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秘方》

《婦科秘方》本書全面系統地匯集了中國治療婦科疾病的古今名醫之名方、效方、驗方、單方和治療方法等。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婦科秘方》《婦科秘方》

醫書名稱:《婦科秘方》

作者:李經緯 主編

圖:據同治刻本影印

出版社:中國書店

出版時間:1987年11月

失血論

《婦科秘方》《婦科秘方》

經云:心生血,肝藏血,脾統血,氣引血行,血隨氣轉,榮養四肢百骸,灌溉五臟六腑。故目得血而能視,耳得血而能聽,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行。大人失血,心肝二經受病者多;小兒失血,脾胃受傷者多。亦有跌扑內傷者。怒甚氣逆,血出於肝,嘔血亦出於肝;咯血出於腎;衄血亦出於肺;舌衄出於心,吐血亦出於心,溺血亦出於心;便血出於脾;腸風出於大腸;血淋出小腸,牙宣出於胃。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凡治此症,視何經受病,先以順氣為主,降火次之。氣順則血歸於經,火降則血自止。小兒純陽之體,不可妄補,亦不可便用止劑。失血之脈,沉細者生,浮大牢實者重。手足逆冷者死。
涼血地黃湯 治吐血、衄血、便血、溺血並效。
當歸 生地 熟地(各一錢) 知母(鹽水炒) 黃柏(鹽水炒) 槐花 青皮(各七分)
水煎。在上食後服,在下食前服。吐血加茅草根、韭菜汁,衄血加茅花、側柏葉;便血加阿膠(炒)、黃芩;溺血加發灰、琥珀;咯血加款花、百合;咳嗽有紅加款花、貝母。
犀角地黃湯 治症同前,加減亦如前法。
犀角 生地 當歸 牡丹皮 黃連 黃芩 山梔
水煎。臨服入藕汁半合,韭汁、生薑汁各少許服。如無上二味,入童便亦效。便秘加大黃、檳榔。
瓊玉膏 治勞傷,一切血症。小兒減用。
生地黃(二斤,用河水十斤,砂鍋煮一晝夜,約汁四五斤) 加人參(三兩) 茯苓(三兩。共為末) 荊芥(燒灰存性,一兩)
三味同汁和勻;置地上,去火毒。每服三錢,米湯下。
二薊飲 治便血、溺血、血淋,治諸血並效。
苦參(酒焙乾) 荷葉(連蒂焙乾)
大薊小薊各三錢,煎湯。大者二錢,小者一錢,調下。
當歸和血散 治便血,治諸血並效。
槐花 青皮(各六錢) 當歸 升麻(各二錢) 荊芥 熟地 白朮 川芎(各一錢)
為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
小薊飲 治下焦蘊熱,溺血、血淋。
生地 小薊 滑石 甘草 蒲黃 當歸 山梔 通草 藕節(各等分)
淡竹葉二十片、燈心二十寸,水煎。此方加琥珀末五分更效。
腸風便血方
當歸 生地 白朮(炒。各一錢) 地榆 秦艽 防風 柴胡 枳殼 槐花(炒。各七分) 升麻 黃芩(酒炒。
各六分)
水煎。
三黃飲 治血痢,兼治酒毒便血。
黃連(一錢) 黃柏 黃芩 白芍 枳殼 蒼朮 濃朴 陳皮(各七分) 甘草(五分) 木香(三分)
水煎。
經驗良方 余便血諸藥不效,此方一服效,二服永不發。濟人無不效者,兒分三劑用。
當歸(五錢) 川芎(三錢) 白芍(二錢,酒炒) 淮地(五錢) 白芷(一錢) 祁艾(二錢,醋炒) 阿膠(五錢,蛤粉炒) 茅草根(三錢,搗) 側柏葉(三錢,礬水浸一宿,炒黃)
合一大劑,水三碗,煎二碗。頻頻頓溫服。
三黃苦參丸 治症同前。
黃連(薑汁炒) 黃柏(酒炒) 黃芩(酒炒) 槐花(炒) 荊芥 苦參(酒炒) 甘草(各一兩)
為末,蜜丸。白滾湯下,米湯亦可。
槐花散 治如前症。
槐花(炒) 柏葉(礬水炒) 荊芥 枳殼(麩炒)
為末。每服一錢,米湯下。
苦參飲
苦參(三錢,酒炒) 甘草(五錢)
水煎。露一宿,空心熱服。
槐角丸 治症同前。
黃柏(一兩) 槐角 白芷 熟地黃(各五錢)
為末,糊丸。米湯下。
得效方 治便血,並痔瘡髒毒,下血。
柿餅(十個,五個燒存性) 槐花(一兩,炒) 烏梅(一兩,飯上蒸熟)
烏梅搗爛為丸,白滾湯下。
單方 柿餅(燒灰存性,柿餅煎湯下,一錢效)。
髒連丸 治一切便血。
黃連(一斤為末)
用豬髒頭粗,將連末裝入,兩頭紮緊,煮熟搗丸,隨意不拘引服、
止血三奇方
石榴皮(為末) 糞前下血,茄枝煎湯服一錢。
五倍子(為末) 糞後下血,艾葉煎湯服一錢。
茄蒂(燒灰為末) 糞中下血,米湯調服一錢。

調經論

凡女子年十七、八歲,經脈不通或阻,或間月或半年,顏色青黃,飲食少進,寒熱往來,四肢睏倦,頭痛目眩,腹中有塊,心神煩躁,嘔吐膨脹,此脾胃氣血皆虛,多食生冷,急宜和血氣、健脾胃、調脈為先。
逍遙散 當歸(一錢) 芍藥 柴胡 黃芩(各一錢) 川芎 熟地 半夏(各八分) 人參門冬(各五分) 甘草(三分) 姜(三片)
嘔吐加砂仁、香附、白朮各八分,咳嗽加杏仁、五味子、蘇葉各八分,煎服四劑即愈。
八物湯 當歸 熟地 芍藥 香附(各二錢五分) 白朮(二錢) 茯苓 小茴香 柴胡(各一錢五分)人參 甘草 黃芩(各一錢) 姜(一片)
肚痛加牛膝、玄胡索、枳殼(各一錢五分),嘔吐加良姜、砂仁,手足頑麻加肉桂八分,煎熱服。
調經丸 當歸 香附(各三兩) 青皮 牛膝(各二兩) 濃朴 赤芍 熟地 枳殼 白芍小茴香(各一兩五錢) 三棱(醋煮) 砂仁(各一兩) 粉草(二錢)
為末,占米粉糊如桐子大,每服九十粒,空心米湯下。
凡婦人年十九、二十歲嫁後,遇經脈動,身痛,手足麻痹,或寒或熱,頭疼目眩,失以調理,感風為患,服烏金散。
烏金散 濃朴 蒼朮 白朮 茯苓 麻黃(各一錢) 當歸 半夏 芍藥 獨活 牛膝(各二錢) 枳殼 桂枝(各一錢) 陳皮 桔梗(各五分) 甘草(九分)
分作三服,加姜三片、蔥頭三個,煎熱服。咳嗽加杏仁、五味,泄瀉加肉桂。
凡婦人二十一歲,經水不通,或赤白帶下,淋瀝成戶,或間三、四月。此氣血虛弱,潮熱咳嗽,飲食少進,四肢無力,日久成勞。當調經治熱,可服八物大溫經湯十餘帖。
八物大溫經湯 當歸(一錢五分) 鹿茸 人參 川芎 白朮 山茱萸 小茴香 砂仁 陳皮(各八分) 甘草(三分) 芍藥熟地(各一錢) 沉香(四分) 蔥 姜
煎熱服,汗不止加酸棗仁、黃 各五分,咳嗽加半夏、五味子、柴胡、桔梗。
凡婦人年廿四歲,心痛脹悶,氣衝上膈,不思飲食,腹中有塊,如覆杯。此行經後誤食生冷,反多積痰飲,血氣相搏,服加味四物湯。
加味四物湯 廣皮(一錢五分) 半夏 當歸 香附 濃朴(各一錢) 白茯苓 枳實 知母芍藥 檳榔 紫蘇 桔梗 白朮(各四分) 紅花 黃芩 前胡 砂仁(各五分) 甘草(四分)姜(三片)
凡婦人廿五歲,血海虛冷,經脈不調,或小腹痛,面色黃瘦,赤白帶下,不分日期,少氣少力,頭疼目眩。宜服四物湯、補經湯,並服烏雞丸∶
人參 砂仁(各一兩)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 海金砂木香(各三兩) 僵蠶(二錢) 甘草(二錢) 防風(五錢) 側柏葉(四兩)
為末,以烏雞一隻,去毛、足,將前藥三分之一入雞內,酒五碗,銅鍋煮熟,去骨,曬乾為末,並前二分藥,亦末,蜜丸,酒下九十丸。
凡婦人廿七、八歲,身體敗弱,經水不調,淋瀝不止,或片或汁,面色青黃,頭暈眼花,四肢睏倦。急宜調治,緩則成血崩之患,宜服止經湯四、五帖,後服四物、補經二湯數帖。
止經湯 當歸(一錢二分) 芍藥 熟地 川芎 香附(各一錢) 阿膠 側柏葉(鹽水炒) 黃芩 蒲黃(炒) 白朮(各五分) 甘草(三分) 姜(三片)凡婦人年三十四、五歲,血敗氣虛,以致經水不調,肚中瘀血不散,不時作痛,可服莪術散
莪術散 當歸 川芎 人參 赤芍 莪術 玄胡索 熟地 枳殼 陳皮(各一兩) 牛膝紅花(各五錢) 小茴香(炒) 砂仁 三棱 黃芩(各八分) 香附(二兩) 白朮(一兩)甘草(一錢)為末,服三錢,空心酒下。
凡婦人四十二、三歲,經水已絕,五十一、二經水復來,期且無恆,淋瀝不止,漏下。此血氣妄行,宜服和經湯,次服四物湯、烏金丸。
和經湯 小茴香 川芎 酸棗仁 蒲黃 阿膠(各八分) 當歸 熟地 黃芩 茯神 香附白朮(各三錢) 甘草 白芷 陳皮(各一錢五分)
共為末,服一兩、薑湯服。
婦人經水不調,諸病皆生,宜調經催經方∶
調經催經湯 陳皮 桔梗 川芎 當歸 芍藥 生地 烏藥 山楂 香附 枳殼 玄胡 青皮乾薑 肉桂 五靈脂 牛膝 甘草水煎服。如經在前,血有餘而氣不足,加茯苓、白朮,重者加人參;如經在後,氣有餘而血不足,加當歸、川芎、生地、芍藥,減茯苓、白朮。
久熱則血虛經阻,發熱如傷寒之狀∶
陳皮 枳殼 烏藥 甘草 乾薑 肉桂 小柴胡 天花粉 牛膝 五靈脂 生地 白芷香附 山楂 三棱 莪術水煎。
氣多血少,不思飲食,潮熱∶
陳皮 桔梗 柴胡 黃芩 枳殼 烏藥 香附 甘草 山楂 地骨皮 芍藥 天花粉當歸 川芎 熟地水煎。
血少夜臥不安,宜養陰安神∶
當歸 白芍 生地 茯神 香附 棗仁 川芎水煎服。
月水不行,飽悶膨脹黃瘦∶
當歸身 川芎 地黃 陳皮 茯苓 甘草 桔梗 烏藥 香附 枳殼 青皮 木通 草果山楂 白芷 牛膝 官桂 砂仁 蘿蔔子(一錢,炒) 姜(三片)水煎服
霍亂吐瀉∶
陳皮 枳殼 藿香 蒼朮 濃朴 柴胡 半夏 枳殼 黃芩 草果 甘草 檳榔 木通薄荷 加棗子 姜(三片)水煎。
潮熱咳嗽吐痰,虛勞雜症,胎前產後並治之∶
橘紅 貝母 黃芩 前胡 門冬 栝蔞 花粉 薄荷 蘇子 甘草 骨皮 茯苓 川芎白芍 當歸 柴胡加燈心草根,姜三片,水煎服。
砂淋白帶血崩∶
白朮 枳殼 桔梗 青皮 黃芩 地榆 牡蠣 香附 花粉 熟地水煎。
砂淋赤者屬血∶
陳皮 桔梗 山楂 白芷 玄胡索 香附 芍藥 當歸 川芎 黃芩 牡蠣 艾葉地榆 甘草 黃連 花粉 側柏葉砂淋白者屬氣∶
陳皮 桔梗 烏藥 山楂 香附 乾薑 肉桂 枳殼 玄胡 青皮 川芎 當歸芍藥 靈脂 甘草 草果血崩漏不止∶
陳皮 桔梗 枳殼 黃連 黃芩 歸首 川芎 芍藥 香附 地榆 玄胡 艾葉 牡蠣 側柏葉(炒)又單方∶
家薔薇花根外皮,洗淨,搗碎,將酒淘取汁,略頓熱,一碗一服見效,三服除根。如四十歲外者,加紅花一兩,煎酒一碗,取根皮一兩,研爛,絞淨去渣,服下愈(應驗過)。
人參 當歸 芍藥 白朮 柴胡 黃芩 黃 香附 阿膠 蒲黃 甘草 黃柏 艾葉 麥冬水煎。
如崩漏者加酒芩、大黃。
婦人月水不行,飽悶膨脹,黃瘦∶
陳皮 桔梗 烏藥 枳殼 青皮 香附 歸身 川芎 熟地 木通 茯苓 甘草 草果 山楂白芷 牛膝 官桂 砂仁 蘿蔔子(各一錢) 姜(三片)
婦人氣少血少,不思飲食,潮熱∶
陳皮 桔梗 枳殼 柴胡 黃芩 歸身 川芎 香附 山楂 地骨皮 熟地 芍藥 甘草花粉 烏藥婦人熱入血室,經阻發熱,如傷寒狀,不頭痛者∶
陳皮 烏藥 枳殼 乾薑 肉桂 小柴胡 花粉 牛膝 白芷 五靈脂 香附 山楂 生地三棱 莪術婦人霍亂吐瀉∶
陳皮 藿香 濃朴 蒼朮 半夏 柴胡 桔梗 黃芩 枳殼 草果 甘草 檳榔 木香 薄荷婦人潮熱,咳嗽吐痰∶
橘紅 貝母 黃芩 前胡 地骨皮 門冬 桑白皮 花粉 薄荷 栝蔞 蘇子 茯苓 歸身甘草 小柴胡 川芎 白芍 燈芯(廿段) 姜(一片)難產方 黃柏 硫黃(各一錢) 蓖麻子(不拘多少)
搗爛,貼左右湧泉穴,胎下即去。
難產方(如五、六日者方用,神應奇效)∶
雌雄石燕,令婦人左手執雄,右手執雌,緊緊拿定半刻即下。
婦人氣血俱虛,勞力過度,陰中突出一物,不能行動著席。
棕櫚樹根煎湯,熏洗一時即上。
血崩不止∶
杏仁皮(燒灰存性,為末)每服三錢,空心好酒下,一服即止,三服除根矣。
砂淋∶
陳皮 桔梗 花粉 地榆 牡蠣 黃芩 白芍 枳殼 青皮 香附 肉桂 三棱 莪術 白芷服三帖。 外附方(又雲,此出《內府奇方》)。
凡婦人臨產時,下胞即死去,此時雖有良藥,不能速救,惟取溫水一碗(不可冷,亦不可熱),將婦人陰戶下紅血粗取入水中,浸洗,此時病患人事不省,亦不知其何物,令其服之即愈。
白帶驗方 生地(五錢) 制半夏(二錢) 橘紅(一錢) 歸身(三錢) 白芍(一錢五分) 白朮(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川芎(三分)外加香附、枳殼、甘草、砂仁,煎,沖服。
砂淋∶
乾薑 肉桂 三棱 莪術 白芷 陳皮小便淋漓作痛,閉澀不通∶ 木香 升麻 烏藥 豬苓 枳殼 芍藥 澤瀉 陳皮 桔梗 車前 草果 甘果 白芷 香附花粉 茯苓皮 大腹皮水煎服。 虛勞發熱,咳嗽無痰者。
犀角地黃湯 犀角 陳皮 甘草 銀柴胡 胡黃連 知母 地骨皮 黃芩 茯苓 花粉天冬 麥冬 川芎水煎服。
虛勞黃瘦,胎前產後皆可∶
歸身 川芎 白芍 熟地 陳皮 茯苓 烏藥 香附 白芷 山楂 蒼朮 濃朴 小柴胡甘草 花粉水煎服。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