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地黃

乾地黃

乾地黃,別名地髓,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根莖,每年10~11月間採挖。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浙江、江蘇、山東、遼寧、山西、四川等地。味甘,性寒,無毒。有助於滋陰,養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發熱,消渴。具有治療吐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等症。《肘後方》拌雞蒸汁,用治寒積所成之疝,鹹從血痹所生耳,血中有痹,則骨髓不滿,肌肉不長,筋脈斷絕,均謂傷中。另含一種番杏,也含有腦甙脂B1-b(cerebroxide B1-b),其結構為1-O-β-D-吡喃葡萄糖基-2-N-2′-羥棕櫚醯基-4反,8-順-鞘氨二烯醇(1-O-β-D-glucopyranosyl-2-N-2′-hydroxypalmitoyl sphinga-4-trans,8-cis-dienine)。

基本內容

【品名】

乾地黃 (《本經》)

【別名】地髓(《本經》),原生地(《本草正義》),乾生地(《中藥志》)。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根莖。

【植物形態】地黃,又名:芐(《爾雅》),芑(《別錄》),牛奶子(《本草衍義》),婆婆奶(《救荒本草》),狗奶子(《植物名實圖考》),山煙、山白菜、酒壺花,甜酒棵、蜜罐棵。

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全株被灰白色長柔毛及腺毛。根莖肥厚、肉質。呈塊狀、圓柱形或紡錘形。莖直立,單一或由基部分生數枝。

根生葉叢生;葉片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3~10厘米,寬1.5~4厘米,先端鈍,基部漸狹,下延成長葉柄,邊緣有不整齊鈍齒,葉面多皺;莖生葉較根生葉為小。花多毛,於莖上部排列成總狀花序;花萼鐘形,長約1.5厘米,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略不整齊;花冠寬闊,筒狀,稍彎曲,長3~4厘米,紫紅色或淡紫紅色,有時呈淡黃色,先端5淺裂,略呈2唇狀,裂片先端近於截形;雄蕊4,2強,著生冠管的近基部處;子房上位,卵形,2室,花柱單一,柱頭膨大。蒴果卵形或卵圓形,先端尖,上有宿存花柱,外有宿存花萼。種子多數。花期4~5月。果期5~6月。主要為栽培,亦野生於山坡及路邊荒地等處。河南、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北、遼寧、山西、陝西、內蒙古、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均有分布。 河南栽培者,稱懷慶地黃,其主要特點為植株較大;根莖較肥大,呈塊狀、圓柱形或紡錘形;花不密集於莖頂,成稀疏的總狀花序。本植物的新鮮根莖(鮮地黃)、蒸熟的根莖(熟地黃)、葉(地黃葉)、花(地黃花)、種子(地黃實)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10~11月間採挖根莖,除去莖葉、鬚根,洗淨泥土,即為鮮地黃。乾地黃(不用水洗)直接置焙床上緩緩烘焙,須經常翻動,至內部逐漸乾燥而顏色變黑,全身柔軟,外皮變硬時即可取出。亦可用曬乾法。

【藥材】呈不規則的圓形或長圓形塊狀,長6~12厘米,直徑3~6厘米。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全體皺縮不平,具不規則的橫曲紋。細小的多為長條狀,稍扁而扭曲。質柔軟,乾後則堅實,體重。不易折斷,斷面子坦,紫黑色或烏黑色而光亮,顯油潤,具粘性。氣微香,味微甜。

以肥大、體重、斷面烏黑油潤者為佳。主產河南、浙江。河北、陝西、甘肅、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亦產。以河南所產者最為著名。

【炮製】乾地黃:用水稍泡,洗淨泥砂雜質,撈出燜潤,切片曬乾或烘乾。生地黃炭:取洗淨的乾地黃,置煅鍋內裝八成滿,上面復蓋一鍋,兩鍋接縫處用黃泥封固,上壓重物,用文武火煅至貼在蓋鍋底上的白紙顯焦黃色為度,擋住火門,待涼後,取出;或將乾地黃置鍋內直接炒炭亦可。《綱目》:《本經》所謂乾地黃者,即生地之乾者也,其法取地黃一百斤,擇肥者六十斤,洗淨,曬令微皺,以揀下者洗淨,木臼中搗絞汁盡,投酒更搗,取汁拌前地黃,日中曬乾或火焙乾用。

【性味】甘苦,涼。

①《本經》:味甘,寒。

②《別錄》:苦,無毒。

【歸經】入心、肝、腎經。

①李杲:入手、足少陰,手、足厥陰。

②《湯液本草》:入手太陽、少陰經。

③《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肝、脾、肺四經。

【功用主治-乾地黃的功效】滋陰,養血。

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①《本經》: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

生者尤良。

②《別錄》: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

③《藥性論》:補虛損,溫中下氣,通血脈,治產後腹痛,主吐血不止。

④《日華子本草》: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衄,婦人崩中血暈,助筋骨。

⑤王好古:主心病,掌中熱痛,痹氣痿蹙,嗜臥,足下熱而痛。

⑥《本草從新》:治血虛發熱,常覺飢餒,倦怠嗜臥,胸膈痞悶;調經安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大劑1~2兩;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宜忌】脾虛泄瀉、胃虛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①《雷公炮炙論》:勿令犯銅鐵器,令人腎消並白髭發,損榮衛也。

②《本草經集注》:得麥門冬、清酒良。 惡貝母。畏蕪荑。

③《品匯精要》:忌蘿蔔、蔥白、韭白、薤白。

④《醫學入門》: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選方】①治消渴:黃芪、茯神、栝樓根、甘草、麥門冬各三兩,乾地黃五兩。上六味,細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日進一劑,服十劑。(《千金方》)

②治陽明溫病,無土焦證,數日不大便,其人陰素虛,不可用承氣者:元參一兩,麥冬八錢(連心),細生地八錢。水八杯,煎取三杯,口乾則與飲令盡,不便,再作服。(《溫病條辨》增液湯)

③治虛勞吐血不止:生乾地黃一兩,黃芩一兩,白芍藥一兩,阿膠二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一兩,伏龍肝二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糯米粥飲調下二錢。(《聖惠方》地黃散)

④治鼻衄及膈上盛熱:乾地黃、龍腦薄荷(即水蘇)等分。為末,冷水調下。(《孫兆方》)

⑤治妊娠墮胎後血出不止,少腹滿痛:生乾地黃(焙)、當歸(焙,切)、芎藭(去蘆頭)各二兩,阿膠(炙令燥)、艾葉各半兩。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服之,晚後再服。(《聖濟總錄》地黃湯)

⑥治沖任氣虛,經血虛損,月水不斷,綿綿不止:生乾地黃(焙)二兩,黃芩(去黑心)、當歸(切,焙)、柏葉各一分半,艾葉半分。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蠱,煎至七分,去滓,入蒲黃一錢匕,空心食前服。(《聖濟總錄》地黃湯)

⑦治血瘕:生乾地黃一兩,烏賊骨二兩。上為末,空心溫酒調下七服。(《普濟方》地黃散)

⑧治中風四肢拘攣:乾地黃、甘草,麻黃各一兩。細切,用酒三升,水七升,煎至四升,去渣,分作八服,不拘時,日進二服。(《證治準繩》地黃湯)

⑨治諸瘡不合,生肌:生乾地黃三合,白芨、白斂、甘草(生銼)各半兩,白芷三分,豬脂半斤(煉)。上六味除脂外,搗羅為末,入脂內熬成膏,侯冷,日三、四上塗之。(《聖濟總錄》地黃膏)

【臨床套用】①治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取乾地黃3兩切碎,加水600~800毫升,煮沸約1小時,濾出藥液約300毫升,為1日量,1次或2次服完。兒童用成人量的l/3~1/2。除個別病例連日服藥外,均採取間隙服藥法,即6天內連續服藥3天;經1個月後,每隔7~10天連續服藥3天。試治風濕性關節炎12例,11例於服藥後半天至3天,1例於服藥後6天,關節疼痛減輕,關節腫脹開始消退,繼而關節機能開始恢復,結節紅斑消退,體溫漸降。經12~50天治療後,9例治癒,3例顯著進步。血沉恢復一般在症狀消失之後。治癒病例經3~6個月的觀察,復發1例,再以地黃治療仍有效。對類風濕性關節炎11例,治療後顯著進步9例,進步1例,無明顯療效1例。多數於1~5月內關節疼痛減輕,關節腫脹開始消退,肢體活動障礙好轉;少數病例關節腫脹消退雖迅速,但疼痛減輕較遲緩。有效病例中隨訪亦有少數復發。副作用:少數有輕度腹瀉和腹痛、噁心、頭暈、疲乏、心悸,均系一過性,數日內自行消失,繼續服藥亦未再發生。據觀察,地黃具有抗炎作用,並對某些變態反應性疾患如皮膚疾患和支氣管哮喘有效,能改善一般情況;少數病例服藥後發生輕微水腫,與腎上腺皮質激素有相似之處。地黃的作用可在停藥後維持相當長的時間,治療有效病例每次停藥無1例有明顯反躍現象;服藥間隔期延長後,療效不但不減退,病情卻可進一步改善,甚至有在停藥後症狀繼續減輕者。此外,生地黃在治療第1~2月內收效較為迅速而明顯,以後繼續用藥,療效似有遞減的趨勢,但停藥1~2個月後,再行用藥又可出現明顯效果。

②治療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等皮膚病取生地3兩切碎,加水lOOO毫升煎煮1小時,過濾約得300毫升,1次或2次服完。

兒童為成人量的1/3~1/6。採取間隙服藥法,即每次連續服藥3日,共服4次,第1次服藥後休藥3日,第2次休藥7日,第3次休藥14日,總計36天(12個服藥日)為一療程。滿一療程後停藥1個月可開始第2療程。治療37例(1例加用抗菌素),結果28例痊癒,顯著進步3例,進步5例,無效1例。其中以對濕疹的療效較明顯,25例中22例治癒,3例顯著進步,顯效時間最快1天,最慢6天,療程最短5天,最長20天,多數患者於6~16天內治癒。副作用輕微,個別於服藥後第2天有輕度腹瀉,2日後自愈,未見其他反應。

③治療傳染性肝炎配合甘草製成注射液,每支含原藥生地4錢、生甘草2錢的有效成分。每日肌注1次,每次2支,10天為一療程。共觀察50例,其中急性無黃疸型30例,遷延型15例,慢性肝炎5例。經治10天,顯效(主要症狀消失,肝脾腫大恢復正常或穩定不變,谷丙轉氨酶、黃疸指數恢復正常)41例,好轉(主要症狀及體徵好轉,肝功能接近正常)7例,無效2例。特別是降低谷丙轉氨酶有較顯著的效果。

無局部及全身不良反應。此外,用生地4錢、甘草2錢水煎服,每日1劑,14日為一療程,一般不超過二個療程。治療10例均有一定效果。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乾地黃,《本經》不言生乾及蒸乾,方家所用二物別。蒸乾即溫補,生乾即平宣。當依此以用之。

2.《綱目》:今人惟以懷慶地黃為上,亦各處隨時興廢不同爾,地黃初生塌地,葉如山白菜而毛澀,葉面深青色,又似小芥葉而頗厚,不叉丫,葉中攛莖,上有細毛,莖梢開小筒子花,紅黃色,結實如小麥粒,根長三、四寸,細如手指,皮赤黃色,如羊蹄根及葫蘿蔔根,曝乾乃黑。生食作土氣,俗呼其苗為婆婆奶。古人種子,今惟種根。王?《山居錄》雲,地黃嫩苗摘其旁葉作菜,甚益人。《本草》以二月、八月采根,殊未窮物性,八月殘葉猶在,葉中精氣,未盡歸根,二月新苗已生,根中精氣已滋於葉,不如正月、九月采者殊好,又與蒸曝相宜。......《本經》所謂乾地黃者,乃陰乾、日乾、火乾者,故又雲生者尤良。《別錄》復雲生地黃者,乃新掘鮮者,故其性大寒。其熟地黃,乃後人復蒸曬者,諸家《本草》皆指乾地黃為熟地黃,雖主治證同,而涼血補血之功稍異。乾地黃,薑汁浸則不泥膈,酒制則不妨胃。

3.《本草考匯》:地黃,《本經》主治,首舉傷中,逐血痹,即繼填骨髓,長肌肉,續絕筋。夫痹者,閉而不通也,隨其血之不通而為病,如在目則赤,在齒則痛,在肉里則癰腫,在心則昏煩,在肺則咳血,壅遏而為身熱,枯耗而為燥澀痿軟,泛濫而為吐衄崩漏。血痹頗廣,當各以類推之。逐者,俾其流通者也,性惟潤下,功力到時,得二便通利,以為外侯。《千金方》黑膏,用治熱積所成之斑。《肘後方》拌雞蒸汁,用治寒積所成之疝,鹹從血痹所生耳,血中有痹,則骨髓不滿,肌肉不長,筋脈斷絕,均謂傷中。若填滿,若生長,若接續,皆克成血液之流通者也。

4.《本草經疏》:乾地黃,乃補腎家之要藥,益陰血之上品。生地黃性大寒,凡產後惡食作瀉,雖見發熱惡露作痛,不可用,用則泄不止。胃氣者,後天元氣之本也,胃困則飲食不運,精血不生,虛熱何自而退,故並當歸忌之。凡見此證,宜多加炮姜、桂心、人參必自愈。凡陰虛咳嗽,內熱骨蒸或吐血等候,一見脾胃薄弱,大便不實,或天明腎泄,產後泄瀉,產後不食,俱禁用生地黃、當歸,誤則同於前轍,慎之。凡胸膈多痰,氣道不利,升降窒塞,藥宜通不宜滯,湯液中禁人地黃。

5.《本經逢原》:乾地黃,內專涼血滋陰,外潤皮膚榮澤,病人虛而有熱者宜加用之。戴元禮曰,陰微陽盛,相火熾強,來乘陰位,日漸煎熬,陰虛火旺之症,宜生地黃以滋陰退陽。浙產者,專於涼血潤燥,病人元氣本虧,因熱邪閉結,而舌乾焦黑,大小便秘,不勝攻下者,用此於清熱藥中,通其秘結最佳,以其有潤燥之功,而無滋膩之患也。

6.《本草經百種錄》:地黃,專於補血,血補則陰氣得和而無枯燥拘牽之疾矣。古方只有乾地黃、生地黃,從無用熟地黃者。熟地黃乃唐以後製法,以之加入溫補腎經藥中,頗為得宜,若於湯劑及養血涼血等方,甚屬不合。蓋地黃專取其性涼而滑利流通,熟則膩滯不涼,全失其本性矣。又仲景《傷寒》一百十三方,惟復脈用地黃。蓋傷寒之病,邪從外入最忌滋滯,即使用補,必兼疏拓之性者方可入劑,否則邪氣向里,必有遺害。

7.《本草正義》:地黃,能補養中土,為滋養之上品。《本經》主折跌絕筋者,即補血補傷之義也。主傷中者,即其補陰補血之功。氣味和平,凡臟腑之不足,無不可得其滋養。《別錄》之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補五臟內傷不足,皆即此旨。逐血痹者,則血不足而痹著不行,補養充足,自然流動洋溢,而痹者行矣。填骨髓,長肌肉,則充其補益之意而極言之。《別錄》之所稱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又即此義之引申耳。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則言其入煎劑,尤為流動活潑,所以積聚痹著皆除,此以補養為磨積之計,乃正氣旺而病自退,非謂地黃滋補之藥,竟能消積通痹也。生者尤良,則採取鮮新,其力尤足耳。《別錄》又謂去胃中宿食,亦養其心而消化力充,可以運行宿滯,必非謂滋潤厚膩之質,竟有消克之功,此宜看得靈活,不可泥煞字面。其治溺血,利大小腸者,甘寒清熱,又能養陰,固通利二府熱結之正治也。惟破惡血一層,似乎寒涼粘滯性質,必無破瘀導滯之功,然凡跌仆敲扑,肌肉血瘀,發腫青紫者,以鮮生地搗爛厚敷,自能去瘀消腫,活血定痛,知地黃去瘀自有天然作用,不可誤認其膩滯物質,而遂疑古人之言。惟唐宋以降,破血逐瘀諸方,已無復採用及此者,蓋亦嫌其厚膩有餘,終非攻堅陷陣之將。

8.《本經》: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

9、《藥性論》:補虛損,溫中下氣,通血脈,治產後腹痛,主吐血不止。

10.《日華子本草》: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衄,婦人崩中血暈,助筋骨。

11.王好古:主心病,掌中熱痛,痹氣痿蹶,嗜臥,足下熱而痛。

12.《本草從新》:治血虛發熱,常覺飢餒,倦怠嗜臥,胸膈痞悶;調經安胎。

13.《本草乘雅半偈》:種植地黃之後,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種牛膝,再二年可種山藥,足十年上味轉甜,始可複種地黃,否則味苦形瘦,不堪藥也。

【藥理作用】

1.對血糖的影響 早年曾報告地黃(品種未註明)煎劑、浸劑或醇浸膏給家兔灌胃或注射有降低血糖作用,又有人報導八味地黃湯對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高血糖有降低作用。

2.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地黃浸膏靜脈注射於家兔和狗可使血壓上升,並有利尿作用,醇浸膏在中等濃度時對離體蛙心有強心作用,高濃度時則抑制之。蟾蜍後腿灌流時,中等濃度使血管收縮,高濃度則擴張之。用懷慶地黃之醇提取液,給麻醉犬及兔靜脈注射均可使血壓下降,對離體蛙心則表現抑制作用。

3.地黃(品種未註明)煎劑對小鼠實驗性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有保護肝臟、防止糖元減少的作用。酒精提取物所得無色針狀結晶對家兔有促進血液凝固作用。

4.抗菌作用 地黃(品種未註明)在試管內初步試驗結果,認為對某些致病性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此外,六味地黃複方的藥理作用,由熟地、山茱萸、淮山藥、丹皮、澤瀉、茯苓按8:4:4:3:3:3製成煎劑。

5.對腎性高血壓大鼠腎功能及血壓的影響 套用I(131)標記醋碘苯酸鈉測定腎功能,腎結紮產生高血壓,每天口服煎劑(150%)1.5g/kg,每周服6日,可明顯降低血壓,改善腎功能,減少病死率。

6.對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影響 以腎上腺中維生素C含量、肝內糖元含量(大鼠、小鼠)及周圍血液中嗜伊紅細胞計數(小鼠)作為指標,雖長期服用大量六味地黃複方亦無明顯影響凹。

7.對交感神經系統功能的影響 以大鼠冷壓反射、腎上腺素升壓反應及腎上腺中兒茶酚胺的含量作為指標,服六味地黃複方1-2周亦無明顯影響。

【中藥化學成分】乾地黃中含多種甙類,其中主含環烯醯萜及其甙類,已分離得到:益母草甙(leonuride)即是筋骨草醇(ajugol),桃葉珊瑚甙(aucubin),梓醇(cotalpol),地黃甙(rehmannioside)A、B、C、D,美利妥雙甙(melittoside),地黃素(rehmaglu tin)A、B、C、D,洋丁香酚甙(acteoside),異洋丁香酚甙(isoacteoside),美利妥單甙(monometittoside),地黃氯化臭蟻醛甙(glutinoside),都桷子甙(geniposide),筋骨草甙(ajugo-side),6-O-E-阿魏醯筋骨草醇(6-O-E-feruloyl ajugol),焦地黃素(jioglutin)D、E,焦地黃內酯(jioglutolide),6,8-二羥基草蓯蓉內酯(6,8-dihydroxyboschuialactone),梓醇甙元(cataepolgcnin),梓醇甙元-α-L-呋喃阿拉伯糖甙(catalpolgenin-α-L-arabinofura-noside)即焦地黃甙(jioglutoside)A,格拉多甙(ggrardoside),米歐波羅甙元(mioporosidegenin)等。還含紫羅蘭酮甙:地黃紫羅蘭甙(rehmaionoside)A、B、C;單萜甙:地黃苦甙(rehmapicro-side);苯乙醇糖甙:洋地黃葉甙(purpureaside)C,焦地黃苯乙醇甙(jionoside)A1、B1;苯丙醇糖甙:海膽甙(echinacoside),肉蓯蓉甙(cistanoside)A、F。另含一種番杏,也含有腦甙脂B1-b(cerebroxide B1-b),其結構為1-O-β-D-吡喃葡萄糖基-2-N-2′-羥棕櫚醯基-4反,8-順-鞘氨二烯醇(1-O-β-D-glucopyranosyl-2-N-2′-hydroxypalmitoyl sphinga-4-trans,8-cis-dienine)。又含糖類,基組分和鮮地黃中的相同,但水蘇糖(stachyose)的含量已降至32.1%而單糖的含量顯著增高;所含胺基酸的含量約較鮮地黃的低。又含葡萄糖胺(glucosamine),磷酸(phosphoric acid)。又含葡萄糖胺(glucosamine),磷酸(phosphoric acid)以及錳、鐵、銅、鎂、鋁、硼、鍶、鋅等十餘種無機元素。又從石油醚提取物中分離得到19種有機酸:苯甲酸(benzoic acid),辛酸(caprylic acid),苯乙酸(phenyl acetic acid),壬酸(pelargonic acid),癸酸(capric acid),桂皮酸(cinnamic acid),3-甲氧基-4-羥基苯甲酸(3-methoxy-4-hydroxybenzo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十五碳酸(pentadecanoic acid),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櫚酸(palmitica acid),十七碳酸(margar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十九碳酸(nonadecano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二十一碳酸(heneicosano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二十一碳酸(heneicosanoic acid),山嵛酸(behenic acid),其中亞油酸的含量最高,大於40%,其次為棕櫚酸27%。另含琥珀酸(succin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蔔甙(darcosterol),5-羥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1-(4-甲基-2-呋喃基)-2(-5-甲基-5-乙烯-2-四氫呋喃基)-1丙酮[1-丙酮(4-methyl-2-furanyl)-2-(5-methyl-5-ethenyl-2-tetrahydrofuranyl)-propan-1-one],4-(1β,2α,5α-三羥基-2β,6,6-三甲基環已基)-3-丁烯-2-酮[4-(1β,2α,5α-trihydroxy-2β,6,6,-trimethylcyclohexanyl)-3-buten-2-one],5-(1β,2α-二羥基-2β-甲基-2-O-β-D-吡喃異鼠李糖甙-6β-羥甲基)環已基-3-甲基-2,4-戊二烯酸[5-(1β,2α-dihydroxy-2β-methyl-2-O-β-quinovopyranosyl-6β-hydroxymethyl)cyclohexanyl-2-methyl-2,4pentadienoic acid)等成分以及腺甙(adenosine),微量元素等。

【食療】

《神農本草經》:“久服,輕身、不老。”

《食療本草》:“以少蜜煎,或浸食之,或煎湯,或入酒飲,並妙。生則寒,主齒痛,唾血,折傷。葉可以羹。”

《飲膳正要》:“補精髓,壯筋骨,和血氣,延年益壽。 黃精膏(五兩) 地黃膏(三兩) 天門冬膏(一兩) 牛骨頭內取油(二兩) 上件,將黃精膏、地黃膏、天門冬膏與牛骨油一同不住手用銀匙攪,令冷定和勻成膏。 每日空心溫酒調一匙頭。”

《聖惠方》:“口乾心躁。熟地黃五兩,水三盞,煎一盞半,分三服,一日盡。”

《食物訓練與糖尿病康復》:(聶文濤)個人臨床體會:生地黃對人體有多種作用。用生地黃治療消渴是依據先健康然後血糖平穩的主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