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柳

插柳

插柳是一種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基本信息

簡介

清明節插柳的習俗,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這三種說法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都相信柳枝具有靈性,可以避邪。

傳說

(圖)插柳插柳

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蕩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 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由來

(圖)插柳插柳

每年4月4日或5日,是中國三大冥節之一——清明。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 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蕩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

清明節作為我國傳統的祭祖節日,歷來為國人所重視;它還是24節氣之中的重要一節,自古就有很多風俗習慣。

清明節戴柳、插柳的習俗,流傳已久。在山東、河南等中原地區,清明節不插柳戴柳已經成為了禁忌。山東、河南等地民諺素有“清明不戴柳,死了變豬狗”、“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等之說。關於清明節插柳的習俗來歷有好多不同的版本。

第一種,清明插柳、戴柳是為了紀念介子推。這種說法流傳最廣。

此風俗與寒食、禁菸火有關。由晉文公重耳祭奠介子推,號令家家插柳禁菸火的故事傳說而來。相傳,2600多年前,介子推“割股奉君、逸祿不仕、攜母隱山、焚林俱死”。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子推的忠誠,並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子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掛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第二種說法: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

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

第三種說法:插柳、戴柳其實有驅邪避煞、消災解禍的作用。

中國人將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節”。清明節正是百鬼出沒頻頻、索討多多的時節。受佛教的影響,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清明既然是鬼節,清明上墳祭掃,既要拜祭祖先,又要防止鬼祟的侵擾。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鬼邪。

漢人風俗

(圖)插柳插柳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詩詞選錄

(圖)插柳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一向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濕雨。
或是風狂雨恣,或是和風細雨,從清晨開始,至黃昏之際,
在煙雨瀰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
總有頂風冒雨,點綴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掃墓人;
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一二個孤影,跚跚獨行。

遠山隱在雲霧裡,近樹籠在孤煙前,
小橋流水,愁鴉悲啼,雨洗清秋,風吹哀愁,
唯見煙雨一片蒼茫,不見人家與炊煙。

好一個傷感寂寥的行旅,好一個淒迷彷徨的畫面。
抬頭偶望,墓地黯然見:
百墳拱起,千碑林立;煙雨朦朦,青草何離離。
一片荒涼,一片淒迷,一片死寂!

山孤煙霧薄,樹小雨聲稀!
風飄飄,雨瀟瀟,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銷魂,何處暗香盈袖?

拔淨一片亂草,擺下幾杯冷酒,燒上一把紙錢
風雨愁煞人,杯土帶愁,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
唯有心底彌滿幽幽的愁緒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長已矣,存者永懷悲!音容笑貌,歷歷在目,
諄諄教誨,猶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
隨緣到天涯,念千里孤墳何處話淒涼?


其他含義

插柳辟邪“插柳”“折柳”有三重含義:一表惜別,因楊柳飄悠,似有依戀之情。《詩經·採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和無名氏《送別詩》中"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的句子,表示的就是這個意思。二表挽留,因“柳”與“留”諧音,送客以柳枝表示挽留之意。漢代文物專著《三橫黃圖》上有關“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的記述和唐代詩人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詩中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即是此意。三表祝願,因柳遇水土就能生存,"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故藉此祝願客人隨遇而安。清代褚人獲的《堅瓠廣集》上明確解釋說:"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折於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願耳"。

藥用價值

種柳、愛柳之風又與柳對人類健康的貢獻是緊密相連的。侵害人體的各種疾病,好比神話傳說中的妖魔鬼怪,而柳有治病之功,可把"妖魔嚇走"。柳枝苦而寒,《本草綱目》說它"煎服,治黃疸、白濁;酒煮,熨諸痛腫,去風,止痛消腫"。《日華子本草》說它"可消食"。《得配本草》說它"去風熱,除濕痹"。如小便滴瀝而下,混濁不清,可用柳枝30克、甘草10克煎湯飲之;瘡腫疔毒,可用柳枝熬膏塗之;牙齦腫痛,可用柳枝、槐白皮、白楊皮各30克水煎去渣,熱含冷吐。現代有用柳枝治療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傳染性肝炎和燒燙傷的,臨床報導均有良好效果。
柳葉清熱,透疹,利尿,解毒,是治療痧疹透發不暢、白濁、疔瘡癤腫、乳腺炎、甲狀腺腫、丹毒、燙傷、牙痛的良藥。有用柳葉製劑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肺炎、癤腫、膀胱炎、化膿性腮腺炎、乳腺炎、咽喉炎等各種感染120例的,治癒率達89.1%。柳葉中的含碘量高於一般食物的數千倍,每100克中可高達1000微克,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可謂廉價特效藥。
柳花有祛風、利濕、止血、散瘀之長,善於治療風水、黃疸咯血、吐血、便血、血淋、婦女經閉、齒痛諸疾。如治婦女發熱閉經,可用柳花6克,水研汁服下;治各種出血證,用柳花30克,火燒存性,用葡萄煎湯沖服;治濕熱黃疸,以柳花代茶常飲。
柳根,亦叫"柳須",可利水通淋,祛風除濕。用水柳須燒後存性,以麻油調塗,可治黃水瘡;用柳須90克、皮硝10克煎湯裝一圓桶內,熏洗肚門,能療痔瘡;用柳須20克,豬肉90克,共同煎煮,至肉爛後食肉喝湯,治療風火牙痛;用紅柳須15克,甜酒一杯煮服,可止婦人血崩
柳絮柳白皮也都作為藥用。前者止血、祛濕、潰癰,以治療吐血、濕痹、膝痛、癰腫膿成不出或腫痛不潰、創傷出血;後者祛風利濕,消腫止痛,以治療風濕骨痛、風腫瘙癢、黃疸、淋濁、乳癰、牙痛和湯火燙傷。

相關報導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