六道木
須蕊忍冬
狹葉忍冬
腺葉莢蒾
顯脈莢蒾
西南忍冬
小葉忍冬
香莢蒾
小花忍冬
細葉忍冬
新疆忍冬
細梗漾濞莢蒾
繡球莢蒾
小花須蕊忍冬
西伯利亞接骨木
細梗紅莢蒾
優美雙盾木
雲霧忍冬
圓葉忍冬
煙管莢蒾
宜昌莢蒾
圓萼刺參
雲南雙盾木
越橘葉忍冬
圓葉莢蒾
雲南莢蒾
翼首花屬
櫻桃忍冬
異毛忍冬
玉山忍冬
瑤山莢蒾
雲南忍冬
亞高山莢蒾
岩生忍冬
郁香忍冬
粵贛莢蒾
鑽苞忍冬
樟葉莢蒾
直角莢蒾
沼生忍冬
醉魚草狀忍冬
浙皖莢蒾
鐘花忍冬
早花忍冬
紫花忍冬
粘毛忍冬
紫藥紅莢蒾
皺葉忍冬
錐序莢蒾
珍珠莢蒾
少毛西域莢蒾
陝西莢蒾
莛子藨屬
蝴蝶戲珠花
紅莢蒾
黃櫨葉莢蒾
華福花屬
華北忍冬
紅白忍冬
灰毛忍冬
四福花屬
三白草
少花莢蒾
雙盾木屬
三葉莢蒾
三脈葉莢蒾

常綠花卉

木賊科筆管草 |
菊科紫菀 | 蘭草 |
唇形科紫丹參 | 澤蘭 | 血見愁 | 溪黃草 | 涼粉草 | 連線草 | 筋骨草 | 丹參 | 薄荷 | 野芝麻 |
蕁麻科苧麻 | 樓梯草 | 鏡面草 |
爵床科竹節黃 | 紅點鯽魚膽 | 黑眼花 |
傘形花科皺葉歐芹 | 藍花柴胡 | 白芷
蓼科中華山蓼 | 羊蹄 | 金線草 | 戟葉酸模 | 頭花蓼石辣蓼
紫葳科中甸角蒿 | 紅鳳梨花 | 單葉鳳梨花
澤瀉科澤瀉 |
三白菜科魚腥草 | 三白草 |
芭蕉科野芭蕉 |
虎耳草科岩白菜 |
石蒜科石蒜 | 百子蓮 | 白肋孤挺花 | 玉簾
傘形科鴨兒芹 |
跖草科旭日升鴨
鴨跖草科心葉紫露草 | 杜若 | 紫霞草
百合科小花蜘蛛抱蛋 | 山菅蘭 | 開口箭 | 火炬花 | 虎眼萬年青 | 狐尾天冬 | 廣西蜘蛛抱蛋
牻牛兒苗科香葉天竺葵
薔薇科仙鶴草 | 狹葉星點蜘蛛抱蛋 | 松下梅 | 龍芽草 | 蛇莓
玄參科狹葉毛地黃 |
苦苣苔科銀葉喜蔭花 | 牛耳仔 | 半蒴苣苔 |
葡萄科烏蘞莓 |
天南星科團扇蔓綠絨 | 石菖蒲 | 千年健 | 廣東萬年青 | 刺芋 | 卜芥 |
姜科土田七 | 山奈 | 蓬莪術 | 薑黃 | 姜荷花 | 瓷玫瑰
馬齒莧科土人參 |
蒟蒻薯科水田七 |
秋海棠科秋海棠 | 羅拉秋海棠 | 厚壁秋海棠 | 貴婦秋海棠 | 波葉秋海棠
傘形花科傾臥前胡 | 前胡 |
忍冬科陸英
紫草科琉璃草 |
菊科劉寄奴草 |
胡椒科假蔞 | 蓽茇
罌粟科薊罌粟 | 大果博落回
卷柏科江南卷柏
敗醬科黃花敗醬
毛茛科虎掌草 | 附子 | 扁翅唐松草
石竹科荷蓮豆 | 蠅子草
蝶形花科狗尾草
小二仙草科大葉蟻塔 |
馬兜鈴科粗根細辛
川續斷科川續斷
十字花科板藍根
黃楊科板凳果
鬼臼科八角蓮 |
禾本科棕葉蘆 | 竹節草 | 雜交狼尾草 | 象草 | 香茅 | 香根草 | 細葉結縷草 | 彎葉畫眉草 | 雙穗雀稗 | 石芒草 | 森特鈍葉草| 柔姿臂形草
花忍科芝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