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解讀

內容介紹

《晉書解讀》主要參考“二十五史”中的《晉書》。《晉書》為唐代房玄齡等人所撰,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一百五十六年的歷史,包括西晉和東晉,並且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
按照“二十五史”所記載歷史的先後順序,《晉書》緊隨《三國志》之後,屬於第五史,但其成書年代卻在南北朝各史書之後。關於兩晉的歷史,從晉代到南北朝時期有很多人撰寫,其數量多達二十家以上,即使到了唐初,還有所謂“十八家晉書”之說。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重視史書的撰修工作,撰寫一部較為嚴密詳細的晉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貞觀二十年(646),李世民下詔讓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擔任監修,組織編寫《晉書》,到貞觀二十二年(648)成書,歷時不到三年。《晉書》之後,歷代正史的編撰都是非官修不可。可以說,《晉書》的修撰是中國史學史上由私人修史到國家修史的一個轉折點。
《晉書》修撰時間之所以較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晉書》作為官修史書,人力、物力、財力和圖書檔案資料都有足夠的保障,這些條件,是私人修史無法比擬的;二是有很多以前的晉史著述可供參考,由於有藍本作為依據,成書自然就快得多。
《晉書》所參考的資料,主要是臧榮緒的《晉書》,另外還有其他的晉史資料和文集,比如《世說新語》、《幽明錄》、《搜神記》等。這就造成《晉書》在取材方面不太注意史料的甄別取捨,語涉神怪,選材蕪雜,有損於它的史料價值。另外,書中記事有前後矛盾、疏漏和重複的地方。此外,《晉書》還有一些缺陷:作為官修史書,它的忌諱很多,這就不能較為真實地反映歷史;晉代佛教和道教較為發達,但書中對士大夫與道教的關係以及對高僧和佛教的記載不甚全面。但是,《晉書》畢竟是參考了很多史書編撰而成的,可以說,兩晉時期重要的史實,《晉書》保存得最為集中和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