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清·廖平根據隋代巢元方等《諸病源候論》摘編而成。《諸病源候論》在所論的絕大部分證候之後,均附有相應的氣功導引治療方法,總計260餘條。

基本信息

概述

在中國的古代醫學科學史上,巢元方無疑是一位里程碑式的偉大人物,他奉隋煬帝聖旨,主持整理編寫的關於研究中醫病因的不朽巨著<<諸病源候論>>,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部專論諸病起源的專著,該書共五十卷,六十七門,載列病因症候1739條,分別論述了內,外,婦,兒,五官諸科疾病的病因和症候,對於疾病的治療,一般不予論述,但是也有部分疾病討論了診斷、預後,以及導引按摩,外科手術為主的一些治療討論方法和步驟。這和當時隋煬帝下令編撰的<<四海類聚方>>形成一個系統:一個專述理論,一個專述治療配套的醫學。如兩部書都在,那么對中國醫學的貢獻更是巨大。可惜,<<四海類聚方>>一書早已佚失,難知其詳矣。

簡介

氣功導引專著。清·廖平根據隋代巢元方等《諸病源候論》摘編而成。《諸病源候論》在所論的絕大部分證候之後,均附有相應的氣功導引治療方法,總計260餘條,可說是隋以前醫療氣功導引法的一次總結。這些功法豐富多采,以姿勢來說,有偃臥、側臥、端坐、跪坐、踞坐、蹲坐、舒足坐等;以動作來說,有伸展手臂、屈伸足部、前屈後仰、鏇轉引伸等;以煉意來說,有內視丹田,存守五臟,存念引氣等;以所治病證範圍來說,包括了內、外、婦、傷等各科病證。廖平將上述散見的功法摘錄彙編成書,收入其《六譯館叢書》之中。

部份內容

風偏枯候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列於後。《養生方》導引法雲∶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疽疝大風,偏枯諸風痹。(補養宜導,每門皆有此語,今只一見。)
又雲∶仰兩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聞聲,常行眼耳諸根,無有掛礙。
又雲∶以背正倚展兩足及趾,瞑心從頭上引氣,想以達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氣止。蓋謂上引泥丸,下達湧泉是也。
又雲∶正柱倚壁不息,行氣從口趣令氣至頭始止,治痹大風偏枯。
又雲∶一足翕地足不動,一足向側相轉,身欹勢,並手盡急回左右迭三七,去脊風冷,偏枯不通潤。

風失音不語候

《養生方》雲∶醉臥當風,使人發喑。

風口候

《養生方》雲∶夜臥當耳,勿得有孔,風入耳中,喜令口 。

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候

《養生方》導引法雲∶手前後遁互拓極勢三七,手掌向下,頭低面心氣向下至湧泉倉門,卻努一時取勢,散氣放縱,身氣平,頭動膊,前後欹側,柔轉二七,去 井冷血,筋急漸漸如消。
又雲∶兩手抱左膝伸腰,鼻內氣七息,展右足,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痛萎。
又雲∶兩手抱右膝著膺,除下重難屈伸。
又雲∶踞坐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伸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痹。
又雲∶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推物勢,一手向下,如捺物極勢,上下來去,換易四七,去膊內風,兩膊井內冷血,兩掖筋脈攣急。
又雲∶踞伸左腳,兩手抱右膝,生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

風身體兩足不隨候

《養生方》導引法雲∶極力右掖振兩臀,不息九通,愈臀痛勞倦,風氣不隨。振兩臀者,更互蹄踩猶言厥,九通中間偃伏皆為之,名蝦蟆行氣不已,愈臀痛勞倦,風氣不隨,久行不覺痛癢,作種種形狀。
又雲∶偃臥合兩膝,布兩足生腰,口內氣,振腹七息,除壯熱疼痛,兩脛不隨。
又雲∶治四肢疼悶及不隨,腹內積氣,壯席必須平穩,正身仰臥,緩解衣帶,枕高三寸。握固者,以兩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舒臂令去身各五寸,兩腳豎趾,相去五寸,安心定意,調和氣息,莫思餘事,專意念氣。徐徐漱醴泉者,以舌舐略唇口牙齒,然後咽唾,徐徐以口吐氣,鼻引氣入喉,須微微緩作,不可卒急強作。待好調和引氣,勿令自聞出入之聲,每引氣心心念送之,從腳趾頭使氣出,引氣五息六息,一出入為一息,一息數至十息,漸漸增益,得至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不用食生菜魚肥肉,大飽食後,喜怒憂恚,悉不得輒行氣。惟須向曉清靜時,行氣大佳,能愈萬病。

風鰍手足不隨候

《養生方》導引法雲∶左右拱手,兩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勞倦,風痹不隨。

偏風候

《養生方》導引法雲∶一手長舒仰掌合掌,一手捉頦挽之向外,一時極勢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動兩向側勢急挽之二七,去頭骨急強,頭風腦鏇,候痹,膊內冷注偏風。
又雲∶一足翕地,一手後向長舒?努之,一手捉湧泉,急挽足努手挽,一時極勢左右易,俱二七,治上下偏風,陰氣不和。

風不仁候

《養生方》導引法雲∶赤松子曰∶偃臥展,兩脛兩手,足外踵指相向,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死肌不仁足寒。
又雲∶展兩足上,除不仁脛寒之疾也。

風濕痹候

《養生方》導引法雲∶任臂不息十二通,愈足濕痹不任行,腰脊痹痛。又正臥疊兩手,著背下伸兩腳,不息十二通,愈足濕痹不任行,腰脊痛。痹有偏患者,患左壓右足,患右壓左足,久行手亦如足用,行滿十方止。
又雲∶以手摩腹,從足至頭,正臥蜷臂導引,以手持引足住任臂,閉氣不息十二通。以治痹濕不可任,腰脊痛。

風濕候

《養生方》真誥雲∶櫛頭理髮,欲得多過,通流血脈,散風濕,數易櫛,更番用之。

風鰍候

《養生方》雲∶一曰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風痹;二曰以左踵拘右足拇趾,除厥痹;三曰兩手更引足跗置膝上,除體痹。
又雲∶因汗入水,即成骨痹。
又雲∶偃臥合兩膝頭,翻兩足,伸腰坐,口內氣,脹腹自極七息。除痹痛熱痛,兩脛不隨。
又雲∶踞坐伸腰,以兩手引兩踵,以鼻內氣,自極七息。布兩膝頭,隊痹嘔引兩手。
又雲∶忍尿不便,膝冷成痹。
又雲∶偃臥端展兩手足臂,以鼻內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而止,除胸足寒,周身痹厥逆。
又雲∶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大風偏枯諸痹。
又雲∶左右手夾據地,以仰引腰五息止,去痿痹,利九竅。
又雲∶仰兩足趾,引五息止,腰背痹枯,令人耳聞聲,久行眼耳諸根,無有掛礙。
又雲∶踞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生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痛疼痹。
又雲∶左右拱兩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疼勞倦,風痹不隨。
又雲∶凡人常覺脊倔強而悶,仰面努膊,並向上頭左右兩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動定然,始更用初緩後急,不能先急後緩。若無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二七,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痹兩膝頸頭。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腰痹背痛,口內生瘡,牙齒風頭眩盡除。
又雲∶大汗勿偏脫衣,喜偏風,半身不隨。
《養生經要集》雲∶大汗急敷粉,著汗濕衣,令人得瘡,大小便不利。

風驚候

《養生方》雲∶精藏於玉房,交接太數,則失精。失精者,令人悵悵,心常驚悸。

疫癘病候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養生方》雲∶封君達常乘青牛,魯女生常乘駁牛,孟子綽常乘駁馬,尹公度常乘青騾,時人莫知其名字為誰。故曰欲得不死,當問青牛道士。欲得此色,駁牛為上,青牛次之,駁馬又次之。三色者,順生之氣也。雲。古之青牛者,乃柏木之精也;駁牛者,古之神宗之先也;駁馬者,乃神龍之祖也。雲道士乘此以行於路,百物之惡精,疫氣之癘鬼,將長揖之焉。延年之道,存念心氣赤、肝氣青、肺氣白、脾氣 黃、腎氣黑,出周其身。又兼辟邪鬼,欲辟卻眾邪百鬼,常存心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則百邪不敢幹之,可以入溫疫 之中。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二)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成方切用》
《程杏軒醫案》
《導引圖》
《滇南本草》
《東醫寶鑑》
《讀醫隨筆》
《仿寓意草》
《察舌辨症新法》
《道樞》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此事難知》
《叢桂草堂醫案》
《丹溪心法》
《馮氏錦囊秘錄》
《洞天奧旨》
《痘疹心法要訣》
《讀過傷寒論》
《讀素問鈔》
《丹台玉案》
《對山醫話》
《褚氏遺書》
《存存齋醫話稿》
《常用中草藥手冊》
《瘡瘍經驗全書》
《慈幼新書》
《程氏易簡方論》
《刺灸心法要訣》
《得配本草》
《產寶》
《兒科醒》
《跌損妙方》
《瘋門全書》
《丁甘仁醫案》
《常用中草藥圖譜》
《二如亭群芳譜·藥譜》
《常用經穴解剖學定位》
《痘疹心法》
《黨參新研究》
《伏瘟證治實驗談》
《大觀本草》
《大生要旨》
《產孕集》
《丹溪脈訣指掌》
《丹溪先生醫書纂要》
《長沙方歌括》
《丹溪心法附余》
《丹溪心法治要》
《澹寮集驗方》
《長沙藥解》
《程原仲醫案》
《赤水玄珠》
《崇實堂醫案》
《得心集醫案》
《得宜本草》
《產寶百問》
《滇南本草圖譜》
《吊腳痧方論》
《調疾飲食辯》
《傳信方》
《傳信適用方》
《疔瘡要訣》
《訂正金匱要略注》
《訂正傷寒論注》
《東北藥用植物原色圖志》
《傳忠錄》
《東垣十書》
《東莊醫案》
《董汲醫學論著三種》
《董氏小兒斑疹備急方論》
《產科四種》
《痘科鍵》
《痘科類編釋意》
《痘科正傳》
《痘學真傳》
《痘疹百問秘本》
《痘疹傳心錄》
《痘疹大全八種》
《痘疹定論》
《痘疹廣金鏡錄》
《痘疹會通》
《痘疹金鏡錄》
《痘疹精詳》
《痘疹論》
《痘疹全書》
《痘疹四合全書》
《痘疹碎金賦》
《春溫三字訣》
《蠢子醫》
《痘疹真傳奇書》
《痘疹正宗》
《痘疹專門》
《痘治理辨》
《慈航集》
《慈濟方》
《產科心法》
《產育保慶集》
《遯園醫案》
《刺疔捷法》
《陳蓮舫醫案秘抄》
《范東陽方》
《方氏脈症正宗》
《陳氏小兒病源痘疹方論》
《費伯雄醫書二種》
《風癆臌膈四大證治》
《成方便讀》
《存真圖》
《伏氣解》
《達生篇》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