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

黃芩

黃芩本名“芩”,是為芩草,因草色黃而有俗名“黃芩”。“芩”字本義為“止血草”。別名山茶根、土金茶根。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以根入藥。有清熱燥濕,涼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症。產於河北、遼寧、陝西、山東、內蒙古、黑龍江等地。

基本信息

概述

黃芩黃芩

黃芩出自《吳普本草》 :黃芩,二月生,赤黃葉,兩兩四四相值,莖空,中或方員,高三、四尺,四月花紅赤,五月實黑,根黃。二月至九月采。《別錄》:黃芩生秭歸川谷及冤句。三月三日采根,陰乾。 陶弘景:黃芩,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圓者名子芩為勝,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爛、故名腐腸。惟取深色堅實者為好。《綱目》:宿芩乃舊根,多中空,外黃內黑,即今所謂片芩。子芩乃新根,多內實,即今所謂條芩。或雲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內實而深。

黃芩本名“芩”,是為芩草。因草色黃而有俗名“黃芩”。芩qín字從艸從今。“今”意為“當面的”。“艸”與“今”聯合起來表示“醫者當面用草藥給出血者止血”。本義:止血草。可見黃芩在藥用之初,為急救用的止血草。後來隨著實踐經驗的增加,陸續發現了黃芩的其他藥用價值。

黃芩是多年生草本,高30-80cm。莖鈍四棱形,具細條紋,無毛或被上曲至開展的微柔毛,綠色或常帶紫色;自基部分枝多而細。葉互動對生;無柄或幾無柄;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4.5cm,寬3-12mm,先端鈍,基部近圓形,全緣,上面深綠色,無毛或微有毛,下面淡綠色,沿中脈被柔毛,密被黑色下陷的腺點。總狀花序頂生或腑生,偏向一側,長7-15cm;苞片葉狀,卵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4-11cm,近無毛;花萼二唇形,紫綠色,上唇背部有盾狀附屬物,果時增大,臘質;花冠二唇形,藍紫色或紫紅色,上唇盔狀,先端微缺,下唇寬,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寬7.5mm,兩側裂片向上唇靠合,花冠管細,基部驟曲;雄蕊4,稍露出,藥室裂口有白色髯毛;子房褐色,無毛,4深裂,生於環狀花盤上,花柱細長,先端微裂。小堅果4,卵球形,長1.5mm,徑1mm,黑褐色,有瘤。花期6-9月,果期8-10月。

藥品簡述

黃芩黃芩

藥名:黃芩
漢語拼音:huang qin
英文名:Baical skullcap Root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功效分類:清熱藥。
科屬分類:唇形科。
別名:腐腸、黃文、妒婦、虹勝、經芩、印頭、內虛、空腸、子芩、宿芩、條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黃金條根。
性味:苦,寒。
歸經:歸肺經;心經;肝經;膽經;大腸經.
功能:瀉火解毒,止血,清熱燥濕,安胎。
主治:用於濕溫、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癰腫瘡毒,胎動不安。黃芩-主治
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0-2000m的向陽乾燥山坡、荒地上,常見於路邊。
資源分布: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河南、四川、貴州、雲南、吉林、內蒙古。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黃芩、滇黃芩、粘毛黃芩麗江黃芩的根。
採收儲藏:黃芩栽培2-3年收穫,於秋後莖葉枯黃時,選晴天挖取。將根部除著的莖葉去掉,抖落泥土,曬至半乾,撞去外皮,曬乾或烘乾。

炮製:

黃芩:揀去雜質,除去殘莖,用涼水浸潤或置開水中稍浸撈出,潤透後切片曬乾(注意避免曝曬過度發紅)。

黃芩片:除去雜質,置沸水中煮10分鐘,取出,悶透,切薄片,乾燥;或蒸半小時,取出,切薄片,乾燥(注意避免曝曬)。本品為類圓形或不規則形薄片,外表皮黃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黃棕色或黃綠色,具放射狀紋理。照[鑑別](1)、(2)項下試驗,應顯相同的結果;照上述[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含黃芩苷(C21H18O11)不得少於8.0%。

酒黃芩
1、取黃芩片,照酒炙法(附錄ⅡD)炒乾。本品為類圓形或不規則形薄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黃棕色,呈放射狀紋理,略帶焦斑,中心部分有的呈棕色。照上述[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含黃芩苷不得少於8.0%。

2、取黃芥片噴淋黃酒,拌勻,用文火微炒,取出,晾乾。(每黃芩100斤,用黃酒10-15斤)

炒黃芩:取黃芩片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為度,取出,放涼。

黃芩炭:取黃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邊緣帶黑色為度,但須存性,噴淋清水,取出,曬乾。

用藥禁忌

《本草經疏》:脾肺虛熱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法並禁用。

藥理作用

黃芩黃芩
1、抗菌作用:黃芩煎劑100%濃度,平板法試驗,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璉球菌(a,B)、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等有抑制作用。黃芩煎劑試管法試驗1:1280 濃度可抑制傷寒桿菌、溶血性鏈球菌 a,1:640 濃度抑制溶血性鏈球菌B,肺炎雙球菌及福氏痢疾桿菌、人結核桿菌 H37,1:320 濃度可抑制霍亂弧菌、志賀氏痢疾桿菌;1:80 濃度時宋內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黃芩醇浸液0.5g/ml或0.05g/ml,用瓊脂斜面培養,藥液與培養基1:1 混合,對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黃芩醇浸液2g/ml濃度,平皿法試驗對大腸桿菌、桔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黃芩煎劑、醇提劑1g/ml濃度,用平板法試驗時對腦膜炎球菌均有抑作用。
2、抗真菌作用:黃芩煎液,試管斜面法試驗4%濃度抑制狗小牙胞菌及堇色毛癬菌,8%濃度抑制許蘭氏黃癬菌,10%濃度抑制許蘭氏黃癬菌蒙古變種,15%濃度抑制共心性毛癬菌及鐵鏽色毛癬菌。黃芩水浸劑1:3濃度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羊毛樣小芽胞癬菌、紅色表皮癬菌、K、W、氏表皮癬菌、星形奴卡氏菌等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
3、抗病毒作用:黃芩煎劑25-100%濃度,體外試驗對B型肝炎病毒DNA複製有抑制作用。
4、抗炎抗變態反應:黃芩70%乙醇提取物200,500mg/kg 灌胃黃芩素、黃芩甙、漢黃芩素50,100mg/kg 灌胃,可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滲出增加,對48/80(一種化合物名稱,Sigma 生產)引起的大鼠足腫也有抑制作用,黃芩70%乙醇提取物500mg/kg 灌胃,黃芩素、黃芩甙及漢黃芩素100mg/kg灌胃 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有抑制作用。黃芩水提物100,200mg/kg 灌胃,對大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PCA)有抑制作用,但對氯化苦引起的小鼠接觸皮炎(耳腫脹)無明顯影響。黃芩抑制被動皮膚過敏反應(PCA)的有效成分為黃芩甙及黃芩素。黃芩甙、黃芩素對實驗性氣喘有效,黃芩甙10-4g/ml濃度可抑制豚鼠氣管Schultz-Dale反應38%,並有抗組胺,抗膽鹼及罌粟鹼樣作用。黃芩素不溶於水,其兩個水溶性衍生物黃芩素-6-磷酸二鈉(BPS)及黃芩素-6-硫酸二鈉(BSS)於抗原攻擊前5mg/kg 靜脈注射,對大鼠PCA有抑制作用;10mg/kg 靜脈注射 於抗原攻擊前10分鐘給藥,對豚鼠過敏性氣喘有抑制作用;BPS及BSS於10-4g/ml濃度對離體豚鼠腸管及氣管chultz-Dale反應均有抑制作用;BPS及BSS 5mg/kg 靜脈注射,對大鼠反向皮膚過敏反應(RCA)有抑制作用;5-10mg/kg 靜脈注射也抑制Forssman皮膚血管炎,但對Arthus反應無明顯影響。黃芩素及BPS結構上與抗過敏藥色甘酸二鈉(DSCG)相類似,但DSCG為雙色酮類,黃芩素及BPS為單色酮類,DSCG對反應素(Reagin)抗體介導的過敏反應有高度特異性,而對非反應素(IgG)抗體介導的過敏反應幾無作用,PBS則不僅抑制反應素抗體介導的過敏反應,如PBS 10-6-10-4g/ml抑制抗原引起的猴肺介質釋放,PBS 200mg/kg腹腔注射抑制大鼠同種PCA,10-4g/ml抑制反應素抗體介導的大鼠肥大細胞脫顆粒等,也抑制非反應素抗體介導的反應,如BPS10-4g/ml可抑制卵白蛋白致敏豚鼠肺釋放介質及抑制抗IgE抗體引起的人肺釋放過敏介質,認為DSCG分子中兩個色酮核間有一定距離,可結合於反應素抗體功能位置上,而不適合於非反應素抗體,但單色酮的黃芩素或BPS可以兩個分子結合於這兩種抗體上。黃芩素對大鼠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謝中環氧酶與脂氧酶均有抑制作用,對脂氧酶更具選擇性,其IC50為0.12μm,而對環氧的IC50為6917倍於脂氧酶。黃芩素對大鼠白細胞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抑制脂氧酶代謝產物5-羥基二十碳四烯酸(5-HETE)及環氧酶代謝產物12-羥基十七碳三烯酸(HHT)的生成,其IC50分別為7.13±0.767μm及5.53±16.9μm;黃芩甙對白細胞5-HETE形成也抑制,但不抑制HHT的形成;漢黃芩素抑制HHT的形成,IC50為14.6±3.51μm黃芩成分對化合物48/80刺激大鼠腹腔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的抑制作用,黃芩素的IC50為52.1μm,黃芩甙IC50為>200μm,漢黃芩素的IC50為40.0μm,漢黃芩素-7-O-D葡萄糖醛酸的IC50為140.0mol/l,(25)2',5,6',7-四羥黃烷酮的IC50為17.7μm,(2R,3R)-2',3,5,6',7-五羥黃烷酮的IC50為15.5μm,白楊素(Chrysin)的IC50>200μm,黃芩新素Ⅱ(Skullcapflavon Ⅱ)的IC50為15.0μm。黃芩甙10,100mg/ml,對鈣離子載體A23187誘導的大鼠腹腔巨噬細胞產生PGE2及TXA2均有明顯抑制作用。
5、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黃芩煎劑4g/kg 腹腔注射,對小鼠防禦性條件反射可使陽性反射時延長,而對非條件反射及分化無影響,說明黃芩可加強皮層抑制過程。黃芩煎劑2g/kg,對傷寒混合疫苗致熱家兔有解熱作用。但也有報導黃芩水煎劑或酒浸劑5-9g/只灌胃,或2g/只im,均不能證明黃芩對傷寒疫苗致熱家兔有解熱作用。
6、對心血管的作用:黃芩醇提液1g/kg 靜脈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壓下降。黃芩煎劑0.06g/kg 靜脈注射,對麻醉犬有明顯降壓作用。黃芩素20mg/kg 靜脈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壓下降40-50%。黃芩浸劑灌胃/kg 灌胃,3次/天,連續4周,使慢性腎性高血壓犬血壓下降,心率變慢。黃芩甙2×10(-4)mol/l,在豚鼠離體主動脈條、肺動脈條、氣管條及右心房均有競爭性的拮抗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及多巴胺引起的收縮作用,也拮抗異丙腎上腺素舒張氣管和增加右心房自發頻率作用,提示黃芩甙對a,B1,B2 受體均有阻斷作用。
7、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黃芩素、漢黃芩素、千層紙素A、黃芩黃酮Ⅱ及白楊素(chrysin)於濃度1.0mM時,均可抑制膠原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白楊素對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黃芩素及漢黃芩素對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黃芩素及黃芩甙對凝血酶誘導的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也抑制;黃芩素及黃芩甙20,50mg/kg 灌胃,對內毒素誘導的大鼠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可以防止血小板及纖維蛋白原含量的降低。
8、降血脂作用:黃芩水浸液10%2ml/只灌胃,連續給藥7周,可使膽固醇餵飼的家兔血清膽固醇含量下降。黃芩素、黃芩甙100mg/kg 灌胃,可降低實驗性高血脂大鼠玉米油-膽固醇-膽酸餵飼血清游離脂肪酸、甘油三酯及肝甘油三酯的含量,黃芩黃酮Ⅱ100mg/kg 灌胃,可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及肝甘油三酯的含量,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的含量,漢黃芩素 100mg/kg 灌胃,可防止肝甘油三酯的沉積並增加血清HDL-ch的含量。黃芩素、黃芩甙 100mg/kg 灌胃,對乙醇引起的高血脂大鼠,可降低肝總膽固醇、游離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漢黃芩素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水平,黃芩素能增加血清HDL-ch含量。
9、保肝、利膽、抗氧化:黃芩甲醇提取物1000mg/kg 腹腔注射,對異硫氰酸萘酯(ANIT)引起的大鼠肝損害有抑制作用,可抑制血清膽紅素的增加。黃芩醇提物50,100mg/kg,黃芩甙50,100mg/kg 灌胃,對家兔有利膽作用。漢黃芩素10(-4)-10(-6)mol/l 濃度體外試驗,對大鼠肝微粒體脂質過氧化有抑制作用,使丙二醛(MDA)含量下降。黃芩素及黃芩甙2.5×10(-4)mol/l,1.0×10(-4)mol/l,漢黃芩素2.5×10(-4)mol/l,黃芩黃酮Ⅱ2.5×10(-4)mol/l,漢黃芩素-7-O-D葡萄糖醛酸2.5×10(-4)mol/l,1.0× 10(-4)mol/l,對FeC12-維生素C-ADP混合物誘導的大鼠肝勻漿脂質過氧化有抑制作用,使肝MDA的形成顯著下降,對NADPH一ADP引起的脂質過氧化也抑制。
10、抗癌作用:黃芩醚提物對小鼠白血病L1210細胞有細胞毒作用,半數有效量為10.4mg/ml,黃芩黃酮Ⅱ對小鼠L1210 細胞的半數有效量 為1.5μg/ml,黃芩甙、黃芩素及漢黃芩素對L1210作用不顯著。
11、其它作用:黃芩素10,20mg/kg 靜脈注射,對麻醉犬有利尿作用。黃芩煎劑4g/kg 灌胃,對大鼠半乳糖性白內障有防治作用,可延緩白內障的形成。黃芩甙對大鼠晶體醛糖還原酶有抑制作用,其ID50 為1.81 × 10(-3)mg/ml。黃芩甙150mg/kg 灌胃,對鏈黑黴素引起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無明顯下降,但紅細胞山梨醇含量於治療後顯著降低,提示在動物體內也有抑制醛糖酶的作用,有可能用於糖尿病性併發症的防治。黃芩甙、黃芩素及漢黃芩素50-125μg/ml 對小鼠肝唾液酸酶有抑制作用。黃芩甙100mg/kg,葡萄糖醛酸43mg/kg 皮下注射均可對抗士的寧引起的小鼠死亡,而甙元黃芩素無效,認為黃芩甙水解後的葡萄糖醛酸起的解毒作用。黃芩對PGs的代謝有較廣泛的影響,水提物對PGs的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

藥毒理學

黃芩毒性極低,煎劑給兔灌胃,醇提取液靜脈注射,僅呈活動減弱,黃芩浸劑4 g/kg給狗灌胃8周,亦未見任何毒性反應,如將黃芥浸劑2g/kg靜脈注射於健康兔,先表現鎮靜,以後死亡,可見靜脈注射比口服毒性大得多。黃芩提取物肌肉及靜脈注射,可使正常家兔白細胞總數短時間內顯著降低。黃芩素腹腔注射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為3081mg/kg。黃芩浸劑15g/kg/灌胃對犬有嘔吐現象,5g/kg灌胃連續8周,使犬糞便稀軟。

中藥化學成分

黃芩黃芩
黃芩根含黃酮類化合物:黃芩素(baicalein),黃芩新素(neobaicalein),即黃芩黃酮Ⅱ(skullcapflavoneⅡ),黃芩甙(baicalin),漢黃芩素(wogonin),漢黃芩甙(wogono-side),木蝴蝶素A(oroxylin,oroxylin A),7-甲氧基黃芩素(7-methoxbaic alein),黃芩黃酮(skullcapflavone)Ⅰ,二氫木蝴蝶素A(dihydrooroxylin A),白楊素(chrysin),2,5,8-三羥基-7-甲氧基黃酮(2,5,8-trihydroxy-7-methoxy-flavone),2,5,8-三羥基-6,7-二甲氧基黃酮(2,5,8-trihydroxy-6,7-dimethoxyflavone)4,5,7-三羥基-6-甲氧基黃烷酮(4,5,7-trhydroxy-6-methoxyflavanone)[5],2,3,5,6,7-五羥基黃烷酮(2,3,5,6,7-pentahydroxyflavanone)漢黃芩素-5-β-D-葡萄糖甙(wogonin-5-β-D-glucoside),2-(3-羥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1-O-α-L-鼠李糖基(1→3)-β-D(4-阿魏醯基)-葡萄糖[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1-O-α-L-rhamnosyl(1→3)-β-D-(4-feruloyl)glucoside],白楊素;-6-C-α-L-阿拉伯糖甙(chrysin-6-C-β-D-glucoside-8-C-β-L-arabinoside),白楊素-6-C-α-L-阿拉伯糖甙-8-C-β-D-葡萄糖甙(chrysin-6-C-α-L-arabi-noside-8-C-β-D-glucoside),(2S)-2,5,6,7-四羥基黃烷酮[(2S)-25,6,7-terahydroxyflavanone],5,7,2,6-四羥基黃酮(5,7,2,7-tetrahydroxyflavone),5,8-二羥基-6,7-二甲氧基黃酮(5,8-dihydroxy-6,7-drimethoxyflavone),5,7,4-三羥基-8-甲氧基黃酮(5,7,4-trihydroxy-8-methoxyflavone),木蝴蝶素A-7-O-葡萄糖醛酸甙(oroxylinA-7-O-glucuronide),5,7,2-三羥基甲氧基黃酮(5,7,2-trihyroxy-6-methoxyflavone),5,2-二羥基-6,7,8-三甲氧基黃酮(5,2-dihydroxy-6,7,8-trimethoxyfla-vone),5-閎基-7,8-二甲氧基黃酮(5-hydroxy-7,8-dimethoxy-flavone),去甲漢黃芩素(norwogonin),二氫黃芩素(dihydro-baicalin)[11],5,7,2-三羥基黃酮(5,7,2-trihydroxyflavone),5,7,2-三羥基-8,6-二甲氧基黃酮(5,7,2-trihydroxy-8,6-dimethoxyflavone),5,7,2,5-四羥基-8。6-二甲氧基黃酮即粘毛黃芩素Ⅲ(5,7,2,5-tetrahydroxy-8,6-dimethoxyflavone,vis-ciduiin Ⅲ)5,25-三羥基三甲氧基黃酮(5,2,5-trihy-droxy-6,7,8-trimethoxyflavone),黃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甙(baicalein-7-O-β-D-glucopyranoside);5,7,2-三羥基-8-甲氧基黃酮(5,7,2-trhiyroxy-8-methoxyflavone)即韌黃芩素Ⅱ(tenax-in Ⅱ),5,2,6-三羥基-7,8-二甲氧基黃酮(5,2,6-三羥基-6-甲氧基黃酮(5,7,2-trihydroxy-6-methoxyflavone),5,7,2,3-四羥基黃酮(5,7,2-trihydroxy-6-methoxyflavone),5,7,2,3-四閎基黃酮(5,7,2,3-tetrahydroxyflavone),3,5,7,2,5,6-五羥基黃酮(3,5,7,2,6-pentahydroxyflavone)即粘毛黃芩素Ⅰ(viscidulin Ⅰ),(2S)-7,2,6-三羥基-5-甲氧基黃烷酮[(2S)-7,2,6-trihydroxy-5-methoxyflavanone],2,6,2,4-四羥基-6-甲氧基查爾酮(2,6,2,4-tetrahydroxy-6-methoxychalcone)[13],5,72,5-四羥基黃酮(5,7,2,5-tetrahydroxyflavone),左鏇聖草素(eriodictyol),半枝蓮種素(rivularin)及粘毛黃芩素Ⅲ-2-O-β-D-吡喃葡萄糖甙(viscidulin Ⅲ-2-O-β-D-glucoplyranoside)等。另外還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及豆甾醇(stigmasterol)[3]。2.滇黃芩 根含涇黃芩素,黃芩素,黃芩甙,漢黃芩甙,5,7,2-三羥基-6-甲氧基黃酮,(2S)-5,7,8-三羥基黃烷酮[(2S)-5,7,8-trihydroxyflavanone],(2S)-2,5,6,7-四羥基黃烷黃芩素,木蝴蝶素A,滇黃芩新甙(scuteamoenoside),(2R,3R)-2,3,5,7-四羥基黃烷酮[(2R,3R)-2,3,5,7-tetrahydrox-yflavanone],滇黃芩新素(scuteamoenin),(2R,3R)-3,5,7-三羥基黃烷酮-(2R,3R)-3,5,7-trihydroxyflavanone],黃芩黃酮Ⅱ,2,3,5,6,7-五羥基黃酮,白楊素,β-谷甾醇。3.粘毛黃芩 根含黃芩甙,漢黃芩甙,黃芩素,漢黃芩素,木蝴蝶素A,黃芩新素,5,2-二羥基二甲氧基黃酮(panicolin)即黃芩黃酮Ⅰ,粘毛黃芩素Ⅰ、Ⅱ、Ⅲ。
麗江黃芩 根含黃芩素,漢黃芩素,白楊素,木蝴蝶素A,韌黃芩素Ⅱ,粘千周黃芩素Ⅰ。
同屬植物甘肅黃芩根含甘肅黃芩素(rehderianin)Ⅰ,粘毛黃芩素Ⅲ,黃芩甙,漢黃芩素,黃芩素,木蝴蝶素A,甘肅芩甙元(ganhuangenin)。川黃芩根含黃芩甙,漢黃芩甙,黃芩素,粘毛黃芩素Ⅰ、Ⅱ,木蝴蝶素A和漢黃芩素。

藥物配伍

黃芩黃芩
1、《藥對》:“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配柴胡,通調錶里,和解少陽;配白朮,清熱安胎;配半夏,苦降辛開;配黃連,清熱燥濕;配枳實、厚朴,消食和胃。
2、《中國藥典》:無對濕溫發熱,可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套用;對濕熱瀉痢、腹痛,又常與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綿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山梔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丹皮、側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銀花、連翹等藥同用。

臨床運用

黃芩黃芩

1、黃芩治療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用50%黃芩煎液,1歲以下每天6ml,1歲以上8-10ml,5歲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經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例,急性支氣管炎11例,急性扁桃休炎1例。治後體溫降至正常、症狀消失者51例,無效12例。體溫多在3天內恢復正常,症狀消失多為4 天。
2、治療慢性氣管炎,取黃芩1斤,甘草0.5斤,加水煎煮之次,得煎液3斤;另取生石灰1斤,加冷開水10斤,攪拌浸泡靜置24小時,取上清液8斤。將煎液緩緩加入石灰水中,邊加邊攪拌,至pH呈7-8為止。每次20-25ml,日服3次。治療35例,臨床治癒之例,顯效16例。對單純型療效較好。
3、治療急性菌痢,取黃芩、訶子等量,以明礬沉澱法提製成粉。每次3g,日服斗次,小兒酌減。對症治療:失水者補液,高熱者配合解熱劑,治療100例,平均2.5天症狀消失,3.3天大便鏡檢正常,3天大便培養轉陰,5天臨床治癒。
4、治療鉤端螺鏇體病,取黃芩、銀花、連翹等量,分別製成黃芩素及銀花、連翹浸膏,混合製成片劑,每片重0.5g,相當於生藥3.7g。每次10-15片,6小時服1次,小兒酌減。共洽65例,其中一個地區收治59例,治癒58例;另一地區收治6例,失敗4例,療效差異甚大,原因有待研究。有效病例服藥後,開始降溫時間平均為了1.5小時,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平均為1.8天,臨床症狀和體徵大多在2-5天內減輕或消失。以對中、輕度病人療效較好,退熱較快;對重度晚期病人退熱較慢,療效較差。服藥期間未見嚴重毒性反應,僅少數病例有輕微噁心。嘔吐及腹瀉現象,停藥後即可消失。
5、治療傳染性肝炎,將黃芥的提取物--黃芩素裝膠囊,每粒0.25g。每次2粒,日服3次,兒童酌減。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27例,自覺症狀和體徵均於1月內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其中治療半月,谷丙轉氨酶即降至正常者占74.1%。亦有用黃芩素針劑,每日肌注之毫升(含黃芩素40mg),1個月為一療程,治療急性無黃疸型肝炎13例,基本治癒4例,顯效1例,有效6例。另曾配合胎盤組織液每天肌注之毫升,有腹水者配合利尿劑,治療遷延性肝炎7例,基本治癒吐例,顯效1例,有效2例;治療慢性肝炎47例,基本治癒13例,顯效6例,有效n例,無效14例。未見明顯副作用。
6、治療腎炎、腎盂腎炎。用黃芩提取物製成5%黃芩素注射液,每次肌注100-200mg(兒童減半),每日2次。共冶20例,治療期間除配合臥床休息、低鹽飲食外,均未兼用其他藥物,結果急性腎炎11例,治癒(臨床症狀完全消失,複查尿液兩次以上均正常)8例;好轉(臨床症狀完全消失,複查尿液僅有少量紅、白細胞)5例;腎盂腎炎9例,治癒、好轉(標準同上)各4例,1例用藥10天無變化)療程最長17.5天,最短7天,平均12.5天。治癒病例臨床症狀的消失時間平均為9天,尿檢恢復正常時間平均為15.6天。黃芩治療腎病所以奏效,可能與其具有抗菌、降血壓、利水等作用有關。
7、治療高血壓病,將黃芩製成20%的酊劑,每次5-10ml方日服3次。治療51例,服藥前血壓均在180/ 100mm汞往以上,服藥1-12月後血壓下降20/10mm汞拄以上者占70%以上。一般臨床症狀也隨之消失或減輕。據觀察,本藥雖經較長時期服用,仍能發揮繼續降壓作用。無明顯副作用\此外,以黃芩煎劑預防猩紅熱,黃芩含片預防白喉,有一定作用。
8、用於濕溫發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症。對濕溫發熱,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套用;對濕熱瀉痢、腹痛,與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9、用於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以及熱毒瘡瘍等。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梔子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牡丹皮、側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金銀花、連翹等藥同用。
10、有清熱安胎作用,可用於胎動不安,常與白朮、竹茹等配合套用。

常用選方

黃芩黃芩
1、治小兒心熱驚啼:黃芩(去黑心)、人參各一分。搗羅為散。每服一字匕,竹葉湯調下,不拘時候服(《聖濟總錄》黃芩散
2、瀉肺火,降隔上熱痰:片子黃芩,炒,為末,糊丸,或蒸餅丸梧子大。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3、治慢性氣管炎:黃芩、亭藶子各等分,共為細末,糖衣為片,每片含生藥0.8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4、治上呼吸道感染,腸炎:黃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時,過胳殘渣,再加二倍水浸泡兩次,合併濾液,用20%明礬液倒入浸液中,調節pH為3.5(每100公斤黃芩,需明礬6~8公斤),產生黃色沉澱,靜置四小時,棄去上層清液,將沉澱物裝人布袋中加水過濾,烘乾,粉碎,造粒打片。侮次服二至三片。(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5、治少陽頭痛太陽頭痛,不拘偏正:片黃莽,酒浸透。曬千為未。每服一錢,、酒任下。(《蘭室秘藏》小清空膏
6、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黃芥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傷寒論》黃芩湯)
7、治淋,亦主下血:黃芩四兩,細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方》)
8、治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皆心臟積熱所致:黃芩一兩(去心中黑腐),搗細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不計時候,和滓溫服。(《聖惠方》黃芩散調)
9、治崩中下血:黃芩,為細未。每服一錢、燒秤錘淬酒調下。(《本事方》)
10、治婦人四十九歲已後,天癸卻行 或過多不止:黃芩心枝條者二兩(重用米醋,浸七日,炙乾,又浸又炙。如此七次)。為細未,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日進二服。(《瑞竹堂經驗方》芩心丸
11、安胎:白朮、黃芩、炒曲。上為未,粥丸,服。(《丹溪心治》)
12、治肝熱生翳,不拘大人小兒:黃芩一兩。淡豉三兩,為未。每服三錢,以熟豬肝裹吃,溫湯送下,日二服。忌酒、面。(《衛生家寶方》)
13、治眉眶痛,屬鳳熱與痰:黃芩(酒浸,炒)、白芷。上為未,茶清調二錢。(《丹溪心法》)
14、治灸瘡血出:酒炒黃芩二錢。為未,酒服。(《怪證奇方》)
15、治火丹:杵黃芩末,水調敷之。(《梅師集驗方》)
16、治產後血渴,飲水不止:黃芩(新瓦上焙乾)、麥門冬(去心))各半兩。上件,細切。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楊氏家藏方》)

文獻論述

黃芩黃芩
1、《藥對》:黃芩,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芪、白蘞、赤小豆療鼠瘺。
2、《本草圖經》: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黃芩黃連湯;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黃芩。
3、《醫學啟源》:黃芩,洽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壟盛,必用之藥。泄肺中火邪上逆於隔上,補膀恍之寒永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訣》雲,其用有九:瀉肺經熱,一一也;夏月須用,二也;上焦及皮膚鳳熱,三也:去諸熱,四也;婦人產後,養阻退陽,五也;利胸中氣,六也;消隔上痰,七也;除上焦熱及脾濕,八也;安胎,九也。單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謂此也。
4、 張元素: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後重,身熱久不可者,黃芩與芍藥、甘草同用。肌熱及去痰用黃芩,上焦濕熱亦用黃芬,瀉肺火故也。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如黃芩、黃連,詳上下,分梢根,及引經藥用之。
5、 李果:黃卒,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熱,手太陰劑也。細實而中不空者,洽下部妙。
6、 朱震亨: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濕熱,須以酒洗過用。片芩瀉肺火,須用桑白皮佐之。若肺虛者,多用則傷肺,必先以天門冬保定肺氣一而後用之。黃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俗以黃卒為寒而不敢用,蓋不知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乃能養胎,黃芩乃上、中二焦藥,能降火下行,白朮能補脾也。
7、《綱目》:潔古張氏言黃芩瀉肺火,洽脾濕;東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條芩治大腸火;丹溪朱氏言黃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張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少陽證下後心下滿而不痛:瀉心湯並用之;成無己言黃芩苦而入乙,泄痞熱,是黃芩能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太陰、少陽六經矣。蓋黃苹氣寒味苦,苦入乙,寒勝熱,瀉心火,治脾之濕熱,一則金不受刑,一則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虛不宜者,苦寒傷脾胃,損其母也。楊士瀛《直指方》雲,柴胡退熱,不及黃芩,蓋亦不知柴胡之退熱,乃音以發之,散火之標也,黃尊之熱,乃寒能勝熱,拆火之本也。黃芩得酒上行,得豬膽汁除肝膽熱,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下痢,得桑白皮瀉肺火,得白朮安胎。
8、《本草經疏》:黃芩,其性清肅,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濕;陰寒所以勝熱,故主諸熱。諸熱者,邪熱與遍熱也,黃疸、腸僻、泄痢,皆濕熱勝之病也,析其本,則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濕熱,所以小腸利而水自逐,源清則流潔也。血閉者,實熱在血分,即熱人血室,令人經閉不通,濕熱解,則榮氣清而自行也。惡瘡疽蝕者,血熱則留結,而為癰腫漬爛也:火瘍者,火氣傷血也,涼血除熱,則自愈也。《別錄》消痰熱者,熱在胸中,則生痰火,在少腹則絞痛,小兒內熱則腹痛,胃中濕熱去,則胃安而消谷也。淋露下血,是熱在陰分也:其治往來寒熱者,邪在少陽也:五淋者,濕熱勝所致也:苦寒清肅之氣勝,則邪氣自解,是伐其本也。黃菩為苦寒清肅之藥,功在除熱邪,而非補益之品,當與黃連並列,雖能清熱利濕消痰,然苦寒能損胃氣而傷脾陰,脾肺虛熱者忌之。
9、《本草匯言》:清肌退熱,柴胡最佳,然無黃芩不能涼肌達表。上焦之火,山桅可降,然舍黃芩不能上清頭目。所以方脈科以之清肌退熱,瘡瘍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熱明目,婦女科以之安胎理經,此蓋諸科半表半里之首劑也。
黃芩黃芩
10、《藥品化義》:黃芩中枯者名枯芩,條細者名條芩,一品宜分兩用。蓋枯芩體輕主浮,專瀉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氣,隔上熱痰,咳嗽喘急,目赤齒痛,吐衄失血,發斑發黃,痘疹瘡毒,以其大能涼膈也。其條芩體重主降,專瀉大腸下焦之火,主治大使閉結,小便淋濁,小腹急脹,腸紅痢疾,血熱崩中,胎漏下血,挾熱腹痛,譫語狂言,以其能清大腸也。
11、《本經逢原》:昔人以柴胡去熱不及黃芩,蓋柴胡專主少陽往來寒熱,少陽為樞,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黃芩專主陽明蒸熱,陽明居中,非黃芩不能開泄蘊著,一主風木客邪,一主濕上蘊著,詎可混論。芩雖苦寒,畢竟治標之藥,惟軀殼熱者宜之,若陰虛伏熱,虛陽發露,可輕試乎其條實者兼行沖脈,治血熱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熱,經水暴下不止者,最效。
12、《本經疏證》:仲景用黃芩有三耦焉,氣分熱結者,與柴胡為耦(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桂枝湯):血分熱結者,與芍藥為耦(桂枝柴胡湯、黃芩湯、大柴胡湯、黃連阿膠湯、鱉甲煎丸、大黃蟲丸、奔湯、王不留行散、當歸散);濕熱阻中者,與黃連為耦(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葛根黃芩黃連湯、於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以柴胡能開氣分之結,不能泄氣分之熱,芍藥能開血分之結,不能清迫血之熱,黃連能治濕生之熱,不能治熱主之濕。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終未已也。故黃芩協柴胡,能清氣分之熱,協芍藥,能泄迫血之熱,協黃連,能解熱生之濕也。
13、《本經》:主諸熱黃疸,腸僻,泄利,逐水,下血閉,(治)惡瘡,疽蝕,火瘍。
14、《別錄》: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15、《滇南本草》: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調經清熱,胎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實火實熱。
16、《綱目》: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諸失血。
17、《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嗽,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頭痛,解瘟疫,清咽,療肺痿肺癰,乳癰發背,尤法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瘺,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
18、《科學的民間藥草》:外洗創口,有防腐作用 。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1、黃芩:根呈圓錐形,多扭曲,長5-25cm,直徑1-3cm。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粗糙,有明顯的縱向皺紋或不規則網紋,具側根殘痕,頂端有莖痕或殘留莖基。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中間紅棕色,老根木部枯朽,棕黑色或中空者稱“枯芩”。氣微,味苦。 以條長、質堅實、色黃者為佳。
2、滇黃芩:根莖橫生或斜生,粗1cm以上。根呈圓錐形的不規則條狀,常有分枝,長5-20cm,直徑1-1.6cm。表面黃褐色或棕黃色,常有粗糙的栓皮,有皺紋。下端有支根痕,斷面纖維狀,鮮黃色或微帶綠色。
3、粘毛黃芩:根多細長,圓錐形或圓柱形,長7-15cm,直徑0.5-1.5cm。表面與黃芩相似,很少中空或腐朽。
4、麗江黃芩:根呈圓柱形,有分枝,長8-20cm,直徑0.2-0.5.cm。表面黃棕色,斷面黃色,老根中間顯暗褐色,枯朽。

顯微鑑別

根橫切面
1、黃芩:木栓層多除去或殘存數列,細胞多呈扁平狀,偶見單個石細胞散在。栓內層狹窄。韌皮部較寬廣,約占根直徑的1/3,有多數韌皮纖維與石細胞,石細胞的分布於外側,韌皮纖維多分布於內側。韌皮射線寬闊,為10-25列整齊的細胞。形成層多成環。木質部約占根直徑的2/3,木質部束6-10,木射線寬廣耐平直,7-25列薄壁細胞,導管直徑16-60μm。老根中央有一至數個同心排列的木栓環。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長徑4-32μm,短徑4-24μm,層紋不易見。臍點呈點狀或“人”字形,有的不明顯,大多數為單粒,復粒較少,由2-3分粒組成。
2、滇黃芩:木栓層為6-9列細胞。韌皮部約占根的1/4,有纖維散在,偶見大、小懸殊的石細胞,石細胞方形,不規則形。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束8-13,木射線8-18列薄壁細胞。導管直徑28-44μm。中央無木栓環。澱粉粒直徑2-12μm,臍點未見,無層紋。
3、粘毛黃芩 木栓層為5-8列細胞。韌皮部約占根直徑的1-3,級纖維散在,偶見極小石細胞。形成層明顯。木質部束7-13,木射線7-21列薄壁細胞,導管直徑40-80μm。中央有木栓層環,外側有石細胞散在。澱粉粒直徑2-12μm,臍點“一”字形、“人”字形,無層紋。
4、麗江黃芩:木栓層為6-9列細胞。韌皮部約占根直徑的1/3,無石細胞和纖維。木質部束9-10,木射線8-19列薄壁細胞,導管直徑20-40μm,中央無木栓環。演粉粒多數,圓形,直徑4-10μm,臍點未見,無層紋。

粉末特徵

深黃色
1、韌皮纖維微黃色,梭形,兩端尖或鈍圓,長51-200(-270)μm,直徑9-33μm,壁甚厚,木化,孔溝明顯。
2、石細胞類方形、類圓形、橢圓形、類三角形、類多角形、紋錘形或不規則形,直徑24-48μm,長85-160μ ,壁厚至24μ;偶見黃棕色石細胞,類圓形,直徑約66μm。
3、紡錘形木薄壁細胞常伴於導管旁,壁稍厚,非木化,細胞中部有菲薄橫隔。
4、韌皮薄壁細胞紡錘形或長圓形,壁有時呈連珠狀增厚。
5、網紋、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至72μ,導管分子較短,端壁傾斜,常延長成尾狀;有時呈扭曲狀。
6、木纖纖維細長,壁稍厚,具斜紋孔或具緣紋孔。另有澱粉粒,木栓細胞。

藥物套用鑑別

黃芩、黃連、黃柏均為清熱燥濕藥,均能清泄邪熱,燥化濕濁,兼具解毒功能。然黃芩善除上焦濕熱,主清肺火;並能清熱安胎;黃連主治濕火鬱結,主清心火;善清熱安胎;黃連主治濕火鬱結,主清心火,善解疔毒;黃柏主除下焦濕熱,善泄腎經相火。

理化鑑別

取粉末2g,置100ml錐形瓶中,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回流15min,濾過。取濾液1ml,加醋酸鉛試液2-3滴,即發生橘黃色沉澱;另取濾液1ml,加鎂粉少量與鹽酸3-4滴,顯紅色。(檢查黃酮)
薄層色譜
1、取粉末1g,加乙醚40ml於索氏提取器中回流提取至醚液無色,濃縮至乾,以70%乙醇5ml溶解,作供試液。取黃芩素和漢黃苓素和漢黃芩素為對照品,分別點樣於同一0.25mol/L草酸矽膠G薄板上,以氯仿-甲醇(10:1)展形,於紫外燈(365nm)下觀察,黃芩素、漢黃芩素均為暗灰棕色。
2、上述乙醚提取後的殘潭,揮盡乙醚,加50%乙醇浸泡過夜,回流2h,乙醇提取液作供試液。以黃芩甙對照品,分別點於同一聚醯胺板上,以氯仿-甲醇-丁酮-乙醯丙酮(16:10:5:1)展開,於紫外燈(365nm)下觀察,黃芩甙為暗斑。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用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甲醇-水-磷酸(47:53:0。2)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80nm。理論板數按黃芩苷峰計算應不低於25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精密稱取在60℃減壓乾燥4小時的黃芩苷對照品適量,加甲醇製成每1ml含60μ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取本品中粉約0。3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H第一法)],精密稱定,加70%乙醇40ml,加熱回流3小時,放冷,濾過,濾液置100ml量瓶中,用少量70%乙醇分次洗滌容器和殘渣,洗液濾入同一量瓶中,加70%乙醇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1ml,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黃芩苷(C21H18O11)不得少於9。0%。 。

中藥製藥工藝

黃芩商品規格
商品分枝芩(條芩)、子芩、枯芩、片芩、混裝等規格。以枝芩、子芩者質佳,枯芩質次。
1、枝芩:條長10cm以上,中部直徑1cm以上,去淨粗皮為一等。條長4cm 以上,中部直徑1cm以下,但不小於0.4cm,去淨粗皮,為二等。
2、枯碎芩:統貨,即老根多中空的枯芩和塊片碎芩,破斷尾芩。
3、出口商品分芩王、枝芩和中條芩三等。芩王:長14cm以上,中部直徑1.8cm以上;枝芩:長10cm以上。有頭有尾,但不能摻入芩尖和疙瘩頭。中條芩(片芩):包括芩片、芩尖、斷條等。

提取方法

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研究

煎煮法

韓魯佳等研究了溫浸法、煎煮法、加鹼溫浸法對黃芩苷得率的影響,結果表明黃芩苷得率由低到高的順序依次為:溫浸法、煎煮法、加鹼溫浸法、鹼性離子水溫浸法、鹼性離子水煎煮法。孔慧等以黃芩苷的提取量為考察指標採用正交試驗方法篩選黃芩苷製備最佳工藝,研究結果表明黃芩藥材飲片加12倍水煎煮兩次(每次1.5h)的藥液,在90℃下用鹽酸調pH值2,水浴保溫15min為黃芩苷的最佳製備工藝條件。

回流提取法

張羽飛等對比了水煎煮法、乙醇回流法、乙醇室溫浸提法對黃芩總黃酮得率和純度的影響。研究發現乙醇室溫浸提法最佳,其工藝條件為:50%乙醇室溫浸提3次,每次24h,酸沉溫度40℃,酸沉pH為0.5。該工藝穩定性好,黃芩總黃酮的平均得率為7.68%。趙越平等以黃芩苷收率為指標,比較回流法、索氏抽提法、超聲法和浸泡法,研究發現回流法提取黃芩苷最好,快速、簡便、提取率高。浸泡法和超聲法提取率低,不能真實反映黃芩中黃芩苷的實際含量。

超音波輔助提取法

王英范以黃芩苷收率為指標,對比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超音波提取法和滲漉法4種方法,結果發現超音波法黃芩苷收率最高,回流法次之,煎煮法和滲漉法最低。郭孝武等採用不同頻率的超音波從黃芩藥材中提取黃芩苷,20kHz的超音波處理40min,黃芩苷提出率可提高53.32%。王佩琪等採用正交試驗法進行優選超聲提取黃芩苷的最佳實驗條件,選取過80目的黃芩藥材粉末,60%乙醇以1:10(g/ml)的料液比,在20kHz的超音波處理提取2次,每次30min為最佳實驗條件。

微波輔助提取法

龔盛昭等以水為介質,對微波協同提取黃芩苷進行研究,微波協同提取黃芩苷的較佳工藝條件固液比為1:15(g/ml),時間6min,微波功率680W提取2次。徐寧等選擇微型實驗和微波協助萃取法提取黃芩中總黃酮的最佳工藝條件,70%乙醇提取,固液比為1:100(g/ml),在900W下微波輻射30s時,總黃酮量為10.83%為最佳工藝。郭振庫等運用微波輔助提取法對黃芩中有效成分黃芩苷含量進行分析研究,595W微波功率下35%乙醇作溶劑,溶劑倍量30,提取壓力0.15MPa、恆壓時間30s為微波輔助提取最佳提取條件,發現提取率比超音波法高近10%。程存歸等選用不同的萃取介質對黃芩進行微波輔助提取實驗,通過對比物料粒度和微波輻射時間得到黃芩原材料粉碎粒度200目,溶劑為60%乙醇溶液,微波輻射8min為最佳微波輔助提取工藝。張瑞忠等研究微波輔助技術對黃芩中黃芩苷浸出量,通過對比微波輸出功率、藥材粒徑、浸出時間3個因素對提取效率的影響,分析結果得到輸出功率480W,對60目黃芩粉微波輻射20min為最佳微波輔助提取工藝。

栽培技術

黃芩黃芩

生長習性

黃芩野生於山頂、山坡、林緣、路旁等向陽較乾燥的地方。喜溫暖,耐嚴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可忍受-30℃低溫。耐旱怕澇,地內積水或雨水過多,生長不良,重者爛根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種植。土壤以壤土和沙質壤士,酸鹼度以中性和微鹼性為好,忌連作。5~6月為莖葉生長期,10月地上部枯萎,翌年4月開始重新返青生長。

選地整地

應選陽光充足,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及地下水位較低的沙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栽培,也可種在幼果樹行間等一切閒散土地。每公頃施廄肥37500千克加過磷酸鈣300千克,黃芩為深根植物,要求深耕細耙,整平作畦,畦定120厘米,長短不限。

繁殖方法

1、用種子繁殖:黃芩花期長達3個多月,種子成熟期很不一致,且極易脫落,需隨熟隨收,最後可連果枝剪下,曬乾打下種子,去淨雜質備用。種子發芽率60%。在15~18℃的溫度下,有足夠的濕度,播種後約11天出苗。播種分直播和育苗兩種,直播好,可節省勞力,根條長,叉很少,產量較高。小面積種植,為便於管理,節省土地,也可育苗移栽。
直播分春播和秋播,春播於4月中旬,秋播於8月中旬,宜開溝條播,按行距30~40厘米開2~3厘米淺溝,將種子均勻的撒入溝內,覆土蓋平,鎮壓後澆水,每公頃播種量7.5~112.5千克,播種後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以利出苗。
育苗選溫暖、陽光充足的地方作苗床,畦寬120厘米,長可根據需要來定,施足基肥,深刨細耬,整平播種,於3月底或4月初,特種子用溫水浸泡5~6小時後,撈出稍晾去水分,立即播種。播種前畦內澆一次大水,待水滲下後,將種子均勻的撒於畦面,然後將糞土混勻後過篩,覆蓋一薄層,約厚2厘米左右,為保持土壤濕潤和提高溫度,促使早出苗,可加塑膠薄膜覆蓋,7~10天即可出苗。
2、分根繁殖:在採收或春季選擇2~3年生黃芩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未發芽前的根莖,剪去主根藥用,將根莖按自然形狀用刀劈開,按行株距30厘米*21厘米栽植。此法的優點是提前收穫到1~2年,早春栽苗成活率高。

田間管理

黃芩黃芩
黃芩直播和育苗地,在出苗前後都要保持土壤濕潤,苗床在榮出齊後,要適當通風,苗高1厘米時,逐漸把塑膠薄膜去掉,以免徒長,結合拔草間去過密的苗,苗高1.5~2厘米時,定植大田。按行距30~40厘米,株距3~4厘米栽苗1株,栽後澆水。直播地苗高1厘米時,結合鬆土除草技株距2~3厘米定苗,苗期生長緩慢,植株較小,要經常鬆土除草,保持畦內表土層鬆軟無雜草。在6月底或7月初,每公頃追施過磷酸鈣300千克加硫酸銨150千克,在行間開溝施下,施後覆土,若干旱時澆水。如不收種子,為促使根部生長,可剪去花枝。第二年返青後和6月下旬各施追肥一次,其他管理同第一年。

病蟲害防治

葉枯病
病原是真菌中一種半知菌,學名 Selerotium sp.。危害葉,從葉尖或葉緣向內延伸不規則黑褐色病斑,迅速自下而上蔓延,後致葉片枯死,高溫多雨季節發病重。初為點片發生,如不及時防治可蔓延至全田。
防治方法
1、冬季處理病殘株,消滅越冬菌原;
2、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粉劑(苯驕咪唑44號)1000倍液或1:1:120波爾多液噴霧,每7~10天1次,連續2~3次。

採收加工

黃芩黃芩播種第二年秋後,地上部枯萎時或第三年初春芽未萌動前刨收,因根系深,根條易斷,挖時需要深挖,勿刨斷根,刨出的根,去掉殘莖,曬至半乾,撞去外皮,曬乾或烘乾,也可切片後乾燥。在晾曬過程中,避免暴曬過度發紅,防止水濕雨淋,見水變綠,最後發黑,影響質量。每1.5-2千克鮮根,可加1O.5千克乾貨。每公頃產3750~4500千克。

安胎方劑

黃芩黃芩
方一
【處方】紫蘇1錢,當歸身1錢,白朮(炒)1錢,條黃芩(略炒)1錢,川芎8分,陳皮5分,香附6分,白芍藥7分(微炒),甘草5分,大腹皮6分,砂仁(炒)6分。
【功能主治】婦人胎不安,氣不利。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摘錄】《明醫指掌》卷九
方二
【處方】生地5錢,蘇梗3錢,白朮1錢半(炒),條芩1錢半(酒炒),當歸2錢,山梔1錢半,木香1錢,香附1錢半(酒炒),茯苓1錢半,杜仲1錢半(酒炒)。
【功能主治】懷孕九月,脈洪滑疾,兩關弦澀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陰陽久踞,胎壅,脾弱挾熱而血氣不調,故腰腹疼痛而脹滿不已焉,宜健中清熱以養之。生地涼血熱以養胎,蘇梗順服氣以安胎,白朮健脾壯氣,當歸養血和血,山梔降火涼血,條芩清熱安胎,香附調氣解郁以除痛,木香開胃醒脾以除滿,茯苓清肺氣以行治節,杜仲壯腎氣以強腰府。水煎溫服,使脾土健而血氣和,胎熱降而胎氣順,其疼痛脹滿無有不退者乎。
【摘錄】《醫略六書》卷二十八
方三
【處方】 陳皮1錢,白朮1錢,當歸1錢,生地1錢,砂仁1錢,香附1錢,白芍1錢2分,黃芩1錢2分,川芎1錢2分。
【功能主治】妊娠胎氣不安及胎痛
【用法用量】加黑棗2枚,水煎,空心服。
【摘錄】《玉案》卷五。
黃芩黃芩

方四
【處方】 陳皮、茯苓、藿香、砂仁、當歸、紫蘇、甘草、白朮、黃芩、大腹皮。
【功能主治】胎前諸症
【用法用量】加生薑3片,水煎服。
惡阻,倍藿香、陳皮,加半夏;
胸膈不寬,加枳殼、去白朮;
惡寒,倍蘇葉、生薑,去黃芩;
虛煩,加麥冬、知母,去白朮;
子腫,加山梔、木通,倍腹皮;
咳嗽,加桑皮、麥冬,去白朮;
子淋,加木通、淡竹葉、茯苓;
頭痛,加川芎、羌活、防風;
腰痛,加杜仲、續斷、補骨脂;
痢疾,加黃連、木香、木通;
胸腹痛,加香附、白芍、延胡;
泄瀉,加澤瀉、白朮、茯苓;
傷寒無汗,加羌活,去苓、術;
寒熱往來,加柴胡、蘇、姜:
傷食,加枳殼、砂仁,去苓、術;
誤服毒藥,加知母、白扁豆;
胎動不安,倍當歸、砂仁;
胎不長,加參、耆、歸、術;下血,加阿膠、艾葉、川芎、當歸;
胎太盛,加黃楊腦、陳皮;
胎氣上逼,加砂仁、蘇梗;
不眠,加茯神、棗仁、竹葉;
胎氣下墮,加川芎、續斷;
血虛,加白芍、熟地;
瘧疾,加柴胡、知母;
胎欲墮,加續斷、杜仲、芎、歸;臨產,加川芎,當歸。
【摘錄】《女科指掌》卷三

黃芩黃芩

方五
【處方】 當歸2錢,黃芩2錢,白芍藥2錢,川芎2錢,白朮1錢。
【製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胎動不安,或疼,或見惡露,或不疼,或不見惡露。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以酒送下,日2次。
【摘錄】《杏苑》卷八
方六
【處方】 人參8分,當歸8分,黃芩8分,大腹皮8分,川芎8分,芍藥8分,香附子1兩,紫蘇1兩,砂仁5分,陳皮5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妊娠出痘。
【用法用量】《種痘新書》有茯苓,無砂仁,用法:加燈心,糯米煎服。腹痛者,加阿膠。
【摘錄】《醫統》卷九十一
方七
【處方】 白朮1錢,條芩1錢,陳皮(去白)8分,真阿膠(炒珠)1錢,桑寄生(真者)1錢,甘草4分,蘄艾5分,當歸頭6分,陳枳殼5分,砂仁(炒)6分,川獨活5分,白芍藥(酒炒)1錢2分。
【功能主治】胎動不安,胎漏。
【用法用量】加生薑1片,大棗1枚,糯米百餘粒,水煎,空心服。
【摘錄】《醫便》卷四

黃芩黃芩
方八
【處方】 白朮1錢,當歸1錢,紫蘇1錢,條芩1錢,川芎8分,白芍7分,砂仁6分(炒),香附(炒)6分,人參5分,陳皮5分,炙甘草3分,薴根2錢。
【功能主治】安胎。
【摘錄】《慈幼新書》卷首
方九
【處方】 人參2錢,當歸、白朮、熟地(同),川芎8分,甘草4分,紫蘇、陳皮(同),條芩1錢。
【功能主治】孕婦服氣不安,或腹痛、腰痛,或飲食不美;及孕婦屢產,生子無氣,或生而不壽,或妊而數墮者。
【用法用量】加大棗,水煎服。如泄瀉,減熟地,加蓮肉10粒、殼砂數分;如渴,加麥冬1錢;如驚悸,加棗仁、益智仁各1錢;如怒氣,磨木香3分。
【摘錄】《胎產要訣》卷上
方十
【處方】 茯苓、當歸、川芎、芍藥、地黃、甘草、白朮、阿膠、地骨皮、黃芩。
【功能主治】保全胎產及其期。主三月妊娠惡阻,常憎飲食,胎動不安,時下血,心神倦怠,欲扶持。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虺後方》
方十一
【處方】 當歸身1錢,川芎5分,白芍1錢,熟地1錢,生地1錢,白朮2錢,砂仁1錢,陳皮5分,蘇梗5分,杜仲2錢,續斷8分,阿膠1錢,條芩1錢半。
【功能主治】血虛有火,曾三個月墮胎。
【用法用量】預防五月、七月,為丸;亦可棗肉為丸。見血,加地榆、炒蒲黃各1錢;腹痛或下墜,砂仁、白芍倍加,熟地亦倍加。
【摘錄】《嵩崖尊生》卷十四
黃芩黃芩

方十二
【處方】土地5錢,蘇梗3錢,白朮1錢半(炒),條芩1錢半(酒炒),當歸2錢,山梔1錢半,木香1錢,香附1錢半(酒炒),茯苓1錢半,杜仲1錢半(酒炒)。
【功能主治】懷孕九月,脈洪滑疾,兩關弦澀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陰陽久踞,胎壅,脾弱挾熱而血氣不調,故腰腹疼痛而脹滿不已焉,宜健中清熱以養之。生地涼血熱以養胎,蘇梗順胎氣以安胎,白朮健脾壯氣,當歸養血和血,山梔降火涼血,條芩清熱安胎,香附調氣解郁以除痛,木香開胃醒脾以除滿,茯苓清肺氣以行治節,杜仲壯腎氣以強腰府。水煎溫服,使脾土健而血氣和,胎熱降而胎氣順,其疼痛脹滿無有不退者乎。
【摘錄】《醫略六書》卷二十八

黃芩黃芩

方十三
【處方】 澤蘭葉5錢,黃芩3錢(炒),遼沙參6錢,白芍2錢(炒),砂仁1錢(炒),骨皮1錢半,麥冬1錢半(去心),生草1錢。
【功能主治】婦人血熱,懷胎數月後,動而不安,或向上頂。
【用法用量】竹葉、燈心為引,水煎服。
【摘錄】《揣摩有得集》
方十四
【處方】 當歸、白芍、川芎、熟地、地榆、艾葉、黃芩、阿膠、白朮、黃耆(一方加白茯苓)。
【功能主治】胎前內傷,凝血作痛。
【用法用量】加砂仁、蘇梗、生薑,水煎服。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二。

方十五
黃芩黃芩
【處方】綿耆3-4錢(炙),生地炭3錢,歸身炭2錢,茯苓3錢,澤瀉2錢,升麻(炒)5分,銀花3錢,條岑(酒炒)1錢5分,川連(酒炒)8分,廣木香5分,范制面2錢。
【功能主治】淡滲利濕,清熱安胎。主妊婦患痢,名子痢。腰痛氣滯,里急後重,少腹(??)痛。
【用法用量】加荷葉1角,水煎服。如噤口,水湯不進而嘔吐頻頻,加石蓮子3錢,石菖蒲3分,生薑3片,去生地炭;口渴者,加青果1枚,烏梅1枚;如赤痢加地榆炭3錢;白痢,加白槿花1錢;如腹痛甚者,加川椒20粒,去升麻,更加白芍1錢;如赤白兼者,加天仙藤2錢、驢膠1錢,去廣木香;或外加扁豆葉2片,以醒胃氣。
【注意】口渴者,切忌生冷水果。
【摘錄】《醫方簡義》卷五
方十六
【處方】生地3錢,歸身1錢5分,麥冬(去心)1錢5分,白芍2錢(酒炒),真阿膠1錢,杜仲(鹽水炒)1錢,續斷(鹽水炒)1錢,條芩(焙)1錢,枳殼1錢(炒),炒砂仁末3分。
【功能主治】子嗽
【用法用量】河水煎服。
【摘錄】《沈氏經驗方
黃芩黃芩

方十七
【處方】 當歸1錢,白芍1錢,茯苓1錢,橘紅1錢,香附1錢,條芩1錢,腹皮1錢。
【功能主治】和血消脹,安胎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摘錄】《仙拈集》卷三引《要覽》
方十八
【處方】黃耆1錢(蜜炙),杜仲1錢(薑汁炒),茯苓1錢,黃芩1錢5分,白朮(蜜炙黃)5分,阿膠(炒珠)2錢,續斷8分,甘草3分,糯米100粒。
【功能主治】妊娠7-8月後,或母有火,或起居不時致試痛,胎不安而痛不止,一陣慢一陣,或乍緊乍慢。
【用法用量】水煎,入酒1杯,和服。若胸中脹滿,加紫蘇、陳皮各8分;下血,加蘄艾、地榆各1錢,阿膠加倍。
【摘錄】《葉氏女科》卷三

類藥比較

1) 枯芩∶子芩

黃芩黃芩黃芩分枯芩與子芩。

枯芩為生長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體輕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熱咳嗽痰黃。

子芩為生長年少的子根,體實而堅,質重主降,善瀉大腸濕熱,主治濕熱瀉痢腹痛。

2) 黃芩∶續斷

黃芩與續斷均有安胎之功,用治胎動不安。

黃芩藥性寒涼,清熱瀉火,安胎,用治胎熱所致的胎動不安。

續斷藥性微溫,補肝腎,安胎,用治肝腎不足所致的胎動不安。

中藥抗生素·黃芩

黃芩黃芩
黃芩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根入藥。中醫認為黃芩味苦性寒,入肺、心、膽、大腸經,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安胎的功能,對暑溫胸悶嘔吐、肺熱咳嗽、血熱妄行、高熱煩渴、濕熱下痢等有良好功效。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自述說:他20歲那年,因患感冒,咳嗽,遇時又犯了房事,出現骨蒸發熱,肌膚如火燎一樣熱燙,每日咳嗽,吐痰一碗左右,加上暑熱煩渴,覺睡不好,飯吃不下。儘管用柴胡、麥冬、荊芥、竹瀝等藥,治療了一個多月,病勢反而加劇,旁邊的人都以為他必死無疑了。這時,李時珍的父親偶然想起金元名醫李東垣說過的一段話:“治肺熱如火燎,煩躁引飲而晝盛者,宜一味黃芩湯”,於是單用黃芩一兩煎湯,讓李時珍服下,很快,病勢便得以逆轉,身熱盡通,痰嗽皆愈。辨證用藥貼切,黃芩的效力非凡,由此可見一班。

民間傳說

李時珍生於明朝嘉靖年間,自幼聰明伶俐,好學上進,小小年紀就立志考取功名。光耀門庭。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在李時珍十、六歲時,他突患急病,咳嗽不止,並且久冶不愈。隨著病情加劇,他每日吐痰碗余,煩、渴引飲,骨蒸勞熱,六脈浮洪,雖服用柴胡、麥冬、荊芥、竹瀝等解表退熱、潤肺清心、清熱化痰之劑卻並無效果。方?百里的名醫都束手無策,認為其已無藥可救。眼看小時珍生命危在旦夕。
正在李時珍的父母悲傷絕望之際,村子裡來了一位從遠方雲遊到此的道士,這位道人白髮長髯,頗有一種仙風道骨的味道。聞言道人專治疑難雜症,小時珍的父母急忙把道人請到家中給他看病。道士給小時珍號了脈象後,捋捋長髯說:“不妨,不妨,此病只需服用黃芩30克,加水兩盅,煎至一盅,服用半月即可痊癒。“時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藥。奇蹟出現了。半月之後,小時珍身熱全退,痰多咳嗽的症狀也消失了,身體逐漸恢復健康。一味黃芩居然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
李時珍深感我國醫學的神奇,更對這位身懷絕技的道士欽佩不已,從此,便跟隨道人刻苦鑽研醫學,讀遍歷代醫書,踏遍高山大川。功夫不負有心人,李時珍終於在醫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醫林一代宗師。在他編著的《本萆綱目》中,李時珍對救了他性命的黃芩這味中藥推崇備加,稱之為“藥中肯綮,如鼓應桴,醫中之妙,有如此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