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危散

扶危散

扶危散主要是由防風5錢,牽牛3錢,大黃3錢,斑蝥1錢,麝香3分,雄黃2錢半等藥材配製而成。處方來源於《醫學入門》卷八。方劑主治瘋犬咬等症狀。製備方法上為末。每服3錢,遇傷時滾水調下。利下惡物,從小便而出。

基本信息

扶危散扶危散
扶危散主要是由防風5錢,牽牛3錢,大黃3錢,斑蝥1錢,麝香3分,雄黃2錢半等藥材配製而成。處方來源於《醫學入門》卷八。方劑主治瘋犬咬等症狀。製備方法上為末。每服3錢,遇傷時滾水調下。利下惡物,從小便而出。

止痛

扶危散防風
扶危散成分防風,別名為銅芸、回雲、回草、百枝、百種、屏風、風肉,歸膀胱;肺;脾;肝經,主治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等症狀。

藥理作用
1.鎮痛作用
1.1.對醋酸致小鼠扭體反應的影響:取體重18-21g小鼠24隻均分二組,分別po防風水煎劑(1ml含2g生藥)40g/kg和同體積水。1小時後ip0.5%醋酸0.2ml/20g,觀察20分鐘內小鼠扭體反應次數,結果防風組小鼠扭體反應數為11.4±1.8次,明顯低於對照組19.2±2.4次(P<0.05)。
1.2.對小鼠痛閾的影響:採用熱板法測定痛閾,其條件是熱板溫度為55±0.5℃。取體重18-20g雌性小鼠,經預測反應潛伏期後挑選其反應潛伏期不超過30s的小鼠20隻,均分二組,分別po防風水煎劑相當生藥40g/kg及同體積水,測定給藥前後小鼠反應潛伏期,結果見表2,防風組小鼠的反應潛伏期在服藥後60s及90s均明顯延長,(P<0.05)。
1.3.電刺激鼠尾法:電刺激鼠尾法表明,防岡乙醇浸劑給小白鼠ig21.18g/kg及sc42.36g/kg,均有一定鎮痛作用,給藥後鎮痛率分別為46.4%和56.7%,60分鐘後的鎮痛率則分別39.O%與53.3%。
2.鎮靜作用
2.1.對戊巴比妥鈉閾下睡眠劑量的影響:取體重20-28g小鼠40隻均分二組,分別po防風水煎劑相當40g/kg和同體積水後1小時,ip戊巴比妥鈉35mg/kg,記錄15分鐘內動物入睡數,以翻正反射消失1分鐘以上為入睡指標。結果防風組入睡小鼠(17隻,85%)比對照組(17隻,35%)明顯增加(P<0.01)。
2.2.對小鼠自發活動的影響:取體重20-22g小鼠24隻均分二組,分別po防風水煎劑相當40g/kg和同體積水後50分鐘,記錄10分鐘內小鼠活動次數。結果防風組為226.3±35.9、對照組為326.7±27.7,可見防風使小鼠自發活動明顯減少(P<0.01)。
2.3.抗炎作用:取體重24g-26g雄性小鼠20隻均分二組,劑量同上,l小時後,用巴豆油合劑25ul塗右耳致炎,4小時處死小鼠,稱重並觀察炎症反應程度。結果防風組的腫脹程度(13.9±0.9mg)明顯低於對照組(18.4±1.2mg)(P<0.05)。
2.4.體外抑菌試驗:採用平板法進行體外抑菌實驗,結果防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及二種黴菌(產黃青黴、雜色麴黴)等有抑菌作用,而對流感桿菌傷寒桿菌、福氏及志賀氏痢疾桿菌無抑菌作用。
5.抗過敏作用
5.1.對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遲髮型超敏反應的影響:取體重25-28g雄性小鼠20隻均分二組,用5%DNCB丙酮溶液0.01ml背部皮膚致敏,次日再致敏一次,5天開始給藥,防風組小鼠每日po防風20g/kg,對照組服用同體積水,連續給藥7天,在末次給藥後用1%DNCB丙酮0.02ml塗右耳,20小時處死小鼠取左右耳片(直徑8mm)稱重,以二耳片重量之差表示遲髮型超敏反應的程度。結果防風組為2.90±0.45mg,明顯低於對照組4.88±0.78mg(P<0.05),說明防風有抑制DNCB所致的遲髮型超敏反應的作用。
5.2.對致敏豚鼠離體氣管、迴腸平滑肌過敏性收縮的影響:取體重250g-350g豚鼠10隻,於每隻豚鼠腹腔注射5%卵蛋白1ml,同時二後腿各注射0.4ml致敏,4周后

扶危散防風
進行豚鼠離體氣管迴腸平滑肌過敏性收縮試驗。結果,氣管收縮(2.8±0.5mm),比對照試驗(7.8±0.7mm)明顯降低。迴腸收縮試驗結果,10段迴腸收縮高度為31.8±4.3mm比對照組10段迴腸收縮高度(42.4±5.2mm)明顯降低。
6.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影響:取體重23-25g小鼠24隻分2組,每日ig給藥1次,連服4天,在末次給藥後同時ip5%雞紅細胞液0.5ml再處死,計算紅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
7.解熱作用:將家兔用三聯疫苗(百日咳、白喉、破傷風疫苗)製成動物致熱模型。Ip關防風水煎液2g/kg,以安替匹林和生理鹽水作對照。防風水煎液在1-2小時內解熱作用明顯。

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

出自《神農本草經》
1.《別錄》:防風、生沙苑川澤及邯鄲、琅琊、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暴乾。
2.陶弘景:郡縣無名沙苑。今(防風)第一出彭城蘭陵,即近琅琊者,郁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陽、義陽縣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

扶危散防風
惟實而脂潤,頭節堅如蚯蚓頭者為好。
3.《唐本草》:防風今出齊州,龍山最善,淄州、兗州、青州者亦佳。葉似牡蒿、附子苗等。《別錄》雲,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發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調食用之香,而療風更優也。沙苑在同州南,亦出防風,輕虛不如東道者,陶雲無沙苑,誤矣。襄陽、義陽、上蔡元無防風,陶乃妄注爾。
4.《蜀本草》:《圖經》云:防風葉似牡蒿,白花。八月、九月采根。
5.《本草圖經》:防風,今京東、淮、浙州郡皆有之。根土黃色,與蜀葵根相類;莖葉俱青綠色,莖深而葉淡,似青蒿而短小,初時嫩紫,作菜茹極爽口。五月開細白花,中心攢聚作大房,似蒔蘿花,實似胡荽而大,二月、十 月采根暴乾。關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輕虛不及齊州者良。又有石防風,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黃,葉青花白,五月開花,六月采根暴乾,亦療頭風眩痛。又宋、毫間及江東出一種防風,其苗初春便生,嫩時紅紫色,彼人以作菜茹,味甚佳,然雲動風氣。《本經》云:葉主中風熱汗出,與此相反,恐別是一種耳。

解毒

扶危散成分雄黃別名有黃食石、熏黃、黃金石、石黃、天陽石、黃石、雞冠石,英文名為Realgar,可以解毒。屬於砷化合物類。歸經為心;肝;胃經。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雄黃水浸劑(1∶2)在試管內對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1/100的濃度於黃豆固體培養基上試驗,對人型、牛型結核稈菌及恥垢桿菌有抑制生長的作用。用菖蒲、艾葉、雄黃合劑煙燻2-4小時以上,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均有殺菌作用。
2.抗血吸蟲作用:感染日本血吸蟲尾蚴的小鼠,於感染前3天開始給雄黃、檳榔阿魏肉桂合劑0.2ml/20g,感染後繼續給藥12天,成蟲減少率達75.27%,

扶危散雄黃
動物無蟲率達14.29%,無雌蟲率達42.86%。雄黃有殺菌作用。雄黃1:2的水浸液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雄黃主要含有二硫化二砷(As2S2),並含有矽、鉛、、鈣、等雜質。

考證:出自《神農本草經》。
1.《名醫別錄》:雄黃,生武都山谷,煌山之陽,采無時。
2.陶弘景:(雄黃)好者作雞冠色,不臭而堅實。若黯黑及虛軟者不好也。
3.《唐本草》:出石門名石黃者亦是雄黃,而通名黃金石。石門者最為劣爾。
4.《日華子本草》:雄黃,通赤亮者為上,驗之可以蟲死者為真,臭氣少,細嚼口中含湯不激辣者通用。
5.《本草圖經》:雄黃,今階州山中有之。形塊如丹砂,明澈不夾石,其色如雞冠者為真。又階州接西域界,出一種水窟雄黃,生於山岩中,有水泉流處。其石名青煙石、白鮮石,雄黃出其中,其塊大者如胡桃,小者如粟豆,上有孔竅,其色深紅而微紫,體極輕虛,而功用勝於常雄黃。
6.《本草蒙筌》:誤中(雄黃)毒者,防己解之。

主治:癰疽疔瘡;走馬牙疳;喉風喉痹;疥癬;纏腰火丹;濕毒瘡;痔瘡;蛇蟲咬傷;蟲積;驚癇瘧疾;哮喘

生態環境
雄黃主要為低溫熱液、火山熱液礦床中的典型礦物,與雌黃緊密共生。還見於溫泉沉積和硫質噴氣孔的沉積物里。偶爾發現於煤層和褐鐵礦層中,為有機質分解所產生的硫化氫與含砷溶液作用的產物。

各家論述
1.《綱目》:雄黃,乃治瘡防毒要藥也,而入肝經氣分,故肝風,氣,驚癇,痰涎,頭痛眩暈,暑瘧泄痢,積聚諸病,用之有殊功;又能化血為水。而方士乃煉治服餌,神異其說,被其毒者多矣。
2.《本草經疏》:雄黃,味苦平,氣寒有毒,《別錄》加甘、大溫,甄權言辛、大毒,察其功用,應是辛苦溫之藥,而甘寒則非也。其主寒熱,瘺,惡瘡,疽痔,死肌,疥蟲,瘡請證,皆濕熱留滯肌肉所致,久則浸淫面生蟲,此藥苦辛,能燥濕殺蟲,故為瘡家要藥。其主鼻中息肉者,肺氣結也,癖氣者,大腸積滯也,筋骨斷絕者,氣血不續也,辛能散結滯,溫能通行氣血,辛溫相合而殺,故能搜剔百節中大風積聚也。雄黃性熱有毒,外用亦見具所長,內服難免其無害,凡在服餌,中病乃已,毋盡劑也。
3.《本經》:主寒熱,鼠瘺,惡瘡,疽痔,死肌,殺百蟲毒。
4.《別錄》:療疥蟲,瘡,目痛,鼻中息肉及絕筋破骨,百節中大風,積聚,癖氣,中惡腹痛,殺諸蛇虺毒,解藜蘆毒。
5.《日華子本草》:治疥癬,風邪,癲癇,嵐瘴,一切蛇蟲犬獸咬傷。
6.王好古:搜肝氣,瀉肝風,消涎積
7.《綱目》:治瘧疾寒熱,伏暑泄痢,酒飲成癖,驚癇,頭風眩暈,化腹中瘀血,殺勞蟲疳蟲。
8.《本草正》:治癰疽腐肉,並鼠瘺、疽、痔等毒。

選方
①治滴疥:雄黃一兩,黃連二兩,松脂三兩,發灰如彈丸。四物熔豬膏與松脂合,熱搗,以薄瘡上。(《補缺肘後方》)
②治癬:雄黃粉,大酢和。先以新布拭之,令癬傷,敷之。(《千金翼方》)

扶危散雄黃
③治遍身蟲疥蟲癬:雄黃、蛇床子各等分,俱研細,水銀減半。以豬油和搗勻,入水銀再研,以不見星為度。早晚以湯洗淨,搽藥。(《姜月峰家傳方》)
④治白禿頭瘡:雄黃、豬膽汁。和敷之。(《聖濟總錄》)
⑤治癰疽壞爛及諸瘡發毒:雄黃五錢,滑石倍用。上為末,洗後摻瘡上,外用綿子覆蓋相護。凡洗後破爛者,用此貼之。(《世醫得效方》生肉神異膏)
⑥治對口疼痛:雄黃一錢,吳茱萸一兩。為末,香油熬熟調搽。(《經驗廣集》雄吳散)
⑦治療腫:針刺四邊及中心,塗雄黃末。(《千金方》)
⑧治走馬牙疳,臭爛出血:雄黃豆大七粒。每粒以淮棗去核包之,鐵線串於燈上燒化為末。每以少許摻之,去涎,以愈為度。(《全幼心鑒》)
⑨治蛇纏瘡:雄黃為末,醋調塗,仍用酒服。凡為傷及蜂蠆、蚣、毒蟲、顛犬所傷,皆可用。(《世醫得效方》)
⑩治破傷風:雄黃一錢,防風二錢,草烏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一字,溫酒調下。里和至愈可服,里不和不可服。(《素問病機保命集》發表雄黃散)

用藥禁忌
陰虧血虛及孕婦忌服。《本草通玄》:血虛大忌用之。

功效分類
外用藥;清熱燥濕藥

藥材基源
為硫化物類礦物雄黃的礦石。

藥方來源

《醫學入門》為明代著名醫家李梃編撰。李梃字健齋,南豐(今江西南豐)人。生活於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青年時期因病學醫,博覽群書,勤於臨床,醫聲斐然。晚年因感初學者苦無門徑可尋,乃收集醫書數十家,“論其要,括其詞,發其隱而類編之”,著成本書,並於萬曆三年(1575)刊行於世。

《醫學入門》(公元1624年)明.李榳著。八卷。內容為臟腑圖,明以前醫家簡介,經絡、臟腑、診斷、針灸、本草、外感、內傷、雜病、婦幼、外科、用藥賦、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法、習醫規格等。
該書共8卷。內容包括歷代醫家傳略、保養、運氣、經絡、臟腑、診斷、針灸、本草、方劑,以及外感內傷病機、內外婦兒各科疾病證治等,所述內容,

扶危散醫學入門
皆先編成歌括書之於前,然後引錄各家並參以己見詳註於後。由於該書內容廣博,分類明晰,通俗易懂,便於習誦,故受到後世醫家的歡迎,成為初學中醫者的最佳讀本之一。
本次整理,乃以明萬曆三年(1575)初刻本為底本,並參考日本近衛本等後世多種版本及所引諸書詳加校勘而成。書前增加導讀,書後附有方劑索引、藥名索引,便於讀者查閱。本書是《醫學入門》上冊,廣泛適合於中醫藥臨床人員和中醫院校學生、自學中醫者學習使用。
急救諸方
萬病解毒丹,乃急救通用妙劑,外傷內傷,縊死溺死皆驗。萬病解毒丸,中諸毒皆驗。

救縊死自旦至暮,但心下微溫,雖一日以上可活。急抱起死人,將繩寬解去,切不可割斷,極須按定其心,卻捻正喉嚨,放倒臥,令一人以手掌掩其口鼻,兩人吹其兩耳,一人急牽其發不放手,及屈伸其手足摩將之。少活,即以粥飲與之。此法救人,無不活者。又法,男用雌雞、女用雄雞冠,刺血點口中,即活。

救溺死先以刀HT開口,放箸一根銜之,使可出水,然後解去其衣服,以艾灸臍中,令兩人以筆管吹其耳,即活。或以生人倒馱死人,即負持走,吐水便活。外用綿裹皂角末納谷道中,水出即活,內以鴨血灌之。又法,用酒罈一個,以紙錢一把燒壇中,急以壇口復死人面上或臍上,冷則再換,水出即活,如蘇即用蘇合香丸擦牙。

救凍死其證四肢強直口噤,只有微氣者,且慢向火,急用布袋盛熱灰放在心頭,冷即換熱,待眼開卻用溫酒或米飲灌之,冬月墮水凍死亦宜。

救魘死原有燈即得,如無燈切不可用燈,急用竹管吹其兩,或通關散吹入鼻內,或以鹽湯灌之,或用韭菜搗汁滴入鼻中,卒中惡死亦宜。或到客舍官驛,及久無人居住冷房,睡中為鬼物所魔,但聞其人吃吃作聲,令人叫喚,如不蘇,不急救則死。用牛黃、雄黃各一錢,硃砂五分,為末,每排一錢燒於床下,一錢用酒調灌之。

救墜死墜下瘀血衝心欲絕者,用豆豉濃煎湯服。若便覺氣絕不能言,取藥不及,急HT開口,以熱小便灌之。

救絞腸痧即腹痛難忍,但陰沙腹痛而手足冷,看其身上紅點,以油燈心點火燎之即愈。陽沙腹痛而手足暖,以針刺其十指背近爪甲半分許,即動爪甲,而指背皮肉動處血出即安。仍先自兩臂捋下其惡血,令聚指頭,血出為好。

解砒毒其證煩躁如狂,心腹攪痛,頭鏇欲吐不吐,面口青黑,四肢逆冷。此毒於肉飯中得之則易治,飲酒中得之則散歸百脈難治。在胸膈用瓜蒂稀(批∶稀唐本作啟)涎散吐之,在腹中急服萬病解毒丹下之,或大承氣湯加雄黃、青黛等分,略煎冷服,徐服參苓白朮散。仍忌雞鵝肉數日。一方用早禾稈燒灰,井水調濃汁冷服一碗,其毒下利即愈。或用麻油,或人糞汁皆可灌之。一方鏇刺羊血或雞鴨血熱服,兼解鼠莽毒及丹藥毒。

解川烏附子毒心煩躁悶,甚則頭岑岑然,遍身皆黑,勢危必死,煎綠豆或黑豆冷凍飲料,或防風、甘草煎湯冷服,一切藥毒及犯熱物亦宜,但要心間暖者不妨。《朱子全集》雲∶緊急無藥,令多汲新水連飲,大嘔瀉而愈。

巴豆毒令人大瀉或吐,煩渴發熱,急用黃連、黃柏煎湯冷服,更以冷水浸手足掌。忌食熱湯、熱性藥物。

解諸草毒治誤食毒草並百物毒,救人於必死,板藍根四兩,貫眾、青黛、生甘草各一兩,為末,蒸餅丸,梧子大,另用青黛為衣。如覺精神恍惚噁心,即是誤中諸毒,急取十五丸嚼爛,新汲水下即解。

豆腐毒過食令人生瘡,暖氣,遺精白濁。用生蘿蔔煎湯服,或子煎湯亦可。

解諸菌毒掘新地取真黃土,以冷水於內攪之令濁,澄少頃,取飲之可解。亦治楓木菌食之令人笑不止。

又方,用芫花生為末,每一錢新汲水下,以利為度。菌之毒者,蓋因蟲毒瓦斯熏蒸所致。

莽毒用大黑豆煮汁服之。如欲試其驗,先刈鼠莽苗葉,以汁澆其根,從此敗爛,不復生矣。

解鴆鳥毒即孔雀毛並膽也。用乾葛為末,水調服。食鵝、鴨中毒,以糯米泔溫服即消。

解六畜肉毒用犀角磨濃汁一碗服之。食自死六畜毒,用黃柏末一二錢服之。不解再服。

解河豚魚毒一時困怠殺人,急用清油吐出,或服槐花末、龍腦末皆可,至寶丹尤妙。諸魚毒,橄欖解之。

解斑蝥毒其證吐逆不止,急用綠豆,或烏豆、或糯米煎湯服。一方用澤蘭葉搗汁服,或乾者為末,白湯下。

解鱉蛤蟆毒用生豆豉一合,新汲水半碗,浸汁頓服即愈。此三物令小便秘,臍下蔽痛,有致死者。

解中金蠶蟲毒才覺中毒,宜先吮白礬,味甘而不澀,次嚼黑豆不腥者是也。用石榴根皮煎濃汁飲之,即吐出活蟲,無不愈者。

解中諸物毒白礬、細茶等分為末,每三錢新汲水調服。得吐即效,未吐再服。或萬病解毒丹、丸下之。

解中毒及蛇蟲咬,癰疽才作,服此毒瓦斯不聚。用青黛、雄黃各等分,為末,新汲水下二錢。

誤吞銅鐵碗瓦萬病解毒丸∶大黃、大戟、連翹、寒水石各二兩,白玉簪、白芷、黃芩、茯苓、石膏、滑石、天花粉各三兩,甘草、薄荷、乾葛各四兩。山慈菇六兩,貫眾一兩半,青黛五錢,為末,綠豆粉糊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磨下。治一切中毒,能化銅鐵碗瓦,同嚼化為粉碎,此其驗也。抑論中毒之證。辨其自戕被害,何物之中,審其遠近,久則不救。治法上宜吐之。以鵝翎探吐。急以桐油灌吐之,下以解毒丸靛漿利之。中毒手足面青,過肘者不救。緊急只以玄明粉煎甘草湯利之,亦可。

誤吞鐵針用蠶豆煮熟,同韭菜吃下,針與菜從大便而出。

誤吞銅錢不能化者,用砂仁煎濃汁飲之,其銅自下;或用荸薺研爛服之,其銅自化;或用堅炭為末,米飲調服,於大便中瀉下如烏梅狀。

誤吞蜈蚣用生血令病患吃,須臾生清油灌口中,噁心,其蜈蚣袞在血中吐出,繼以雄黃為末,水調服。

誤吞水蛭入腹,經久必生小蛭,能食人肝血,腹痛不可忍,面目黃瘦,全不進食,若不早治,能令人死。

用田中乾泥一小塊,小死魚三四個,將豬脂溶攪勻,用巴豆十枚研爛入泥內,為丸綠豆大,用田中冷水吞下十丸,小兒三五丸,須臾大小水蛭一時皆下。卻以四物湯加黃煎服,生血補脾。

骨鯁入喉用砂仁、甘草等分為末,以綿裹少許咽之,良久骨隨痰出,甚者用南硼砂少許水洗,汲口中含化立愈。一方用金鳳花子或根,嚼爛噙下骨化,用溫水漱口,免傷齒。雞骨尤效。魚骨鯁詳四卷。獸骨鯁用象牙梳磨水咽下;或桑木上蟲屑,米醋灌自下;或狗涎灌之,以狗善食諸骨也。

禾芒刺喉或中舌中,取鵝涎灌之即下,以鵝善消稻芒也。

虎咬先吃清油一碗,次用油洗傷處;或白礬為末納傷處,痛止立效;或用砂糖水調塗,並服一二碗。

馬咬及踏傷人,用艾灸傷處並腫處,或用人屎或馬屎燒灰為末,皆可敷之。

犬咬瘋犬咬,用防風五錢,牽牛、大黃各三錢,斑蝥一錢,麝香三分,雄黃二錢半,為末,每三錢,遇傷時滾水調服,利下惡物,從小便而出。癲犬咬及常犬咬,用虎脛骨或腦骨為末,每二錢熱酒白湯任下。一方用白礬為末糝之,再用斑蝥九枚為末,酒調服,利下惡物,從小便出即愈。

蛇咬急飲好醋二碗,令毒瓦斯不隨血走,或清油亦可。一方用貝母為末酒調,令患人盡醉飲之,頃之,酒自傷處為水流出,候水盡,卻以藥渣敷瘡上,若傷至垂死,但有微氣,服此即活。惡蛇咬,用細辛、白芷各五錢,雄黃二錢,為末,每二錢入麝香少許,溫調服。誤飲蛇交水,研雄黃服之。

鼠咬貓毛燒灰,入麝香少許,津液調敷。

蜈蚣咬用雞屎塗之良。一方用蜘蛛吸去其毒,待蜘蛛醉死,急以蜘蛛投冷水中,免傷其命。

蜘蛛咬用醋磨炷鐵汁或桑白皮汁塗之,亦治蜈蚣咬。

壁虎咬毒入必死,用桑柴燒灰,以水煎三四沸,濾濃汁,調白礬末塗傷處,兼治蛇咬。

蚯蚓咬用雞屎塗之,又方急煎鹽湯,洗浸腫處即消。

八腳足傷其蟲隱於壁間,以屎射人,遍體生瘡如湯火傷。用烏雞翎燒灰為末,雞子白調敷。

蠍子螫痛不可忍,用白礬、半夏各等分為末,醋調塗之痛止。

黃蜂螫用熱油洗之,清油擦之亦可。或用頭垢敷,或用鹽擦。

溪毒兼辟射工,夏月出行,取知母為末自隨,欲入水,先取少許按上流,亦取服之。一方用蒼耳子搗汁服之。以上有自取者,有誤犯者,其實人身難得,豈可尚氣縱情而輕棄其生耶?凡有生者,慎之戒之!

避難止小兒哭法用綿為一小球,隨兒大小為之,略使滿口而不致閉其氣,量用甘草煎湯,或甜物皆可漬之,臨時縛置兒口中,使咂其味,兒口有物實之,

扶危散中醫
自不能作聲,而綿軟不傷兒口,此宋劉《暇日記》方也。丘瓊山雲∶此法平世誠無所用,不幸而遇禍亂,全活嬰兒之命,不可勝記。蓋嬰兒未解事者,不可戒語,啼聲不止,又恐為盜賊所聞,勢不得已,棄之道旁,哀哉!此法雖小,不可不知。

避難大道丸黑豆一升去皮,貫眾、甘草各一兩,茯苓、蒼朮、砂仁各五錢,銼碎,用水五盞,同豆煎熬,火須文武緊慢得中,直至水盡,揀去藥,取豆搗如泥,作芡實大瓷瓶密封,每嚼一丸,則恣食苗葉,可為終日飽。雖異草殊木,素所不識,亦無毒,甘甜與進飯糧一同。專備荒亂飢餓,食草木以濟生。一方只黑豆一升,挲極淨,貫眾一斤細銼,用水斟酌多少,慢火煮豆香熟,日乾,翻覆令展盡余汁,簸取黑豆,去貫眾,空心日啖五七粒,任食草木無妨。治與前同。能忌魚肉菜果及熱水熱湯,數日後身力壯健,不復思飯食。

散被毆瘢痕亦治跌扑。用熟麻油與酒同煎服之,臥火燒地上,疼痛即消。

傷重痛悶欲絕者用牛一隻,剖腹納其人於牛腹,浸熱血中,可蘇。如傷腹,用血竭飲之,出血愈。或打傷跌扑,或戰陣炮矢所傷,血流滿體,氣貫胸膈悶絕者亦蘇。

治中創血出亦治金瘡,用原蠶蛾一味。炒為末,敷之立止,血出如箭者亦效。

槍傷腹烈腸出者用黃、當歸、川芎、白芷、續斷、鹿茸、黃芩、細辛、乾薑、附子、芍藥各二兩,為末,先飲酒,次服五錢,七日三服,加至方寸匕立驗,傷重睏乏者亦宜。

金刃中骨脈中不出者用白蘞、半夏等分為末,每方寸匕日三服,酒下,至二十日自出。

下蠶室創門不合方用所割勢火為末,酒調服。昔有沈生者,狎近女冠,或欲白其師,沈懼,引刀自割其勢,瘡口流血,經月不合。或教以所割者搗為末,酒調服,不數日而愈。

相關詞條


經典中藥

中藥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套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中藥方劑之扶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