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傴湯

起傴湯

起傴湯主要由薏仁3兩,白朮2兩,黃耆1兩,防風3分,附子1分等藥材配製而成。處方來源於《辨證錄》卷二。方劑主治大病之後,濕氣入於腎宮,誤服補腎之藥,腰痛如折,久而成為傴僂者。水煎服,日用1劑。服1月而腰輕,服2月而腰可伸矣,服3月而。

基本信息

起傴湯起傴湯
起傴湯主要由薏仁3兩,白朮2兩,黃耆1兩,防風3分,附子1分等藥材配製而成。處方來源於《辨證錄》卷二。方劑主治大病之後,濕氣入於腎宮,誤服補腎之藥,腰痛如折,久而成為傴僂者。水煎服,日用1劑。服1月而腰輕,服2月而腰可伸矣,服3月而。

祛濕止痛

起傴湯成分防風,別名為銅芸、回雲、回草、百枝、百種、屏風、風肉,歸膀 胱;肺;脾;肝經,主治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等症狀。

藥理作用

起傴湯防風

1.鎮痛作用
1.1.對醋酸致小鼠扭體反應的影響:取體重18-21g小鼠24隻均分二組,分別po防風水煎劑(1ml含2g生藥)40g/kg和同體積水。1小時後ip0.5%醋酸0.2ml/20g,觀察20分鐘內小鼠扭體反應次數,結果防風組小鼠扭體反應數為11.4±1.8次,明顯低於對照組19.2±2.4次(P<0.05)。
1.2.對小鼠痛閾的影響:採用熱板法測定痛閾,其條件是熱板溫度為55±0.5℃。取體重18-20g雌性小鼠,經預測反應潛伏期後挑選其反應潛伏期不超過30s的小鼠20隻,均分二組,分別po防風水煎劑相當生藥40g/kg及同體積水,測定給藥前後小鼠反應潛伏期,結果見表2,防風組小鼠的反應潛伏期在服藥後60s及90s均明顯延長,(P<0.05)。
1.3.電刺激鼠尾法:電刺激鼠尾法表明,防岡乙醇浸劑給小白鼠ig21.18g/kg及sc42.36g/kg,均有一定鎮痛作用,給藥後鎮痛率分別為46.4%和56.7%,60分鐘後的鎮痛率則分別39.O%與53.3%。
2.鎮靜作用
2.1.對戊巴比妥鈉閾下睡眠劑量的影響:取體重20-28g小鼠40隻均分二組,分別po防風水煎劑相當40g/kg和同體積水後1小時,ip戊巴比妥鈉35mg/kg,記錄15分鐘內動物入睡數,以翻正反射消失1分鐘以上為入睡指標。結果防風組入睡小鼠(17隻,85%)比對照組(17隻,35%)明顯增加(P<0.01)。
2.2.對小鼠自發活動的影響:取體重20-22g小鼠24隻均分二組,分別po防風水煎劑相當40g/kg和同體積水後50分鐘,記錄10分鐘內小鼠活動次數。結果防風組為226.3±35.9、對照組為326.7±27.7,可見防風使小鼠自發活動明顯減少(P<0.01)。
2.3.抗炎作用:取體重24g-26g雄性小鼠20隻均分二組,劑量同上,l小時後,用巴豆油合劑25ul塗右耳致炎,4小時處死小鼠,稱重並觀察炎症反應程度。結果防風組的腫脹程度(13.9±0.9mg)明顯低於對照組(18.4±1.2mg)(P<0.05)。
2.4.體外抑菌試驗:採用平板法進行體外抑菌實驗,結果防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及二種黴菌(產黃青黴、雜色麴黴)等有抑菌作用,而對流感桿菌傷寒桿菌、福氏及志賀氏痢疾桿菌無抑菌作用。
5.抗過敏作用
5.1.對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遲髮型超敏反應的影響:取體重25-28g雄性小鼠20隻均分二組,用5%DNCB丙酮溶液0.01ml背部皮膚致敏,次日再致敏一次,5天開始給藥,防風組小鼠每日po防風20g/kg,對照組服用同體積水,連續給藥7天,在末次給藥後用1%DNCB丙酮0.02ml塗右耳,20小時處死小鼠取左右耳片(直徑8mm)稱重,以二耳片重量之差表示遲髮型超敏反應的程度。結果防風組為2.90±0.45mg,明顯低於對照組4.88±0.78mg(P<0.05),說明防風有抑制DNCB所致的遲髮型超敏反應的作用。
5.2.對致敏豚鼠離體氣管、迴腸平滑肌過敏性收縮的影響:取體重250g-350g豚鼠10隻,於每隻豚鼠腹腔注射5%卵蛋白1ml,同時二後腿各注射0.4ml致敏,4周后 進行豚鼠離體氣管迴腸平滑肌過敏性收縮試驗。結果,氣管收縮(2.8±0.5mm),比對照試驗(7.8±0.7mm)明顯降低。迴腸收縮試驗結果,10段迴腸收縮高度為31.8±4.3mm比對照組10段迴腸收縮高度(42.4±5.2mm)明顯降低。
6.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影響:取體重23-25g小鼠24隻分2組,每日ig給藥1次,連服4天,在末次給藥後同時ip5%雞紅細胞液0.5ml再處死,計算紅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
7.解熱作用:將家兔用三聯疫苗(百日咳、白喉、破傷風疫苗)製成動物致熱模型。Ip關防風水煎液2g/kg,以安替匹林和生理鹽水作對照。防風水煎液在1-2小時內解熱作用明顯。

出自《神農本草經》
1.《別錄》:防風、生沙苑川澤及邯鄲、琅琊、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暴乾。
2.陶弘景:郡縣無名沙苑。今(防風)第一出彭城蘭陵,即近琅琊者,郁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陽、義陽縣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 惟實而脂潤,頭節堅如蚯蚓頭者為好。
3.《唐本草》:防風今出齊州,龍山最善,淄州、兗州、青州者亦佳。葉似牡蒿、附子苗等。《別錄》雲,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發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調食用之香,而療風更優也。沙苑在同州南,亦出防風,輕虛不如東道者,陶雲無沙苑,誤矣。襄陽、義陽、上蔡元無防風,陶乃妄注爾。
4.《蜀本草》:《圖經》云:防風葉似牡蒿,白花。八月、九月采根。
5.《本草圖經》:防風,今京東、淮、浙州郡皆有之。根土黃色,與蜀葵根相類;莖葉俱青綠色,莖深而葉淡,似青蒿而短小,初時嫩紫,作菜茹極爽口。五月開細白花,中心攢聚作大房,似蒔蘿花,實似胡荽而大,二月、十 月采根暴乾。關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輕虛不及齊州者良。又有石防風,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黃,葉青花白,五月開花,六月采根暴乾,亦療頭風眩痛。又宋、毫間及江東出一種防風,其苗初春便生,嫩時紅紫色,彼人以作菜茹,味甚佳,然雲動風氣。《本經》云:葉主中風熱汗出,與此相反,恐別是一種耳。

燥濕利水

起傴湯白朮
起傴湯成分白朮,其別名山薊、楊枹薊、術、山芥、天薊、山姜、山連、山精、乞力伽、冬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氣虛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脹;大便溏薄;水飲內停;小便不利;水腫;痰飲眩暈;溫痹酸痛;氣虛自汗;胎動不安。

1.陶弘景:術乃有兩種:白朮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朮葉細無椏,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東境術大而無氣烈,不任用。

2.《清異錄》:潛山產善術,以其盤結醜怪,有獸之形,因號為獅子術

3.《本草圖經》:術,今處處有之,以嵩山、茅山者為佳。春生苗青色無椏。一名山薊,以其葉似薊也,莖作蒿乾狀,青赤色,長三、二尺以來,夏開花紫碧色,亦似刺薊,或有黃白花者;入伏後結子;秋而苗枯,根似姜而傍有細根,皮黑心黃白色,中有膏液,紫色。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暴乾,乾濕並通用,今八月采之。謹按術有二種,陶注《本草》雲,白朮葉大而有毛,甜而少膏,赤朮細苦而多膏是也。其生平地而肥大於眾者名楊枹薊,今呼之馬薊,然則楊枹即白朮也。今白朮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崗上,葉葉相對,上有毛,方莖,莖端生花,淡紫碧紅數色,根作椏生。以大塊紫花者為勝,凡古方雲術看,乃白朮也。

4.《本草衍義》:古方及《本經》只言術,未見分其蒼、白二種也,只緣陶隱居言術有兩種,自此人多貴白者。今人但貴其難得,惟用白者,往往將蒼朮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類,蒼朮為最要藥,功尤速。

5.《本草蒙筌》:浙術,俗呼雲頭術,種平壤,頗肥大,由糞力灌溉。術,俗呼狗頭術,產深谷,雖瘦小,得土氣充盈。寧國、池州、昌化產者並與歙類,境界相鄰故也。采根秋月俱同,制度烘曝卻異。浙者大塊鏇曝,每潤滯油多;歙者薄片頓烘,竟乾燥白甚,凡用惟白為勝,仍覓歙者尤優

6.《綱目》:白朮,枹薊也。吳、越有之,人都取根栽蒔,一年即稠,嫩苗可茹,葉稍大而有毛,根如指大,狀如鼓槌,亦有大如拳者,彼人剖開暴乾,謂之削術,亦曰片術。陳自良言白而肥者是浙術,瘦而黃者是幕阜山所出,其力劣。昔人用術,不分赤、白,自以來,始言蒼朮苦辛氣烈,白朮苦甘氣和,各自施用,亦頗有理。並以秋采者佳,春采者虛軟易壞。

7.《本經逢原》:雲術肥大氣壅,台術條細力薄,寧國狗頭朮赤皮稍大,然皆栽灌而成,故其氣濁,不若於潛野生者氣清,無壅滯之患。白朮入諸補氣藥,飯上蒸數次用;入肺胃久嗽藥,蜜水拌蒸;入脾胃痰濕藥,薑汁拌曬;入健脾藥土炒;入瀉痢虛脫藥,炒存性用;入風痹、痰濕、利水、破藥,俱生用;然非於潛產者,不可生用也。

各家論述

1.《湯液本草》:《本草》在術條下無蒼、白之名。近多用白朮治皮間風,止汗消痞,補胃和中,利腰臍間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臍,在氣主氣,在血主血。

2.《本草會編》: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津何由生?故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焉。用白朮以除其濕,則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3.《本草經疏》:術,其氣芳烈,其味甘濃,其性純陽,為除風痹之上藥,安脾胃之神品。《本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者,正以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痹,痹者,拘攣而痛者是也。《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骨。死肌者,濕毒侵肌肉也。痙者,風寒乘虛客於肝、、腎所致也。疸者,脾胃虛而濕熱瘀滯也。如上諸病,莫不由風寒濕而成,術有除此三邪之功,故能祛其所致之疾也。止汗、除熱、消食者,濕熱盛則自汗,濕邪客則發熱,濕去而脾胃燥,燥則食自消,汗自止,熱自除也。又主大風在身面者,術氣芳烈而悍,純陽之物也,風為陽邪,發於陽部,故主之也。風眩頭痛目淚出者,陽虛則風客之而眩,痰厥則頭痛,風熱壅則目淚出也。消痰水,逐皮間水、結腫,除心下急痛,及霍亂吐下不止者,濕客於則滯而生痰,客於脾則生水,脾虛濕勝,則為水腫,濕客中焦則心下急滿,脾胃俱虛,則中焦不治,而濕邪客之,則為霍亂吐下不止也。利腰臍間血者,血屬陰,濕為陰邪,下流客之,使腰臍血滯而不得通利,濕去則諸證無不愈矣。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者,濕去則胃強,而津液自生,寒濕散則胃自暖,邪去而脾胃健,則消谷而嗜食矣。《本經》無分別,陶弘景有赤、白二種,近世乃有蒼、白之分,其用較殊,要之俱為陽草,故祛邪之功勝,而益陰之效虧,藥性偏長,物無兼力,此天地生物自然之道也。凡病屬陰虛,血少,精不足,內熱骨蒸,日乾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齒衄,咽塞便秘滯下者,法鹹忌之。術燥腎而閉氣,肝腎有動氣者勿服。《劉涓子癰疽論》云:潰瘍忌白朮,以其燥腎而閉氣,故反生膿作痛也。凡髒皆屬陰,世人但知術能健脾,此蓋指脾為正邪所乾,術能燥濕,濕去則脾健,故曰補也。寧知脾虛而無濕邪者,用之反致燥竭脾家津液,是損脾陰也。何補之足雲?此最易誤,故特表而出之。

4.《本草匯言》:白朮,乃扶植脾胃,散濕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藥也。脾虛不健,術能補之,胃虛不納,術能助之。是故勞力內傷,四肢睏倦,飲食不納,此中氣不足之證也;痼冷虛寒,泄瀉下利,滑脫不禁,此脾陽乘陷之證也;或久瘧經年不愈,或久痢累月不除,此胃虛失治,脾虛下脫之證也;或痰涎嘔吐,眩暈昏眩,或腹滿肢腫,面色痿黃,此胃虛不運,脾虛蘊濕之證也;以上諸疾,用白朮總能治之。又如血虛而漏下不止,白朮可以統血而收陰;陽虛而汗液不收,白朮可以回陽而斂汗。大抵此劑能健脾和胃,運氣利血。兼參、耆而補肺,兼杞、地而補腎,兼歸、芍而補肝,兼龍眼、棗仁而補心,兼芩、連而瀉胃火,兼橘、半而醒脾土,兼蒼、朴可以燥濕和脾,兼天、麥亦能養肺生金,兼杜仲、木瓜,治老人之腳弱,兼麥芽、枳、朴,治童幼之疳癥。黃芩共之,能安胎調氣。枳實共之,能消痞除膨。君參、苓、藿、半,定胃寒之虛嘔。君歸、芎、芍、地,養血弱而調經。溫中之劑無白朮,愈而復發。潰瘍之證用白朮,可以托膿。

5.《本草通玄》:白朮,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土旺則能健運,故不能食者,食停滯者,有痞積者,皆用之也。土旺則能勝濕,故患痰飲者,腫滿者,濕痹者,皆賴之也。土旺則清氣善升,而精微上奉,濁氣善降,而糟粕下輸,故吐瀉者,不可闕也。《別錄》以為利腰臍間血者,因脾胃統攝一身之血,而腰臍乃其分野,借其養正之功,而瘀血不敢稽留矣。張元素謂其生津止渴者,濕去而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謂其消痰者,脾無濕則痰自不生也。安胎者,除胃中熱也。

6.《本草崇原》:凡欲補脾,則用白朮,凡欲運脾,則用蒼朮,欲補運相兼,則相兼而用,如補多運少,則白朮多而蒼朮少,運多補少,則蒼朮多而白朮少,品雖有二,實則一也。《本經》未分蒼、白,而仲祖《傷寒》方中,皆用白朮,《金匱》方中,又用赤朮,至陶弘景《別錄》則分為二,須知赤、白之分,始於仲祖,非弘景始分之也。赤朮,即是蒼朮,其功用與白朮略同,故仍以《本經》術之主治為本。但白朮味甘,蒼朮兼苦,白朮止汗,蒼朮發汗,故止汗二字,節去不錄。後人謂蒼朮之味苦,其實蒼朮之味甘而微苦。

7.《本經逢原》:白朮,生用有除濕益燥,消痰利水,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散腰臍間血,及沖脈為病,逆氣里急之功;制熟則有和中補氣,止渴生津,止汗除熱,進飲食,安胎之效。

8.《長沙藥解》:白朮,性頗壅滯,宜輔之以疏利之品,肺、胃不開,加生薑、半夏以驅濁,肝、脾不達,加砂仁、桂枝以宣郁,令其鏇補而鏇行,則美善而無弊矣。

9.《醫學衷中參西錄》:白朮,性溫而燥,氣不香竄,味苦微甘微辛,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瀉,治脾虛作脹,脾濕作渴,脾弱四肢運動無力,甚或作疼。與涼潤藥同用,又善補肺;與升散藥同用,又善調肝;與鎮安藥同用,又善養心;與滋陰藥同用,又善補腎。為其具土德之全,為後天資生之要藥,故能於金、木、水、火四髒,皆能有所補益也。

藥方來源

起傴湯中醫
《辨證錄》>卷之二

腰痛門

人有兩腰重如帶三千文,不能俯仰者。夫腰痛不同,此病因房勞力役,又感風濕而成。

傷腎之症,治須補腎矣。然有補腎而腰愈痛者,其故何也?蓋腰臍之氣未通,風濕入於腎而不得出故也。法宜先利其腰臍之氣,以祛風利濕,而後大補其腎中之水火,則腰輕而可以俯仰矣。方用輕腰湯

白朮(一兩)薏仁(一兩)茯苓(五錢)防己(五分)水煎服。連服二劑而腰輕矣。

此方惟利濕而不治腰,又能利腰臍之氣,一方而兩治之也。

然不可多服者,以腎宜補而不可瀉,防己多用必至過泄腎邪。腎已無邪可祛,而反損正氣,故宜用補腎之藥,而前藥不可再用矣。方另用三聖湯∶

杜仲(一兩)白朮(五錢)山茱萸(四錢)水煎服。

此方補腎中之水火,而仍利其腰臍者,腎氣有可通之路,則俯仰之間,無非至適也。

此症用術桂湯亦神。

白朮(三兩)肉桂(三分)水煎服。二劑全愈,不再發。

人有動則腰痛,自覺其中空虛無著者,乃腎虛腰痛也。夫腎分水火,未可以虛字一言了之。經謂諸痛皆屬於火,獨腎虛腰痛非火也。惟其無火,所以痛耳。治法似宜單補腎中之火,然而火非水不生,若徒補火而不補水,所謂無陰不能生陽,而痛不可遽止,必須於水中補火,水火既濟,腎氣足而痛自除,此即貞下起元之意也。方用補虛利腰湯

熟地(一兩)杜仲(五錢)破故紙(一錢)白朮(五錢)水煎服。連服四劑自愈。

熟地補腎水也,得白朮則利腰臍,而熟地不膩,杜仲、破故補火以止腰痛者也,得熟地則潤澤而不至乾燥,調劑相宜,故取效最捷耳。

此症用實腰湯亦佳。

杜仲(一兩)白朮(二兩)熟地(一兩)山茱萸(四錢)肉桂(一錢)水煎服。十劑全愈。

人有腰痛,日重夜輕,小水艱澀,飲食如故者,人以為腎經之虛,誰知是膀胱之水閉乎?膀胱為腎之府,火盛則水不能化,而水反轉入於腎之中。膀胱太陽之經也,水火雖犯腎陰,而病終在陽而不在陰。若不治膀胱,而惟治腎,用補精填水,或用添薪益火,適足以增其腎氣之旺。陰旺而陽亦旺,腎熱而膀胱益熱,致水不流而火愈熾。膀胱之火愈熾,必更犯於腎宮,而腰之痛何能痊乎。方用寬腰湯治之。

車前子(三錢)薏仁(五錢)白朮(五錢)茯苓(五錢)肉桂(一分)水煎服。一劑而膀胱之水大泄,二劑而腰痛頓寬也。

夫車前、茯苓以利膀胱之水,薏仁、白朮以利腰臍之氣,則膀胱與腎氣內外相通。又得肉桂之氣,尤易引腎氣而外達於小腸,從陰器而盡泄,腰痛有不速愈哉。

此症用術桂加澤瀉湯亦神。

白朮(一兩)澤瀉(三錢)肉桂(五分)水煎服。一劑即通。

人有大病之後,腰痛如折,久而成為傴僂者,此乃濕氣入於腎宮,誤服補腎之藥而成之者也。夫腰痛明是腎虛,補腎正其所宜,何以用補腎填精之藥,不受其益,而反受其損乎?不知病有不同,藥有各異。大病之後,腰痛如折者,乃脾濕而非腎虛也。脾濕當去濕,而乃用熟地、山茱一派滋潤之藥,雖非克削之味,而濕以加濕,正其所惡,故不特無益,而反害之也。醫工不悟,而以為補腎之藥尚少用之也,益多加其分兩,則濕以助濕,腰骨河車之路,竟成泛濫之鄉矣,欲不成傴僂不可得也。方用起傴湯∶

薏仁(三兩)白朮(二兩)黃(一兩)防風(三分)附子(一分)水煎服。日用一劑,服一月而腰輕,服兩月而腰可伸矣,服三月而全愈。

此方利濕而又不耗氣,氣旺則水濕自消,加入防風、附子於、術之中,有鬼神不測之機,相畏而相使,建功實奇。萬不可疑藥劑之大,而少減其品味,使廢人不得為全人也。

此症用術防桂湯亦可。

白朮(四兩)黃(二兩)防己(一錢)肉桂(一錢)水煎服。十劑輕,二十劑愈。

人有跌打閃挫,以至腰折不能起床,狀似傴僂者,人以為此腰痛也,而不可作腰痛治。

然腰已折矣,其痛自甚,何可不作腰痛治哉。或謂腰折而使之接續,其中必有瘀血在內,宜於補腎補血之中,而少加逐瘀治血之藥,似未可止補其腎也,而不知不然。夫腎有補而無瀉,加逐瘀之味,必轉傷腎臟矣。折腰之痛,內傷腎臟,而非外傷陰血,活血之藥不能入於腎之中,皆不可用,而必須獨補腎也。惟是補腎之劑,小用熟地(一斤)白朮(半斤)

水大碗數碗,煎服。一連數劑,而腰如舊矣。

夫熟地原能接骨,不止補腎之功,白朮善通腰臍之氣,氣通則接續更易,但必須多用為神耳。使加入大黃、白芍、桃仁、紅花之藥,則反敗事。若恐其腰痛而加杜仲、破故、胡桃等品,轉不能收功矣。

人有露宿於星月之下,感犯寒濕之氣,腰痛不能轉側,人以為血凝於少陽膽經也,誰知是邪入於骨髓之內乎。夫腰乃腎堂至陰之宮也,霜露寒濕之氣,乃至陰之邪也。以至陰之邪,而入至陰之絡,故搐急而作痛。惟是至陰之邪,易入而難散。蓋腎宜補而不宜瀉,散至陰之邪,必瀉至陰之真矣。然而得其法,亦正無難也。方用轉腰湯

白朮(一兩)杜仲(五錢)巴戟天(五錢)防己(五分)肉桂(一錢)蒼朮(三錢)羌活(五分)桃仁水煎服。一劑而痛輕,再劑而痛止也。

此方以白朮為君者,利濕而又通其腰臍之氣,得杜仲之相佐,則攻中有補,而腎氣無虧。且益之巴戟、肉桂以祛其寒,蒼朮、防己以消其水,更得羌活、桃仁逐其瘀而行其滯,雖瀉腎而實補腎也。至陰之邪既去,而至陰之真無傷,故能止痛如神耳。

此病用術桂防湯亦佳。

白朮(二兩)肉桂(三錢)防己(一錢)(五錢)水煎服。十劑見效。

相關詞條


經典中藥

中藥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套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