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肝丸

補肝丸

補肝丸別名為兔肝丸,主要由兔肝2具,柏子仁1兩6銖,乾地黃1兩6銖,茯苓1兩6銖,細辛1兩6銖,蕤仁1兩6銖,枸杞子1兩6銖,防風1兩,芎1兩,薯蕷1兩,車前子2合,五味子18銖,甘草半兩,菟絲子1合等成分配製而成。

補肝丸補肝丸

補肝丸別名為兔肝丸,主要由兔肝2具,柏子仁1兩6銖,乾地黃1兩6銖,茯苓1兩6銖,細辛1兩6銖,蕤仁1兩6銖,枸杞子1兩6銖,防風1兩,芎1兩,薯蕷1兩,車前子2合,五味子18銖,甘草半兩,菟絲子1合等成分配製而成。處方來源於《千金》卷六。主治肝脾所損,眼暗(目巟)(目巟)不明,寒則淚出等症狀。製備方法為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簡介

補肝丸補肝丸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於前補肝丸中除去青葙、桂心、葶藶、杏仁、茺蔚、黃芩、地膚、澤雞決明、門冬十味,添入山藥、柏仁、芎、甘草。較前補肝丸用法稍平而補肝之功最穩。肝腎精血不充、肝有同氣相感之力,細辛、防風開發經絡之滯,則諸藥方得上注於目也。

作用類別:本品為眩暈類非處方藥藥品。

功能與主治:補血祛風。用於肝血虛損兼感風邪所引起的頭目眩暈,脅痛,頭痛,肢體疼痛。

注意事項:

1.陰虛陽亢者不宜服。

2.孕婦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3.按照用法用量服用,長期服用應向醫師諮詢。

4.服用本品一周后症狀未見改善者,應到醫院就診。

5.藥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服用。

6.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7.請將此藥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8.如正在服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養肝明目

補肝丸成分枸杞 ,其別名西枸杞、白刺、山枸杞、白疙針、又名狗奶子根。它在傳統醫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藥用價值備受歷代醫家的推崇。它是傳統名貴中藥材和營養滋補品。枸杞子能夠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成,可用於癌症的防治。為雙子葉植物藥茄科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實。補腎益精,養肝明目,補血安神,生津止渴,潤肺止咳。治肝腎陰虧,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目昏多淚,虛勞咳嗽,消渴,遺精。

補肝丸枸杞

①陶弘景:“補益精氣,強盛陰道。”
②《藥性論》:“能補益精諸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
③《食療本草》:“堅筋耐老,除風,補益筋骨,能益入,去虛勞。”
④王好古:“主心病嗌乾,心痛,渴而引飲,腎病消中。”
⑤《綱目》:“滋腎,潤肺,明目。”
⑥《本草述》:“療肝風血虛,眼赤痛癢昏翳。“治中風眩暈,虛勞,諸見血證,咳嗽血,痿、厥、攣,消瘴,傷燥,遺精,赤白濁,腳氣,鶴膝風。”
性味歸經:甘,平。
①《別錄》:“微寒,無毒。”
②《藥性論》:“味甘,平。”
③《食療本草》:“寒,無毒。”入、腎經。
用藥忌宜:外邪實熱,脾虛有濕及泄瀉者忌服。
①《本草經疏》:“胃薄弱,時時泄瀉者勿入。”
②《本草匯言》:“脾有寒痰冷癖者勿入。”
③《本經逢原》:“元陽氣衰,陰虛精滑之人慎用。”
④《本草撮要》:“得熟地良。”
考證
①出自《名醫別錄》:“枸杞,生常山平澤及諸丘陵阪岸。冬采根,春、夏采葉,秋采莖、實,陰乾。”
②《夢溪筆談》:“枸杞,陝西極邊生者,高丈余,大可柱, 葉長數寸,無刺,根皮如厚朴,甘美異於他處者。《千金翼》雲,甘州者為真,葉厚大者是。大體出河西諸郡,其次江池間圩埂上者。實圓如櫻桃。全少核,暴乾如餅,極膏潤有味。”
③《本草衍義》:“枸杞當用梗皮,地骨當用根皮,枸杞子當用其紅實,是一物有三用。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亦三等。今人多用其子,直為補腎藥,是曾未考究《經》意,當更量其虛實、冷熱用之。”
④《綱目》:“古者枸杞、地骨皮取常山者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可用,後世惟取陝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為絕品。今陝西之蘭州、靈州、九原以西,枸杞並是大樹,其葉厚、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圓如櫻桃,暴乾緊小,少核,乾亦紅潤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異於他處者。大抵以河西者為上也。”
藥用價值
1.枸杞子對特異性、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均有 增強作用,還有免疫調節作用。
2.枸杞子有抗腫瘤作用。
3.枸杞子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4.枸杞子有保肝及抗脂肪肝的作用。
5.枸杞子能刺激機體的生長,對某些遺傳毒物所誘發的遺傳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6.枸杞子對造血功能有促進作用。
7.枸杞子能影響下丘-垂體-性腺軸功能,並有較好降血糖作用。
補肝丸枸杞

8.枸杞子可增強生殖系統功能,加強離體子宮的收縮頻率、張力及強度。
9.枸杞子可增加小鼠皮膚羥脯氨的含量,顯著增強小鼠的耐缺氧能力,延長其游泳時間,抗疲勞。
10.枸杞子有一定降壓作用。
功效
增強人體免疫力,延緩衰老,消除疲勞,抵制癌細胞生長, 預防愛滋病,降血脂、降血糖、抗輻射、耐缺氧、養顏美容。
補腎益精、養肝明目,防老人痴呆症,防老年黃斑症。
肝血不足、腎陰虧虛引起的視物昏花和夜盲症;治療慢性眼病。
補氣強精,滋補肝腎、抗衰老、止消渴、暖身體、抗腫瘤。
防止動脈粥樣硬化,保護肝臟,抵制脂肪肝、促進肝細胞再生。 

補血祛風

【成分名】乾地黃(《本經》)

補肝丸地黃

【別名】地髓(《本經》),原生地(《本草正義》),乾生地(《中藥志》)。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根莖。

【性味】甘苦,涼。
①《本經》:味甘,寒。
②《別錄》:苦,無毒。

【歸經】入心、肝、腎經。
①李杲:入手、足少陰,手、足厥陰。
②《湯液本草》:入手太陽、少陰經。
③《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肝、脾、肺四經。

【功用主治-乾地黃的功效】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①《本經》: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
②《別錄》: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中宿食,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
③《藥性論》:補虛損,溫中下氣,通血,治產後腹痛,主吐血不止。
④《日華子本草》: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衄,婦人崩中血暈,助筋骨。
⑤王好古:主心病,掌中熱痛,痹氣痿蹙,嗜臥,足下熱而痛。
⑥《本草從新》:治血虛發熱,常覺飢餒,倦怠嗜臥,胸膈痞悶;調經安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大劑1~2兩;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宜忌】虛泄瀉、胃虛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①《雷公炮炙論》:勿令犯銅鐵器,令人腎消並白髭發,損榮衛也。
②《本草經集注》:得麥門冬、清酒良。惡貝母。畏蕪荑。
③《品匯精要》:忌蘿蔔、蔥白、韭白、薤白。
④《醫學入門》: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選方】
①治消渴:黃芪、茯神、栝樓根、甘草、麥門冬各三兩,乾地黃五兩。上六味,細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日進一劑,服十劑。(《千金方》)
②治陽明溫病,無土焦證,數日不大便,其人陰素虛,不可用承氣者:元參一兩,麥冬八錢(連心),細生地八錢。
水八杯,煎取三杯,口乾則與飲令盡,不便,再作服。(《溫病條辨》增液湯)
③治虛勞吐血不止:生乾地黃一兩,黃芩一兩,白芍藥一兩,阿膠二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一兩,伏龍肝二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糯米粥飲調下二錢。(《聖惠方》地黃散)
④治鼻衄及膈上盛熱:乾地黃、龍腦薄荷(即水蘇)等分。為末,冷水調下。(《孫兆方》)
⑤治妊娠墮胎後血出不止,少腹滿痛:生乾地黃(焙)、當歸(焙,切)、芎藭(去蘆頭)各二兩,阿膠(炙令燥)、艾葉各半兩。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服之,晚後再服。(《聖濟總錄》地黃湯)
⑥治沖任氣虛,經血虛損,月水不斷,綿綿不止:生乾地黃(焙)二兩,黃芩(去黑心)、當歸(切,焙)、柏葉各一分半,艾葉半分。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蠱,煎至七分,去滓,入蒲黃一錢匕,空心食前服。(《聖濟總錄》地黃湯)
⑦治血瘕:生乾地黃一兩,烏賊骨二兩。上為末,空心溫酒調下七服。(《普濟方》地黃散)
⑧治中風四肢拘攣:乾地黃、甘草,麻黃各一兩。細切,用三升,水七升,煎至四升,去渣,分作八服,不拘時,日進二服。(《證治準繩》地黃湯)
⑨治諸瘡不合,生肌:生乾地黃三合,白芨、白斂、甘草(生銼)各半兩,白芷三分,豬脂半斤(煉)。上六味除脂外,搗羅為末,入脂內熬成膏,侯冷,日三、四上塗之。(《聖濟總錄》地黃膏)

緩急止痛

補肝丸甘草
補肝丸成分甘,其別名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美草、密甘、密草、國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補益藥(亦稱補虛藥)中的補氣藥。藥用部位根及根莖。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套用分“生用”與“蜜炙”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
1.用於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後者,常與黨參白朮等同用,如四君子湯理中丸等。
2.用於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可單用,內服或外敷,或配伍套用。癰疽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如桔梗湯。若農藥、食物中毒,常配綠豆或與防風水煎服。
3.用於氣喘咳嗽。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藥物套用。如治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乾薑湯等。另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套用。
4.用於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如芍藥甘草湯。
5.用於調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如調味承氣湯用本品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和諸藥。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別錄》記載:“溫中下氣,傷髒咳嗽,溫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日華子本草》記載:“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解冷熱。”
甘草浸膏片口內含化後能覆蓋在發炎的咽部黏膜上,緩和炎症對它的刺激,達到鎮咳作用。甘草還能通過促進咽喉和支氣管黏膜的分泌,使痰易於咳出,呈現祛痰鎮咳作用。甘草次酸、甘草黃酮、 甘草流浸膏灌胃給藥,對氨水和二氧化硫引起的小鼠咳嗽均有鎮咳作用,並均有祛痰作用。甘草次酸膽鹼鹽皮下注射,對豚鼠吸入氨水和電刺激貓喉上神經引起的咳嗽,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
甘草粉、甘草浸膏、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異甘草苷和地FM100對動物多種實驗性潰瘍模型均有抑制作用,能促進潰瘍癒合。生胃酮(即甘草次酸的琥珀酸半酯二鈉鹽)能加速胃潰瘍面癒合、改善胃黏膜抵抗力。FM100灌服給藥,能完全抑制結紮幽門引起的大鼠胃潰瘍形成,對乙醯膽鹼和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保肝 甘草製劑和甘草甜素對動物多種實驗性肝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甘草黃酮組分灌胃給藥,能顯著降低CCI4所致急性肝損傷小鼠血清ALT和乳酸脫氫酶活性升高及肝內丙二醛含量增加,也可抑制乙醇引起的小鼠肝臟丙二醛含量的增加和還原性谷胱甘肽的耗竭。
甘草甜素或甘草次酸肌內注射,對CCI4引起的實驗性肝硬化有抑制作用,可使肝膠原蛋白和血清γ-球蛋白含量降低,並使血清ALT水平降低,即可抑制肝纖維組織增生和減輕間質炎症反應,病理組織學檢查發現也可使肝壞死和氣球樣變性明顯減輕。
甘草酸二銨具有較強的抗炎、保護肝細胞膜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甘草酸對HBV有直接抑制作用,在體外對B型肝炎病毒感染細胞表面抗原(HBsAg)向細胞外分泌有抑制作用。
甘草對誤食毒物(毒蕈),藥物中毒(敵敵畏、喜樹鹼、順鉑、咖啡因、巴比妥)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緩解 中毒症狀,降低中毒動物的死亡率。甘草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為甘草甜素。甘草解毒作用的機制為:
①吸附毒物,甘草甜素水解後釋放出的葡萄糖醛酸可與含羧基、羥基的毒物結合,減少毒物的吸收;
②通過物理、化學沉澱毒物以減少吸收,如甘草可沉澱生物鹼;
③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並改善垂體-腎上腺系統的調節作用,提高機體對毒物的耐受能力;
④提高小鼠肝細胞色素P-450的含量,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
各家論述
1.李杲:甘草,陽不足者補之以甘,甘溫能除大熱,故生用則氣平,補脾胃不足,而大瀉心火;炙之則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除邪熱,去咽痛,緩正氣,養陰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縮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緩急,而又協和諸藥,使之不爭,故熱藥得之緩其熱,寒藥得之緩其寒,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
2.《湯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藥用之非和也,皆緩也。小柴胡有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其中用甘草者,則有調和之意。中不滿而用甘為之補,中滿者用甘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髓丹之甘,緩腎急而生元氣,亦甘補之意也。《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於此可見調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橫行而散,酸束而收斂,鹹止而軟堅,甘上行而發。如何《本草》言下氣?蓋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內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泄,居中之道盡矣。
3.《本草衍義補遺》:甘草味甘,大緩諸火。下焦藥少用,恐大緩不能直達。
4.《本草匯言》:甘草,和中益氣,補虛解毒之藥也。健脾胃,固中氣之虛羸,協陰陽,和不調之營衛。故治勞損內傷,脾氣虛弱,元陽不足,肺氣衰虛,其甘溫平補,效與參、芪並也。又如咽喉腫痛,佐枳實、鼠粘,可以清肺開咽;痰涎咳嗽,共蘇子、二陳,可以消痰順氣。佐黃芪、防風,能運毒走表,為痘疹氣血兩虛者,首尾必資之劑。得黃芩、白芍藥,止下痢腹痛;得金銀花、紫花地丁,消一切疔毒;得川黃連,解胎毒於有生之初;得連翹,散懸癰於垂成之際。凡用純熱純寒之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勢,寒熱相雜之藥,必用甘草以和其性。高元鼎雲,實滿忌甘草固矣,若中虛五陽不布,以致氣逆不下,滯而為滿,服甘草七劑即通。
5.《本草通玄》:甘草,甘平之品,獨入脾胃,李時珍曰能通入十二經者,非也。稼穡作甘,土之正味,故甘草為中宮補劑。《別錄》雲,下氣治滿,甄權雲,除腹脹滿,蓋脾得補則善於健運也。若脾土太過者,誤服則轉加脹滿,故曰脾病人毋多食甘,甘能滿中,此為土實者言也。世俗不辨虛實,每見脹滿,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
6.《本草正》: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助參、芪成氣虛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療陰虛之危,誰其曉焉。祛邪熱,堅筋骨,健脾胃,長肌肉。隨氣藥入氣,隨血藥入血,無往不可,故稱國老。惟中滿者勿加,恐其作脹;速下者勿入,恐其緩功,不可不知也。
7.《藥品化義》:甘草,生用涼而瀉火,主散表邪,消癰腫,利咽痛,解百藥毒,除胃積熱,去尿管痛,此甘涼除熱之力也。炙用溫而補中,主脾虛滑瀉,胃虛口渴,寒熱咳嗽,氣短睏倦,勞役虛損,此甘溫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補藥中不宜多用,恐戀膈不思食也。
8.《本草備要》:甘草,胡洽治痰癖,十棗湯加甘草;東垣治結核,與海藻同用;丹溪治癆瘵,蓮心飲與芫花同行;仲景有甘草湯、甘草芍藥湯、甘草茯苓湯、炙甘草湯,以及桂枝、麻黃、葛根、青龍、理中、四逆、調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湯,無不重用甘草,贊助成功。即如後人益氣、補中、瀉火、解毒諸劑,皆倚甘草為君,必須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時師每用甘草不過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習成風,牢不可破,附記於此,以正其失。

祛風解表

補肝丸成分防風 ,其別名銅芸、回雲、回草、百枝、百種、屏風、風肉。歸膀胱;肺;脾;肝經。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主治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

補肝丸防風
考證:出自《神農本草經》
1.《別錄》:防風、生沙苑川澤及邯鄲、琅琊、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暴乾。
2.陶弘景:郡縣無名沙苑。今(防風)第一出彭城蘭陵,即近琅琊者,郁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陽、義陽縣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惟實而脂潤,頭節堅如蚯蚓頭者為好。
3.《唐本草》:防風今出齊州,龍山最善,淄州、兗州、青州者亦佳。葉似牡蒿、附子苗等。《別錄》雲,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發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調食用之香,而療風更優也。沙苑在同州南,亦出防風,輕虛不如東道者,陶雲無沙苑,誤矣。襄陽、義陽、上蔡元無防風,陶乃妄注爾。
4.《蜀本草》:《圖經》云:防風葉似牡蒿,白花。八月、九月采根。
5.《本草圖經》:防風,今京東、淮、浙州郡皆有之。根土黃色,與蜀葵根相類;莖葉俱青綠色,莖深而葉淡,似青蒿而短小,初時嫩紫,作菜茹極爽口。五月開細白花,中心攢聚作大房,似蒔蘿花,實似胡荽而大,二月、十 月采根暴乾。關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輕虛不及齊州者良。又有石防風,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黃,葉青花白,五月開花,六月采根暴乾,亦療頭風眩痛。又宋、毫間及江東出一種防風,其苗初春便生,嫩時紅紫色,彼人以作菜茹,味甚佳,然雲動風氣。《本經》云:葉主中風熱汗出,與此相反,恐別是一種耳。

名家論述
1.《本經》: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
2.《本草經集注》:殺附子毒。
3.《別錄》: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4.《日華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補中益神,風赤眼,止淚及癱緩,通利五臟關脈,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體重,能安神定志,勻氣脈。
5.《珍珠囊》:身:去上風,梢:去下風。
6.《藥類法象》:治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邪。
7.王好古:搜肝氣。
8.《長沙藥解》:行經絡,逐濕淫,通關節,止疼痛,舒筋脈,伸急孿,活肢節,起癱瘓,斂自汗、盜汗,斷漏下、崩中。
9.《本草求原》:解烏頭、芫花、野菌諸熱藥毒。
10.《藥對》:(防風)得蔥白能行周身,得澤瀉、藁本療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療婦人子藏風。
方論
1.防風通聖散(《宣明論方》),疏風解表,瀉熱通便,主治風熱壅盛,表里俱實。
2.九味羌活湯(《此事難知》),發汗祛濕,兼清里熱,主治外感風寒濕邪。
3.玉屏風散(《丹溪心法》),益氣固表,主治表虛自汗,易感風邪。
4.消風散(《外科正宗》),疏風養血,清熱除濕,主治風疹濕疹
5.川芎茶調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疏風止痛,主治外感風邪頭痛。
6.玉真散(《外科正宗》),功效祛風化痰。

用藥禁忌:血虛痙急或頭痛不因風邪者忌服。
1.《本草經集注》: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
2.《唐本草》:畏萆薢。
3.《本草經疏》:諸病血虛痙急,頭痛不因於風寒,溏泄不因於寒濕,二便秘澀,小兒脾虛發搐,慢驚慢脾風,氣升作嘔,火升發嗽,陰虛盜汗,陽虛自汗等病,法所同忌。
4.《得配本草》:元氣虛,病不因風濕者禁用。

相關詞條


經典中藥

中藥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套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