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遺糧湯

加味遺糧湯

加味遺糧湯藥方主要由仙遺糧(白者佳,紅者傷人,俗名冷飯糰,《本草》名萆薢)濕者2兩,乾者1兩5錢,防風5分,木瓜5分,木通5分,薏苡仁5分,白鮮皮5分,金銀花5分,皂莢子4分等藥材配製而成。處方來源於《攝生眾妙方》卷八。方劑主治:楊梅瘡風毒,及誤服輕粉癱瘓,筋骨疼痛,不能動履者等症狀。

基本信息

加味遺糧湯加味遺糧湯
加味遺糧湯藥方主要由仙遺糧(白者佳,紅者傷人,俗名冷飯糰,《本草》名萆薢)濕者2兩,乾者1兩5錢,防風5分,木瓜5分,木通5分,薏苡仁5分,白鮮皮5分,金銀花5分,皂莢子4分等藥材配製而成。處方來源於《攝生眾妙方》卷八。方劑主治:楊梅瘡風毒,及誤服輕粉癱瘓,筋骨疼痛,不能動履者等症狀。

藥方種類

加味遺糧湯《外科正宗》卷三
【處方】川芎1錢,當歸1錢,防風1錢,薏苡仁1錢,木瓜1錢,金銀花1錢,木通1錢,白鮮皮1錢,蒼朮1錢,威靈仙1錢,甘草5分,皂莢子5個(切片,微炒),仙遺糧2兩。

【功能主治】楊梅瘡初起,筋骨疼痛,及已成數月,延綿不已;並楊梅風毒,誤服輕粉,癱瘓骨疼不能動履者。

【用法用量】

預服不發梅瘡。

加味遺糧湯加味遺糧湯

瘡久氣虛者,加人參;腿腳之下,加牛膝1錢。

【注意】忌牛肉、燒酒、海腥、煎炒。

【摘錄】《外科正宗》卷三

頁首加味遺糧湯《攝生眾妙方》卷八
【處方】仙遺糧(白者佳,紅者傷人,俗名冷飯糰,《本草》名萆薢)濕者2兩,乾者1兩5錢,防風5分,木瓜5分,木通5分,薏苡仁5分,白鮮皮5分,金銀花5分,皂莢子4分。

【功能主治】楊梅瘡風毒,及誤服輕粉癱瘓,筋骨疼痛,不能動履者。

【用法用量】

水1鍾半,煎至1鍾,空心1服,午前1服,午後連前二渣煎1服,1日3服。病淺者10餘日可愈,病深者服40日全愈。

虛弱,加人參、當歸各7分。

【注意】忌食牛、羊肉,雞,,魚腥,茶,燒白酒;最忌房事。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八

通利血脈

加味遺糧湯

加味遺糧湯木通
成分木通,主要用到其莖、枝和樹皮作為藥材,為雙子葉植物藥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葉木通、木通的木質莖。相關的類有毛葉木通,毛木通,假木通,木通根新疆木通,小木通,川木通,預知子山木通。可以瀉火行水,通利血脈。主治小便赤澀,淋濁,水腫,胸中煩熱,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婦女經閉,乳汁不通。
性味苦,涼。
①《本經》:“味辛,平。”
②《吳普本草》:“雷公:苦。”
③《別錄》:“甘,無毒。”
④《藥性論》:“微寒。”
⑤《海藥本草》:“溫平。”
入心、小腸、膀胱經
①《綱目》:“手厥陰心包絡,手足太陽小腸、膀胱。”
②《本草匯言》:“入手少陰、足太陽經。”
③《藥品化義》:“入脾、心、小腸、膀胱四經。”
④《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
⑤《要藥分劑》:“入心、腎、膀胱、小腸四經。”
用藥忌宜內無濕熱,津虧,氣弱,精滑,溲頻及孕婦忌服。
①《本草經疏》:“凡精滑不夢自遺及陽虛氣弱,內無濕熱者禁用。妊娠忌之。”
②《得配本草》:“腎氣虛,心氣弱,汗不徹,口舌燥,皆禁用。”
別名:通草、附支(《本經》)、丁翁(《吳普本草》)、丁父(《廣雅》)、葍藤(《本草經集注》)、王翁、萬年、萬年藤(《藥性論》)、燕、烏蕧(《唐本草》)。原植物白木通又名:八月瓜藤、地海參
處方名:木通、關木通、川木通、細木通、炒木通(木通片炒至見黑斑入藥者)
考證:出自《藥性論》
①《本草經集注》:“通草,今出近道,繞樹藤生,汁白,莖有細孔,兩頭皆通,含一頭吹之,則氣出彼頭者良。或雲即葍藤莖。”
②《唐本草》:“通草,大者徑三寸,每節有二、三枝,枝頭有五葉,其子長三、四寸,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南人謂燕覆,或名烏覆,今言葍藤,葍覆聲相近爾。”
③《本草圖經》:“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陽,今澤潞、漢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生作藤蔓,大如指,其莖幹大者,徑三寸,每節有二、三枝,枝頭出五葉,頗類石韋,又似芍藥,三葉相對,夏秋開紫花,亦有白花者,結實如小木瓜,核黑瓤白,食之甘美。正月、二月采枝陰乾用。或以為葡萄苗,非也。今人謂之木通。而俗間所謂通草,乃通脫木也。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通脫稀有使者,近世醫家多用利小便。南人或以蜜煎作果,食之甚美,兼解諸藥毒。”
④《綱目》:“今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神農本草經》言味辛,《別錄》言味甘,是二者皆能通利也。”
⑤《本草正義》:“尋繹陶氏所謂莖有細孔,兩頭皆通,吹之氣出云云,其形固與今之木通相似,惟木通之味大苦,而《神農本草經》止稱其辛,微嫌不類,且《別錄》又以為甘,則尤為可疑。但《神農本草經》、《別錄》所載主治,固無一與今之木通不合者。
加味遺糧湯木通
意者雷公謂主為苦,最得其真,而《別錄》之甘字有誤歟?抑《別錄》亦誤認通脫木為通草,乃以其淡而無味,遂以甘淡之義謂之為甘歟?竊以甘之一字,終覺與木通不類,是以高郵王氏《廣雅疏證》於附支通草一條,雖亦引《食性本草》莖名木通一句,而並不直言陳說之是,且謂後世《本草》諸家,無能證明其說者,蓋以其矢傳久矣云云。則念孫氏父子,固亦有疑於古之通草,未必果為今之木通也。茲以古人所說通草主治,尚與今人所用之木通,情性無往不合,姑仍瀕湖之意,徑以木通標作正名,而附志所疑如此,以俟知者更詳。”

止痛

加味遺糧湯防風
扶危散成分防風,別名為銅芸、回雲、回草、百枝、百種、屏風、風肉,歸膀胱;肺;脾;肝經,主治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等症狀。

藥理作用
1.鎮痛作用
1.1.對醋酸致小鼠扭體反應的影響:取體重18-21g小鼠24隻均分二組,分別po防風水煎劑(1ml含2g生藥)40g/kg和同體積水。1小時後ip0.5%醋酸0.2ml/20g,觀察20分鐘內小鼠扭體反應次數,結果防風組小鼠扭體反應數為11.4±1.8次,明顯低於對照組19.2±2.4次(P<0.05)。
1.2.對小鼠痛閾的影響:採用熱板法測定痛閾,其條件是熱板溫度為55±0.5℃。取體重18-20g雌性小鼠,經預測反應潛伏期後挑選其反應潛伏期不超過30s的小鼠20隻,均分二組,分別po防風水煎劑相當生藥40g/kg及同體積水,測定給藥前後小鼠反應潛伏期,結果見表2,防風組小鼠的反應潛伏期在服藥後60s及90s均明顯延長,(P<0.05)。
1.3.電刺激鼠尾法:電刺激鼠尾法表明,防岡乙醇浸劑給小白鼠ig21.18g/kg及sc42.36g/kg,均有一定鎮痛作用,給藥後鎮痛率分別為46.4%和56.7%,60分鐘後的鎮痛率則分別39.O%與53.3%。
2.鎮靜作用
2.1.對戊巴比妥鈉閾下睡眠劑量的影響:取體重20-28g小鼠40隻均分二組,分別po防風水煎劑相當40g/kg和同體積水後1小時,ip戊巴比妥鈉35mg/kg,記錄15分鐘內動物入睡數,以翻正反射消失1分鐘以上為入睡指標。結果防風組入睡小鼠(17隻,85%)比對照組(17隻,35%)明顯增加(P<0.01)。
2.2.對小鼠自發活動的影響:取體重20-22g小鼠24隻均分二組,分別po防風水煎劑相當40g/kg和同體積水後50分鐘,記錄10分鐘內小鼠活動次數。結果防風組為226.3±35.9、對照組為326.7±27.7,可見防風使小鼠自發活動明顯減少(P<0.01)。
2.3.抗炎作用:取體重24g-26g雄性小鼠20隻均分二組,劑量同上,l小時後,用巴豆油合劑25ul塗右耳致炎,4小時處死小鼠,稱重並觀察炎症反應程度。結果防風組的腫脹程度(13.9±0.9mg)明顯低於對照組(18.4±1.2mg)(P<0.05)。
2.4.體外抑菌試驗:採用平板法進行體外抑菌實驗,結果防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及二種黴菌(產黃青黴、雜色麴黴)等有抑菌作用,而對流感桿菌傷寒桿菌、福氏及志賀氏痢疾桿菌無抑菌作用。
5.抗過敏作用
5.1.對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遲髮型超敏反應的影響:取體重25-28g雄性小鼠20隻均分二組,用5%DNCB丙酮溶液0.01ml背部皮膚致敏,次日再致敏一次,5天開始給藥,防風組小鼠每日po防風20g/kg,對照組服用同體積水,連續給藥7天,在末次給藥後用1%DNCB丙酮0.02ml塗右耳,20小時處死小鼠取左右耳片(直徑8mm)稱重,以二耳片重量之差表示遲髮型超敏反應的程度。結果防風組為2.90±0.45mg,明顯低於對照組4.88±0.78mg(P<0.05),說明防風有抑制DNCB所致的遲髮型超敏反應的作用。
5.2.對致敏豚鼠離體氣管、迴腸平滑肌過敏性收縮的影響:取體重250g-350g豚鼠10隻,於每隻豚鼠腹腔注射5%卵蛋白1ml,同時二後腿各注射0.4ml致敏,4周后

加味遺糧湯防風
進行豚鼠離體氣管迴腸平滑肌過敏性收縮試驗。結果,氣管收縮(2.8±0.5mm),比對照試驗(7.8±0.7mm)明顯降低。迴腸收縮試驗結果,10段迴腸收縮高度為31.8±4.3mm比對照組10段迴腸收縮高度(42.4±5.2mm)明顯降低。
6.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影響:取體重23-25g小鼠24隻分2組,每日ig給藥1次,連服4天,在末次給藥後同時ip5%雞紅細胞液0.5ml再處死,計算紅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
7.解熱作用:將家兔用三聯疫苗(百日咳、白喉、破傷風疫苗)製成動物致熱模型。Ip關防風水煎液2g/kg,以安替匹林和生理鹽水作對照。防風水煎液在1-2小時內解熱作用明顯。

出自《神農本草經》
1.《別錄》:防風、生沙苑川澤及邯鄲、琅琊、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暴乾。
2.陶弘景:郡縣無名沙苑。今(防風)第一出彭城蘭陵,即近琅琊者,郁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陽、義陽縣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

加味遺糧湯防風
惟實而脂潤,頭節堅如蚯蚓頭者為好。
3.《唐本草》:防風今出齊州,龍山最善,淄州、兗州、青州者亦佳。葉似牡蒿、附子苗等。《別錄》雲,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發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調食用之香,而療風更優也。沙苑在同州南,亦出防風,輕虛不如東道者,陶雲無沙苑,誤矣。襄陽、義陽、上蔡元無防風,陶乃妄注爾。
4.《蜀本草》:《圖經》云:防風葉似牡蒿,白花。八月、九月采根。
5.《本草圖經》:防風,今京東、淮、浙州郡皆有之。根土黃色,與蜀葵根相類;莖葉俱青綠色,莖深而葉淡,似青蒿而短小,初時嫩紫,作菜茹極爽口。五月開細白花,中心攢聚作大房,似蒔蘿花,實似胡荽而大,二月、十 月采根暴乾。關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輕虛不及齊州者良。又有石防風,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黃,葉青花白,五月開花,六月采根暴乾,亦療頭風眩痛。又宋、毫間及江東出一種防風,其苗初春便生,嫩時紅紫色,彼人以作菜茹,味甚佳,然雲動風氣。《本經》云:葉主中風熱汗出,與此相反,恐別是一種耳。

藥方來源

《外科正宗》>卷之三
楊梅瘡論第三十六
夫楊梅瘡者,以其形似楊梅;又名時瘡,因時氣乖變,邪氣湊襲;又名綿花瘡,自期綿綿難絕。有此三者之稱,總由濕熱邪火之化,但氣化傳染者輕,精化欲染者重。故氣化乃脾肺受毒,其患先從上部見之,皮膚作癢,筋骨不疼,其形小而且乾;精化乃肝腎受毒,其患先從下部見之,筋骨多疼,小水澀淋,其形大而且硬。如氣化者,毒在皮膚,未經入里,宜服萬靈丹洗浴發汗,

加味遺糧湯中醫
解散皮膚之毒。精化者,毒在骨髓,未透肌膚,宜服九龍丹通利大小二便以瀉骨中之毒,甚者二服皆可。行散之後,體實者升麻解毒湯,體弱者歸靈內托散。服至筋骨不疼,瘡根淡白,內毒已解,方用點藥,輕者半年,重則一載,始方得愈。如患者不遵此法,欲其速愈,妄用熏條、擦藥、哈吸等法,往往致成後患者多矣。患者熟思之。

初起無頭疼,筋骨不作痛,小水無澀淋,瘡乾細者輕。已生頭面稀少,口角無瘡,項下胸背雖多谷道無,可初生瘡發下疳,次生口,復作筋骨疼痛,瘡發非祥。瘡生紅紫堅硬,手足多生,形如湯潑泡生,害非輕淺。

初起先從澀淋,次傳筋骨作疼,後發其瘡,亦宜攻利。生此外無疳瘡,內無筋骨作痛,時氣所感者,微散之。瘡從交媾不潔,乃生下疳,小水澀滯不通,當行導利。上部作癢瘡多,消風清熱;下部作疼癢甚,瀉濕為先。紅紫毒盛瘡高,涼血解毒,淡白毒輕瘡薄,攻利兼行。手足皮膚枯槁,鵝掌風生,柏葉、二礬煎湯熏洗即好。頭髮眉毛脫,油風何須說,神應養真丹,早服稀疏脫。點點楊花癬,片片癩風瘡,宜服換肌丸,效應如同掃。

一男子患此兩月余。自服敗毒涼劑不應,筋骨疼痛尚在,此表里寒涼、毒沉難出,必以辛熱發之,用萬靈丹蔥、酒煎服,洗浴蓋之∶先出冷汗如雨,次出熱汗,疼痛減其大半,以歸靈湯服至月余,瘡勢始定。又以萆湯兼補中益氣湯,又兩月余而始痊癒。

一男子小便白濁作痛,次出疳瘡,發腫作爛,筋骨微痛。予曰∶欲發時瘡。彼不為信,請他醫以熏藥照之,雖然疳瘡稍愈,而筋骨更疼,頭脹欲破,又復請治。其時紅點滿面,此火氣鬱遏難出,先用黃連解毒湯二服瀉其火毒,次以蟾酥丸發汗,使毒透出肌表,已後紅點漸漸為瘡,筋骨頭疼,從此漸減。以加味遺糧湯服至兩月,瘡始出盡,骨疼方止。又以解毒天漿散相兼服至百日,其瘡始退,又百日而平。

一女人,丈夫生瘡所襲,筋骨至疼,遇晚寒甚,以人參敗毒散四劑,其寒乃退;疼尚不止,又以萬靈丹發汗二次,方出點如豆大,頭面及背肉無餘隙,此毒之盛也。以防風通聖散二劑,通利大小二便,去硝黃加皂角針、金銀花,又十餘劑,其瘡漸大,小者如錢,大者若杯,氣穢作爛,起坐不堪。

外以石珍散摻爛上結疤,又爛又摻,內服加味遺糧湯,兩月余瘡始漸乾,輕者收斂而脫,重者又半年方得痊癒矣。

一庠生患此月余,乃求速愈。予曰∶此患非他恙所比,若速愈必遺毒於後日,辭不敢治。更醫對曰∶半月全愈,後亦無患。因喜不勝,用水銀、膽礬等藥搽擦手足二心,半月內其瘡果愈。隨後骨疼,諸藥不應,半年後,內毒方出作爛,疼不堪言,遍腿相串,並無一空;又二年腿腳曲而不直,徑成疲疾終身,又兼耳聾,全不相聽。又一人嫖妓生瘡,筋骨疼痛。予曰∶升發方可。彼欲內消,請他醫以丸藥七丸,每用一丸,置炭上燃著以口吸菸,至三丸鼻流鮮血,至夜而死。又一妓者患此,欲其速愈,以照藥熏之,三日後,吐鮮數盆亦死。此求速愈,自取危亡者無怨。

加味遺糧湯

加味遺糧湯木瓜芎歸防苡術銀花

癬皮皂子靈仙等木通甘草共參夸

示楊梅瘡初起筋骨疼痛,及已成數月,延綿不已。並楊梅風毒誤服輕粉,癱瘓骨疼,不能動履。

川芎當歸防風薏苡仁木瓜金銀花木通白癬皮蒼朮威靈仙(各一錢)甘草(五分)皂莢子(五個,切片微炒)仙遺糧(二兩)人參(瘡久氣虛者加)

水二碗,煎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後服。腿腳之下加牛膝一錢,病淺者一月可退,病深者百日可痊。忌牛肉、燒酒、海腥、煎炒。此瘡發時多先起於下疳,若以此方預服之,可以止其不發梅瘡也。

解毒天漿散

解毒天漿散角針防風防己膝風藤

芎歸翹粉銀花草木瓜蟬蛻薏苡仁

治楊梅瘡不問新久,遍身潰爛及筋骨作疼者。

天花粉(二錢)防風防己皂角針白癬皮連翹川芎當歸風藤木瓜金銀花蟬蛻薏苡仁(各一錢)甘草(五分)土茯苓(二兩)牛膝(下部加)

水二鍾,煎八分,臨服入一杯,量病上下服之。

升麻解毒湯

升麻解毒湯傳易去病應知卻不難

同煎皂刺加油服那怕多年結毒頑

治楊梅瘡筋骨疼痛,久而不愈,及治遠年近日流注結毒,皮破爛,咽喉損破者並宜服之。

川升麻、新鮮皂角針各四錢,上白土茯苓一斤,項之以上加白芷,咽內加桔梗,胸腹加白芍,肩背加羌活,下部加牛膝各一錢,用水八碗,煎至四碗,作四次一日服盡,每次頓熱加麻油三茶匙和勻,量病上下,食前後服之。瘡甚者不過十服。

歸靈湯

歸靈湯中四物宜木瓜防己白癬皮

米仁參術銀花粉甘草白芷牛膝隨

治楊梅瘡不論新久,但元氣虛弱者,宜服此藥。

川芎當歸白芍熟地米仁木瓜防己天花粉金銀花白癬皮人參白朮(各一錢)甘草(五分)威靈仙(六分)牛膝(下部加,五分)土茯苓(二兩)

水三鍾,煎二鍾,二次量病上下,食前後服之,渣再煎八分服。

防風必效散

防風必效散荊防槐術翹藤癬芷當

角針木通番白草銀花花粉木瓜商

治楊梅瘡濕熱太盛,瘡高稠密,元氣素實者服。

防風防己荊芥白癬皮連翹槐花蒼朮皂角針風藤木通白芷天花粉木瓜金銀花蕃白草(各一錢)甘草(五分)土茯苓(四兩)大黃(初起加,三錢)

水三碗,煎二碗,二次服。渣再煎一碗,服後飲灑一大杯,即靜睡一時許更妙。

金蟾脫甲酒

治楊梅瘡不拘新久輕重皆效。好酒五斤,用大蝦蟆一個浸酒封瓶口,煮香二枝,取起待次日隨量之大小,以醉為度,冬夏蓋暖出汗為效;存酒次日只服量之一半,酒盡瘡愈。又治楊梅結毒、筋骨疼痛,諸藥不效者更妙;服酒七日後,不許見風為要,忌口及房事,百日絕根矣。

加味遺糧湯中醫

翠雲散

翠雲散中用銅綠膽礬輕粉石膏加

濕用膽調乾末摻梅瘡一點便生疤

治楊梅瘡已服內藥,根腳不紅,瘡勢已退者用。

銅綠膽礬(各五錢)輕粉石膏(,各一兩)

共研極細,瓷罐收貯。濕瘡乾摻,乾瘡公豬膽汁調點,三日點三次,其瘡自乾而愈。

又∶點藥方點藥方中用杏仁雄黃輕粉共相稱

豬膽汁調瘡上點敢教三日自承平

杏仁(四十九粒,去皮、尖)雄黃(一錢)輕粉(二錢)

先將杏仁搗細,加雄黃、輕粉細末再研勻,豬膽調點。

鵝黃散

鵝黃散用真輕粉石膏黃柏要稱準

等分為末摻爛瘡楊梅腐痛最安穩

治楊梅瘡潰爛成片,膿穢多而疼甚者宜用之。

輕粉黃柏(炒)

以上各等分為極細末,乾摻爛上,即可生疤,再爛再摻,毒盡乃愈。此解毒、止痛、收乾之效藥也。

萬靈丹黃連解毒湯(見腫瘍門)

人參敗毒散防風通聖散(見時毒門)

蟾酥丸(見疔瘡門)

加味遺糧湯中醫
補中益氣湯(見潰瘍門)

九龍丹(見魚口門)

神應養真丹(見鶴膝風門)

祛風換肌散(見風癬門)

柏葉二礬湯(見鵝掌風門)
《攝生眾妙方》卷八
醫方著作。十一卷。明·張時徹輯。刊於1550年。本書彙輯諸方分為通治諸病、危病、補養、諸風、傷寒、感冒等47門。各門因病證列舉有效成方。但由於編者隨見聞而錄,內容不夠系統完備,複選集臨床各科單驗方,另撰《急救良方》二卷,與《攝生眾妙方》合刻問世。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明刻本、清刻本等。

相關詞條


經典中藥

中藥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套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