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丸

白芥丸

方劑別名:消枳丸、連羅丸

藥物組成:白芥子1兩半,蘿蔔子1兩半,山梔1兩,川芎1兩,三棱1兩,莪術1兩,桃仁1兩,香附1兩,山楂1兩,神曲1兩,青皮5錢,黃連1兩半(一半用吳萸水炒,一半用益智仁水炒)。

處方來源:《醫學入門》卷七。

方劑主治:男婦食積死血,痰積成塊在兩脅,動作腹鳴,嘈雜眩暈,身熱時作時止。

白芥丸白芥
方劑別名:消枳丸、連羅丸

藥物組成:白芥子1兩半,蘿蔔子1兩半,山梔1兩,川芎1兩,三棱1兩,莪術1兩,桃仁1兩,香附1兩,山楂1兩,神曲1兩,青皮5錢,黃連1兩半(一半用吳萸水炒,一半用益智仁水炒)。

處方來源:《醫學入門》卷七。

方劑主治:男婦食積死血,痰積成塊在兩脅,動作腹鳴,嘈雜眩暈,身熱時作時止。

主要成分

白芥丸白芥子
【成分名】白芥子

【英文名】WhiteMustardSeed

【拉丁名】SemenSinapisAlbae

【別名】辣菜子

【名稱考證】白芥子(《唐本草》),辣菜子(《中藥志》)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十字花科

【藥用部位】白芥的種子。

【採集】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乾後,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藥材】種子呈圓球形,直徑1.1~2.5毫米,較黃芥子為大。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光滑。在擴大鏡下觀察,可見細微的網紋及一暗色小點狀的種臍。種皮脆薄易壓碎,剝去後有薄膜狀的胚乳粘著於種皮內表面。胚黃白色,袖質,二子葉相疊,並於中脈處折起呈馬鞍狀,胚根亦折轉而藏於其間。氣無,味先覺油樣而後微酸,繼感辛辣。以個大、飽滿、色白、純淨者為佳。主產安徽河南山東四川河北陝西山西等地。以安徽、河南產量為大。

【化學成分】白芥子含白芥子甙(Sinalbin)、芥子鹼(Sina-pine)、芥子酶(Myrosin)、脂肪蛋白質及粘液質。白芥子甙經芥子酶水解,產生異硫氰酸對羥基苄酯(p一Hydroxy-benzylisothiocynate)(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鹼(Sina-pinebisulfate)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鹼經鹼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膽鹼。尚含4-羥基苯甲醯膽鹼(4-hydroxybenzoyl-choline)及4-羥基苯甲胺(4-hydroxybenzylamine)。白芥子甙以芥子酶水解,生成異硫氰酸對羥基苄酯(p-hydroxybenzylisothiocyanate)、重硫酸芥子鹼(sinapinebisulphate)及葡萄糖;芥子鹼在鹼性深液中進一步分解為芥子酸(sinapicacid)和膽鹼。異硫氰酸對羥基苄酯在鹼性溶液中極不穩定,分解為對羥其苄醇(p-hydroxybenzylalcohol)和硫代氰酸根。

【炮製】炒白芥子:原藥簸盡雜質,炒至深黃色,微有香氣即得。

【性味】辛,溫。

①《品匯精要》:味辛,性溫,無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辛,熱。

③《本經逢原》:辛,溫,微毒。

【歸經】入肺、胃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胃二經。

②《本草新編》:入、肺、與包絡之經。

【功效】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治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痹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

①《別錄》:發汗,主胸膈痰冷上氣,面口黃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陶弘景:御惡氣暴風,毒腫流四肢疼痛。|

③孫思邀:治咳嗽胸脅支滿,上氣多唾者,每日溫酒吞下七粒。

④《醫學入門》: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氣,中風不語,面目色黃,安五臟,止夜多小便。又治撲損瘀血。

⑤《綱目》: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

⑥《現代實用中藥》:搗爛如泥,外用作皮膚刺激引赤藥。

⑦《藥材資料彙編》:功能暖胃,增進食慾,並可為中毒後之催吐劑。

⑧《東北藥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劑。

【宜忌】肺虛咳嗽、陰虛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經疏》:肺經有熱,與夫陰虛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

②《本經逢原》:多食昏目、泄氣、傷精。

【相關選方】

①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紫蘇子、白芥子、蘿蔔子。上三味各洗淨,微炒,擊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為君,余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

②治風濕涎痰,結成痞塊:外用白芥子為末,凋敷患上。內用白芥子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錢,清晨參棗湯下。(《方脈正宗》)

③治翻胃,吐食上氣,及羸弱不欲動:白芥子,曬乾,為末,酒服方寸匕。(《普濟方》)

④治傷寒後,肺中風冷,失音不語: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熱,帶熱包裹熨項頸周延,冷則易之。(《聖濟總錄》芥子酒熨方)

⑤治臂痛牽引背胛,或輟或作,由榮衛循行失度,痰滯經絡,或似癱瘓:真白芥子、鱉子各三兩(麩炒),沒藥(另研)、桂心、木香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溫下。(《婦人良方》白芥子散)

⑥治風濕腳氣腫疼無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鱉子(去殼)、白膠香各一兩,胡桃五枚(去殼)。上六味,一處搗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處。(《聖濟總錄》芥子膏)

⑦治腫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調塗之。(《瀕湖集簡方》)

⑧治小兒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調,攤膏貼之,以平為期。(《本草權度》)⑨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羅、芸薹子各一兩。搗細羅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邊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邊,即吹左鼻中,仍先淨洗鼻中,吹藥。(《聖惠方》白芥子吹鼻散)

【臨床套用】

①治療慢性氣管炎用10%或20%的白芥於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次選2~3穴,每穴注射0.5~1毫升,每日1次,7~10天為一療程。一個療程結束後休息3~4天。再行第二個療程。取穴:喘息型以膻中、定喘、肺俞、天突為主,單純型以天突、中腑、肺俞為主。交替套用。149例患者經1~2療程,其中單純型70例,臨床治癒10例,顯效19例,好轉24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為75.7%;喘息型79例,臨床治癒11例,顯效29例,好轉27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84.9%。另據157例哮喘型患者的觀察結果,有效率為75.8%,顯效率為35%。本藥對慢性氣管炎主要症狀和體徵的消減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從見效的快慢和好轉的程度來看,以平喘作用較好,多數患者治療後痰易吐出,隨之氣喘明顯減輕,以後咳嗽逐步減輕,但無明顯消炎作用。

②治療膝部腫痛取白芥子(或黑色芥菜子)2兩研末,用燒酒或黃酒調成糊狀,包敷患處,幹了就換,以局部發泡為度。

清熱瀉火

白芥丸山梔
【成分名】山梔

【藥用】本品為茜草科梔子樹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心、肝、肺、胃經。|

【功效】清熱瀉火,涼解毒。

【臨床套用】

1.用於熱病發熱,心煩不寧等症。梔子善能瀉火泄熱而除煩。在外感熱病的氣分症初期,見有發熱、胸悶、心煩等症,可用梔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熱、除煩解郁。如屬一切實熱火症而見高熱煩燥、神昏譫語等症,可用本品配黃連等瀉火而清邪熱。

2.用於熱毒、實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腫痛和瘡瘍腫毒等症。山梔又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作用,用治血熱妄行,常與生地側柏葉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腫痛,可與菊花、石決明等配伍;治瘡瘍腫毒,可與黃連銀花連翹等同用。此外,本品又能泄熱利濕,可用於濕熱郁頡所致的黃疸、面目皮膚發黃、疲倦、飲食減少等症,常與黃柏、茵陳蒿等同用。又用生梔子研末,與麵粉、黃酒調服,有消腫活絡的作用,可用於跌仆損傷、扭挫傷、皮膚青腫疼痛等症,為民間常用的“吊筋藥”,尤其適用於四肢關節附近的肌肉、肌腱損傷。

【處方用名】炒山梔、焦山梔、黑山梔(炒至外皮呈黑色,用於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生山梔(生用,清熱瀉火之力較強)。

【按語】

1.梔子,一名山梔,輕清上行,能瀉肺火,去肌表熱,在外感熱病、表里有熱之際,能起雙解的作用;本品苦寒泄降,又能泄三焦火,涼血清心熱,可用於熱病心煩;血熱妄行及熱淋尿血等症。故山梔既能清氣分熱,又能清血分熱。至於泄熱利濕,可用治黃疸,也是它的特長。

2.本品配黃芩,能瀉肺火;再加淡豆豉,能雙解表里之熱,配以黃芩,能瀉三焦火、清心熱;配以生地、丹皮,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妄行、吐衄尿血;配以黃柏、茵陳,能清熱利濕,治濕熱黃疸。

3.過去在臨床套用方面有山梔皮去肌表熱、山梔仁清心熱的用法,現在上海地區已予簡化,均用整個梔子,不再分梔皮、梔仁。

【方劑舉例】

梔子大黃湯《金匱要略》:梔子、大黃枳實、豆豉治酒疸,心中懊或熱痛。

《本草綱目》:梔子釋名木丹、越桃、鮮支。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

1、鼻血。用山梔子燒灰吹入鼻中。屢試皆效。

2、小便不通。用梔子仁十四個、獨頭蒜一個、鹽少許,俁搗爛貼臍上及陰囊,過一會即通。

3、血淋澀痛。用生梔子不、滑石等分,湯送服。

4、下瀉鮮血。用梔子仁燒灰,水送服一匙。

5、熱毒血痢。用梔子十四枚,去皮,搗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療效顯著。亦可用水煎服。

6、臨產下簡。用梔子燒過。研為末,湯送服三錢。若上焦熱,則連殼用。

7、熱水腫。

白芥丸山梔
用梔子燒過,研為末,米湯送服三錢。若上焦熱。則連殼用。

8、霍亂轉筋,心腹脹滿,吐瀉不得。用梔子十幾枚,燒過,研為末,熟酒送服。

9、胃脘火痛。用大梔子七枚(或九枚)炒焦,加水一碗,煎至七成,加入生薑汁飲下,痛立止。如此病是復發,還要加服玄明粉一錢,才能止痛。

10、熱病食勞復(按:指熱病之後因飲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舊病復發)。用梔子三十枚,加三升,煎取一升服下。須出微汗為好。

11、小兒狂躁(蓄熱在下,身熱狂躁,昏迷不食)。用梔子仁七枚、豆豉五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12、眼來秘。用山梔子七個,鑽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黃三錢,溫服。

13、風痰頭痛。用梔子末和蜜濃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14、火焰丹毒。用梔子搗爛和水塗搽。

15、眉中練癬。用梔子燒過,研為末,調油敷塗。

16、傷折腫痛。用梔子、白面同搗爛,敷塗痛處,甚效。

17、湯燙火燒。用梔子末和雞蛋清調濃敷塗。

行氣開郁

白芥丸川芎
【成分名】川芎(《湯液本草》)

【拼音名】Chuanxiong

【英文名】RHIZOMACHIUANXIONG

【異名】山鞠窮(《左傳》),芎藭(《本經》),香果(《吳普本草》),胡藭(《別錄》),馬銜芎藭(陶弘景),雀腦芎,京芎(《本草圖經》),貫芎((珍珠囊》),撫芎(《丹溪心法》),台芎(《本草蒙筌》),西芎(《綱目》)。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莖。

【植物形態】川芎多年生草本。地下莖呈不整齊的結節狀拳形團塊。莖直立,圓柱形,中空,表面有縱直溝紋。
葉互生,2~3回單數羽狀複葉,小葉3~5對,邊緣又作不等齊的羽狀全裂或深裂,裂片先端漸尖,兩面無毛,僅脈上有短柔毛;葉柄長9~17厘米,基部成鞘抱莖。復傘形花序生於分枝頂端,有短柔毛;總苞和小總苞片線形;花小,白色;萼片5,線形,有短柔毛;花瓣5,橢圓形,先端全緣,而中央有短尖突起,向內彎曲;雄蕊5,與花瓣互生,花葯橢圓形,2室,縱裂,花絲細軟,伸出於花瓣外;雌蕊子房下位,2室,花柱2。雙懸果卵形。分布四川貴州雲南一帶,多為栽培。本植物的苗葉(蘼蕪)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平原栽培者以小滿後4~5天收採為佳,地栽培者多在8~9月採收。將根莖挖出,除淨莖葉及泥沙,洗淨,曬乾或烘乾,再用撞籠撞去鬚根。

【藥材】根莖呈不整齊結節狀拳形團塊,長4~8厘米,直徑4~6厘米。表面深黃棕色,有明顯結節狀起伏輪節上側有很多圓形或卵圓形的痕,直徑5~15毫米,作凹窪狀,下側及輪節上有眾多根痕,作小瘤狀隆起。質堅實,斷面類黃色,形成層呈明顯環狀,隨處散有黃色小油點。有特異清香氣味苦。主產四川(灌縣、崇慶)。雲南亦產,稱作雲芎。

【炮製】川芎:揀去雜質,分開大、小個,用水浸泡,曬晾,悶潤後切片,乾燥。酒川芎:取川芎片用黃酒噴灑均勻,稍悶,置鍋內炒至微焦為度,取出放涼(每川芎片100斤,用黃酒12斤8兩)。

【鑑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10餘列細胞。皮層狹窄,散有根跡維管束,其形成層明顯。韌皮部寬廣。形成層環波狀或不規則多角形。木質部導管多角形或類圓形,大多單列或排成V形,偶有木纖維束。髓部較大。薄壁組織中散有多數油室,類圓形、橢圓形或形狀不規則,淡黃棕色,靠近形成層的油室小,向外漸大;薄壁細胞富含澱粉粒,有的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晶體,呈類圓形團塊或類簇晶狀。粉末淡黃棕色或灰棕色。澱粉粒較多,單粒橢圓形、長圓形、類圓形、卵圓形或腎形,直徑5~16μm,長約21μm,臍點點狀、長縫狀或人狀;偶見復粒,由2~4分粒組成。草酸鈣晶體存在於薄壁細胞中,

白芥丸川芎
呈類圓形團塊或類簇晶狀,直徑10~25μm木栓細胞深黃棕色常多層重疊,表面觀呈多角形,壁薄。油室多己破碎,偶可見油室碎片,分泌細胞壁薄,含有較多的油滴。導管主為螺紋導管,亦有網紋及梯紋導管,直徑14~50μm,有的螺紋導管增厚壁互相聯結,似網狀螺紋導管。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5ml,放置10小時,時時振搖,靜置,取上清液1ml,揮乾後,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再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與氫氧化鉀的甲醇飽和溶液2滴,顯紅紫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揮乾,殘渣加醋酸乙酯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川芎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2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螢光斑點。

【性味】辛,溫。

①《本經》:味辛,溫。

②《吳普本草》:黃帝、岐伯、雷公:辛,無毒,香。扁鵲:酸,無毒。李氏:生溫,熟寒。

③《唐本草》:味苦辛。

④《本草正》:味辛微甘,氣溫。

【歸經】入肝、膽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足厥陰經、少陽經。

②《藥品化義》:入肝、脾、三焦三經。

【功效】行氣開郁,法風燥濕,活血止痛。治風冷頭痛鏇暈,脅痛腹疼,寒痹筋攣,經閉,難產,產後瘀阻塊痛,癰疽瘡瘍。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扑腫痛,頭痛,風濕痹痛。

①《本經》: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創,婦人血閉無子。

②《別錄》:除腦中冷動,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內寒。

③陶弘景:齒根出血者,含之多瘥。

④《藥性論》:治腰腳軟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內冷痛。

⑤《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眾脈,破癥結宿血,養新血,長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瘺,腦癰發背,瘰癧癭贅,瘡疥,及排膿消瘀血。

⑥《醫學啟源》:補血,治血虛頭痛。

⑦王好古:搜肝氣,補肝血,潤肝燥,補風虛。

⑧《綱目》: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郁。

【宜忌】陰虛火旺,上盛下虛及氣弱之人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白芷為之使。惡黃連

②《品匯精要》:久服則走散真氣。

③《本草蒙筌》:惡黃芪、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黃連。反藜蘆

④《本草經疏》:凡病人上盛下虛,虛火炎上,嘔吐咳嗽,自汗、易汗、盜汗,咽乾口燥,發熱作渴煩躁,法並忌之。

⑤《本草從新》:氣升痰喘不宜用。

⑥《得配本草》:火劇中滿,脾虛食少,火郁頭痛皆禁用。

【選方】

①治諸風上攻,

白芥丸川芎
頭目昏重,偏正頭痛,鼻塞聲重,傷風壯熱,肢體煩疼,肌肉蠕動,膈熱痰盛,婦人血風攻疰,太陽穴疼,及感風氣:薄荷葉(不見火)八兩,川芎、荊芥(去梗)各四兩,香附孑(炒)八兩(別本作細辛去蘆一兩),防風(去蘆)一兩半,白芷、羌活甘草(爁)各二兩;上藥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茶清調下,常服頭目清。(《局方》川芎茶調散)

②治偏頭疼:京芎細銼,酒浸服之。(《斗門方》)

③治首風鏇暈,眩急,外合陽氣,風寒相搏,胃膈痰飲,偏正頭疼,身拘倦:川芎一斤,天麻四兩。上為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下,食後。(《宣明論方》川芎丸)

④治風熱頭痛:川芎一錢,茶葉二錢。水一鍾,煎五分,食前熱服。(《簡便單方》)

⑤治妊娠腹中痛(胞阻):芎勞二兩,阿膠二兩,甘草二兩,艾葉三兩,當歸三兩,芍藥四兩,乾地黃六兩。右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渣,納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金匱要略》膠艾湯)

⑥治婦人妊孕五七月,因事築磕著胎,或子死腹中,惡露下,疼痛不止,口噤欲,用此藥探之,若不損則痛止,子母俱安,若胎損立便逐下:當歸六兩(洗,去,切,焙乾,秤)、川芎四兩(洗)。上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令泣泣乾,酒一大盞,止一沸,去渣,溫服,口噤灌之,如人行五、七里再進,不過三服便生。(《本事方》佛手歌)

⑦治產後血暈:當歸一兩,川芎五錢,荊芥穗(炒黑)二錢。水煎服。(《奇方類編》)

⑧治產後心腹痛:川芎(洗,銼)、桂心(不見火,銼)、木香(銼,懷乾)、當歸(去蘆須,洗,銼,焙)、桃仁(去皮、尖並雙仁,炒黃)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如不欲飲酒,即用水一盞,藥末二錢,煎至七分,帶熱服。(《衛生家寶方》川芎散)

⑨治新產塊痛:當歸八錢,川芎三錢,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黑姜五分,炙草五分.用黃酒、童便各半煎服。(《傅青主男女科》生化湯)

⑩治小兒腦熱,好閉目,太陽痛或目赤腫:川芎、薄荷朴硝各二錢,為末,以少許吹鼻中。(《全幼心鑒》)

停痰宿飲

白芥丸香附
【成分名】香附

【異名】雀頭香(《江表傳》),莎草根(《別錄》),香附子(《唐本草》),雷公頭(《綱目》),香附米(《本草求真》),豬通草茹(《陸川本草》),三棱草根(《中藥志》),苦羌頭(《中藥材手冊》)。

【來源】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莖。植物形態詳莎草條。

【採集】春、夏、秋三季均可采,一般在秋季挖取根莖,用火燎去鬚根及鱗葉,入沸水中片刻,或放蒸籠中蒸透取出曬乾。再放入竹籠中來回撞擦;用竹篩去淨灰屑及鬚毛,即成光香附。亦有不經火燎,即將根莖裝入麻袋撞擦後曬乾者。也有用石碾碾去毛皮,稱為香附米。

【藥材】乾燥根莖多呈紡錘形,有時略彎曲。長1.5~4.5厘米,直徑5~10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縱皺紋及數個隆起的環節,節上有棕色毛狀鱗片及殘留的根痕;去淨毛須者,則外表光滑,環節不明顯。質堅硬,經過蒸煮者斷面色棕黃而微紫紅,顯角質性;生曬者斷面色白而顯粉性,周邊與中心分層明顯,中心色略深。氣芳香,味微苦。以個大、色棕褥、質堅實、香氣濃者為佳。主產山東、浙江湖南河南。其他地區亦多有生產。
其中山東產者稱東香附,浙江產者稱南香附,品質較佳。

【化學成分】含葡萄糖8.3~9.1%、果糖1.0~1.7%,澱粉40~41.1%、揮髮油0.65~1.4%。揮髮油中含:β-蒎烯、莰烯、1,8-桉葉素、檸檬烯、對-聚傘花素、香附子烯、芹子三烯、β-芹子烯、α-香附酮、β-香附酮、綠葉萜烯酮、α-及β-莎草醇、香附醇、異香附醇、環氧莎草薁、香附醇酮、莎草薁酮、考布松及異考布松。根部含有抑制某些真菌發育的物質。

【藥理作用】

①對子宮的作用香附子(購自南京,據說產於廣東)5%流浸膏,能抑制豚鼠、家等離體子宮(已孕及未孕)的收縮,對子宮肌張力的弛緩作用,與當歸流浸膏相似,但效力較弱。香附所含的油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

②鎮痛作用用小鼠電盤刺激法,香附子(采自貴陽)20%醇提取物0.5毫升/20克體重皮下注射,能明顯提高小鼠痛閾。

③抗菌作用塊根有抗菌作用,其提取物對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炮製】生香附:揀去雜質,碾成碎粒,簸去細毛及細末。制香附:將碾碎之香附放入缸內,用黃酒及米醋拌勻。再用砂糖,加水適量炒烊,然後將香附倒入鍋內,與砂糖水充分混合,炒乾。(每香附粒100斤,用黃酒、米醋各20斤,砂糖6斤)四制香附:取淨香附用米醋、童便、黃酒、煉蜜(加開水烊化),充分拌炒至乾透取出。(每生香附100斤,用米醋、黃酒、童便各12.5斤,煉蜜6斤)醋香附:取淨香附粒,加醋拌勻,悶一宿,置鍋內炒至微黃色,取出晾乾。(每香附粒100斤,用醋20斤)香附炭:取淨香附,置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黃色,但須存性,噴淋清水,取出曬乾。《雷公炮炙論》:採得香附,陰乾,於石臼中搗,勿令犯,用之切忌。

【性味】辛微苦甘,平。

①《別錄》:味甘,微寒,無毒。

②《本草衍義》:味苦。

③《滇南本草》:性微溫,味辛。

④《綱目》:氣平,味辛微苦微甘。

【歸經】入肝、三焦經。

①《綱目》:手足默陰、手少陽,兼行十二經、八氣分。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經。

【功用主治】理氣解郁,止痛調經。治肝胃不和,氣鬱不舒,胸腹脅肋脹痛,痰飲痞滿,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1)理氣解郁:用於肝氣鬱結之胸脅及胃腹脹痛。配柴胡、青皮治胸脅痛。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

(2)調經止痛:用於肝氣鬱結之月經不調、小腹脹痛。配艾葉治寒凝氣滯之行經腹痛。

①《別錄》: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長須

②《唐本草》:大下氣,除胸腹中熱。

③《醫學啟源》:快氣。

④李杲:治一切氣,並霍亂吐瀉腹痛,腎氣,膀胱冷,消食下氣。

⑤《湯液本草》:治崩漏。

⑥《滇南本草》:調血中之氣,開郁,寬中,消食,止嘔吐。

⑦《綱目》:散時氣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跗腫,腹脹,腳氣,止心腹、肢體、頭、目、齒、耳諸痛,癰疽瘡瘍,吐血,下血,尿血,婦人崩漏帶下,月候不調,胎前產後百病。

【宜忌】凡氣虛無滯、陰虛血熱者忌服,

①《綱目》:得童子小便、醋、芎藭、蒼朮良。

②《本草經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熱也,法當涼血,禁用此藥。

③《本草匯言》:獨用、多用、久用,耗氣損血。

【選方】

(1)治-切氣疾心腹脹滿,胸膈噎塞,噫氣吞酸,胃中痰逆嘔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飲食:香附子(炒,去毛)三十二兩,縮砂仁八兩,甘草(爁)四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用鹽湯點下。(《局方》快氣湯)

(2)治心腹刺痛,調中快氣:烏藥(去心)十兩,甘草(炒)一兩,香附子(去皮毛,焙乾)二十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人鹽少許,或不著鹽,沸湯點服。(《局方》小烏沉湯)

(3)治心氣痛、腹痛、少腹痛、血氣痛不可忍者:香附子二兩,蘄艾葉半兩。以醋湯同煮熟,去艾,炒為末,米醋糊為丸梧子大。每白湯服五十丸。(《瀕湖集簡方》)

(4)解諸郁:蒼朮、香附、撫芎、神曲、梔子各等分。為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丹溪心法》越鞠丸)

(5)治停痰宿飲,風氣上攻,胸膈不利:香附(皂莢水漫)、半夏各一兩,白礬末半兩。薑汁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隨時下。(《仁存堂經驗方》)

(6)治偏正頭痛:川芎二兩,香附子(炒)四兩。上為末。以茶調服,得臘茶清尤好。(《澹寮方》)

(7)治吐血:童便調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丹溪治法心要》)

(8)治小便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湯。

白芥丸香附
先服香附湯三、五呷,後服地榆湯至盡,未效再服。(《全生指迷方》)

(9)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子(去皮毛,略炒)為末。每服二錢,清米飲調下。(《本事方》)

(10)治肛門脫出:香附子、荊芥穗等分。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數沸,淋。(《三因方》香荊散)

(11)治老小痃癖往來疼痛:香附、南星等分。為末,薑汁糊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二、三十丸。(《聖惠方》)

(12)治頹疝脹痛及小腸氣:香附末二錢,海藻一錢。煎酒空心調下,並食海藻。(《瀕湖集簡方》)

(13)安胎:香附子,炒,去毛,為細末,濃煎紫蘇湯調下一錢。(《中藏經》鐵罩散)

(14)治元髒虛冷,月侯不調,頭眩,少食,渾身寒熱,腹中急痛,赤白帶下,心怔氣悶,血中虛寒,胎氣不固:香附半斤。醋煮,焙為末,醋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婦人良方》醋附丸)

(15)治瘰癧流注腫塊,或風寒襲於經絡,結腫或痛:香附為末,酒和,量大小,做餅覆患處,以熱熨斗熨之。未成者內消,已成者自潰。若風寒濕毒,宜用薑汁作餅。(《外科發揮》)

(16)治乳癰,一切癰腫:香附(細末)一兩,麝香二分。上二昧研勻,以蒲公英二兩,煎酒去渣,以酒調藥。熱敷患處。(《醫學心悟》香附餅)

(17)治耳卒聾閉:香附子(瓦炒)研末,蘿蔔子煎湯,早夜各服二錢,忌鐵器。(《衛生易簡方》)

(18)治聤耳出汁:香附末,以綿杖送入。(《經驗良方》)

(19)治四時瘟疫、傷寒:陳皮(不去白)二兩,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日三服。若作細末,每服二錢,入鹽點服。(《局方》香蘇散)

(20)治跌打損傷:炒香附四錢,薑黃六錢。共研細末。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一錢。孕婦忌服。(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21)治雞眼,疣:香附、木賊各五錢。

【名家論述】

①《湯液本草》:香附子,益血中之氣藥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又能化去凝血,是推陳也。與巴豆同治泄瀉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

②王好古:香附,凡氣鬱血氣必用之,炒黑能止血,治崩漏,多用亦能走氣。

③《本草衍義補遺》: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氣藥必用之,引至氣分而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義也。

朱震亨:香附,《本草》不言補,而方家言於老人有益,意有存焉,蓋於行中有補理。

⑤《綱目》:香附之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熟則下走肝腎,外徹腰足。炒黑則止血,得童漫浸炒則入血分而補虛,鹽水浸炒則入血分而潤燥,青鹽炒則補腎氣,酒浸炒則行經絡,醋浸炒則消積聚,薑汁炒則化痰飲。得參、術則補氣,得歸、地則補血,得木香則流滯和中,得檀香則理氣醒脾,得沉香則升降諸氣,得芎藭、蒼朮則總解諸郁,得梔子、黃連則能降火熱,得茯神則交濟心腎,得茴香、破故紙則引氣歸元,得厚朴、半夏則決壅消脹,得紫蘇、蔥白則解散鬱氣,得三棱、莪術則消磨積塊,得艾葉則治血氣、暖子宮。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也。飛霞子韓愗雲,香附能推陳致新,故諸書皆雲益氣,而俗有耗氣之說、宜於女人不宜於男子者非矣。蓋婦人以血用事,氣行則無疾;老人精枯血閉,惟氣是資;小兒氣日充則形乃日固,大凡病則氣滯而餒,故香附於氣分為主藥,世所罕知。輔以參、芪,佐以甘草,治虛怯甚速也。愗遊方外時,懸壺輕濟,治百病黃鶴丹,治婦人青囊丸,隨宜用引,輒有小效,人索不已,用者當思法外意可也。黃鶴丹方用香附一斤,黃連半斤,洗曬為末,水糊丸梧子大。假如外感,蔥、薑湯下,內傷米飲下,氣病香湯下,血病酒下,痰病薑湯下,火病白湯下,余可類推。青囊丸,方用香附略炒一斤,烏藥略炮五兩三錢,為末,水醋煮麵糊為丸。隨證用引,如頭痛下,痰氣薑湯下,血病酒下為妙。

⑥《本草經疏》:莎草根,治婦人崩漏、帶下、月經不調者,皆降氣、調氣、散結、理滯之所致也,蓋血不自行,隨氣而行,氣逆而郁,則血亦凝澀,氣順則血亦從之而和暢,此女人崩漏帶下,月事不調之病所以鹹須之耳。然須輔之以益血涼血之藥,氣虛者兼入補氣藥乃可奏功也。

⑦《本草述》:香附,主治諸證,當審為血中之氣病,乃中肯窾,不漫同於諸治氣之味也。故上焦心包絡所生病,如七情抑鬱者能開之,以心包絡主血也;中焦脾胃所生病,如霍亂吐逆及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能暢之,以胃生血,脾統血也;下焦肝腎所生病,如膀胱連脅下氣妨,如下血、尿血及女子崩漏、帶下、月候不調等證,亦以胃脾為血之元,肝固血之髒,腎乃血之海也。此味於血中行氣,則血以和而生,血以和生,則氣有所依而健運不窮,是之謂生血

白芥丸香附
,是之謂益氣,非二義也。用此於補血味中,乃能使舊血和而新血生,即氣虛而事補益者,亦藉此為先導,去虛中之著,韓愗所謂去虛怯甚速之義也。按香附子類謂調氣之味,不知氣之為病所因不一,如痞脹喘噦噫酸噎塞,又如胃脘痛或心腹痛,《局方》概同香燥用之,或砂仁,或沉香,或蘄艾、良姜輩,止可治虛寒或寒濕之病,而火熱病氣者種種不一,況寒濕之久則亦化火乎,如黃鶴丹之同黃連而用,其義不可思歟。氣鬱多用香附,或氣弱而郁者,必同補劑而用,固也;然有火傷元氣以致者,又須降火之劑而此佐之,若概謂開氣之郁,反以燥助火,而氣愈弱愈郁矣,明者審之。

⑧《本草求真》:香附,專屬開郁散氣,與木香行氣,貌同實異,木香氣味苦劣,故通氣甚捷,此則苦而不甚,故解郁居多,且性和於木香,故可加減出入,以為行氣通劑,否則宜此而不宜彼耳。

⑨《本草正義》:香附,辛味甚烈,香氣頗濃,皆以氣用事,故專治氣結為病。又凡辛溫氣藥,飈舉有餘,最易耗散元氣,引動肝腎之陽,且多燥烈,則又傷陰。惟此物雖含溫和流動作用,而物質既堅,則雖善走而亦能守,不燥不散,皆其特異之性,故可頻用而無流弊。未嘗不外達皮毛,而與風藥之解表絕異。未嘗不疏泄解結,又非上行之辛散可比。好古謂《本草》不言治崩漏,而能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頤謂雖不可直認為益氣,而確有舉陷之力,丹溪謂須用童便浸過,蓋嫌其辛味太濃,以下行為監製之義。頤意調肝腎者,此法最宜。或有以醋炒、以青鹽炒者,其理蓋亦如此。氣結諸症,固肝膽橫逆肆虐為多,此藥最能調氣,故瀕湖謂之專人足厥陰。其實胸脅痹結,腹笥腆脹,少腹結痛,以及諸疝,無非肝絡不疏。所謂三焦氣分者,合上中下而一以貫之,固無論其何經何絡也。

處方來源

《醫學入門》卷七
十全大補有人參,肉桂川芎地黃蒸,芍藥茯苓並白朮,黃甘草當歸停。

十全大補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熟地、芍藥、肉桂、黃各二分半,姜棗煎服。治男婦諸虛勞傷,生氣血,壯脾胃。

人參養榮即大補,去芎加橘遠味熬,劫勞散亦大補湯,去芎桂加半味膠。

人參養榮湯白芍三兩,當歸、人參、白朮、甘草、黃、肉桂、陳皮各一兩,熟地、五味子、茯苓各七錢,遠志五錢,每三錢姜煎空心溫服。虛甚者煉蜜為丸,可以常服。治積虛成損,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少顏色,汲汲短氣,飲食無味。如遺精加龍骨,咳嗽加阿膠、

白芥丸中醫
麥門冬,挾火加知母、黃柏

劫勞散白芍一錢,黃、甘草、人參、茯苓、熟地、當歸、五味子、半夏曲、阿膠各四分,姜棗煎服。

治心腎俱虛,勞嗽無痰,夜熱盜汗。四肢倦怠,體瘦食少,恍惚異夢,嗽中有血,名曰肺痿。

黃建中湯肉桂,甘草芍藥補榮衛,姜棗飴糖煎服之。或加當歸同此類。

黃、肉桂各七分,甘草一錢半,白芍三錢,姜煎去渣,入飴糖少許,再煎令溶,空心服。治男婦諸虛不足,小腹急痛,脅脹胸滿,驚悸面黃,唇乾口燥,腰痛骨酸,行步喘乏,短氣少食,或因勞過,或病後不復,最宜服之。如虛甚加附子,血虛加當歸。

黃益損湯解斛,芎歸木半甘術地,白芍五味熱加柴,諸虛勞倦此方議。

官桂、熟地、半夏、甘草、木香各三分,石斛、當歸、川芎、黃、白朮各一錢,白芍一錢半,五味子五分,姜棗煎服。如有熱加柴胡。

蓯蓉散術巴門冬,茯草牛味杜仲供,車前乾薑生地輩,調陰痿最多功。

肉蓯蓉、白朮、巴戟、麥門冬、茯苓、甘草、牛膝、五味子、杜仲各八錢,車前子、乾薑各五錢,生地半斤,為末,每二錢食前酒調,日三服。治腎氣虛寒陰痿,腰脊痛,身重脛弱,言音混濁,陽氣頓絕,效。

固真(飲子)參術歸山藥,地柏澤茱萸搏,補骨脂五味陳皮,茯苓杜仲甘草酌

人參、山藥、當歸、黃、黃柏各一錢,熟地一錢半,白朮、澤瀉、山茱萸、補骨脂各五分,五味子十粒,陳皮、茯苓各八分,杜仲、甘草各七分,水煎溫服。蓋門冬、地黃,雖本於滋陰,久則滯滯經,致生癰疽。又或多服金石桂附助陽,久則積溫成熱,耗損真陰,痰火妄動,消渴痿症作。惟此方備五味,中年以上之人,可以常服。能治陰陽兩虛,氣血不足,飲食少,五心熱,自汗,日晡潮熱,精氣滑脫,行步無力,腰胯酸疼,泄瀉,脈沉弱,嗽少痰多。或乾咳,或氣血精神足,體倦頭目昏,食少,脈虛數,潮熱,將成癆證者;或傷力氣虛,脈弱,腰背疼痛,動輒鼻衄者;或便血過多,面黃瘦瘁,食少氣促者;或婦人陰虛瘦瘁食少,虛熱自汗,腹痛面浮,腰痛,赤白帶下者,並宜服之。此方備五味,合氣沖和,養氣血,理脾胃,充腠理,補五臟,無寒熱偏並過不及之失也。

正氣補虛(湯)參藿朴,地芎茯等分各,桂歸芷味木丁姜,附術夏草減半勺。

人參、藿香葉、濃朴、黃、白芷、當歸、熟地、川芎、茯神各五分,肉桂、五味子、白朮、半夏、附子、丁香、木香、乾薑、甘草各二分半,姜棗空心煎服。治內傷飲食七情,兼外邪所襲,寒熱頭痛,身疼腰腳軟弱,轉筋自汗,肢冷麻痹,男婦諸虛通用,婦人產後感寒尤宜。

秦艽扶羸湯鱉甲,柴胡人參當歸切,地骨皮半紫菀甘,能治肺膽二經熱。

秦艽、鱉甲、人參、當歸、半夏、紫菀、甘草各五分,柴胡一錢,地骨皮七分半,烏梅、姜棗煎服。治膽肺二經虛熱,及肺痿骨蒸已成勞嗽,或寒或熱,聲嗄不出,體虛自汗,四肢怠惰。如熱癆證加大黃、黃芩、犀角、赤芍、青蒿、桂枝煎服,勞瘧亦效。

黃鱉甲(湯)桑地皮,桂菀參苓柴半知,天冬地黃赤芍藥,秦艽甘桔也相宜。

桑白皮、半夏、甘草各二分半,地骨皮、知母、黃、秦艽、白茯苓、赤芍、柴胡各三分三厘,鱉甲、天門冬各五分,肉桂、人參、苦梗各一分六厘半,紫菀、生地各三分(批∶三唐本作二),水煎溫服。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煩熱,心悸盜汗,少食,多咳嗽有血,往來寒熱,勞瘧等症。

白芥丸中醫
保和(湯)知貝天麥冬,款冬薏杏栝蔞根,兜菀合桔甘五味,歸地蘇薄姜飴。(見六卷)

化真(湯)歸芍術參、蓮肉天麥赤白苓,陳芍知柏柴甘味,地骨地黃熟又生。(見六卷)

清骨散柴生地黃,熟地人參薄荷防,秦艽赤茯胡連少,每服半兩水煎嘗。

柴胡、生地各二錢,熟地、人參、防風各一錢,薄荷七分,秦艽、赤茯苓、胡黃連各五錢,水煎溫服。治男婦不拘老幼,初覺五心煩熱,骨蒸如神。頰赤潮盛,加生犀角汁,或加豬膽汁一枚、豬脊髓一條,童便、韭白煎服。惟胃弱者慎之。

當歸六黃湯芩連,生熟地黃柏綿,降火補陰止盜汗,水煎一服上床時。

黃芩、黃連、黃柏降火,生地、熟地、當歸補陰各五分,黃止汗三錢,臨臥水煎溫服。止盜汗之聖藥也。

清燥湯蒼白朮,參苓連柏地黃歸,豬澤門冬五味子,甘曲升柴痿痢醫。

黃、白朮各一錢半,蒼朮一錢,人參、茯苓、升麻各三分,黃連、黃柏、柴胡各一分,生地、當歸、豬苓、麥門冬、甘草、神曲各二分,澤瀉五分,五味子九粒,水煎溫服。治痿厥癱瘓,下痢等症。

藿仁養胃湯烏術,參草神苓半夏曲,砂仁薏苡蓽澄茄,能治陽明虛痿弱。

藿香、烏藥、白朮、人參、茯神、茯苓、半夏曲、砂仁、薏苡仁各一錢半,蓽澄茄、甘草各一錢,姜棗煎服。治胃虛不食,四肢痿弱,行立不能,皆由陽明胃虛,宗筋無所養,遂成痿。

四順清涼(飲)歸芍黃,甘草等分水煎嘗,加以柴苓生薑使,更能解熱入於陽。

當歸、芍藥、大黃、甘草各等分,水煎溫服。治血熱蘊結,壅滯不通,或一身盡熱,或日晡肌熱,或夜發熱,皆血熱也。

涼膈(散)連翹山梔仁,大黃甘草朴硝芩,竹葉薄荷加蜜煮,諸般積熱效如神。

連翹一錢,山梔、大黃、黃芩、竹葉、薄荷各五分,朴硝二分半,甘草一錢半,水煎,入蜜少許調服。

東垣去硝黃加桔梗,治諸般積熱,口舌生瘡,痰實不利,煩渴,腸胃秘澀,便溺不利,一切風熱。

人參瀉肺湯即涼膈散去朴硝,加枳殼、桔梗、桑白皮、杏仁各等分,水煎溫服。治熱嗽便秘。

活命丹即涼膈散加藍根、青黛,蜜丸彈子大,硃砂為衣,金箔裹,每臨臥茶清化下一丸。治中風神不清。

轉舌膏即涼膈散加菖蒲、遠志、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煎湯化下。

治中風螈,舌塞不語。

八正(散)車前子瞿麥,蓄滑石山梔仁,大黃木通入甘草,熱淋疝熱效如神。

各等分,燈心煎服。治一切下熱症,諸淋諸氣諸血。

導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等分竹葉同,去草加芩名火腑,熱淋赤澀總收功。

各等分,水煎溫服。治小腸實熱,小便赤澀而渴,煩滿而口舌生瘡。

半夏湯中姜最多,芩地遠志酸棗和,茯苓秫米長流水,膽熱不眠用莫訛。

半夏、宿姜各三錢,黃芩一錢,生地、酸棗仁各五錢,遠志、茯苓各二錢,黍米一合,每一兩用長流水煎,澄清溫服。一方無地黃、遠志,有麥門冬三錢,甘草二錢,人參一錢。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熱泄煩渴,悶不得眠。

瀉黃散藿山梔仁,石膏甘草防風停,為末酒蜜相拌炒,能醫口內瘡痍生。

藿香七錢,山梔一兩,石膏五錢,甘草三兩,防風四兩,銼碎,用蜜酒拌,炒香焙乾,每三錢水煎溫服。

治脾胃壅熱,口內生瘡,煩悶多渴,頰痛心煩,唇燥口臭咽乾,壅滯不食。一方有砂仁。

瀉白散君桑白皮,地骨相等甘草微,一方加青茯人參,加味瀉白散尤奇。

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各二錢,甘草一錢,水煎溫服。治肺熱上熱,氣粗鼻壅。或加知母、貝母、桔梗、山梔仁、麥門冬、生地之類,由人。

加味瀉白散桑白皮一錢半,地骨皮、茯苓各一錢二分,人參八分,青皮、甘草各三分,五味子、陳皮各五分,粳米一撮,水煎溫服。治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致咳嗽嘔吐喘促。

加味石膏湯梔子,參苓知母生地使,竹葉水煎入蜜硝,膀胱實熱服之愈。

石膏八錢,山梔、人參、茯苓、知母各三錢,生地黃、淡竹葉各一兩,每一兩水煎去渣,下蜜半合,煮二沸,食前服。欲利加芒硝三錢。治膀胱實熱,脬轉不得小便,苦煩滿,難於俯仰。

逍遙(散)三白柴歸等,甘草減半薄荷煎,婦人調經專用此,加味男癆總是仙。

白朮、白芍、白茯苓、柴胡、當歸各等分,甘草減半,薄荷少許,煨姜煎服。治婦人月經不調,及血虛有熱無汗者最宜。或加天花粉、牡丹皮、玄胡索、子芩、紅花。與四物湯加減例同。

加味逍遙散白芍、白朮各一錢,白茯苓、麥門冬、生地各六分,甘草、桔梗各二分,地骨皮,當歸各八分,山梔仁、黃柏各三分,水煎溫服。治潮汗咳嗽。虛甚者加山藥、破故紙、枸杞子。余與癆瘵加減同。

大溫經湯炒阿膠,芍藥芎歸參桂抄,門冬半牡茱萸草,生薑五片水中拋。

阿膠、芍藥、川芎、當歸、人參、肉桂、牡丹皮、吳萸、甘草各二分,半夏二分半,麥門冬五分,姜煎溫服。治沖任虛損,月事不調,或崩中去血過多,或經損孕瘀血停留,小腹急痛,五心煩熱。

小溫經湯歸芍芎,官桂牡丹莪術等,人參甘草牛膝煎,寒客血室痛者省。

當歸、芍藥、川芎、官桂、牡丹皮、莪術各五分,人參、甘草、牛膝各一錢,水煎溫服。治血海虛寒,或為風邪所襲,月水不利。

滋血湯中用馬鞭,牡丹荊芥穗相連,桂芍芎歸併枳殼,烏梅一個也同煎。

馬鞭草、荊芥各八分,牡丹皮二分,肉桂、赤芍、川芎、當歸、枳殼各四分,烏梅一個,水煎溫服,以經調為度。治血熱氣虛,經候不調,血聚四肢,或為浮腫,肌體發熱,疑為癆瘵,宜此藥滋養通利之。

紅花當歸散寄奴,牛膝紫葳白芷蘇,肉桂去皮甘草芍,月經若秘可通衢。

紅花、白芷、肉桂各一分半,當歸、牛膝、紫葳、蘇木、甘草各二分,劉寄奴五分,赤芍九分,為末,每二錢熱酒下,經閉紅花煎湯下。治血髒虛竭,經候不調,或繼續不來,或積瘀塊,腰腹痛,肢體瘦弱。

紫葳散肉桂當歸,赤芍白芷牡丹皮,玄胡寄奴皆等分,紅花少入酒煎宜。

紫葳、肉桂、赤芍藥、玄胡索、白芷、牡丹皮、當歸、劉寄奴各等分,酒一水二入紅花少許煎服。治婦人月水不行,發熱腹脹。

玄胡索散蓬莪術,當歸酒浸共三棱,月水不調紅花使,更兼童便酒煎行。

玄胡索、莪術、當歸、三棱各等分,為末,每二錢空心酒調服。如氣血發甚,月水不調,童便紅花煎酒調服。治婦人氣血走作,疼痛不可忍,及月水不調,面色痿黃,飲食減少,產後諸疾。

大玄胡(索)散歸木香,棱莪芍楝朴檳榔,桂芎芩梗大黃藥,紅花甘草性多涼。

玄胡索、莪術、當歸、三棱、赤芍、煨川楝肉、官桂、濃朴、木香、川芎各一分半,桔梗、黃芩、大黃各五分,甘草一錢,檳榔三分,水煎,日三次熱服。如惡物多,去大黃、官桂,加黃藥子、槐子、龍骨各五分。

治婦人經病,並產後腹痛,或腹滿喘悶,或瘕癖塊及一切心腹暴痛。平常人心胃急痛者,尤宜服之。

桂枝桃仁(湯)生地黃,芍藥甘草半中良,經脈不通繞臍痛,煎加姜棗莫商量。

桂枝、桃仁、生地、芍藥各一錢,甘草五分,姜棗煎服。治寒客血室,月水不通,繞臍寒疝作痛,或月候前先腹痛不可忍。

寄生散川續斷,川芎當歸白朮伴,香附阿膠神草參,姜煎溫服治經漏。

桑寄生、續斷、川芎、當歸、白朮、香附、阿膠、茯神各五分,甘草、

白芥丸中醫
人參各二分半,姜煎服。治胎漏及經血妄行,淋瀝不已。

龍肝散艾石冬,薑桂當歸草地芎,單用龍肝芩地草,白朮阿膠治便紅。

伏龍肝六分,艾葉、川芎各一錢二分,赤石脂、麥門冬各四分,乾薑、當歸各三分,肉桂、甘草、熟地各二分,棗煎溫服,或為末米飲調服。治血氣勞傷,沖任脈虛,經血非時注下,或如豆汁,或成血片,或五色相雜,及血崩赤白帶下,臍腹冷痛,經久不止。一方單用伏龍肝八分,黃芩、生地、甘草、阿膠、白朮各三分,水煎溫服。治先便後紅,及吐衄血等證。

解毒湯合四物湯,入藥等分共煎湯,經行不止崩不住,寒熱腹痛盡堪嘗。

解毒四物湯黃連、黃柏、黃芩、山梔、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各一錢,水煎溫服。治婦人經脈不住,或如豆汁,五色相雜,面色痿黃,臍腹刺痛,寒熱往來,崩漏不止等證。

四物承氣加朴硝,此名玉燭散名標,涼膈添歸同四物,名為三和散同條。

牛膝散中用羚羊,檳榔硝黃各一兩,防己牡丹桂甘芍,通經兼治香港腳腫。

牛膝、羚羊角、檳榔、芒硝、大黃各一錢、防己、牡丹皮、肉桂、甘草、赤芍各五分,水煎溫服。治婦人月經不通,或香港腳腫痛。

腹皮飲木瓜桑朴枳大黃加,青陳五味子等分,水煎入酒一分花。

大腹皮、防己、木通、栝蔞仁、桑白皮、黃、枳殼、大黃、青皮、陳皮、五味子、濃朴各等分,水煎入酒少許調服。治婦人血癭,單腹蠱脹。

茯苓補心(湯)治血虛,兩分四物一參蘇,感傷無汗與經閉,失血惡阻任意哺。

即四物湯兩分,參蘇飲一分,姜煎溫服。治心虛不能藏血,咳嗽吐唾,五心煩熱,及婦人經閉,無汗潮熱,有孕惡阻嘔吐等證。

相關詞條


經典中藥

中藥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套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