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9年

公元589年

公元589年為農曆己酉年,屬雞年,為隋開皇九年。分裂已久的南北朝結束了它長達169年的歷史。中國再次統一。

大事記

(圖)公元589年蘇州

1、公元589,陳被隋滅,南北朝結束。

2、公元589年陪軍賀若弼和韓擒虎渡過長江。

3、公元589年,改東衡州為韶州

4、公元589年,虞世南入隋,時年三十二歲。

5、公元589年),設定杭州,杭州名稱首次出現。

5、公元589年,改始新縣為新安縣,並遂安、壽昌縣入新安縣

6、公元589年)始稱蘇州,沿用至今。

在位皇帝

(圖)公元589年

陳叔寶

陳叔寶,即陳後主,字元秀。南北朝時期陳朝末代皇帝。公元582—公元589年在位。年號至德、禎明。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日與妃嬪、文臣游宴,製作艷詞。隋兵南下時,恃長江天險,不以為意。禎明三年(公元589年),隋兵入建康(今江蘇南京),被俘。後在洛陽病死,追封長城縣公。

風景名勝

(圖)公元589年公元589年

大雁塔

大雁塔始建於公元589年。是西安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層磚塔,後在武則天長安年間改建為七層。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中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從莫高窟的營造史看,敦煌和莫高窟的隋朝時期,是指公元589年隋文帝統一全國開始到唐朝太宗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平定高昌而實際控制敦煌止。這樣,從公元589年到640年之間的50多年中,莫高窟共營造了近90個洞窟。

歷史紀事

隋滅陳,統一南北
(圖)公元589年南北朝服飾
開皇八年(588)三月,隋文帝下詔伐陳。十月,隋文帝命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率大軍51萬,兵分8路,從巴蜀到東海之濱數千里的戰線上,向陳發起進攻。諸軍皆受晉王楊廣節度。高熲為晉王元帥長史,主持軍中事務。十二月,楊素率舟師出三峽,順江而下,數敗陳軍。直至漢口(今屬湖北武漢)。其他部隊也都兵臨長江。開皇九年(589)正月初一,賀若弼自廣陵(今江蘇揚州)引兵渡江,十二日,賀若弼大敗陳軍,俘陳將蕭摩訶,韓擒虎自朱雀門進入建康(江蘇南京),進至台城。陳後主與張貴妃、孔貴妃逃入枯井中,被隋軍俘獲,不久,陳的統治區域全部歸入隋朝,得州30、郡100、縣400。晉王楊廣率諸軍回到長安。

文化紀事

畫家董伯仁入隋
開皇九年(五八九),畫家董伯仁由陳入隋。董伯仁,汝南(今屬河南)人,生於西魏,歷經北周、陳,陳亡入隋。多才藝,鄉里稱為“智海”。官至光祿大夫殿內將軍。工畫佛像、人物、樓台、車馬,動筆肖似,筆外有情。與北齊展子虔並稱“董展”。先後在汝州白雀寺、固州海覺寺、江陵終聖寺、洛陽光發寺等處作壁畫。唐代張彥遠評董、展之畫云:“董有展之車馬,展無董之台閣”。畫跡有隋朝官本《周明帝畋游圖》、《彌勒變相圖》、《隋文帝上廄馬圖》,《農家田舍圖》等五卷,著錄於《貞觀公私畫史》。《道經變相圖》載《宣和畫譜》。

書法家智永入隋
開皇九年(五八九),書法家智永因陳亡而入隋。智永,南朝書法家。僧人。名法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住永欣寺,人稱永禪師。東晉王羲之七世孫。工正草書,傳家法,閉戶書寫《千字文》八百餘本,分送浙東諸寺。其書法對隋唐影響很大。北宋蘇軾評其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米芾《海岳名言》稱其書“秀潤圓勁,八面俱備”。日本日下部鳴鶴所藏《正草千字文》墨跡傳為智永所書。另有石刻本(世稱關中本),在西安碑林。

雜譚逸事

隋將賀若弼韓擒虎渡江
開皇九年(五八九)一月一日,大霧迷漫長江下游。陳後主上朝見群臣,在朝堂昏睡至午。當天,隋吳州總管賀若弼自廣陵(今江蘇揚州)渡江。賀若弼有充分準備,先前用假象迷惑敵人,對岸陳軍不設備,隋軍渡過長江時,陳軍竟未察覺。同日,隋廬州總管韓擒虎也率五百人自橫江(今安徽和縣境內)夜渡,長江對岸陳重鎮採石防備松馳,守軍皆醉,韓擒虎竟以五百人攻克採石鎮。晉王楊廣帥大軍屯於六合(今屬江蘇)。

陳內外戒嚴
禎明三年(五八九)一月二日,陳採石陷沒訊息傳來,後主翌日召公卿議對策。四日,後主下詔宣布內外戒嚴,以驃騎將軍蕭摩訶、護軍將軍樊毅、中領軍魯廣達並為都督。司空司馬消難,湘州刺史施文慶為大監軍,遣南豫州刺史樊猛帥舟師出白下(今江蘇江寧),散騎常侍皋文奏將兵鎮南豫州(今安徽當塗)。並重立賞格,僧、尼、道士也盡令赴兵役。

隋軍進逼建康
開皇九年(五八九)一月六日,隋將賀若弼攻拔京口(今江蘇鎮江),控制建康(今江蘇南京)長江下游門戶,俘陳南徐州刺史黃恪。七日,隋將韓擒虎攻克姑孰(今安徽當塗),扼建康上游咽喉。隋軍兩路進逼建康,沿江陳軍紛紛潰散投降。賀若弼聲明軍紀,所俘陳軍皆給糧遣歸,並付以敕書,令分道宣諭。同日,賀若弼進據鐘山(今南京市內)。晉王楊廣遣總管杜彥渡江與韓擒虎軍會合,步騎二萬屯於新林(今南京市西南)。隋蘄州總管王世積以舟師出九江(今屬江西),破陳將紀瑱。晉王楊廣向隋文帝報捷,文帝大宴群臣以示慶賀。時建康尚有兵十萬,諸將屢請迎戰,陳後主皆不許,唯日夜啼泣,朝政皆委佞倖施文慶。施文慶恐諸將出戰立功,於己不利,竭力阻止。於是隋軍對建康合圍之勢大體完成。

蔣山之役
隋軍進圍建康(今江蘇南京),陳將蕭摩訶多次請戰,陳後主皆不從。待隋軍合圍之勢已成,大將任忠建策堅守,後主忽又令蕭摩訶等率軍出城決戰。開皇九年(五八九)一月二十日,陳軍出城,南北長二十里,首尾進退不相知。隋將賀若弼率甲士八千迎戰於蔣山(即鐘山),麾下戰死數百,弼放煙幕,引兵擊陳佞臣孔范軍,孔范逃走,陳軍立即轉相潰亂,死者五千,大將蕭摩訶被隋軍俘虜。

隋軍攻陷建康
開皇九年(五八九)一月二十日,陳軍大敗於蔣山之時,隋將韓擒虎也自新林(今南京市西南)進軍,陳將任忠迎投,引隋軍直入建康(今江蘇南京)朱雀門,台城內文武百官皆遁,唯宰相袁憲、江總侍陳後主。後主哀嘆江東衣冠道盡,惶恐躲避,袁憲請後主御正殿依梁武帝見侯景故事,後主不從,藏於井中。隋軍攻入宮苑,窺井大呼無應,欲下石,方聽應聲,以繩引上,後主才與張貴妃、孔貴嬪一同爬出井來。沈皇后與皇太子陳深安坐如常。陳宗室諸王百餘人皆降。賀若弼乘勝至樂游苑,擒陳將魯廣達,夜燒北掖門入台城,召陳後主訓斥,並以兵守衛。高熲入建康,見陳後主床下京口前線告急密奏尚未啟封。晉王楊廣遣使索要貴妃張麗華,高熲斬貴妃於青溪,遭楊廣怨恨。二十二日,楊廣入建康,斬陳恩倖之臣施文慶、沈客卿、陽慧朗等人以謝三吳。高熲收陳圖籍,封府庫,資財一無所取,致天下皆稱楊廣為賢。楊廣以賀若弼搶功違反軍事調度,收捕於獄,文帝楊堅釋其罪,賜物萬段,下詔稱頌賀若弼、韓擒虎子陳之功。前梁將王僧辯之子王頒夜掘陳高祖霸先墓,焚屍報殺父之仇,事後自縛歸罪於楊廣。文帝下令赦免。分五戶守陳帝陵。

裴矩、高熲收陳內府書畫
開皇九年(五八九)一月二十一日,隋軍攻陷陳建康(今江蘇南京)台城後,裴矩、高熲受敕收陳內府書畫,得八百餘卷。於洛陽觀文殿建二台,東台稱妙楷台,藏書法作品;西台稱寶跡台,藏繪畫作品。又刻王羲之《蘭亭序》於石,法帖自此始。

陳朝滅亡
開皇九年(五八九)一月,隋軍攻破建康(今江蘇南京)後,上游陳將周羅睺等仍拒險抗拒隋秦王楊俊及楊素大軍。陳荊州刺史陳慧紀帥將土三萬沿江而下,欲入援建康。晉王楊廣命陳後主叔寶手書招上游諸將,長江上游陳將相繼投降。陳滅亡。陳自公元五五七年高祖陳霸先立國,歷文帝陳蒨(五六零至五六六)、廢帝陳伯宗(五六七至五六八)、宣帝陳頊(五六九至五八二)、後主陳叔寶(五八三至五八九),立國凡三十三年。陳亡,南北朝二百七十餘年分裂之局復歸於統一。二十九日,文帝下詔遣使者巡撫陳州郡。後數月隋略定陳全境,得州三十,郡一百,縣四百。隋文帝詔將建康城邑宮室,皆蕩平耕墾,於石頭城置蔣州。

隋廢淮南行台省
開皇九年(五八九)二月一日,隋廢淮南行台省。

隋置鄉正里長
開皇九年(五八九)二月,隋宰相蘇威奏請五百家置為鄉,置鄉正一人,使治民,理辭訟。李德林以為鄉官判事,礙於鄉里親識,難以公平,鄉正治五百家,恐為害更甚。文帝不聽,二日,令五百家為鄉,置鄉正一人;百家為里,置里長一人。

蕭瓛蕭岩被誅
開皇九年(五八九)二月陳滅亡後,陳人推吳州刺史蕭瓛為主,舉兵抗拒隋軍。隋右衛大將軍宇文述和落叢公燕榮率兵討擊,蕭瓛立柵於晉陵(今江蘇常州),遣將王褒守吳州(今江蘇蘇州),被宇文述擊敗,王褒衣道士服棄城逃走,蕭瓛藏於民家,被人擒獲。陳東揚州刺史蕭岩以會稽(今浙江紹興)降。二人皆被送至長安斬首。蕭岩、蕭瓛叔侄系後梁帝室,開皇七年(587)九月驅江陵軍民十餘萬口投奔於陳,為此隋文帝不赦其罪,處以極刑。

湘州爭奪戰
開皇九年(五八九)二月,隋楊素大軍出三峽東下荊門(今屑湖北),遣別將龐暉入湖南略地。南至湘州(今湖南長沙),陳湘州刺史岳陽王陳叔慎詐降,執斬龐暉。於是招合士眾,有兵五千,衡陽太守樊通、武州(今湖南常德)刺史鄔居業皆舉兵助戰。隋任薛胄為湘州刺史,與行軍總管劉仁恩進擊湘州,陳叔慎遣將陳正理、樊通迎戰,兵敗。薛胄乘勝入湘州城,擒陳叔慎。又大破鄔居業,將其擒獲,一併送交秦王楊俊,斬於漢口。

洗夫人奉嶺南附隋
開皇九年(五八九)二月隋滅陳,而嶺南地方尚未歸附。嶺南數郡共推高涼郡(今廣東陽江)太夫人洗氏為主,號聖母,保境安民。隋文帝詔柱國韋洸等安撫嶺外。陳豫章太守徐璒據南康(今屬江西),韋洸等無法入嶺南。晉王楊文廣令陳叔寶遣洗夫人書,諭以國亡,使之歸隋。洗夫人接書集酋領數千人盡日痛哭,遣其孫馮魂帥眾迎韋洸,韋洸擊斬徐璒,入至廣州,說諭嶺南諸州,於是嶺南全歸於隋。表馮魂為儀同三司,冊洗夫人為宋康郡夫人。陳衡州(今湖南衡陽)司馬任環勸都督王勇興兵據嶺南,尋陳皇室子弟立以為帝,王勇不能用,以所部降隋,任環棄官逃竄。於是嶺南悉平。

隋南征大軍班師
隋大軍滅陳,統帥晉王楊廣班師,留王韶鎮石頭城(今江蘇南京)。開皇九年(五八九)三月六日,陳叔寶及其王公百司隨楊廣上路往長安,延綿五百里。四月十八日,隋文帝至驪山(今陝西臨潼),親勞凱鏇之師。大軍凱鏇入長安,獻俘於太廟,陳叔寶及陳朝諸王侯將相以及所攜天文圖籍等在隋鐵騎圍護下跟隨著晉王楊廣和秦王楊俊之後,次第入城。隋文帝坐廣陽門觀看,拜楊廣為太尉,引陳叔寶及陳太子、諸王二十八人,以及司空司馬消難以下官員二百餘人於前,宣詔慰問,又訓斥陳君臣無道,以致亡國。陳叔寶及其群臣愧懼伏地。司馬消難舊與楊堅父楊忠結為兄弟,文帝免其罪。故陳境內民給復(即不納賦稅)十年,其餘州郡免當年租賦。又流陳佞倖都官尚書孔范、散騎常侍王瑳、王儀、御史中丞沈瓘於邊裔,以謝吳、越之人。文帝待陳叔寶甚厚,叔寶竟求得一官號,成天醉酒。陳皇室子弟分置邊州。授陳將相袁憲、江總、蕭摩訶、任忠、周羅睺官爵,並讚揚憲袁忠君志操。對隋南征諸將,也各有獎賞。進楊素爵為越國公,進賀若弼爵宋國公,並賜陳叔寶妹為妾。賀若弼與韓擒虎爭功於文帝前,隋文帝稱二將俱為上勛,進韓擒虎位上柱國。加高熲上柱國,進爵齊國公。高熲讓功於賀若弼,文帝稱善。賜諸將財物三百餘萬段。賀若弼因功位望隆重,兄弟並封郡公,婢妾曳羅綺者數百,時人極稱榮顯。

楊俊任揚州總管
開皇九年(五八九)四月,隋文帝命秦王楊俊為揚州總管四十四州諸軍事,鎮廣陵(今江蘇揚州)。晉王楊廣還并州(今山西太原)。

隋詔毀天下兵仗
開皇九年(五八九)四月二十九日,隋文帝下詔稱天下既平,諸方無事,除毀民間兵器甲杖。

元諧等被誅
樂安公元諧性豪俠,有氣度,少與隋文帝楊堅同學,甚相友愛。及楊堅即皇帝位,元諧累歷顯官。元諧好排詆他人,為眾官所惡。又與上柱國王誼友善,王誼被誅,文帝對元諧開始疏遠。開皇九年(五八九)四月,隋文帝班賜陳叔寶以下陳王侯百官時,元諧諂媚稱請以突厥可汗為侯正,陳叔寶為令史,以顯文帝威德遠被,遭到文帝訓斥。有人上告元諧與從弟開府儀同三司元滂、臨澤侯田鸞、上儀同三司祈緒等謀反,下有司按驗,皆有其詞,文帝大怒,四人並伏誅。元諧,代北門閥,家世貴盛。在隋曾奉詔修律令,領軍西擊吐谷渾,以少勝多,頗有威名,拜寧州刺史,頗有惠政。死時籍沒其家。

隋調整宰相陣營
開皇九年(五八九)閏四月十七日,隋文帝以吏部尚書蘇威為右僕射。六月三日,以荊州總管楊素為納言。時左衛大將軍廣平王楊雄貴寵特盛,與高熲、虞慶則、蘇威並稱“四貴”。楊雄寬容下士,朝野傾屬,文帝惡其得眾,暗中疏忌,不欲楊雄典兵馬。八月一日,以楊雄為司空,實奪其權。楊雄既無職務,於是杜門不通賓客。

隋文帝拒封禪
隋滅陳,招駙突厥,四海一統,百官以為文帝功德無量,朝野皆稱封禪。開皇九年(五八九)七月十五日,隋文帝下詔宣稱:不可以除一小國便謂太平,不可以薄德而封名山,用虛言而幹上帝。今後宜禁絕言封禪事。

隋修定雅樂
隋開皇初,沛國公鄭譯請修正雅樂,文帝詔太常卿牛弘、國子祭酒辛彥之、博士何妥等議,積年不決。龜茲人蘇祗婆善琵琶,北周時隨阿史那皇后入居中國。鄭譯學得其法,推演為十二均、八十四調,以校對太樂所奏音樂,例皆不協。鄭譯又蘇夔古樂十二律定音律,於宮商等七音之外更立一聲,謂應聲,作書宣示朝廷。時人多認為音律久無通者,非鄭、蘇二人一朝可定。何妥等自恥宿儒反不及鄭譯等,故立非議。樂工萬寶常妙通音律,造作樂器,但遭當權者排斥。致隋朝樂律混亂經年。開皇九年(五八九)平定陳朝,獲南朝樂器及樂工,隋文帝命於宮廷演奏,嘆稱為華夏正聲。於是詔太常置清商署掌其事。牛弘又奏請依南朝音律修定雅樂,悉罷北方雜調。十二月,文帝詔牛弘與許善心、姚察、虞世基參定雅樂。

姚察入隋撰梁、陳二代史
開皇九年(五八九),陳吏部尚書姚察因陳亡而入隋,文帝楊堅授為秘書丞,令撰梁、陳二代歷史。姚察,字伯審,吳興(今屬浙江)人。自幼好學,勤苦厲精,以夜繼日。年十三以博學入侍梁東宮,侯景亂梁時歸鄉里,采野菜充飢,而篤學不廢。陳朝立,因好友杜之偉推薦而任著作郎,修撰國史。太建初(五六九)補宣明殿學士,任散騎常侍、通使於周,與長安學子交遊,著《西聘道里記》。回陳後與宰相徐陵修定樂舞。後主時任中書侍郎,又授秘書監,遷吏部尚書。察位居顯要,為官清廉,為人至孝,在陳名聲卓著。入隋後楊堅曾對朝臣說:“久聞姚察學行無比,我平陳唯得此一人”。開皇十三年(五九三)封北絳郡公。大業二年(六零六)卒,年七十四。所著《漢書訓纂》三十卷,《說林》十卷,有《文集》二十卷,並行於世。奉敕所撰梁、陳史雖未畢功,其子姚思廉繼而撰成,是為現今二十四史中的二種。二史多為姚察所撰,其中序、論及紀、傳有未撰者,臨終皆以體例告誡姚思廉,由思廉繼成父業。

李春造安濟橋
隋開皇九年(五八九),建築家李春約於此年在今河北趙縣城南洨河上築建一座單孔大石拱橋。此橋原名安濟橋,通俗大石橋,又稱趙州橋。橋原長五十點八二米,現長六十四點四零米,橋面寬約九米,跨度約三十七點三七米,拱矢高度七點二三米,橋面坡度平緩,類型屬“弓”形坦拱。為便於橋樑排泄洪水,減輕自重,節省材料,增加穩定性,在橋拱兩肩各建有兩個小拱,成為世界上第一座單孔圓弧弓形敞肩式石拱橋,至今仍在起作用,堪稱“奇巧固護,甲於天下”。橋側有四十二塊欄板,上刻龍獸鳥禽浮雕,形態逼真。橋上有四十四根望柱,大多形似竹節,中間幾根上有獅首石雕,靈巧精美。約於公元六零八年竣工(關於安濟橋開工及竣工年代,史載不詳,至今尚未有統一說法)。李春,隋代建築家、雕塑家。唐開元十年(七二五)中書令張嘉貞在《安濟橋銘》中記載:“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其它事跡無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