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74年

公元574年

公元574年為農曆甲午年,屬羊年,為建德三年,陳頊太建六年。

大事記

(圖)羊
1.公元574年周武帝在七次集眾討論三教優劣之後,於五月頒布詔令將佛、道二教一併廢斥。
2.公元574年,發明短影平儀即地平日晷。
3.公元574年,鑄“五行大布”和“永通萬國”。
4.公元574年,寮國首都萬象始建。
5.公元574年,周武帝親自召集沙門道士進行辯論,辯論十分激烈,智炫甚至當場頂撞周武帝。
6.公元574年,北周建德三年,周城縣治移眉城,另設三龍縣,阿育王寺為三龍縣轄區。
7.公元574年,日本聖德太子出生。

出生名人

(圖)聖德天皇聖德天皇
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574.2.7—621.3.20,即敏達天皇3年1月1日—推古天皇30年2月22日),本名上宮廏戶豐聰耳皇子(廏戶皇子うまやど の おうじ、うまやど の みこ),別名為豐聰耳(とよさとみみ、とよとみみ)、上宮王(かみつみやおう)。 是日本飛鳥時代的政治家,推古朝改革推行者。
他的父親是用明天皇,母親是欽明天皇的女兒、穴穗部間人公主。聖德太子本名廄戶皇子,因為相傳他在馬房之前出生。別名為豐聰耳(據說他可以同時聽10個人說話而不會聽誤因而得名字)、上宮王。
大和時代豪族政爭,用明二年蘇我馬子滅物部氏,崇峻五年崇峻天皇遭暗殺,蘇我氏外孫女豐御食炊屋姬即位為推古天皇,由廏戶皇子以皇太子之位輔政。聖德太子輔政後即大力進行改革,即推古改革,並遣使入隋、唐學習中國制度。後推行新政,制定冠位十二階、頒布律法十七條、採用曆法、編修國史、使用天皇名號、興隆佛教。

逝世名人

周宏正
陳太建六年(五七四),學者、詩人周弘正卒。周弘正(四九五至五七四),字思行,祖籍汝南安城(在今河南汝南一帶),仕於陳朝,歷官特進、國子祭酒、大中正。太建五年(五七三)授尚書右僕射,敕侍東宮,講《論語》、《孝經》。皇太子陣叔寶以周弘正朝廷舊臣,德望素重,於是降情屈體,益加敬重。弘正特善玄言,兼明佛典,雖碩學名僧,莫不向其請教。卒官時年七十九歲。諡號為簡子。所著書有《周易講疏》十六卷、《論語疏》十一卷、《老子疏》五卷、《莊子疏》八卷、《孝經疏》二卷,另有文集二十卷。詩作有《答林法師》、《入武關》等。周弘正弟周弘讓,亦為陳朝學者、詩人,今存詩四首,原有文集九卷均佚。

風景名勝

(圖)萬象萬象
萬象
寮國首都萬象始建於公元574年。萬象屬於熱帶氣候類型,終年高溫多雨、樹木長青,在當地語中,“萬象”意為“檀木之城”,就是萬象這個地方曾經生長著茂密的檀木樹林,因為殖民統治時期的過度砍伐,現在的萬象已很少見到檀木樹了。但在萬象市的背面,還有一帶鬱鬱蔥蔥的森林,為萬象築起了一道天然屏障。
萬象是一座幽靜、美麗的城市,市區東西長、南北窄,從空中俯瞰,狀似一彎新月,因此有“月亮之城”的美稱。市區緊緊傍依在湄公河的東岸,由西向東和向北伸展,形成“上”字形,環境幽靜,綠樹成蔭,到處可見寮國國花“占巴花”(雞蛋花)。寬闊的濱河大道--“他德大道”橫貫全市,大道兩旁椰子、香蕉、檳榔、龍眼、鳳尾、洋槐等高低植物交替生長,林蔭蔽日,每年四五月鳳凰樹花盛開,艷紅如火,是萬象最美的街道。瀾滄大道,從舊王宮直通凱鏇門,是萬象最寬的馬路。三森泰街縱貫整個萬象市,是當地的唐人街,為華僑聚集區和商業中心。萬象郊區的居民住房多是用數根長柱支撐起來的、離地面約1米高的木樓和竹樓,這種被稱之為“高腳屋”和“浮腳樓”的建築,是為適應當地熱帶地理環境而設計的,能讓雨水容易傾瀉,易通風納涼,又能減少野獸的侵害。
作為歷史古城,萬象的美還表現在它的古代建築上。由於寮國85%以上的居民都信奉佛教,所以萬象市內到處可見廟宇和寶塔。這些古老的佛寺、精美的佛塔以及精湛的浮雕,集中了寮國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精華,因此,萬象又被稱之為“永珍”,即“廟宇林立的城市”。

文化紀事

周立通道觀
北周建德三年(五七四)六月二十九日,武帝宇文邕令立通道觀,簡選著名和尚、道士誦習《老子》、《莊子》、《周易》等,以統一聖賢之教。又命道士王延於通道觀校讎三洞經圖,凡八十餘卷;王延又作《三洞珠囊》七卷,奏貯於通道觀。
學者周弘正卒
陳太建六年(五七四),學者、詩人周弘正卒。周弘正(四九五至五七四),字思行,祖籍汝南安城(在今河南汝南一帶),仕於陳朝,歷官特進、國子祭酒、大中正。太建五年(五七三)授尚書右僕射,敕侍東宮,講《論語》、《孝經》。皇太子陣叔寶以周弘正朝廷舊臣,德望素重,於是降情屈體,益加敬重。弘正特善玄言,兼明佛典,雖碩學名僧,莫不向其請教。卒官時年七十九歲。諡號為簡子。所著書有《周易講疏》十六卷、《論語疏》十一卷、《老子疏》五卷、《莊子疏》八卷、《孝經疏》二卷,另有文集二十卷。詩作有《答林法師》、《入武關》等。周弘正弟周弘讓,亦為陳朝學者、詩人,今存詩四首,原有文集九卷均佚。

雜譚逸事

(圖)周武帝周武帝

北齊南安王高思好反
北齊朔州(今山西朔縣)行台南安王高思好驍勇,深得邊鎮軍民之心。思好本高氏養子,後主高緯使嬖臣斫骨光弁至州,對思好無禮。思好怒不可遏,稱“除君側之惡”舉兵反,進軍陽曲(今山西汾陽縣),自號大丞相。晉陽武衛將軍趙海猝不及奏,矯詔發兵拒戰,後主聞變亦使尚書令唐邕馳援晉陽(今山西太原)。武平五年(五七四)二月十一日,後主勒兵繼進。未至而高思好軍敗,投水死,其部下二千人終不降,全部被劉桃枝圍殺。十七日,後主高緯還都鄴城(今河北磁縣南)。二十四日,以唐邕錄尚書事。

叱奴太后殂
周建德三年(五七四)二月,皇太后叱奴氏病重。三月,周武帝還長安。十三日,太后病故,武帝宇文邕倚廬居喪,朝夕少食,累旬乃止,命皇太子總理庶政。有人譖毀齊王宇文憲飲食酒肉,武帝以其非太后所生,不加罪。四月二十四日,北齊遣侍中薛孤康買吊於周,並參加會葬。盛大的葬禮於五月一日舉行,武帝赤腳步行至太后下葬的永固陵,申言守喪三年。

齊後主荒政
齊後主高緯荒於政事,於後宮耗費鉅萬金錢。其先為胡後製作珠裙袴,所費驚人,卻為火所焚。武平五年(五七四)四月,又為穆後再制一件,遣胡商攜錦彩三萬,與弔唁叱奴太后的使者一道往北周採買珠寶,周人不賣。後主竟令國人自造。不久穆後寵衰,其侍婢馮小憐得寵幸,拜為淑妃,後主與之坐同席,出並馬,誓同生死,將國家政事置於腦後。

周武帝滅佛
北周建德三年(五七四)五月,武帝宇文邕下令禁斷佛、道二教,凡二教經典、造像盡行毀除,罷沙門、道士令其還俗。並禁諸淫祀。滅佛是周武帝推行改革,富國強兵的一項措施。時北周寺院約萬餘,僧侶人數約一百萬,占國家編戶的十分之一左右,他們不合國家納稅,在災年寺院還利用人民的饑饉放高利貸,加深階級矛盾和北周政權的危機。周武帝志欲滅北齊,於是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把近百萬僧侶和佛圖戶編為均田農民;壯者編為軍隊;把大量寺產充作伐齊的軍資,使租調年增,兵師日盛。

周鑄大錢
北周建德三年(五七四)六月二十三日,因商品經濟恢復發展,貸幣不夠用,周更鑄五行大布錢,一以當十,與武成二年(五六0)所鑄布泉並行於市。

周衛王宇文直謀反
北周建德三年(五七四)七月,武帝往雲陽(今陝西涇陽西北),衛國公宇文直對武帝積怨巳久,乘帝在外興兵作亂。長安留守長孫覽逃奔雲陽,尉遲運緊閉宮門不讓宇文直入宮,並擊敗其兵。宇文直逃奔荊州(今湖北江陵)。八月被擒,廢為庶人,不久被殺。宇文直乃武帝宇文邕同母弟。

周遣楊尚希、盧愷聘陳
陳太建六年(五七四)十月,北周遣御正楊尚希、禮部盧愷聘於陳朝。

王鞅起義
北周建德三年(五七四)十月,始州(今四川劍閣)民王鞅起義,不久即為北周大將軍鄭恪擊敗。

孔奐為吏部尚書
陳太建六年(五七四)十二月,吏部尚書王瑒遷右僕射,以度支尚書孔奐為吏部尚書,主官吏考績黜陟,時值北伐成功,淮泗收復,諸將吏功賞紛紜,孔奐識鑒精明,不受請託,論功行賞,事無礙滯,人皆誠服歡喜,並受到陳宣帝的賞識。

陳沙門智周等往西域求經
陳太建六年(五七四),沙門智周寶暹、道邃、僧曇等十一人往西方求佛經。智周等往返共七年,凡獲梵本二百六十部,隋代所出佛教經論原本,多出智周、寶暹等所賚歸者。今敦煌出土寫本文書中尚有智周所撰《大乘入道次第章》二卷。智周,號圓朗,俗姓趙,生於梁太平元年(五五六),卒於唐武德五年(六二二),年六十七歲。

天龍山石窟鑿成
武平五年(五七四),北齊所造天龍山(今山西太原)石窟成。又多造石像碑象。中原佛教碑象開鑿,以北齊此時為最盛,石質堅美,軀象高大,佛象中以華嚴之盧舍那相最多,且多印度本土所無之新方式。

山東“四山摩崖”開鑿
北齊武平五年(五七四),山東“四山摩崖”——鄒縣鐵山摩崖、崗山摩崖、尖山摩崖、葛山摩崖開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