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要旨》

《性命要旨》

汪東亭為西派,與柯載書、柯懷經數人同師吳百川,著有《性命要旨》《教外別傳》《太極圖說註解》等書,並編著《道統大成》。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性命要旨》汪東亭《體真心易》
汪東亭生平心跡,好積功累行,毫不以功名富貴繫於懷焉。茲於光緒丁亥歲,遨遊漢皋,來予旅邸,謂家嚴曰:“方今明道之士,遙遙海內,未見一人。何其道之湮沒,以至如此?”家嚴答曰:“雖《陰符》《道德》傳世,文辭古奧,學者閱之而不解。及後丹經疊出,半隱半露,學者參之而不透。非道之不行,實由道之不明也。”先生因茲大發慈悲,著《性命要旨》一書。書成之日,見示於兆。受而誦之,純是先天之大道,身心性命之學。古來聖賢仙佛,心心相印,口口相傳秘訣,莫不一一發明之。洵為宇宙間金科玉律,天壤中寶字奇文也。誠意修真之君子,有緣得遇是書,便可升堂入室,遵法而行之,層層透達,節節見驗,方知先生之道高矣,先生之德厚矣!而天下後世學人無不沾先生之恩矣。
時光緒丁亥年孟冬月,富川愚侄柯兆平頓首敬跋。

作者

性命要旨性命要旨

汪東亭為西派,與柯載書、柯懷經數人同師吳百川,著有《性命要旨》《教外別傳》《太極圖說註解》等書,並編著《道統大成》。據說民國六年汪臨終時,自嘆未能大成,若非吳百川最後之來,則恐投胎奪舍亦難保證,此乃汪伯英之說,而汪東亭之門下海印子則謂其師臨化,有求我於武當必有回響之遺言;並說鄂友十餘人,唯柯懷經一人成功,余皆未許。汪本身為西派清淨門,故於栽接法多所駁斥,《教外別傳》一書辟之尤力。

汪東亭(1839—1917),安徽省休寧縣鳳湖人。名汪啟濩,字東亭,號體真山人。幼習儒學,然嗜慕玄學道法,搜羅丹經子書,博覽經史道籍。二十二歲訪友求師,初因未得真師秘訣,修煉無成,遂浪跡江湖,閱遍五省,覓訪明師二十有二載。一日由匡廬(廬山)經過,偶遇吳天秩師翁,睹其丰神灑脫,必非常之人。故叩問玄旨,答曰:“子雖有仙緣,誠恐始勤而終怠”。繼以弟子禮事之,復詢丹訣,遂傳七返九還金液大丹之法,及火候次序之妙。於是心領神會,豁然貫通,乃知大道原在己身所得,決非向外求。嗣後到武漢,又遇到柯懷經、柯載書、李雲嵐、周俊夫等人,組成“八人談道會”,同參切究,頓悟全旨。後由弟子邀請,留居滬上傳道多年。(據《休寧縣誌》、《性命要旨·自序》、《三教一貫·自序》、《體真山人語錄》)據說:汪東亭晚年曾得到李涵虛祖師親臨滬上指示修道秘要及“投胎奪舎”的方法。其去世時曾囑告弟子到某時某地去找他,因適值戰爭之期,未能去尋覓,故此事是否屬實,不得而知,備考雲。(按:海印山人《復志真函》云:“因先師臨化前,有十年後求我於武當,必有回響之語也。自民六迄今,已二十餘載,未知仙蹤是否仍在武當,必親去一探方知。”自《中華仙學·復志真函》,863頁,台灣真善美出版社。)

汪東亭著作普豐,自著有《性命要旨》、《教外別傳》、《體真心易》、《三教一貫》(現獲殘篇4卷,全篇9卷)、《金丹玄要》(待覓)、《東亭輯要》(待覓)等。另編輯有《道統大成》叢書四集,彙編收錄了元明以來的十部主要丹經著作,如《中和集》、《規中指南》等。門徒甚眾,其中較著名有魏堯徐頌堯(海印子)、汪臻卿(譽遄)和蔡潛谷等。

汪東亭先生年譜簡編

1839年(道光18年,戊戌),汪東亭生於安徽休寧。幼嗜玄學,搜羅丹書,博覽經史道籍,歷有年所,頗明其理,未得其訣。
1860年(鹹豐10年,庚酉),遂浪跡江湖,遍越名山,覓訪明師,閱遍五省,22歲。
1881年(光緒7年,辛巳),一日由匡廬(廬山)經過,偶遇吳天秩翁,睹其丰神灑脫,必非常人,故請問玄旨,以弟子禮事之,詢其訣,遂傳七返九還金液大丹之法,火候次序之妙,43歲。至武漢遇到柯懷經、李雲嵐、周俊夫、柯載書等四五道友,組成“談(訪)道會”,同參切究,頓悟全旨。
1884年(光緒10年,甲申),正月,柯懷經作《養性編》“自序”,稱與汪東亭、周俊夫、李雲嵐、柯載書等道友同參而悟全旨。46歲。
1887年(光緒13年,丁亥),汪游漢皋(今湖北武漢市),與柯懷經柯兆平父子相見。汪因嘆大道之不明,遂著成《性命要旨》,八月,作“序”於北學草堂之玩月軒,並出示於柯兆平。十二月,柯兆平為之作《》。49歲。
1889年(光緒15年,己丑),程守一作客漢皋,適遇柯懷經、汪東亭,二翁遂出書《養性編》、《性命要旨》二帙以示。勸以刊刻,兩卷合成一部。六月六日,程守一為《性命要旨》作序,51歲。
1895年(光緒21年,乙未),豫章趙抱真託足漢皋,適聞汪東亭抱道在躬,遂執弟子禮,叩以先天后天之奧旨。汪東亭復出《周子太極圖說註解》示之,57歲。
1896年(光緒22年,丙申),春正月,趙抱真為《太極圖說註解》作序,58歲。
1899年(光緒25年,己亥),夏,著《教外別傳》成。秋,寓申江,與廣東三水李夫人(曹貞潔)相會,喜其博學志大,作《女丹訣》相贈。61歲。
1900年(光緒26年,庚子),刊刻《道統大成》,62歲。
1912年(民國元年,壬子),著《體真心易》,孟冬作序,74歲。
1913年(民國2年,癸丑),三月寧波蔡復陽印行《體真心易》,75歲。
1914年(民國3年,甲寅),徐頌堯拜汪東亭為師,76歲。
1915年(民國4年,乙卯),正月,撰《三教一貫》“自序”,77歲。
1916年(民國5年,丙辰),《體真山人丹訣語錄》紀錄其時,蔡潛谷當於此時拜汪東亭為師,78歲。
1917年(民國6年,丁巳),汪東亭仙逝,臨化前語其弟子云:“十年後求我於武當”,79歲

書評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中正者,太極也。仁義者,陰陽也。以太極為體,以陰陽為用。明體達用之學,內聖由之,外王亦由之,似可以無憾矣。乃聖人不肯自滿,而必盡主靜之功也。夫“主靜”二字,朱子易為“主敬”,後之尊朱子者,遂爭言“靜”不如“敬”。不知敬由勉強,靜本自然。靜也者,浩浩其天,無心成化,並此主一無適之心,渾而忘之,聖不可知之謂神。而向之中正仁義,亦返虛入渾,而不留其跡。人之無極耶,天之無極耶,胡為乎而測。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凡此者皆無心者也。天地不自知其德,日月不自知其明,四時不自知其序,鬼神不自知其吉凶。順乎性之自然,而毫無成見。惟聖人拾其全理,渾然泛然應之,未嘗有心求合,而兩間之大,不能出其範圍。蓋其體既立,其用自神,初無顧茲失彼之憂也。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不修不悖者,聖人也。修之悖之者,君子小人也。夫聖人初無吉凶之見,由博返約,洞燭本原,不必勉其修,而自無不修,不必禁其悖,而自無所悖,所謂安行也。若君子明知有吉,而為理所范,皇然修之,其功雖有淺深,均能造福。小人明知有凶,而為欲所歆,毅然悖之,其過雖分輕重,均能招殃。精神所至,天地應之,通塞壽夭,胥判如此矣。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此《易•繫辭》之說也。陰陽、剛柔、仁義,誰不知之?所難者,立其道焉耳。立者,立乎其先,而怡然渙然,不著於欲,並不著於理,而陰陽、剛柔、仁義莫非此怡然渙然者,生生不窮,而左宜右有。謂其陰而又陽,謂其剛而又柔,謂其仁而又義,溥博淵泉而時出之。而所云天地人三道,亦旁觀者分之,而在己並無容心也。斂之藏一心,放之彌****,握中和之準,定位育之功,非具盛德,其孰能與於斯!

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有始即有終,有生即有死。但死生可知,而未生以前、既死以後,則不可知。其說若何?曰:觀乎復而一陽動,即知生。觀乎姤而一陰萌,即知死。不但此也。生者死之本,觀生時之作為而死可知。死者生之機,觀死時之情狀而生可知。大抵人之初生,各有天命。氣即與命俱,理即與氣俱。以理攝氣而精完,以氣壯理而神固。生固生也,死亦生也。其在常人,日沈酣於人慾之中,而理久澌滅,其氣雖不遽散,而無以為之主,斷不久長。死固死也,生亦死也。間有能文之靈鬼,享福之庸鬼,銜冤之苦鬼,耿耿一靈,不肯消化,亦但如電光石火,疑有疑無,且難至數百年,況與天地同壽乎。因思三教皆名為道,而老氏符錄,釋氏經咒,儒氏詩文,其非本旨。灼然即數千年以前,老氏深根固蒂、守中抱一,以命而全性也。釋氏和合凝集、決定成就,以性而全命也。孔子盡性以至命、孟子養性以立命。皆為性命雙修,有利無害,豈非死生之說瞭然於胸中哉!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總結上文而言。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