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

晉書

《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基本信息

概述

晉書封面晉書封面

二十四史中的晉書是唐朝時期編寫,晚於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書》、《宋書》等,但唐朝之前已經存在幾部不同版本的晉書了。參見十八家晉史。

唐修《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傅七十卷,載紀三十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原有一百三十二卷。

《晉書》作者共二十一人。

監修三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

天文、律歷、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李淳風

擬訂修史體例:敬播(註:沒有流傳下來。)

其他十六人:令狐德棻、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和李懷儼。

另外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宣帝(司馬懿)、武帝(司馬炎)二紀及陸機、王羲之兩傳寫了四篇史論,所以有題“御撰”。

編寫過程

唐太宗重視修史,中國自唐代開始設館修史,《晉書》是其中的第一部。“二十五史”有六部史書(《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是在唐太宗時期修成的。

晉書晉書

在唐朝以前,即有十八家晉史傳世,而實際上則多達二十餘家,其中沈約、鄭忠、庾銑三家晉書已亡佚外,其餘都還存在。當時唐太宗認為這些晉史有種種缺陷,且“製作雖多,未能盡善”,便於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下詔修《晉書》,唐太宗在《修晉書詔》有言:“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

《晉書》由房玄齡等人負責監修,組織一批史家和學者,以南朝齊人臧榮緒所寫的《晉書》為藍本,同時參考其他諸家晉史和有關著作,“采正典與雜說數十部”,兼引十六國所撰史籍,從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開始撰寫,至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寫成。

唐太宗親自為《晉書》的《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分別寫了史論。《晉書》問世後,“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兢從新撰”。

近代有中國人吳仕鑒著《晉書斠注》,採集眾說以辨異、證同、糾謬、補遺,此書在1928年由吳興嘉業堂刊行。

著作賞析

唐代以前寫成的晉史有二十多種,在唐初,除沈約、鄭忠、庾銑三家晉書已亡佚外,其餘都還存在,當時認為「製作雖多,未能盡善」,所以李世民才下詔重修。在修撰晉書時所能見到的晉代文獻,除上述專史外,還有大量的詔令、儀注、起居注以及文集,可供採擇的資料應當說是很豐富的。但此書的編撰者只用臧榮緒晉書作為藍本,併兼采筆記小說的記載,稍加增飾。對於其他各家的晉史和有關史料,雖然也曾參考過,卻沒有充分利用和認頁加以選擇考核。因此成書之後,即受到當代人的指實,認為它「好采詭謬碎事,以廣異聞;又所評論,競為綺艷,不求篤實」。劉知幾在史通里也批評它不重視史料的甄別去取,只追求文字的華麗。

晉書晉書

李世民統治時代所修的前代史書,在晉書之外,還有梁、陳、北齊、周、隋五代史,何以李世民偏要選擇晉書來寫史論呢?這主要因為西晉是個統一的王朝,它結束了三國時期幾十年的分裂局面。然而它的統一又是短暫的,不久就發生了中原地區的大混戰,此後便形成了東晉和十六國、南朝和北朝的長期對立。李世民作為統一的唐朝的創業之君,很想對於晉朝的治亂興亡進行一番探索,作為借鑑。正由於這個緣故,所以把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和完成統一事業的司馬炎當作主要研究對象(關於陸機、王羲之的史論,主要著眼於他們的文學藝術成就,屬於另一種情況,姑置不論)。宣帝(司馬懿)、武帝(司馬炎)二紀的史論,雖然比較籠統,沒有觸及晉朝治亂興衰的實質,但它指出司馬炎「居治而忘危」,「不知處廣以思狹」,「以新集易動之基,而無久安難拔之慮」,這些評論總算是看到了一些現象。

由於晉書成於眾手,從歷史編纂學的角度來看,還存在不少問題,前後矛盾,失去照應,敘事錯誤、疏漏,指不勝屈。如馮紞傳說「紞兄恢,自有傳」,殷顗傳說「弟仲文、叔獻,別有傳」,而實際上書中並沒有馮恢傳和殷叔獻傳。李重傳說「重議之,見百官志」,其實本書沒有百官志,只有職官志,其中不載李重奏議。司馬彪傳說「語在郊祀志」,實際上本書沒有郊祀志,此事也不見於禮志。又如地理志僅詳於西晉的情況,永嘉以後到東晉時代的建置和演變則非常簡略,對於僑置郡縣也不加區分,以致混淆不清。至於敘事中人名、地名、官職、時間、地點的錯誤和歧異就更多,一部分在※校勘記里已經指出,這裡不再詳舉。

雖然這部書是有缺點的,但由於唐代以前的諸家晉書已經失傳,它還是我們今天研究兩晉歷史的一部主要參考書,包含了不少可供我們利用的資料。如東晉末年孫恩、盧循所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侭管作者有嚴重歪曲,史實也有遺漏,但本傳中還是記述了起義的概況。對於晉朝統治者的貪鄙無恥,本書也有所揭露。如劉毅傳,反映了開國皇帝的出賣官職。武帝紀和愍懷太子、何曾、任愷、會稽王道子等傳,記載了從皇帝太子到大官僚的唯利是圖,驕奢淫逸。在石崇傳里,我們還可以看到身為荊州刺史的石崇竟公開搶劫,因而成為巨富,擁有水碓三十餘區,家奴八百多人。在王戎傳,可以看到「園田水碓,周徧天下」的大官僚王戎,仍然「積實聚錢,不知紀極,每自執牙籌,書夜算計,恆若不足」的貪婪醜態。文苑王沈傳中的釋時論和隱逸魯褒傳中的錢神論,則把當時統治階級無恥鑽營、貪財好利的醜惡本性,作了淋漓盡致的諷刺和嘲弄。在志的部分,如食貨志從三國時代敘起,大體彌補了三國志無志的缺憾;律曆志所記幾種曆法,是我國科學史上的重要資料;因崔鴻的十六國春秋已經亡佚,三十卷載記成為了解十六國漢族、少數族之間的階級鬥爭、民族鬥爭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史料。

著作成就

記載完備

唐之前的各晉史,或僅記西晉一朝史事,或雖兼記兩晉史事,但對十六國史事則無專門記述。可說都非完備的晉史。與唐之前的各晉史相比,《晉書》的內容較為詳盡且廣博,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札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輿服志》和《禮志》《樂志》反映了魏晉南北朝統治階級崇尚禮儀服飾的風氣。趙翼說:“唐初修《晉書》,以臧榮緒本為主,而兼考諸家成之。今據《晉》、《宋》等《書》列傳所載諸家之為《晉書》者,無慮數十種。”

補舊史之不足

《三國志》有紀、傳而無志。而《晉書》中的志,多從三國時期寫起。關於曹魏屯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經營西北,及晉朝占田制多有著墨。《食貨志》講東漢、三國時代的經濟發展,可補《後漢書》、《三國志》之不足。 從當政者的角度,《晉書》雖為立傳,但並不鼓勵司馬氏的發家史,《晉書.宣帝紀》里曾講到晉明帝問起晉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告之,明帝大慚,把臉埋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而唐太宗在其所作的史論里,更不乏警世之意。

體例創新

《晉書》有“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古代中國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建立的十六國政權。這是《晉書》在紀傳體史書體例上的一個特點。“載記”最早由《東觀漢記》所創,但並非記載少數民族政權的史事。

著作缺陷

記述荒誕

《晉書》繼承了前代晉史著作的缺點,記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搜神記》、《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之談也加以收錄。

史料取捨不夠嚴謹

據歷史學者考察,在修撰《晉書》時期,所能見到晉代文獻很多,除各專史外,還有大量的詔令、儀注、起居注以及文集。但《晉書》的編撰者主要只採用臧榮緒的晉書作為藍本,併兼采筆記小說的記載,稍加增飾。對於其他各家的晉史和有關史料,雖曾參考,但卻沒有充分利用。因此唐代成書之後,即受到當代人的指實,認為它“好采詭謬碎事,以廣異聞;又所評論,競為綺艷,不求篤實”。劉知幾在《史通》里也批評它不重視史料的甄別去取,只追求文字的華麗。例如有關杜弢的下場,《晉書·杜弢傳》寫杜弢“不知所終”,《晉書·愍帝紀》卻寫杜弢“死在道上”。清人張熷在《讀史舉正》舉出《晉書》謬誤達450多條。錢大昕批評《晉書》“涉筆便誤”。

章節目錄

帝紀

帝紀第一 宣帝

帝紀第二 景帝文帝

帝紀第三 武帝

帝紀第四 惠帝

帝紀第五 懷帝愍帝

帝紀第六 元帝明帝

帝紀第七 成帝康帝

帝紀第八 穆帝哀帝海西公

帝紀第九 簡文帝孝武帝

帝紀第十 安帝恭帝

志第一 天文上(天體 儀象 天文經星等)

志第二 天文中(七曜 雜星氣 史傳事驗)

志第三 天文下(月五星犯列舍 經星變附見)

志第四 地理上

志第五 地理下(青州徐州荊州揚州交州廣州)

志第六 律歷上

志第七 律歷中

志第八 律歷下

志第九 禮上

志第十 禮中

志第十一 禮下

志第十二 樂上

志第十三 樂下

志第十四 職官

志第十五 輿服

志第十六 食貨

志第十七 五行上

志第十八 五行中

志第十九 五行下

志第二十 刑法

列傳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宣穆張皇后景懷夏侯皇后景獻羊皇后文明王皇后武元楊皇后武悼楊皇后左貴嬪胡貴嬪諸葛夫人惠賈皇后惠羊皇后謝夫人懷王皇太后元夏侯太妃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元敬虞皇后豫章君明穆庾皇后成恭杜皇后章太妃康獻褚皇后穆章何皇后哀靖王皇后廢帝孝庾皇后簡文宣鄭太后簡文順王皇后孝武文李太后孝武定王皇后安德陳太后安僖王皇后恭思褚皇后

列傳第三 王祥鄭沖何曾石苞

列傳第四 羊祜杜預

列傳第五 陳騫裴秀

列傳第六 衛瓘張華

列傳第七 宗室 司馬孚司馬邕司馬望司馬洪司馬威司馬整司馬楙司馬輔司馬翼司馬晃司馬瑰司馬圭司馬衡司馬景司馬權司馬紘司馬俊司馬泰司馬略司馬騰司馬綏司馬虓司馬遂司馬勛司馬遜司馬承司馬睦司馬陵司馬順

列傳第八 宣五王 平原王乾琅邪王伷清惠亭侯京扶風王駿梁王肜 文六王 齊獻王攸城陽哀王兆遼東悼惠王定國廣漢殤王廣德樂安平王鑑燕王機司馬永祚樂平王延祚

列傳第九 王沈荀顗荀勖馮紞

列傳第十 賈充郭彰楊駿

列傳第十一 魏舒李憙劉寔高光

列傳第十二 王渾(子濟)王濬唐彬

列傳第十三 山濤王戎郭舒樂廣

列傳第十四 鄭袤李胤盧欽華表石鑒溫羨

列傳第十五 劉毅程衛和嶠武陔任愷崔洪郭奕侯史光何攀

列傳第十六 劉頌李重

列傳第十七 傅玄(子鹹鹹子敷、鹹從父弟祗)

列傳第十八 向雄段灼閻纘

列傳第十九 阮籍嵇康向秀劉伶謝鯤胡毋輔之畢卓王尼羊曼光逸

列傳第二十 曹志庾峻郭象庾純秦秀

列傳第二十一 皇甫謐摯虞束皙王接

列傳第二十二 郤詵阮種華譚袁甫

列傳第二十三 愍懷太子

列傳第二十四 陸機

列傳第二十五 夏侯湛潘岳張載

列傳第二十六 江統孫楚

列傳第二十七 羅憲滕修馬隆胡奮陶璜吾彥張光趙誘

列傳第二十八 周處周訪

列傳第二十九 汝南文成王亮楚隱王瑋趙王倫齊王冏長沙王乂成都王穎河間王顒東海孝獻王越

列傳第三十 解系孫旗孟觀牽秀繆播皇甫重張輔李含張方閻鼎索靖賈疋

列傳第三十一 周浚成公簡苟晞華軼劉喬

列傳第三十二 劉琨祖逖

列傳第三十三 邵續李矩段匹磾魏浚

列傳第三十四 武十三王 元四王 簡文三子

列傳第三十五 王導(子王悅王恬王洽王協王劭王薈 洽子王殉王珉 劭子王謐)

列傳第三十六 劉弘陶侃

列傳第三十七 溫嶠郗鑒

列傳第三十八 顧榮紀瞻賀循楊方薛兼

列傳第三十九 劉隗刁協戴若思

列傳第四十 應詹甘卓鄧騫卞壼

列傳第四十一 孫惠熊遠王鑑陳頵高嵩

列傳第四十二 郭璞葛洪

列傳第四十三 庾亮(子庾彬庾羲庾和 弟庾懌庾冰庾條庾翼)

列傳第四十四 桓彝(子桓雲 雲弟桓豁 豁子桓石虔 虔子桓振 虔弟桓石秀桓石民桓石生桓石綏桓石康 豁弟桓秘 秘弟桓沖 沖子桓嗣 嗣子桓胤 嗣弟桓謙 謙弟桓修)徐寧

列傳第四十五 王湛荀嵩范汪劉惔

列傳第四十六 王舒王廙虞潭顧眾張闓

列傳第四十七 陸曄何充褚翜蔡謨諸葛恢殷浩

列傳第四十八 孔愉丁潭張茂陶回

列傳第四十九 謝尚謝安(子謝琰 琰子謝混 安兄謝奕 奕子謝玄 安弟謝萬 萬弟謝石 石兄子謝朗 朗弟子謝邈)

列傳第五十 王羲之王獻之許邁

列傳第五十一 王遜蔡豹羊鑒劉胤桓宣朱伺毛寶劉遐鄧岳

列傳第五十二 陳壽王長文虞溥司馬彪王隱虞預孫盛乾寶鄧粲謝沉習鑿齒徐廣

列傳第五十三 顧和袁瑰江逌車胤殷顗王雅

列傳第五十四 王恭庾楷劉牢之殷仲堪楊佺期

列傳第五十五 劉毅諸葛長民何無忌檀憑之魏詠之

列傳第五十六 張軌等(記載前涼歷史)

列傳第五十七 涼武昭王(子士業)(記載西涼歷史)

列傳第五十八 孝友 李密 盛彥 夏方 王裒 許孜 庾袞 孫晷 顏含 劉殷 王延 王談 桑虞 何琦 吳逵

列傳第五十九 忠義 嵇紹從子嵇含 王豹 劉沉 麴允 焦嵩 賈渾 王育 韋忠 辛勉 劉敏元 周該 桓雄 韓階 周崎 易雄 樂道融 虞悝 沈勁 吉挹 王諒 宋矩 車濟 丁穆 辛恭靖 羅企生 張禕

列傳第六十 良吏 魯芝 胡威 杜軫 竇允 王宏 曹攄 潘京 范晷 丁紹 喬智明 鄧攸 吳隱之

列傳第六十一 儒林 范平 文立 陳邵 虞喜 劉兆 氾毓 徐苗 崔游 范隆 杜夷 董景道 續鹹 徐邈 孔衍 范宣 韋

正統意識

《十六國春秋》和《三十國春秋》為《晉書·載記》提供基本史料之外,也啟發了《晉書·載記》的正統觀。一方面,《十六國春秋》和《三十國春秋》皆以東晉為正統;另一方面,二書都對十六國的地位有所認同,前者不廢其年號,後者稱僭主為王。《晉書·載記》雖未沿襲後兩條書法,但對十六國歷史的認同,是有二書之影響在內的。

唐朝時已然華夷一體、天下為家,寬廣胸襟的唐人多少還是把十六國歷史載入正史之中,撰寫正史《晉書》更創造性地採用本紀、列傳與載記並列的形式,將十六國時的政權列入了正史而不是對立的霸史,賦予這些少數民族政權適當的歷史地位,儘管仍稱僭偽,其實已經淡化了華夷觀念下的正統意識。顯示出唐人對十六國史較為開明的態度。

後世對《晉書》正統觀的評價:《晉書》以前涼張氏、西涼李氏為列傳,其理據頗為可疑;但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正統與僭偽的界限,或者說,打破了正史與偽史的界限。析言之,本紀、列傳與載記的區分,是正史與偽史的區分;渾言之,本紀、列傳與載記合一,又共同成就了《晉書》這部正史。“載記”之體確實蘊涵著褒貶並存的複雜性。尤其是《張軌傳》與《涼武昭王傳》,以“偽”入“正”,可以說是偽史的“僭越”。

陳寅恪(què)先生曰:“唐以前諸家《晉書》,可稱美備。而太宗復修之者,其故安在?昔漢世古文經學者於《左氏春秋》中竄入‘漢承堯後’之文,唐代重修《晉書》特取張軌為同類陪賓,不以前涼西涼列於載記,而與捌柒《涼武昭王傳》中亦竄入‘士業子重耳脫身奔於江左,仕於宋,後歸為恆農太守’一節,皆藉此以欺天下後世。夫劉漢經師,李唐帝室,人殊代隔,迥不相關。而其擇術用心,遙遙符應,有如是者,豈不異哉!”唐前所修《晉書》,相傳有十八家,而唐修《晉書》之後,“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竟從新撰”。可以說,“兼引偽史十六國書”是唐修《晉書》與前代《晉書》的最大不同,而不僅僅限於以前涼、西涼入列傳之一端。

補充考釋

補表補志

萬斯同:《兩晉諸帝系統圖》;《晉諸王世表》

秦錫田:《補晉宗室王侯表》。收錄有爵可考之宗室,以封國為綱,凡徙封本國者皆列入,較萬表詳細周密。

萬斯同:《晉功臣世表》;《晉將相大臣年表》;《東晉將相大臣年表》

秦錫田:《補晉異姓封爵表》。

秦錫圭:《補晉執政表》。補訂周濟《晉略》之執政表,較萬氏將相大①李培棟:《晉書研究》,景蜀慧、鄭小容:《晉書的修撰及成書時間》(《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20輯)及趙俊:《唐修晉書時間考》(《史學史研究》1984年第3期)三文不約而同地考定為貞觀二十年至二十二年。臣年表為周密。

萬斯同:《晉方鎮年表》;《東晉方鎮年表》。

秦錫圭:《補晉方鎮年表》。

吳廷燮:《晉方鎮年表》;吳廷燮,《東晉萬鎮年表》。吳氏兩表皆遠較萬表秦表為詳細周密。

萬斯同:《晉僭偽諸國世表》;《晉僭偽諸國年表》。

秦錫田:《補晉僭國年表》。

張愉曾:《十六國年表》。萬、秦、張三表皆按年以各國政權為綱。

沈維賢:《晉五胡表》,以民族為綱。

萬斯同:《偽漢將相大臣年表》;《偽成將相大臣年表》;《偽趙將相大臣年表》;《偽燕將相大臣年表》;《偽秦將相大臣年表》;《偽後秦將相大臣年表》;《偽後燕將相大臣年表》;《偽南燕將相大臣年表》。

練恕:《西秦百官表》。

繆荃孫(1844—1919):《後涼百官表》;《南涼百官表》;《西涼百官表》;《北涼西官表》;《夏百官表》;《北燕百官表》。

盧文弨(1717—1796):《晉書天文志校正》;《晉書禮志校正》。

畢沅(1730—1797):《晉書地理志新補正》。《晉書·地理志》詳於西晉之初,而又不以武帝時郡縣為斷限。惠帝時記述己略,東晉尤為疏漏。畢氏補漏訂訛凡數百條。

方愷:《新校晉書地理志》。

洪亮吉:《東晉疆域志》。分別敘述實州郡縣、實州僑郡中僑州郡縣,清晰有用;《十六國疆域志》。

錢儀吉(1783—1850):《補普兵志》。

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

文廷式(1856—1904):《補晉書藝文志》。

秦榮光:《補晉書藝文志》。收錄石刻一百三種,為其他補志所無。

吳士鑒:《補晉書經籍志》。

黃逢元:《補晉書藝文志》。以上補志五家,互有詳略異同,大致以文氏吳氏書為較詳備。

著作批註

張熷《讀史舉正》

清季民國人吳士鑒、劉承乾合注《晉書斠注》一百三十卷

工具書

《晉書辭典》

張忱石編《晉書人名索引》

部分內容

晉書晉書

晉書卷一百六載記第六

石季龍上

石季龍,勒之從子也,名犯太祖廟諱,故稱字焉。祖曰?邪,父曰寇覓。勒父朱幼而子季龍,故或稱勒弟焉。年六七歲,有善相者曰:“此兒貌奇有壯骨,貴不可言。”永興中,與勒相失。後劉琨送勒母王及季龍於葛陂,時年十七矣。性殘忍,好馳獵,遊蕩無度,尤善彈,數彈人,軍中以為毒患。勒白王將殺之,王曰:“快牛為犢子時,多能破車,汝當小忍之。”年十八,稍折節。身長七尺五寸,趫捷便弓馬,勇冠當時,將佐親戚莫不敬憚。勒深嘉之,拜征虜將軍。為娉將軍郭榮妹為妻。季龍寵惑優僮鄭櫻桃而殺郭氏,更納清河崔氏女,櫻桃又譖而殺之。所為酷虐。軍中有勇榦策略與己侔者,輒方便害之,前後所殺甚眾。至於降城陷壘,不復斷別善惡,坑斬士女,尟有遺類。勒雖屢加責誘,而行意自若。然御眾嚴而不煩,莫敢犯者,指授攻討,所向無前,故勒寵之,信任彌隆,仗以專征之任。

勒之居襄國,署為魏郡太守,鎮鄴三台,後封繁陽侯。勒即大單于、趙王位,署為單于元輔、都督禁衛諸軍事,遷侍中、開府,進封中山公。及勒僭號,授太尉、守尚書令,進封為王,邑萬戶。季龍自以勛高一時,謂勒即位之後,大單于必在己,而更以授其子弘。季龍深恨之,私謂其子邃曰:“主上自都襄國以來,端拱指授,而以吾躬當矢石。二十餘年,南擒劉岳,北走索頭,東平齊魯,西定秦雍,克殄十有三州。成大趙之業者,我也。大單于之望實在於我,而授黃吻婢兒,每一憶此,令人不復能寢食。待主上晏駕之後,不足復留種也。”

鹹康元年,季龍廢勒子弘,群臣已下勸其稱尊號。季龍下書曰:“王室多難,海陽自棄,四海業重,故俛從推逼。朕聞道合乾坤者稱皇,德協人神者稱帝,皇帝之號非所敢聞,且可稱居攝趙天王,以副天人之望。”於是赦其境內,改年曰建武。以夔安為侍中、太尉、守尚書令,郭殷為司空,韓晞為尚書左僕射,魏概、馮莫、張崇、曹顯為尚書,申鍾為侍中,郎闓為光祿大夫,〔一〕王波為中書令,文武封拜各有差。立其子邃為太子。季龍以讖文天子當從東北來,於是備法駕行自信都而還以應之。分廮陶之柳鄉立停駕縣。

季龍徐州從事朱縱殺刺史郭祥,以彭城歸順。季龍遣將王朗擊之,縱奔淮南。

季龍荒游廢政,多所營繕,使邃省可尚書奏事,選牧守,祀郊廟;惟征伐刑斷乃親覽之。觀雀台崩,殺典匠少府任汪。復使修之,倍於常度。

季龍自率眾南寇歷陽,臨江而鏇,京師大震。遣其征虜石遇寇中廬,遂圍平北將軍桓宣於襄陽。輔國將軍毛寶、南中郎將王國、征西司馬王愆期等率荊州之眾救之,屯於章山。遇攻守二旬,軍中飢疫而還。

季龍以租入殷廣,轉輸勞煩,令中倉歲入百萬斛,餘皆儲之水次。

晉將軍淳于安攻其琅邪費縣,俘獲而歸。

石邃保母劉芝初以巫術進,既養邃,遂有深寵,通賄賂,豫言論,權傾朝廷,親貴多出其門,遂封芝為宜城君。

季龍下書令刑贖之家得以錢代財帛,無錢聽以谷麥,皆隨時價輸水次倉。冀州八郡雨雹,大傷秋稼,下書深自咎責。遣御史所在發水次倉麥,以給秋種,尤甚之處差復一年。

季龍將遷於鄴,尚書請太常告廟,季龍曰:"古者將有大事,必告宗廟,而不列社稷。尚書可詳議以聞。"公卿乃請使太尉告社稷,從之。及入鄴宮,澍雨周洽,季龍大悅,赦殊死已下。尚方令解飛作司南車成,季龍以其構思精微,賜爵關內侯,賞賜甚厚。始制散騎常侍已上得乘軺軒,王公郊祀乘副車,駕四馬,龍旂八旒,朔望朝會即乘軺軒。

時羌薄句大猶保險未賓,遣其子章武王斌帥精騎二萬,並秦、雍二州兵以討之。

季龍如長樂、衛國,有田疇不辟、桑業不修者,貶其守宰而還。

鹹康二年,使牙門將張彌徙洛陽鍾虡、九龍、翁仲、銅駝、飛廉於鄴。鍾一沒於河,募浮沒三百人入河,系以竹絙,牛百頭,鹿櫨引之乃出。造萬斛舟以渡之,以四輪纏輞車,轍廣四尺,深二尺,運至鄴。季龍大悅,赦二歲刑,賚百官谷帛,百姓爵一級。

下書曰:"三載考績,黜陟幽明,斯則先王之令典,政道之通塞。魏始建九品之制,三年一清定之,雖未盡弘美,亦縉紳之清律,人倫之明鏡。從爾以來,遵用無改。先帝創臨天下,黃紙再定。至於選舉,銓為首格。自不清定,三載於茲。主者其更銓論,務揚清激濁,使九流鹹允也。吏部選舉,可依晉氏九班選制,永為揆法。選畢,經中書、門下宣示三省,然後行之。其著此詔書於令。銓衡不奉行者,御史彈坐以聞。"

索頭郁鞠率眾三萬降於季龍,署鞠等一十三人親通趙王,〔二〕皆封列侯,散其部眾於冀青等六州。

時眾役煩興,軍旅不息,加以久旱谷貴,金一斤直米二斗,〔三〕百姓嗷然無生賴矣。又納解飛之說,於鄴正南投石於河,以起飛橋,功費數千億萬,橋竟不成,役夫飢甚,乃止。使令長率丁壯隨山澤采橡捕魚以濟老弱,而復為權豪所奪,人無所得焉。又料殷富之家,配飢人以食之,公卿已下出谷以助振給,奸吏因之侵割無已,雖有貸贍之名而無其實。

改直湯為龍騰,冠以絳幘。

二十四史

序號書名記載年代成書年代作者體例卷數
1史記始於黃帝,止於漢武帝元狩元年西漢司馬遷紀傳體130
2漢書始於漢高祖六年,止於王莽地皇四年東漢班固紀傳體100
3後漢書始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止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南朝宋范曄紀傳體120
4三國志始於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止於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晉陳壽紀傳體65
5晉書始於司馬懿,止於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房玄齡紀傳體130
6宋書始於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宋順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南朝梁沈約紀傳體100
7南齊書始於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止於齊和帝中興2年(公元520年南朝梁蕭子顯紀傳體59
8梁書始於梁武帝蕭衍稱帝(公元502年),止於陳霸先滅梁(公元557年姚思廉紀傳體56
9陳書始於陳武帝陳霸先即位,止於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姚思廉紀傳體36
10魏書始於公元四世紀末,止於六世紀中葉北齊魏收紀傳體114
11北齊書始於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止於北齊亡國李百藥紀傳體50
12周書始於北周宇文氏建立周朝(公元557年),止於公元581年令狐德棻紀傳體50
13隋書始於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止於隋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魏徵紀傳體85
14南史始於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陳禎明三年(公元589年李延壽紀傳體80
15北史始於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年),止於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李延壽紀傳體100
16舊唐書始於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止於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後晉劉昫紀傳體200
17新唐書始於太原起兵歐陽修宋祁紀傳體225
18舊五代史始於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止於周世宗顯德七年(公元960年北宋滅後周薛居正紀傳體150
19新五代史始於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止於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歐陽修紀傳體74
20宋史始於趙匡胤建宋脫脫紀傳體496
21遼史始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公元907年),止於天祚帝耶律延禧遼朝歷史(公元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歷史脫脫紀傳體116
22金史始於女真族的興起,止於金朝滅亡脫脫紀傳體135
23元史始於從蒙古族興起,止於元朝滅亡宋濂紀傳體210
24明史始於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止於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廷玉紀傳體332
相關新元史止於北元昭宗宣光八年(1378年)民國柯劭忞紀傳體257
相關清史稿始於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1616年),止於清朝滅亡(1911年民國趙爾巽紀傳體52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