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陰寧神湯

滋陰寧神湯

滋陰寧神湯主治不時暈倒,搐搦痰壅。姜煎溫服。

基本信息

滋陰寧神湯滋陰寧神湯
滋陰寧神湯主要有當歸1錢,川芎1錢,白芍1錢,熟地1錢,人參1錢,茯神1錢,白朮1錢,遠志1錢,酸棗仁5分,甘草5分,黃連(酒炒)4分成分配製而成。如果有痰,加南星1錢。處方來源於《醫學入門》卷七。主治不時暈倒,搐搦痰壅。姜煎溫服。

祛痰

由於本藥方中加有

滋陰寧神湯甘草
成分甘草,使其具有祛痰止咳的功效,甘草別名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美草、密甘、密草、國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屬於補益藥(亦稱補虛藥)中的補氣藥。
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套用分“生用”與“蜜炙”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
1.用於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後者,常與黨參白朮等同用,如四君子湯理中丸等。
2.用於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可單用,內服或外敷,或配伍套用。癰疽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如桔梗湯。若農藥、食物中毒,常配綠豆或與防風水煎服。
3.用於氣喘咳嗽。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藥物套用。如治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乾薑湯等。另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套用。
4.用於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如芍藥甘草湯。
5.用於調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如調味承氣湯用本品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和諸藥。
此外,現代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常與烏賊骨、瓦楞子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乾草梢作治療熱淋尿痛的的輔助藥。
甘草性味甘,平。人心、肺、脾、胃經。本品生者(生甘草、粉甘草)入藥,能瀉火解毒、潤肺祛痰止咳,用於治療咽喉腫痛,以及藥物、食物中毒,咳嗽哮喘等症;炙後入藥,能益氣補中、緩急止痛、緩和藥性,用於治療心氣不足、心悸怔忡、脈結代、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倦怠無力,以及腹中痙攣急疼痛等症。甘草的藥性緩和,可升、可降,可以與補藥、瀉藥、寒藥、溫藥、涼藥等各類藥物配合使用,並有調和藥性的作用。
藥理研究
1.與功效主治相關的藥理作用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別錄》記載:“溫中下氣,傷髒咳嗽,溫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日華子本草》記載:“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解冷熱。”
(l)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甘草浸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對多種動物均具有去氧皮質酮樣作用,能促進鈉、水瀦留,排鉀增加,顯示鹽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能使大鼠胸腺萎縮、腎上腺重量增加、血中嗜酸性白細胞淋巴細胞減少、尿中游離型17-羥皮質酮增加,顯示糖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皮質激素樣作用的機制:
①促進皮質激素的合成;
②甘草次酸在結構上與皮質激素相似,能競爭性地抑制皮質激素在內的代謝失活,從而間接提高皮質激素的血藥濃度;
③兩者的化學結構相似,有直接皮質激素樣作用。
(2)調節機體免疫功能
甘草具有增強和抑制機體免疫功能的不同成分。甘草葡聚糖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小鼠脾臟淋巴細胞有激活增殖作用,表現出致分裂原特性,與ConA合用有協同作用。
甘草酸類主要表現為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和增強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但對體液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20例高血脂症病人套用甘草甜素後,血漿免疫球蛋白IgGIgA及補體C3含量均顯著降低。甘草酸單銨和LX也有免疫抑制作用。甘草酸單銨對3H-TdR摻入大鼠淋巴細胞DNA有抑制作用。LX腹腔注射能明顯抑制免疫小鼠IgG的生成。
(3)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變態反應
甘草黃酮類化合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酵母菌、真菌、鏈球菌等有抑制作用。甘草甜素對人體免疫性缺陷病毒(愛滋病病毒,HIV)、肝炎病毒、水皰性口腔病毒、腺病毒Ⅲ型、單純皰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等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甘草具有皮質激素樣抗炎作用,對小鼠化學性耳廓腫脹、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鼠棉球肉芽腫、甲醛性大鼠足腫脹、角叉菜膠性大鼠關節炎等都有抑制作用。
(4)鎮咳、祛痰
甘草浸膏片口內含化後能覆蓋在發炎的咽部黏膜上,緩和炎症對它的刺激,達到鎮咳作用。甘草還能通過促進咽喉和支氣管黏膜的分泌,使痰易於咳出,呈現祛痰鎮咳作用。甘草次酸、甘草黃酮、
滋陰寧神湯甘草
甘草流浸膏灌胃給藥,對氨水和二氧化硫引起的小鼠咳嗽均有鎮咳作用,並均有祛痰作用。甘草次酸膽鹼鹽皮下注射,對豚鼠吸入氨水和電刺激貓喉上神經引起的咳嗽,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
(5)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甘草粉、甘草浸膏、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異甘草苷和地FM100對動物多種實驗性潰瘍模型均有抑制作用,能促進潰瘍癒合。生胃酮(即甘草次酸的琥珀酸半酯二鈉鹽)能加速胃潰瘍面癒合、改善胃黏膜抵抗力。FM100灌服給藥,能完全抑制結紮幽門引起的大鼠胃潰瘍形成,對乙醯膽鹼和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甘草對誤食毒物(毒蕈),藥物中毒(敵敵畏、喜樹鹼、順鉑、咖啡因、巴比妥)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緩解中毒症狀,降低中毒動物的死亡率。甘草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為甘草甜素。甘草解毒作用的機制為:
①吸附毒物,甘草甜素水解後釋放出的葡萄糖醛酸可與含羧基、羥基的毒物結合,減少毒物的吸收;
②通過物理、化學沉澱毒物以減少吸收,如甘草可沉澱生物鹼;
③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並改善垂體-腎上腺系統的調節作用,提高機體對毒物的耐受能力;
④提高小鼠肝細胞色素P-450的含量,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

行氣開郁

本藥方有

滋陰寧神湯川芎
成分川芎(《湯液本草》),使其具有通氣的功效,川芎異名山鞠窮(《左傳》),芎藭(《本經》),香果(《吳普本草》),胡藭(《別錄》),馬銜芎藭(陶弘景),雀腦芎,京芎(《本草圖經》),貫芎((珍珠囊》),撫芎(《丹溪心法》),台芎(《本草蒙筌》),西芎(《綱目》)。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莖。

性味辛,溫。

①《本經》:味辛,溫。

②《吳普本草》:黃帝、岐伯、雷公:辛,無毒,香。扁鵲:酸,無毒。李氏:生溫,熟寒。

③《唐本草》:味苦辛。

④《本草正》:味辛微甘,氣溫。

歸經入肝、膽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足厥陰經、少陽經。

②《藥品化義》:入肝、脾、三焦三經。

功效行氣開郁,法風燥濕,活血止痛。治風冷頭痛鏇暈,脅痛腹疼,寒痹筋攣,經閉,難產,產後瘀阻塊痛,癰疽瘡瘍。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扑腫痛,頭痛,風濕痹痛。

①《本經》: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

滋陰寧神湯川芎
金創,婦人血閉無子。

②《別錄》:除腦中冷動,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內寒。

③陶弘景:齒根出血者,含之多瘥。

④《藥性論》:治腰腳軟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內冷痛。

⑤《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眾脈,破癥結宿血,養新血,長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瘺,腦癰發背,瘰癧癭贅,瘡疥,及排膿消瘀血。

⑥《醫學啟源》:補血,治血虛頭痛。

⑦王好古:搜肝氣,補肝血,潤肝燥,補風虛。

⑧《綱目》: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郁。

宜忌陰虛火旺,上盛下虛及氣弱之人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白芷為之使。惡黃連

②《品匯精要》:久服則走散真氣。

③《本草蒙筌》:惡黃芪、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黃連。反藜蘆

④《本草經疏》:凡病人上盛下虛,虛火炎上,嘔吐咳嗽,自汗、易汗、盜汗,咽乾口燥,發熱作渴煩躁,法並忌之。

⑤《本草從新》:氣升痰喘不宜用。

⑥《得配本草》:火劇中滿,脾虛食少,火郁頭痛皆禁用。

選方

①治諸風上攻, 頭目昏重,偏正頭痛,鼻塞聲重,傷風壯熱,肢體煩疼,肌肉蠕動,膈熱痰盛,婦人血風攻疰,太陽穴疼,及感風氣:薄荷葉(不見火)八兩,川芎、荊芥(去梗)各四兩,香附孑(炒)八兩(別本作細辛去蘆一兩),防風(去蘆)一兩半,白芷、羌活甘草(爁)各二兩;上藥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茶清調下,常服頭目清。(《局方》川芎茶調散)

②治偏頭疼:京芎細銼,酒浸服之。(《斗門方》)

③治首風鏇暈,眩急,外合陽氣,風寒相搏,胃膈痰飲,偏正頭疼,身拘倦:川芎一斤,天麻四兩。上為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下,食後。(《宣明論方》川芎丸)

④治風熱頭痛:川芎一錢,茶葉二錢。水一鍾,煎五分,食前熱服。(《簡便單方》)

⑤治妊娠腹中痛(胞阻):

滋陰寧神湯川芎
芎勞二兩,阿膠二兩,甘草二兩,艾葉三兩,當歸三兩,芍藥四兩,乾地黃六兩。右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渣,納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金匱要略》膠艾湯)

⑥治婦人妊孕五七月,因事築磕著胎,或子死腹中,惡露下,疼痛不止,口噤欲,用此藥探之,若不損則痛止,子母俱安,若胎損立便逐下:當歸六兩(洗,去,切,焙乾,秤)、川芎四兩(洗)。上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令泣泣乾,酒一大盞,止一沸,去渣,溫服,口噤灌之,如人行五、七里再進,不過三服便生。(《本事方》佛手歌)

⑦治產後血暈:當歸一兩,川芎五錢,荊芥穗(炒黑)二錢。水煎服。(《奇方類編》)

⑧治產後心腹痛:川芎(洗,銼)、桂心(不見火,銼)、木香(銼,懷乾)、當歸(去蘆須,洗,銼,焙)、桃仁(去皮、尖並雙仁,炒黃)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如不欲飲酒,即用水一盞,藥末二錢,煎至七分,帶熱服。(《衛生家寶方》川芎散)

⑨治新產塊痛:當歸八錢,川芎三錢,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黑姜五分,炙草五分.用黃酒、童便各半煎服。(《傅青主男女科》生化湯)

⑩治小兒腦熱,好閉目,太陽痛或目赤腫:川芎、薄荷朴硝各二錢,為末,以少許吹鼻中。(《全幼心鑒》)

藥方來源

《醫學入門》卷七
水火分治
此子和以臟腑分濕火,比之以肥人寒濕生痰,瘦人熱火生燥,以形體分言者尤精。

肝膽由來從火治,三焦胞絡都無異;

火內陰外陽,主乎動也。凡動皆相火之為,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天之火,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然雷非伏不能鳴,龍非蟄不能飛,海非附地不能波。鳴、飛、波,皆動為火也。

人之火,寄於肝腎。肝屬木,腎屬水,膀胱者腎之腑,心胞絡者腎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腎之分,皆陰而下也,故皆從火治。然人火同天也,而以為元氣之賊者,人生恆動於欲,相火扇起,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此戴人及東垣明言,不獨張子和然也。

肺胃常將濕處求,肺與大腸同濕類;

腸胃屬濕,謂其水谷之海,停濕聚水之鄉,實而不滿。脾動胃化,上輸清氣,此經先得其濕。金肺清高,何屬濕論?以其清氣上升,則在天為雲,在人為氣;濁氣下降,則在天為,在人為濕。

腎與膀胱心小腸,寒熱臨時鏇商議∶

心勞則傷其血,腎勞則損其精,精血一傷,水火偏勝,陰陽兩虛,寒熱時作。若膽與膀胱,實而不滿,出而不入,傷寒寒熱,皆從此經而出。言其治無定法者,以其寒熱交差,治法不一也。

惡寒表熱小膀濕,惡熱表寒心腎熾。十二經,最端的,四經屬火四經濕,四經有熱有寒時,攻里解表細訊息,里熱里寒宜越竭,表熱表寒宜汗釋。濕同寒,火同熱,寒熱到頭無兩說,六分分來火熱寒,寒熱中停真浪舌。熱寒格拒病機深,亢則害兮承乃制。

氣之來也,既以極而成災;則氣之乘也,必以復而得平。物極則反,理之自然。姑以心火而言,其不亢,則腎水雖心火之所畏,亦不過防之而已;一或有亢,即起而克勝之矣。余髒皆然。以人事言之,我與彼亢,則彼必害我;我能承之,則彼反為我所制矣,此借喻耳。本論運氣勝復,詳《素問·六微旨論》。

緊寒數熱脈正邪,標本治之真妙訣。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當解表時莫攻里,當攻里時莫解表,表里如或兩可攻,後先內外分多少。

治濕無過似決川。

火常有餘,水常不足。然火有餘者,邪火也。若真火護衛形骸,灌溉臟腑,得之則生,失之則死,衰之則病,即真陽也,豈能有餘?水不足者,真水也。若邪水泛溢經絡,為腫痛麻痹,痰痢瘡毒,宜止下分消,猶如決川。

其間精枯血竭,潮熱虛弱,乃真水不足,心火獨炎,宜滋陰補,最忌滲利。此治水之折衷也。

此個筌蹄最分曉;感謝軒岐萬世恩,爭奪醯雞笑天小。

滋陰寧神湯中醫

求本論
將以施其療病之法,當以窮其受病之源。蓋疾不離陰陽二邪,風熱火病屬陽,濕燥寒病屬陰。苟不求而治之,則陰陽邪氣滋蔓而難制矣。(久而傳變,不勝其眾。)今夫厥陰為標,木為本,風邪傷人,掉搖螈,卒露強直之病生焉。少陰為標,君火為本,熱邪傷人,瘡瘍暴下,液混濁之病生焉。少陽為標,相火為本,火邪傷人,躁擾狂越,如喪神守之病生焉。善為治者,風淫所勝,平以辛涼;熱淫所勝,平以鹹寒;火淫所勝,平以鹹冷。以其病本於陽,故必求其陽而療之。太陰為標,濕土為本,濕邪傷人,腹滿身腫,諸痙強直之病生焉。陽明為標,燥金為本,燥邪傷人,郁皴揭,諸澀枯涸之病生焉。太陽為標,寒水為本,寒邪傷人,吐利腥穢,諸寒收引之病生焉。善為治者,濕淫所勝,平以苦熱;燥淫所勝,平以苦溫;寒淫所勝,平以辛熱。

以其病本於陰,故必求其陰而治之。如是而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

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蓋天之三氣,其氣自上而下,在人足三陽經受之;地之三氣,其氣自下而上,在人足三陰經受之。太陽寒水證,其脈浮而緊。緊者寒水之本也,浮者太陽標也。發於三陽經,急以辛熱之藥,攻本之緊,估以甘寒輕劑,解標之浮。由經入腑,又當審脈之浮緊。若緊去浮在,是浮入腑也,以寒藥解之;浮去緊在,是緊入腑也,以熱藥攻之;浮緊不去,是浮緊俱入也,仍以熱藥攻其本,寒藥解其標。發於三陰經,急以辛熱之藥,攻本之緊,佐以甘寒重劑,解標之浮。由經之藏,又當審脈之浮緊。若緊去浮在,是浮入髒也,以寒藥解之;浮去緊在,是緊入髒也;以熱攻之;浮緊不去,是浮緊俱入也,仍以熱藥攻其本,寒藥解其表。少陰君火證,其脈沉而大。大者君火本也,沉者少陰標也。發於三陽經,則以辛寒之藥,攻本之火;佐以甘溫輕劑,解標之沉。發於三陰經,則以辛寒之藥攻本之火,佐以甘溫重劑解標之沉,少陽相火證,其脈浮而數;太陰濕土證,其脈沉而緩。本末同,故從本也。厥陰風木症,其脈沉而弦。陽明燥金證,其脈浮而短。本末與中不同,故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抑論治法,各有其要,豈止於一端而已!其在表者,以發之;其在里者,下之奪之;其在高者,因而越之,謂可吐也;悍者,按而收之,謂按摩也;髒寒虛奪者,治以灸;病攣痹者,治以針刺;血實蓄結腫熱者,治以砭石;氣滯痿厥寒熱者,治以導引;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者,治以醪醴;血氣凝泣,病生於筋脈者,治以熨藥。始焉求其受病之本,終焉蠲其為病之邪者,無出於此也。昔者黃帝坐於明堂,受業於岐伯,傳通於雷公,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綱紀萬物,變化殺生,蓋有不測之神,斡鏇宰制於其間。病既本於此,為工者,奚可他求哉!又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此求病機之說,與夫必求其本之理一也。

滋陰寧神湯中醫

標本論
天陽無圓,氣上外升,生浮晝動,輕燥六腑;地陰有方,血下內降,殺沉夜靜,重濕五臟。

夫治病者,當知標本。以身論之,則外為標,內為本;陽為標,陰為本。故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各臟腑之經絡,在外為標,在內為本。更人身之氣為標,血為本。以病論之,先發病為本,後傳流病為標。

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若先治其標,後治其本,邪氣滋甚,其病益蓄;若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雖病有十數,證皆去矣。謂如先生輕病,後滋生重病,亦先治輕病,後治重病。如是則邪氣乃伏,蓋先治本故也。若有中滿,無問標本,先治中滿,謂其急也。若中滿後有大小便不利,亦無問標本,先治大小便,次治中滿,謂尤急也。又如先病發熱,加之吐利大作,粥藥難入,略緩治熱一節,且先定嘔吐,漸進飲食,方兼治瀉;待元氣稍復,乃攻熱耳。此所謂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也。(推其至理,先治其標,亦先治其本也。)

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滿吐瀉之外,其餘皆先治其本,不可不慎也。假令肝受火之邪,是從先來者為實邪,實則瀉其子也。然非直瀉其,入肝經藥為之引,用瀉火為君,是治實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腎邪,是從後來者為虛邪,虛則補其母,入腎經藥為引,用補肝經藥為君是也。又《經》雲∶工為標,病為本。但標本已得,邪氣乃服。(治療不相應者,謂之標本不得。)謂醫工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大法)。若反理到行,所為弗順,豈惟治人,而神氣受害。病者當去故(醫)逆理之人,宜就新(醫)明悟之士,乃得至真精曉(之醫)以全已也。此二法乃治病之至理,誠醫之良規也。

相關詞條


經典中藥

中藥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套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中藥方劑之滋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