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毒雄黃丸

破毒雄黃丸

破毒雄黃丸主要由通明雄黃3錢,顆塊大硃砂3錢,水銀2錢,斑蝥28個(去足翼,用糯米炒黃)等成分配製而成。

基本信息

破毒雄黃丸破毒雄黃丸
破毒雄黃丸主要由通明雄黃3錢,顆塊大硃砂3錢,水銀2錢,斑蝥28個(去足翼,用糯米炒黃)等成分配製而成。處方來源於《得效》卷十九。主治瘰癧久作不愈,寒熱往來,項筋攣急,已破未破者等症狀。製備方法為上先以斑螫為末,續以雄黃、硃砂另研為末,再入水銀研細合和,用雞子清和糯米稠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14丸,米飲或溫酒下。立見逐下惡物,自小便中來。如惡物未見,半朝再1服。

主要成分

雄黃別名有黃食石、熏黃、黃金石、石黃、天陽石、黃石、雞冠石,英文名為Realgar,可以燥濕;祛痰;殺蟲;解毒。屬於砷化合物類。歸經為心;肝;胃經。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雄黃水浸劑(1∶2)在試管內對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1/100的濃度於黃豆固體培養基上試驗,對人型、牛型結核稈菌及恥垢桿菌有抑制生長的作用。用菖蒲、艾葉、雄黃合劑煙燻2-4小時以上,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均有殺菌作用。
2.抗血吸蟲作用:感染日本血吸蟲尾蚴的小鼠,於感染前3天開始給雄黃、檳榔阿魏肉桂合劑0.2ml/20g,感染後繼續給藥12天,成蟲減少率達75.27%,

破毒雄黃丸雄黃
動物無蟲率達14.29%,無雌蟲率達42.86%。雄黃有殺菌作用。雄黃1:2的水浸液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雄黃主要含有二硫化二砷(As2S2),並含有矽、鉛、、鈣、等雜質。

考證:出自《神農本草經》。
1.《名醫別錄》:雄黃,生武都山谷,煌山之陽,采無時。
2.陶弘景:(雄黃)好者作雞冠色,不臭而堅實。若黯黑及虛軟者不好也。
3.《唐本草》:出石門名石黃者亦是雄黃,而通名黃金石。石門者最為劣爾。
4.《日華子本草》:雄黃,通赤亮者為上,驗之可以蟲死者為真,臭氣少,細嚼口中含湯不激辣者通用。
5.《本草圖經》:雄黃,今階州山中有之。形塊如丹砂,明澈不夾石,其色如雞冠者為真。又階州接西域界,出一種水窟雄黃,生於山岩中,有水泉流處。其石名青煙石、白鮮石,雄黃出其中,其塊大者如胡桃,小者如粟豆,上有孔竅,其色深紅而微紫,體極輕虛,而功用勝於常雄黃。
6.《本草蒙筌》:誤中(雄黃)毒者,防己解之。

主治:癰疽疔瘡;走馬牙疳;喉風喉痹;疥癬;纏腰火丹;濕毒瘡;痔瘡;蛇蟲咬傷;蟲積;驚癇瘧疾;哮喘

各家論述
1.《綱目》:雄黃,乃治瘡防毒要藥也,而入肝經氣分,故肝風,氣,驚癇,痰涎,頭痛眩暈,暑瘧泄痢,積聚諸病,用之有殊功;又能化血為水。而方士乃煉治服餌,神異其說,被其毒者多矣。
2.《本草經疏》:雄黃,味苦平,氣寒有毒,《別錄》加甘、大溫,甄權言辛、大毒,察其功用,應是辛苦溫之藥,而甘寒則非也。其主寒熱,瘺,惡瘡,疽痔,死肌,疥蟲,瘡請證,皆濕熱留滯肌肉所致,久則浸淫面生蟲,此藥苦辛,能燥濕殺蟲,故為瘡家要藥。其主鼻中息肉者,肺氣結也,癖氣者,大腸積滯也,筋骨斷絕者,氣血不續也,辛能散結滯,溫能通行氣血,辛溫相合而殺,故能搜剔百節中大風積聚也。雄黃性熱有毒,外用亦見具所長,內服難免其無害,凡在服餌,中病乃已,毋盡劑也。
3.《本經》:主寒熱,鼠瘺,惡瘡,疽痔,死肌,殺百蟲毒。
4.《別錄》:療疥蟲,瘡,目痛,鼻中息肉及絕筋破骨,百節中大風,積聚,癖氣,中惡腹痛,殺諸蛇虺毒,解藜蘆毒。
5.《日華子本草》:治疥癬,風邪,癲癇,嵐瘴,一切蛇蟲犬獸咬傷。
6.王好古:搜肝氣,瀉肝風,消涎積
7.《綱目》:治瘧疾寒熱,伏暑泄痢,酒飲成癖,驚癇,頭風眩暈,化腹中瘀血,殺勞蟲疳蟲。
8.《本草正》:治癰疽腐肉,並鼠瘺、疽、痔等毒。

選方
①治滴疥:雄黃一兩,黃連二兩,松脂三兩,發灰如彈丸。四物熔豬膏與松脂合,熱搗,以薄瘡上。(《補缺肘後方》)
②治癬:雄黃粉,大酢和。先以新布拭之,令癬傷,敷之。(《千金翼方》)
③治遍身蟲疥蟲癬:雄黃、蛇床子各等分,俱研細,水銀減半。以豬油和搗勻,入水銀再研,以不見星為度。早晚以湯洗淨,搽藥。(《姜月峰家傳方》)
④治白禿頭瘡:雄黃、豬膽汁。和敷之。(《聖濟總錄》)
⑤治癰疽壞爛及諸瘡發毒:雄黃五錢,滑石倍用。上為末,洗後摻瘡上,外用綿子覆蓋相護。凡洗後破爛者,用此貼之。(《世醫得效方》生肉神異膏)
⑥治對口疼痛:雄黃一錢,吳茱萸一兩。為末,香油熬熟調搽。(《經驗廣集》雄吳散)
⑦治療腫:針刺四邊及中心,塗雄黃末。(《千金方》)
⑧治走馬牙疳,臭爛出血:雄黃豆大七粒。每粒以淮棗去核包之,

破毒雄黃丸雄黃
鐵線串於燈上燒化為末。每以少許摻之,去涎,以愈為度。(《全幼心鑒》)
⑨治蛇纏瘡:雄黃為末,醋調塗,仍用酒服。凡為傷及蜂蠆、蚣、毒蟲、顛犬所傷,皆可用。(《世醫得效方》)
⑩治破傷風:雄黃一錢,防風二錢,草烏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一字,溫酒調下。里和至愈可服,里不和不可服。(《素問病機保命集》發表雄黃散)
中毒與解毒:中毒主要症狀為上吐下瀉。市售雄黃混含砒霜,藥用時應注意選擇,以紅黃色狀如雞冠者質較純粹,如為白色結晶或碾碎時外紅中白者,均為含有砒霜之徵,用時須特別慎重。中毒後之急救方法,可用防已3錢;或生甘草1份,綠豆2份,煎濃汁頻服。

清熱解毒

由於加入了硃砂成分,使得具有清熱的功效,硃砂別名丹粟、丹砂、朱丹、赤丹、汞沙、真朱、光明砂、辰砂,英文名cinnabar,歸於心;脾;肺;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明目的作用。

藥理作用

破毒雄黃丸硃砂

1.本品有鎮靜、催眠作用。
2.外用能扼殺皮膚細菌及寄生蟲。
3.對消化系的作用:人工硃砂給家兔灌胃0.1-0.2g/kg,能使尿排出的總氮量增加,體重亦有增加。

考證:出自《本草經集注》
1.《吳普本草》:丹砂,生武陵。采無時。能化朱成水銀
2.陶弘景:按,此化為汞及名真朱者,即是今硃砂也。俗醫皆別取武都、仇池雄黃夾雌黃者名為丹砂,方家亦往往俱用,此為謬矣。
3.《開寶本草》:硃砂,今出辰州、錦州者,藥用最良,余皆次焉。
4.《本經逢原》:丹砂入火,則烈毒能殺人,急以生羊血、童便、金汁等解之。

科屬分類:汞及其化合物類

主治:癲狂;驚悸;心煩;失眠症;眩暈;目昏;腫毒;瘡瘍

生態環境:常呈礦脈產於石灰岩、板岩、砂岩中。

各家論述
1.《本經》: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
2.《別錄》:通血脈,止煩滿、消渴,益精神,悅澤人面,除中惡腹痛,毒氣疥痿諸瘡。
3.《藥性論》:鎮心,主抽風。
4.《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治瘡疥痴息肉,服並塗用。
5.《珍珠囊》:心熱非此不能除。
6.李杲:納浮溜之火而安神明。
7.《醫學入門》:痘瘡將出,服之解毒,令出少。治心熱煩躁。潤肺止渴,清肝明目,兼辟邪惡瘟疫,破症瘕,下死胎。
8.《綱目》:治驚癎,解胎毒、痘毒,驅邪瘧,能發汗。
9.《本草從新》:定顛狂,止牙疼。
10.《綱目》:丹砂同遠志、龍骨之類則養心氣;同當歸丹參之類則養心血;同枸杞、地黃之類則養腎;同厚朴、川椒之類則養脾;同南星、川烏之類則祛風。可以明目,可以安胎,可以解毒,可以發汗,隨佐使而見功,無所往而不可。
11.《本草經疏》:丹砂,味甘微寒而無毒,蓋指生砂而言也。《藥性論》雲,丹砂君,清鎮少陰君火之藥。安定神明,則精氣自固。火不妄炎,則金木得平,而魂魄自定,氣力自倍。五臟皆安,則精華上發,故明目。心主血脈,心火寧謐,則陰分無熱而血脈自通,煩滿自止,消渴自除矣。丹砂體中含汞,汞味本辛,故能殺蟲,宜乎《藥性論》謂其有大毒,若經伏火及一切烹煉,則毒等砒、硇,服之必斃。
12.《本草正》:硃砂,入心可以安神而走血脈,入肺可以降氣而走毛,入脾可逐痰涎而走肌肉,入肝可行血滯而走筋膜,入腎可逐水邪而走骨髓,或上或下,

破毒雄黃丸硃砂
無處不到,故可以鎮心逐痰,祛邪降火,治驚癇、殺蟲毒,祛中惡及瘡瘍疥癬之屬。但其體重性急,善走善降,變化莫測,用治有餘,乃其所長。若同參、芪、歸、術兼硃砂以治小兒,亦可取效,此必其虛中挾實者乃宜之,否則不可概用。

選方
1.硃砂安神丸(《醫學發明》),鎮心安神,瀉火養心。主治心火偏亢,陰血不足所致心煩神亂,失眠,多夢,怔忡,驚悸,甚則欲吐不吐,胸中懊惱。
2.磁朱丸(《備急千金要方》),重鎮安神,潛陽明目,主治水火不濟之心悸失眠,耳鳴耳聾,視物昏花。
3.丹砂散(《聖濟總錄》),主治咽喉腫痛。
4.硃砂丸(《聖惠方》),主治眼昏暗。
5.丹砂丸(《聖濟總錄》),主治風邪諸癇,狂言妄走,精神恍惚,思慮迷亂,乍歌乍器,飲食失常,疾發撲地,口吐白沫,口噤戴眼,年發深遠者。
6.朱粉散(《聖濟總錄》),主治諸般吐

破毒雄黃丸硃砂

7.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主治邪入心包,舌蹇肢厥,或溫毒神昏譫語者。

用藥禁忌
1.不宜久服、多服。
2.惡磁石,畏鹽水,忌用煅。
3.《吳普本草》:畏磁石。惡鹹水。
4.《藥對》:忌一切血。
5.《本草從新》:獨用多用,令人呆悶。

相關詞條


經典中藥

中藥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套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