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氣散

定氣散

定氣散主要由高良姜半兩,草豆蔻(去皮)1個,定氣散甘草(炙)1分,木香(炮)1分等成分組成。處方來源於《聖濟總錄》卷二十五。方劑主治傷寒時多嘔噦不止等症狀。製備方法是上藥用酒浸紙裹,煨令香熟,焙乾,搗為散。每服2錢匕,醋湯調下。

基本信息

處方來源

《聖濟總錄》《聖濟總錄》

《聖濟總錄》又名《政和聖劑總錄》,200卷。是宋徽宗仿宋太宗詔編《太平聖惠方》之意的產物,但《聖濟總錄》在編排上已較《太平聖惠方》有明顯進步。如疾病分為66門,每門之下再分若干病證,就較《太平聖惠方》分1000餘門清晰明了,許多疾病的歸類也比較合理。其所錄方劑中,丸、散、膏、丹、酒劑等明顯增加,充分反映了宋代重視成藥的特點。北宋末年政府主持醫家編纂,以宋徽宗名義頒行。政和年間(1111~1118),徽宗趙佶詔令徵集當時民間及醫家所獻大量醫方,又將內府所藏的秘方合在一起,由聖濟殿御醫整理彙編而成。全書包括內、外、婦、兒、五官、針灸、養生、雜治等,共66門,而把運氣內容列於全書之首,這與宋徽宗崇信五運六氣學說有關。“運氣”之下還有“敘例”、“治法”等篇,相當於全書的總論部分,自“諸風”起至“神仙服餌”各門,相當於全書的各論部分。每門之中部有論說,詞簡義賅,總括本門,其下又分若干病證。凡病因病機、方藥、炮製、服法、禁忌等均有說明。全書共收載藥方約2萬首,既有理論,又有經驗,內容極為豐富。在理論方面,除引據《內經》《傷寒論》等經典醫籍,亦注意結合當時的各家論說,並加以進一步闡述,在方藥方面,以選自民間經驗良方及醫家秘方為主,療效比較可靠。本書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時期醫學發展的水平、學術思想傾向和成就。

此書鏤板後未及刊印即被金兵掠運北方,南宋反未見次書。較早的刊本有金大定年間(1161~1189)和元大德四年(1300)刊本。

宋版《政和聖濟總錄》早已泯沒無存。此大德重校本為存世最早版本,惜現存各本皆殘。日本文化十三年(1814)東都醫學活字印本,即依此本排印。

藥理作用

高良姜高良姜

溫中止痛作用
高良姜水提物和醚提物能顯著對抗小鼠水浸應激型潰瘍和大鼠鹽酸損傷性潰瘍;水提物對小鼠胃腸道推進有明顯抑制,兩種提取物都能顯著對抗蓖麻油引起的腹瀉,其水提物還對番瀉葉引起的腹瀉有效。水提物有協同轉氨酶升高作用。兩種提取物對麻醉大鼠均有明顯利膽作用,醚提物作用較強。在熱極法和乙酸扭體試驗中,兩種提取物都有明顯鎮痛作用。

對微循環的影響
高良姜為芳香溫痛類中藥,對心絞痛具有快速止痛作用,對輕度使腎上腺素引起的微動脈血流停止或減慢有推遲作用。對管徑收縮時間有推遲作用。在對給腎上腺素10分鐘後使管徑有恢復作用(對照組繼續收縮),還有對微動脈輕度收縮作用。

製備方法

上藥用酒浸紙裹,煨令香熟,焙乾,搗為散。

功能主治

高良姜高良姜

1、霍亂吐瀉。用高良姜(炙令焦香)五兩,加酒一升,煮三、四沸,一次服完。
2、腳氣欲吐(患腳氣病的人,容易發吐。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點豉粥。有發吐感覺時,立即服藥)。用高良姜一兩,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如急切間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兩代替,清水煎服。療效較差,然亦有效。
3、心脾冷痛(按:即胃痛)。用高良姜四兩,切片,分成四份:一兩以陳米半合炒黃,去米;一兩以陳壁土半兩炒黃,去土;一兩以巴豆三十四個炒黃,去豆;一兩以斑蝥三十四個炒黃,去蝥。另取吳茱萸一兩,酒浸一夜後,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為末,以浸吳茱萸的酒調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服,薑湯送下。此方名“高良姜丸”。又方:高良姜三錢,五靈脂六錢,共研為末。每服三錢,醋湯調下。
4、養脾溫胃,去冷消痰,寬胸下氣。用高良姜、乾薑等分,炮過,研細,加麵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飯後服,桔皮湯送下。妊婦忌服。
5、脾虛寒瘧(寒多熱少,不思飲食)。用高良姜(麻油炒)、乾薑(炮)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五錢,以豬膽汁調成膏子,臨發病前,熱酒調服。又方:上方所制的藥末,加膽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又方:高良姜、乾薑,半生半炮各半兩,穿山四三錢,共研為末。每服二錢,豬腎煮酒送下。
6、雙目突然紅痛。用小管吹高良薑末入鼻。使打噴嚏,紅痛即消。
7、風牙痛腫。用高良姜二寸、全蠍(焙)一枚,共研為末,擦痛處,吐出涎水,以鹽湯漱口。
附方:紅豆蔻,是高良姜的種子,辛、溫、無毒辣。功能溫中散寒、醒脾解酒,但脾、肺素有伏火的人,不宜用本品。

相關選方

高良姜高良姜

①治卒心腹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高良姜五兩,厚朴二兩,當歸、桂心各三兩.上四味,以水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須服,若強人為二服,劣人分三服。( 《千金方》高良薑湯)
②養脾溫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病,寬胸下氣,進美飲食,療一切冷物所傷:良姜(去聲)、乾薑(炮)等分。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一丸,食後皮湯下。妊娠婦人忌服。(《局方》二姜丸)
③治心脾痛:高良姜、檳榔等分,各炒。上為細末,米調下。(《百一選方》)
④治心口一點痛,乃胃脘有滯或有蟲,多因惱怒及受寒起,遂致終身不瘥: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洗七次,焙,研)。上二味,須要各焙、各研、各貯。如病因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錢,香附末一錢;如病因怒而得者,用良姜一錢,香附末二錢,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一錢分,香附末一錢五分,以米飲湯加入薑汁一匙,鹽一撮,為服之。(《良方集腋》良附丸)
⑤治霍亂吐痢腹痛:高良姜,火炙令焦香。每用五兩,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頓服。(《備急方》)
⑥治霍亂嘔吐不止:高良姜(生銼)一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棗一枚(去核),煎至五分,去滓,用水沉冷,頓服。(《聖濟總錄》冰壺湯)
⑦治諸寒瘧疾:良姜、白姜各等分。二味火上煅,留性,為末。每服三錢,雄豬膽一個,水一盞,溫和膽汁調下。(《續本事方》)
⑧治風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頰腫痛:良姜一塊(約二寸),全蠍一枚(瓦上焙乾)。上為末。以手指點藥,如齒藥用,須擦令熱徹,須臾吐出少涎,以鹽湯漱口。(《百一選方》逡巡散)
溫胃散寒
定氣散成分高良姜,其別名風姜、小良姜本品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officinarumHance的乾燥根莖。夏末秋初採挖,除去鬚根及殘留的鱗片,洗淨,切段,曬乾。歸辛,熱。歸脾、胃經。主治溫胃散寒,消食止痛。用於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吞酸。氣味(根)辛、大溫、無毒。
行氣止嘔
定氣散成分草豆蔻,別名草蔻仁、偶子、草蔻。本品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katsumadaiHayata的乾燥近成熟種子。夏、秋二季採收,曬至九成乾,或用水略燙,曬至半乾,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團,曬乾。歸辛,溫。歸脾、胃經。燥濕健脾,溫胃止嘔。用於寒濕內阻,脘腹脹滿冷痛,噯氣嘔逆,不思飲食。
草豆蔻是一種傳統中藥,可以燥濕健脾,溫胃止嘔。用於寒濕內阻、脘腹脹滿冷痛、噯氣嘔逆、不思飲食。草豆蔻還可與花椒、八角和肉桂等藥材配合使用作為食品調味劑,可去除魚、肉等食品的異味。此外,草豆蔻莖桿韌性大、通透性能好,是上等編織材料,編織的坐墊冬暖夏涼,具有預防和治療坐瘡的功能。
宜忌陰虛血少,津液不足,無寒濕者忌服。
用於濕阻脾胃之脘腹脹滿,尤以寒濕偏盛者為宜,常與川、仆砂仁、陳皮等配合套用。用治寒濕郁滯嘔吐,常與半夏、生薑等配伍套用。若是寒濕腳氣兼有嘔吐者可配吳茱萸檳榔等同用。
出自《雷公炮炙論》。
1.《唐本草》:豆蔻,苗似山姜,花黃白,苗根及子亦似杜若。
2.《海藥本草》:豆蔻,其根似益智,皮殼小厚,核如石榴,辛且香,草樹也。葉如芄蘭而小,三月采其葉,細破陰乾之,味近苦而有甘。
3.《蜀本草》:《圖經》雲,豆蔻苗似杜若;春花在穗端,如芙蓉,四房生於莖下,白色,花開即黃;根似高良姜;實若龍眼而無鱗甲,中如石榴子;莖、葉、子皆味辛而香。十月收。
4.《本草圖經》:豆蔻即草豆蔻也,生南海,今嶺南皆有之。苗似蘆,葉似山姜、杜若輩,根似高良姜,花作穗,嫩葉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頭深紅色,葉漸展,花漸出,而色漸淡,亦有黃白色者,南人多采以當果實。尤貴其嫩者,並穗入鹽同淹治,疊疊作朵不散落。又以朱槿花同浸,欲其色紅耳。其作實者,若龍眼子而銳,皮無鱗甲,中子若石榴瓣,候熟,采之暴乾,根苗微作樟木氣。
5.《綱目》:草豆蔻、草果雖是一物,然微有不同。今建寧所產豆蔻,大如龍眼而形微長,其皮黃白,薄而棱峭,其仁大如縮砂仁而辛香氣和。滇、廣所產草果,長大如訶子,其皮黑厚而棱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蝥之氣,彼人皆用筆茶及作食料恆用之物。南人復用一種火楊梅偽充草豆蔻,其形圓而粗,氣味辛猛而不和,人亦多用之,或雲即山姜實也,不可不辨。

緩急止痛
定氣散成分甘草,其別名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美草、密甘、密草、國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補益藥(亦稱補虛藥)中的補氣藥

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基本用途

甘草甘草

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套用分“生用”與“蜜炙”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
1.用於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後者,常與黨參白朮等同用,如四君子湯、理中丸等。
2.用於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可單用,內服或外敷,或配伍套用。癰疽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如桔梗湯。若農藥、食物中毒,常配綠豆或與防風水煎服。
3.用於氣喘咳嗽。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藥物套用。如治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乾薑湯等。另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套用。
4.用於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如芍藥甘草湯。
5.用於調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如調味承氣湯用本品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和諸藥。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別錄》記載:“溫中下氣,傷髒咳嗽,溫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日華子本草》記載:“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解冷熱。”
鎮咳、祛痰
甘草浸膏片口內含化後能覆蓋在發炎的咽部黏膜上,緩和炎症對它的刺激,達到鎮咳作用。甘草還能通過促進咽喉和支氣管黏膜的分泌,使痰易於咳出,呈現祛痰鎮咳作用。甘草次酸、甘草黃酮、甘草流浸膏灌胃給藥,對氨水和二氧化硫引起的小鼠咳嗽均有鎮咳作用,並均有祛痰作用。甘草次酸膽鹼鹽皮下注射,對豚鼠吸入氨水和電刺激貓喉上神經引起的咳嗽,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
甘草粉、甘草浸膏、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異甘草苷和地FM100對動物多種實驗性潰瘍模型均有抑制作用,能促進潰瘍癒合。生胃酮(即甘草次酸的琥珀酸半酯二鈉鹽)能加速胃潰瘍面癒合、改善胃黏膜抵抗力。FM100灌服給藥,能完全抑制結紮幽門引起的大鼠胃潰瘍形成,對乙醯膽鹼和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解毒
甘草對誤食毒物(毒蕈),藥物中毒(敵敵畏、喜樹鹼、順鉑、咖啡因、巴比妥)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緩解中毒症狀,降低中毒動物的死亡率。甘草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為甘草甜素。甘草解毒作用的機制為:
①吸附毒物,甘草甜素水解後釋放出的葡萄糖醛酸可與含羧基、羥基的毒物結合,減少毒物的吸收;
②通過物理、化學沉澱毒物以減少吸收,如甘草可沉澱生物鹼;
③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並改善垂體-腎上腺系統的調節作用,提高機體對毒物的耐受能力;
④提高小鼠肝細胞色素P-450的含量,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
各家論述
1.李杲:甘草,陽不足者補之以甘,甘溫能除大熱,故生用則氣平,補脾胃不足,而大瀉心火;炙之則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除邪熱,去咽痛,緩正氣,養陰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縮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緩急,而又協和諸藥,使之不爭,故熱藥得之緩其熱,寒藥得之緩其寒,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
2.《湯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藥用之非和也,皆緩也。小柴胡有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其中用甘草者,則有調和之意。中不滿而用甘為之補,中滿者用甘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鳳髓丹之甘,緩腎急而生元氣,亦甘補之意也。《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於此可見調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橫行而散,酸束而收斂,鹹止而軟堅,甘上行而發。如何《本草》言下氣?蓋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內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泄,居中之道盡矣。
3.《本草衍義補遺》:甘草味甘,大緩諸火。下焦藥少用,恐大緩不能直達。
4.《本草匯言》:甘草,和中益氣,補虛解毒之藥也。健脾胃,固中氣之虛羸,協陰陽,和不調之營衛。故治勞損內傷,脾氣虛弱,元陽不足,肺氣衰虛,其甘溫平補,效與參、芪並也。又如咽喉腫痛,佐枳實、鼠粘,可以清肺開咽;痰涎咳嗽,共蘇子、二陳,可以消痰順氣。佐黃芪、防風,能運毒走表,為痘疹氣血兩虛者,首尾必資之劑。得黃芩、白芍藥,止下痢腹痛;得金銀花、紫花地丁,消一切疔毒;得川黃連,解胎毒於有生之初;得連翹,散懸癰於垂成之際。凡用純熱純寒之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勢,寒熱相雜之藥,必用甘草以和其性。高元鼎雲,實滿忌甘草固矣,若中虛五陽不布,以致氣逆不下,滯而為滿,服甘草七劑即通。
5.《本草通玄》:甘草,甘平之品,獨入脾胃,李時珍曰能通入十二經者,非也。稼穡作甘,土之正味,故甘草為中宮補劑。《別錄》雲,下氣治滿,甄權雲,除腹脹滿,蓋脾得補則善於健運也。若脾土太過者,誤服則轉加脹滿,故曰脾病人毋多食甘,甘能滿中,此為土實者言也。世俗不辨虛實,每見脹滿,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
6.《本草正》: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助參、芪成氣虛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療陰虛之危,誰其曉焉。祛邪熱,堅筋骨,健脾胃,長肌肉。隨氣藥入氣,隨血藥入血,無往不可,故稱國老。惟中滿者勿加,恐其作脹;速下者勿入,恐其緩功,不可不知也。
7.《藥品化義》:甘草,生用涼而瀉火,主散表邪,消癰腫,利咽痛,解百藥毒,除胃積熱,去尿管痛,此甘涼除熱之力也。炙用溫而補中,主脾虛滑瀉,胃虛口渴,寒熱咳嗽,氣短睏倦,勞役虛損,此甘溫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補藥中不宜多用,恐戀膈不思食也。
8.《本草備要》:甘草,胡洽治痰癖,十棗湯加甘草;東垣治結核,與海藻同用;丹溪治癆瘵,蓮心飲與芫花同行;仲景有甘草湯、甘草芍藥湯、甘草茯苓湯、炙甘草湯,以及桂枝、麻黃、葛根、青龍、理中、四逆、調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湯,無不重用甘草,贊助成功。即如後人益氣、補中、瀉火、解毒諸劑,皆倚甘草為君,必須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時師每用甘草不過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習成風,牢不可破,附記於此,以正其失。
9.《本經疏證》:《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中,凡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當病情也。凡藥之散者,外而不內(如麻黃、桂枝、青龍、柴胡、葛根等湯);攻者,下而不上(如調胃承氣、桃仁承氣、大黃甘草等湯);溫者,燥而不濡(四逆、吳茱萸等湯);清者,冽而不和(白虎、竹葉石膏等湯);雜者,眾而不群(諸瀉心湯、烏梅圓等);毒者,暴而無制(烏梅湯、大黃gu蟲丸等),若無甘草調劑其間,遂其往而不返,以為行險僥倖之計,不異於破釜沉舟,可勝而不可不勝,詎誠決勝之道耶?金創之為病,既傷,則患其血出不止,既合,則患其腫壅為膿。今曰金創腫,則金創之腫而未膿,且非不合者也。《千金方》治金創多系血出不止,箭鏃不出,故所用多雄黃、石灰、草灰等物,不重甘草。惟《金匱要略》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蒴藋細葉、桑東南根,皆用十分,甘草獨用十八分,余皆更少,則其取意,正與《本經》合矣。甘草所以宜於金創者,蓋暴病則心火急疾赴之,當其未合,則迫血妄行。及其既合,則壅結無所泄,於是自腫而膿,自膿而潰,不異於癰疽,其火勢鬱結,反有甚於癰疽者。故方中雖已有桑皮之續絕合創,王不留行之貫通血絡者,率他藥以行經脈、貫營衛,又必君之以甘草之甘緩解毒,瀉火和中。淺視之,則曰急者制之以緩,其實泄火之功,為不少矣。甘草之用生、用炙,確有不同,大率除邪氣、治金創、解毒,皆宜生用。緩中補虛、止渴,宜炙用,訊息意會之可矣。
10.《本草正義》:甘草大甘,其功止在補土,《本經》所敘皆是也。又甘能緩急,故麻黃之開泄,必得甘草以監之,附子之燥烈,必得甘草以制之,走竄者得之而少斂其鋒,攻下者得之而不傷於峻,皆緩之作用也。然若病勢已亟,利在猛進直追,如承氣急下之劑,則又不可加入甘草,以縛賁育之手足,而驅之戰陣,庶乎所向克捷,無投不利也。又曰,中滿者忌甘,嘔家忌甘,酒家亦忌甘,此諸證之不宜甘草,夫人而知之矣;然外感未清,以及濕熱痰飲諸證,皆不能進甘膩,誤得甘草,便成滿悶,甚且入咽即嘔,惟其濁膩太甚故耳。又按甘草治瘡瘍,王海藏始有此說,李氏《綱目》亦曰甘草頭主癰腫,張路玉等諸家,皆言甘草節治癰疽腫毒。蓋即從解毒一義而申言之。然癰瘍之發,多由於濕熱內熾,即陰寒之證,亦必寒濕凝滯為患,甘草甘膩皆在所忌。若泥古而投之,多致中滿不食,則又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各家論述

《本草匯言》《本草匯言》

1.楊士瀛:噫逆胃寒者,高良姜為要藥人參茯苓佐之,為其溫胃,解散胃中風邪也。
2.《本草匯言》:高良姜,祛寒濕、溫脾胃之藥也。若老人脾腎虛寒,泄瀉自利,婦人心胃暴痛,因氣怒、因寒痰者,此藥辛熱純陽,除一切沉寒痼冷,功與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嘔逆,及傷生冷飲食,致成霍亂吐瀉者,不可輕用。葉正華曰:古方治心脾疼,多用良姜。寒者,與木香肉桂、砂仁同用至三錢。熱者,與黑山?川黃連、白芍藥同用五六分,於清火藥中,取其辛溫下氣、止痛。若治脾胃虛寒之證,須與參、耆、半、術同行尤善,單用多用,辛熱走散,必耗沖和之氣也。
3.《本草新編》:良姜,止心中之痛,然亦必與蒼朮同用為妙,否則有愈有不愈,以良姜不能去濕故耳。
4.《本經逢原》:良姜。寒疝小腹掣痛,須同茴香用之:產後下焦虛寒,瘀血不行,小腹結痛者加用之。
5.《本草求真》:良姜,同姜、附則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則能除寒祛郁。若傷暑泄瀉,實熱腹痛切忌。此雖與乾薑性同,但乾薑經炮經制,則能以去內寒,此則辛散之極,故能以辟外寒之氣也。
6.《本草正義》:良姜大辛大溫,潔古謂辛熱純陽,故專主中宮真寒重症;《別錄》獨以治胃冷氣逆,霍亂腹痛者,正以霍亂皆中氣大寒,忽然暴仆,俄頃之間,胸腹絞痛,上吐下瀉,即四肢冰冷,面唇舌色淡自如紙,脈伏不見,冷汗如油,大肉陡削。良囪盛暑之時,乘涼欽冷,淚沒真陽,致中氣暴絕,見症如是之劇,甚者一、二時即已告斃,此非大劑溫熱;萬不能挽回垂絕之元陽。姜、附、吳藐、良姜、革菱之屬,均為此症必須要藥。惟近賢王孟英、陸九芝兩家,所論霍亂,皆主濕熱而言,且謂膠冷脈伏,即是熱深顧深之候,萬萬不可用四逆法者,此則當時見症之不同,蓋亦天時人事之變遷,固自有不可一概論者。此當以舌苔之既自與黃膩辨之,而所瀉所吐之物,一則清澈如水,一則穢氣惡濁,亦必確乎有憑,固不患臨症時之無所適從看也。pH藏器言止痢者,當以虛寒滑利言之,必非濕熱積滯之腸僻可知。甄權謂治腹內久冷氣痛,大明謂治轉筋、瀉痢,則即真寒之霍亂轉筋也。又謂治反胃,則胃中無火,食入反出之朝食葛吐,完谷清澈者也。蘇頌謂含塊咽津,治忽然噁心嘔清水,亦胃寒之症。瀕湖謂健脾胃、寬噎膈、破冷痹、除瘴瘧,皆以陰霾填塞者言。而胃燥津桔之噎膈,濕熱穢濁之瘴瘧,非可一概論矣。
7.《別錄》: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
8.《藥性論》:治腹內久冷,胃氣逆、嘔吐。治風,破氣,腹冷氣痛;去風冷痹弱,療下氣冷逆衝心,腹痛、吐瀉。
9.《本草拾遺》:下氣,益聲。煮作飲服之,止痢及霍亂。
10.《日華子本草》:治轉筋瀉痢,反胃嘔食,消宿食。
11.《本草圖經》:治忽心中惡,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塊,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為末,煎湯常飲之佳。
12.《珍珠囊》:溫通脾胃。
13.《滇南本草》:治胃氣疼,肚腹疼痛。
14.《綱目》:健脾胃,寬噎膈,破冷癖,除瘴瘧。
15.姚可成《食物本草》:去白睛翳膜,補肺氣,益脾胃,元氣。
16.《本草求原》:治腳氣欲吐,目卒赤,頭痛,風冷痹痛。
17. 《廣東中藥》 :治寒疝濕痹。

有關的文獻報導

[卷一百三十八傷寒門]傷寒嘔噦(附論)
茯苓(去黑皮各一兩)半夏(湯洗七次二兩)上搗羅為末。用薑汁作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送下。定氣散(出聖濟總錄)治傷寒時多嘔噦不止。高良姜(半兩)草豆蔻(去皮一枚)甘草(炙)木香(炮各一分)

中藥方劑之定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定氣散
定坤丹
定痛膏
定喘止咳糖漿
定神琥珀丸
定命丹
定金丸
定喘膏
定痛當歸散
定心丸
定粉丸
定金湯
定風丸
定風丹
定風散
定風湯
定風膏
定風酒
定風餅子
定魂同體丹
定魂散
定魂湯
定痛湯
定痛沒藥散
定痛活絡丹
定痛流氣飲
定痛消毒飲
定痛消風散
定痛生肌散
定痛羌活湯
定肺丸
定痛敗毒散
定痛追風散
定痛降氣湯
定痛降氣飲
定痛飲
定痛香津膏
定痛黃柏散
定痛黑子丸
定痢丹
定癇丹
定眩湯
定眩飲
定磁散

定神丸
定神安志丸
定神散
定神湯
定肺散
定肺止嗽飲
定氣飲
定沸湯
定狂湯
定生丸
定生丹
定疼散
定疼湯
定疼追風散
定痔散
定痛一字散
定痛三香飲
定痛丸
定痛丹
定痛乳香散
定痛乳香神應散
定痛五香散
定痛淨膿生肌膏
定痛和營湯
定痛太乙膏
定肺湯
定痛托里散
定痛接骨紫金丹
定痛救產湯
定岩散
定肺膏
定心壯氣湯
定心湯
定心神牛黃丸
定心膏
定心防風散
定心龍膽丸
定志圓
定志湯
定志消痰丸
定志珍珠丸
定志珍珠粉丸
定志紫葳丸
定志補心湯
定息餅子
定悸湯
定悸飲
定驚四物湯
定驚散
定驚琥珀散
定驚神丹
定驚膏
定驚至寶丹
定愈散
定搐化風錠
定搐散
定效散
定喘化涎方
定喘化痰湯
定喘四物湯
定喘固金丸
定喘寧肺丸
定喘散
定喘款氣丸
定胃散
定喘湯
定喘湯1號
定喘湯2號
定喘瑞應丹
定喘神奇丹
定胃湯
定喘芎蘇散
定喘豁痰湯
定喘陳皮湯
定喘飲
定喘飲子
定喧湯
定嗽劫藥
定嗽化痰丸
定嗽化痰方
定嗽噙化丸
定嗽散
定嗽湯
定血散
定亂丸
定光硃砂膏
定變回生湯
定吐丸

定吐救生丹
定吐湯
定吐紫金丹
定吐紫金核
定吐至神丹
定吐飲
定吐香銀丸
定呃湯
定命丸
定辰散
定命保童丸
定命夜明沙丸
定命散
定命湯
定命牛黃丸
定命通頂散
定命飲
定喘丸
定喘丹
定喘五虎湯
定喘保生湯
定喘養肺丸
定衄散
定痛和血湯
定疼托里散
定喘餅子
定痛生肌杖瘡膏
定經湯
定癇丸
定魄丸
定志丸
定痛散
定痛牙散
定吼丸
定崩四物湯
定命一宇散
定命一字散
定痛如神湯
定亂湯
定痛明目飲
定粉散
定風去暈丹
定痛塞耳丹
定粉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