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

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就是指春天到郊野去遊覽。踏青的習俗在中國由來已久,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曾有記載:上巳(農曆三月初三),賜宴曲江,都人於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杜甫在詩中也曾記載了皇家浩浩蕩蕩春遊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北京民俗歷來有踏青的講究,每當青草依依、清水漣漣之時,人們便脫下長布衫,走出四合院,三五成群到鄉野山間賞景散心,一冬的沉悶一下子便煙消冰釋。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圖)踏青 踏青

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於花草返青的春季,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並進行各種遊戲以及蹴鞠、盪鞦韆、放風箏等活動。

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於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至唐宋尤盛。

《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

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牲畜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

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遊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千百年來,踏青漸成了一種儀式,“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白居易《春遊》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

形成定型

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比較固定的上巳節,春遊踏青也成為民俗活動。據《韓詩》:“三月桃花水之時,鄭國之俗三月上巳,於溱洧兩水之上,執蘭招魂續魄,拂除不祥。……續漢書禮儀志曰:三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滌祓除宿垢,為大潔”。這時踏青活動的主題,突出了“招魂續魄,拂除不祥”的“沐浴祓禊”。據《論語·先進》記載:“莫(暮)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王充《論衡·明雩篇》解釋為:這是一種多人在渡沂水時表演像龍一樣的行列舞蹈(另一種解釋:是描寫幾個大人與兒童在沂水中游泳,然後到舞雩台上吹風的情景)。舞雩是在暮春時舉行的一種祭禮,含有龍崇拜及祈雨等多種內涵。這裡不僅記載了祭祀性的“舞雩”,還描寫了當時的春遊踏青活動。

定型

秦代以後,上巳節中過於放縱有關的節俗逐漸遭到禁止。除南方一些少數民族風俗以外,只有迎春、踏青等少部分活動得以流傳,而原有的求配偶、求生育的性愛色彩漸漸消弭。

漢代基本上承襲了先秦的“迎春”的習俗。除皇帝率百官舉行“迎春儀”外,各郡縣也有迎春之禮。如《後漢書·祭祀志下》載:“(縣邑常於)立春之日,皆青幡幘,迎春於東郭外。令一童男冒青巾,衣青衣,先在東郭外野中。迎春至者,自野中出,則迎者拜之而還,弗祭。”此外,在春和景明的季節里,帝王貴族們常借迎春之儀遊覽春色。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令天下大酺五日”[1]。後漢明帝、章帝、和帝、安帝、靈帝、獻帝都常於春季出遊。郡縣官吏也常以勸農為“春行”。漢代還有春日採風習俗,據《漢書·食貨志上》記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絢於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可見,這種勸民農桑的迎春之儀,已遠不止僅僅“禮拜”而已,而是在演禮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賞心悅目的餘興節目。

關於民間春秋郊祭,《鹽鐵論·散不足》中曾記載說:“今富者祈名獄,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舞像;中者南居當路,水上雲台,屠羊殺狗,鼓瑟吹笙;貧者雞豕五芳,衛保散蠟,傾蓋社場。”可見漢代的踏青風俗的盛行。

魏晉之後,上巳節改定在三月初三日,《宋書禮志二》記“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巳也。”故多稱三月三,但文人一般仍稱上巳。不過,上巳節的古俗逐漸被水濱褳禊、曲水流觴、踏青等活動取代,而成為遊春娛樂的盛會。《晉書》載: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們依然出外踏青。《西京雜記》卷三記載:“正月上辰出池邊盥濯。食蓬餌,以祓妖邪。三月上巳張樂於流水。”晉代後又有許多娛樂,如臨水浮卵,浮棗,曲水流觴等,十分盛行。

“曲水流觴”是在水溪旁結聚宴飲,也稱“流杯曲水”。晉朝會稽人王羲之《臨河敘》說:“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這位人稱“書聖”的王羲之曾於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與謝安、孫綽等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相聚,賦詩,流觴宴飲,寫了一篇流傳千古的名作《蘭亭集序》:“永和九年(353),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雖然這次聚會是“修楔事”,但宗教的色彩已淡薄,文章實際描寫的還是春日郊遊盛會。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說:“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楔飲踏青,亦是此意。”可見,春日踏青這種習俗活動在民間的普遍。

詞語解釋

(圖)踏青 踏青

拼音:tà qīng

釋義:亦作“蹋青”。清明節前後郊野遊覽的習俗。舊時並以清明節為踏青節。

示例:唐孟浩然《大堤行》:“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楊允孚《灤京雜詠》:“高柳豈堪供過客,好花留待蹋青人。”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一》:“我嘗清明上冢,見游女蹋青。”

柔石《二月》二二:“我們舉行一次踏青的旅行也好。”

文化習俗

(圖)踏青 踏青

踏青雖在一年之春,但具體時日常有出入。明朝馮應京、元朝費著、唐朝李淖,分別在文中指明踏青時節為正月初八、二月二日、三月初三。農曆二月二日人們紛紛出城采蓬葉,備牲醴紙爆竹,為土地神慶壽行祭禮。後來,由於清明掃墓,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燦爛芬芳。掃墓者往往“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圃,列坐盡醉”,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而為同時遊春訪勝的踏青。宋時詩人吳惟信詩云:“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萬株揚柳屬流鶯。”對當時春遊自晝及暮,笙歌如痴的盛況可謂描摹得淋漓盡致。

春暖花開的清明時分。在這個時節里,他們結隊出遊,在憑弔先人的同時,感受春天氣息。在郊野中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飛得不想迴轉,快樂也漸漸從臉上溢滿內心。

盪鞦韆

古代,清明節有盪鞦韆的習俗。鞦韆,古字兩字均有“革”字旁,千字還帶走字,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早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高處的食物,在攀登中創造了盪鞦韆的活動。最早稱之為“千秋”。傳說為春秋時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盪。後來,齊恆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至漢武帝時,宮中以“千秋”為祝壽之詞,取“千秋萬壽”之意,以後為避忌諱,將“千秋”兩字倒轉為“鞦韆”。以後逐漸演化成用兩根繩加踏板的鞦韆。到了唐宋時代,鞦韆成為專供婦女玩耍的遊戲,以練習輕捷、矯健。打鞦韆時,人在空中蕩來蕩去,翩翩若飛,很有趣味。《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笑以為宴樂,帝呼之為半仙之戲。”

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有許多關於鞦韆的描述。唐詩人韋莊曾有《長安清明》詩云:“紫陌亂嘶紅叱拔,綠楊高映畫鞦韆。”清明春風拂柳之際,女郎三五成群盪鞦韆於郊野樹下,確實充滿詩情畫意。盪鞦韆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遊戲,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詞中常有描述:“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點絳唇》)民間多愛在清明踏青時節,在郊外用竹子架成一種臨時性的“竹筍鞦韆”,舞盪嬉戲。因為清明節處處盪鞦韆,也有人把它叫做“鞦韆節”。放風箏是清明前人們最愛玩的遊戲。風箏,在我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在春秋時期,有位公輸般,即神話中的“魯班”,會做木鳶,削竹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南北朝時期,梁正武帝在台城被侯景叛軍圍困,大臣羊侃曾用風箏繫上詔書,招來援軍救駕。風箏最初的作用只是軍事上傳遞訊息的工具,以後逐漸演變為一種娛樂玩具。

放風箏

唐代詩人高駢寫有《風箏》一詩:“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入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風箏真正的命名,《詢芻錄》記載: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五代時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採風為對,後於鳶首以竹為笛,風入笛管發出悅耳之聲,好似“箏”鳴,俗稱風箏。起初只限於皇宮貴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賞,到了宋代以後,才成為民間民眾喜愛的一種活動了。風箏既是一種美麗的民間工藝品,又是大眾娛樂品,歷來愛到文學家的傳唱。《北京竹枝詞》也對風箏有生動的描繪:“風鳶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樣巧,一行習上碧雲端。”早在清朝時,風箏已在扎、糊、繪、放四藝上發展到相當精緻的程度。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窮居著書”時,細究風箏扎糊之法,還寫了《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書中詳細介紹了翼燕、雙鯉、彩蝶、螃蟹、寵妃、雙童等四五十種風箏的扎、糊、繪、放等技法和工藝。此外,古代放風箏又是與放晦氣聯繫在一起的。《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林黛玉不妨將製作精巧的風箏放掉。李紉勸她:“放風箏圖的就是這一樂,所以叫放晦氣,你該多放些,把病根兒帶去就好了。”而當紫鵑要去拾斷了線的無主風箏時,探春又勸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個忌諱?”可見古時放風箏是人們消災祛難的手段,不能去拾別人的風箏,以免沾上別人的晦氣。也有人在放風箏時,把所有的煩惱寫在紙上,讓它隨風箏飛上藍天,認為一切煩惱都會隨風而去。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去處

幾處好地方推薦。

春去雲南賞茶花

雲南應該是春遊的首選,那裡遍地鮮花盛開,“譜滇南花卉,推第一、是山茶。”大理山茶栽培的歷史悠久,每到2月至5月,各個品種陸續開放,爭奇鬥豔,甚為壯觀。來到這裡您完全可以品味到郭沫若的詩韻“人人都道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及茶”。

玩法提示:賞茶花、踏春。

煙花三月下揚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揚州這座歷史名城自古就是騷客文人匯集的勝地。3月的揚城更是美艷動人,百花爭艷,桃紅柳白,柳絮如煙,煙霧迷朦。

玩法提示:賞日月雙影奇觀賞花,品江南文化

桂林三月看灕江

桂林美,最美的是灕江,灕江風光的美,不僅充分展現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點,而且還有“深潭、險灘、流泉、飛瀑”的佳景。春天的桂林,細雨如紗,飄飄瀝瀝;雲霧繚繞,似在仙宮,如入夢境。位於桂林東南部的恭城縣,以精美的古代建築群、瑤家風情和生態旅遊項目大嶺山桃園而聞名。 萬畝桃花印著如詩如畫的青山秀水,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

玩法提示:賞古建築,賞瀑布。

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是一處以秀麗清雅的湖光山色與璀璨豐蘊的文物古蹟和文化藝術交融一體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陽春三月,鶯飛草長,蘇白兩堤,桃柳夾岸,花開時翠彩相間,千姿百態。兩邊是水波瀲灩,遊船點點,遠處是山色空濛,青黛含翠。正是應了白居易那首詩“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玩法提示:品江南文化,賞湖光山色。

武大賞櫻花

每年3月中下旬,1000多株櫻花在武漢大學的校園內競相開放,極為壯觀。成千上萬遊客慕名而至,流連觀賞,大有“三月賞櫻惟有武大”之意。櫻花花開滿種,花繁艷麗,但是花期極為短暫,只有7天,因此櫻花帶給人們的總是爛漫到極致後的那種淡淡悵惘武漢大學的櫻花道,位於前理學院和老圖書館的下方。道兩旁的櫻花樹枝幹壯實、排列整齊。每年的3月至4月初,繁花滿枝。櫻花花期僅為一周,每到落花時節,落英繽紛的櫻花又為大地鋪上了一層淺淺的“花毯”。每年開花時節,賞花的遊人絡繹不絕。

玩法提示:體味百年名校文化,賞櫻花。

湘西鳳凰古城 

湘西的鳳凰古城,也是都市人旅遊的熱點。每到春天,鳳凰的沱江旁,成千上萬大大小小筒車,吱吱攸攸地轉動,用河水澆綠田園和山莊。苗族、土家族的人們,用古老的方法榨油、造紙、碾米、織布,用筒車提水灌田,小城四處一片平和景象。都市繁忙的人們,在這裡將圓你一個田園生活的夢!

玩法提示:看古建築,體驗田園生活。

婺源油菜花 

在“中國最美的農村”江西婺源,3月怒放著金黃的油菜花。這裡的油菜花是另一種意韻,漫步於鄉村的石板路,穿過溪河的石拱橋,油菜花盛開於徽式農舍間,返璞歸真的神韻盡在其中。那些鋪著碩大的青石板的巷道,那些重重疊疊的馬頭牆,那些山間梯田抽象的線條,那些暮色中騎在牛背上的村童……都讓人陡然間心靜如水。

玩法提示:賞水月奇觀賞油菜花,享受綠色。

桃花源處

桃花源,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南,即晉代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描繪之處。蘇東坡曾讚譽“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每逢3月桃花開時,山下水邊,紅霞萬點,一派盎然春意,美不勝收,過往遊人絡繹不絕,畢竟沒有誰抗拒得了烏托邦的誘惑。

玩法提示:賞桃花,體驗田園風光

林坑的寂靜

林坑在永嘉縣東北部,被譽為“湮沒深山中的璞玉”。掩映在山林懷抱中的林坑古村落,是楠溪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山地民居。那些黑瓦覆蓋的木屋,無序中顯自然,純是一群樸素自然、灑脫不拘的農家院舍。

玩法提示:賞永嘉楠溪江美景,體驗農家生活情趣。

南京梅花山

梅花作為南京市的市花,一直受到南京市民的喜愛,每年春季到梅花山賞梅更是南京人傳統的踏青項目。南京的梅花山是中國四大梅區之一,占地面積400多畝,擁有眾多的梅中極品潔白素雅的江梅、粉紅淡妝的宮粉、色如丹霞的硃砂競相爭妍,美不勝收

玩法提示:賞梅,賞春。

密雲霧靈

這裡有歷經千年滄桑依舊秀美如畫的霧靈山國家森林公園;這裡曾是兵家必爭的人傑地靈之地——古北口古戰場;這裡鑄造了千古不滅的建築傳奇,中國長城之最——司馬台長城;這裡有策馬馳騁聞名遐邇的雲峪谷國際狩獵場。比起人間天堂美譽的蘇杭,她多了展現自然生態之美的森林公園;比起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她多了歲月的洗禮演繹兵家之爭的歷史畫卷;比起西安兵馬俑,她多了氣吞山河的象徵民族精神的萬里長城。這裡就是如詩如畫的霧靈山莊。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簡稱葉榆,又稱紫城。

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圓十二里,城牆高二丈五尺,厚二丈東西南北 各設一門,均有城樓,四角還有角樓。解放初,城牆均被拆毀。

1982年,重修南城門,門頭“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 由南城門進城,一條直通北門的復興路,成了繁華的街市,沿街店鋪比肩而設,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藝品及珠寶玉石。街巷間一些老宅,也仍可尋昔日風貌,庭院裡花木扶疏,鳥鳴聲聲,戶外溪渠流水淙淙。

“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的景象依然。古城內東西走向的護國路,被稱為“洋人街”。這裡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館、咖啡館、茶館及工藝品商店,招牌、廣告多用洋文書寫,吸著金髮碧眼的“老外”,在這裡流連躑躅,尋找東方古韻,漸成一道別致的風景。

大理城的城區道路仍保持著明、清以來的棋盤式方格網結構,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稱。南北對峙的兩座城樓被修復一新。

城內由南到北,一條大街橫貫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東縱橫交錯,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鵝卵石堆砌的牆壁,顯示著大理的古樸、別致。

西部蘭花園賞蘭花 

西部蘭花生態園位於陝西省眉縣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北5公里, 2000 年3月開始建設,總面積 4100畝。西部蘭花生態園是在陝西省苗木繁育中心基礎上建成的生態園,已建成水上娛樂垂釣園、高科奇觀園、珍稀樹種觀賞園、百果採摘園、花卉盆景園、疏林休閒娛樂園和科普教育基地7 個園區 79 個觀光景點。有國內一流的全自動電腦控制溫室 20000 平方米和植物組培樓 2300 平方米,年可“克隆”植物 6000 萬株;水上垂釣娛樂園35000 平方米;現已引進繁育世界各國名優樹種 420 多種 2100 萬株;蝴蝶蘭、大花蕙蘭、紅掌等名貴珍稀花卉 160 余種 100 萬餘盆。 580餘種名優花卉苗木品種使園內四季常青,三季有花;草地水塘與亭台軒榭等建築小品相映成趣,將生態園扮得清新秀麗,質樸自然,被譽“中國西部的綠色明珠”。

相關詩詞

(圖)踏青 踏青

桃花而詩人騷客更是吟頌成篇,佳句華章比比皆是。如“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孟浩然《大堤行》),“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歐陽修《阮郎歸·踏青》),“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朱熹《春日》)等,最優雅的無疑是1600多年前,發生在浙江紹興的“曲水流觴”了,這一踏青活動中,不僅產生了37首酒中所賦之詩,更誕生了“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歐陽修

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

鞦韆慵困解羅衣,畫堂雙燕棲。

作者簡介:歐陽修(1007~1072年)【注音】 ōu yáng xiū ,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唐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春日》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作者簡介: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教育家、文學家。漢族,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

《蘇堤清明即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作者簡介:吳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吳興)人。南宋後期詩人。

《郊行即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作者簡介:程顥(hào) (1032~1085),宋代理學家、教育家。 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與程頤為同胞兄弟,世稱“二程”。

注意事項

(圖)踏青 踏青

春季氣候濕潤,容易滋生細菌,要儘量避免飲用生水和吃不衛生的食物。不要席地而坐,以免受潮致病。近距離出遊,最好自備乾糧及茶水。“春困”是常有的感受,因此要避免過度勞累,特別是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哮喘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春遊時要量力而行,不要登高山走遠路。景色迷人常易使人樂而忘返,要注意節奏。

警惕旅遊病

春天到來,又是旅遊好時節。外出旅遊,一定要注意自身保護,謹防形形色色的旅遊病侵襲身體。

1、花粉過敏症 花粉過敏症多由各種樹木或其他植物的花粉引起,一般表現為呼吸道和眼部出現不適症狀,如鼻塞、流涕、打噴嚏,鼻腔、眼角以及全身發癢,與支氣管哮喘相似;嚴重者還會出現胸悶、憋氣。春、夏、秋三季是花粉過敏症的流行高峰期,因此,有過敏反應的人最好不要選擇這個時期外出旅遊,尤其不要選擇有風的天氣去旅遊。如需外出,要備上脫敏藥物,如苯海拉明、撲爾敏等。

2、旅遊露宿症有些青年人在夏、秋旅遊時,為了貪圖涼快,喜歡在野外露宿。結果,第二天醒來不是頭痛、頭暈,就是腹痛、腹瀉、四肢酸痛,周身不適。預防旅遊露宿症,最好的辦法是不在野外露宿,如確實找不到住處,也應搭個簡易帳篷,且露宿地點應選擇在乾燥、通風、平坦之處,最好選擇東南坡,搭地鋪時,可找些乾草當“褥子”,既防潮又解乏。

3、海濱旅遊症 海濱空氣濕度大,空氣中鈉離子含量較高,患有急性風濕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滲出性胸膜炎和心力衰竭的人不宜去海濱旅遊,否則會加重病情,患上海濱旅遊症。

4、洞穴旅遊症 洞穴里固然涼爽,但並不是任何洞穴都可隨便進去的,一些人跡罕至的岩洞、荒廢的古塔,長年無人去,陰冷潮濕,久而久之,便會滋生各種各樣的細菌、病毒,遊人會被感染;而且這些地方還常有毒蛇、蝙蝠等出沒。因此,外出旅遊不要見洞即進,要調查清楚,以免受到傷害。

踏青防“三毒”

當您到野外出遊,這裡要特別提醒您,出遊莫忘防病防毒。

防花毒。時下正是春遊的大好時節,但春季踏青須防花毒。有些人在花叢前呆久了,會出現頭昏腦脹,咽喉腫痛等症狀。原來有些花會釋放一種對人體有害的廢氣,有的花粉含有毒鹼,久與花伴會造成慢性中毒。這些有毒的花卉主要有:杜鵑花、含羞草、夾竹桃、水仙花、一品紅、馬蹄蓮、夜來香、鬱金香、飛燕草、仙人掌類植物等。還有一些花草可引起人體過敏,如五色梅、洋繡球、天竺葵等。

防蜂毒。蜂毒主要含蟻酸、神經毒素和組胺等,可引起人體溶血、出血和中樞神經損害。毒力以蜜蜂最小,黃蜂和大胡蜂較大,竹蜂則最強。因此,外出踏青不抹香水、髮膠和其他芳香的化妝品,以免招蜂;攜帶的甜食和含糖飲料要密封好。若不小心觸動了蜂巢,引起蜂群騷動,應就地蹲下。若遭受蜂蜇,應立即小心拔出毒刺,然後選擇適宜的洗液沖洗傷口:如系蜜蜂蜇傷,可用肥皂水或乾淨水沖洗。

防病毒。有一種流行性出熱病毒與野外活動的關係密切。原來,此種病毒的攜帶者是鼠類,特別是野鼠,故該病的流行區域多在山間田野接壤的地方,以每年初夏5~6月或晚秋10~11月為流行“旺季”。但是近年來疫區有所擴大,流行季節也提前到春季,因而對春遊踏青的人們構成威脅。因此,野外活動不可在山林或草叢中躺臥或睡覺;野外歸來先要清掃掉衣服上的塵土;外出宜穿長袖衣褲,以防不測。

好處多

(圖)踏青 踏青

春季外出踏青對人體是有諸多益處的。如穿林過澗呼吸新鮮空氣,可清肺健脾,增強心肺功能;攀峰越嶺,可舒筋活絡,防止關節老化;疾步快走,可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動脈硬化;舉目遠眺,可以開闊視野,推遲視力退化;通過消耗身體熱量,可以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增進食慾等等。

而氣候適宜的春季,空氣中的“長壽素”——負氧離子較多,據測定,在大城市的房間裡,每立方厘米空氣中只有40~50個負氧離子,郊野卻有700~1000個,海濱和山谷高達2000個以上,對增進人體健康大有裨益。它不僅能殺死空氣中的多種細菌,還可以調節大腦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提高人體抵抗力,還可以消除疲勞,振奮精神,並具有鎮痛、鎮靜、鎮咳平喘、降血壓等功效,對於高血壓、氣喘病、神經衰弱、關節炎都有治療作用。因此也被稱為“空氣維生素”。

此外,野外春風和煦,光線適宜,使人產生一種非常舒適的感覺,由於緊張工作而產生的疲勞感覺,也會因此而消散。另外,可以使人的心跳和呼吸放慢,從而使心肺得到休息。有人測定,在野外,每分鐘心臟跳動比在城市要減少 4— 8次,個別情況可減少 14— 18次,呼吸可減少 2— 3次,這是極益心肺的。

青山綠水也能給您的視覺帶來一定的衝擊力,對視力大有益處。置身於山水之間,放眼望去,會使眼內睫狀肌鬆弛,眼球屈光調節機構放鬆,預防近視。綠色,對眼睛又是一種良性刺激,會使人視力敏銳,心境平靜。

對於在室內蟄伏了一個冬季的老年人來說,踏青更是不錯的選擇。您可以徜徉遊覽,調劑神經,使大腦皮層中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得到改善,同時也可陶冶性情,健體強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