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婦科》

《張氏婦科》是一部古代中醫著作。

內容預覽

唐時開通年間,有一神人借宿於慈邑張氏家,次日將書付張氏之婦。開卷視之,乃女科也,初以調經,其法和氣血、均寒熱,而世無不育之婦;次以胎前,其法補氣血、清痰火,凡有諸症必先安胎為主;次以胎前產後,其前後不同。此書數百年來隱而不發,今予得之醫論十三篇而無遺症。胎前產後各各辨明,與諸家用藥大有不同,傳與當世醫者,庶免婦女之大難。得此書者,當存好生之心,勿秘可也...

目錄

白蒲嶺張氏女

廣嗣論

胎前論

產後論

婦人月水

種子方

胎前諸症

難產方

產後諸症

安胎逐月主方補

產後總論

生化湯論

白蒲嶺張氏女科

唐時開通年間,有一神人借宿於慈邑張氏家,次日將書付張氏之婦。開卷視之,乃女科也,初以調經,其法和氣血、均寒熱,而世無不育之婦;次以胎前,其法補氣血、清痰火,凡有諸症必先安胎為主;次以胎前產後,其前後不同。此書數百年來隱而不發,今予得之醫論十三篇而無遺症。胎前產後各各辨明,與諸家用藥大有不同,傳與當世醫者,庶免婦女之大難。得此書者,當存好生之心,勿秘可也。

廣嗣論

凡少婦不受孕者無他,多因氣血不調,寒熱不均。有氣盛而血虛者;氣血流通,遍走四肢,使血不得積聚於子宮,子宮枯燥,往來易感陽氣,不能成胎。大宜補血,使血與氣相配,孕斯成矣。大凡氣盛血衰者,其月水多不應期而至,或數月一至,或期年一至。醫者慎不作血隔看。大宜補血,慎勿破血。有血盛而氣衰者∶血不能自行,隨氣而動,氣衰不運,多積於子宮,滿則溢也。其月水不月而至,今呼為敗。慎勿用養血之劑,蓋養血之藥又能活血,補之非徒無益,而病反加劇矣。宜重用參術補氣,使氣能配血,則病可愈而孕可懷也。有熱勝者∶其月水必先期而至。如大熱者,其腹大痛;微熱者,其腹微痛。慎勿作寒痛看,雖易入陽氣,豈能懷孕乎?當服寒涼之劑以調之。有寒勝者∶必月水後期而至,其腹不礙痛,若精氣不能易入,豈能久存於腹?宜服溫暖之藥以調之。氣血既平,寒熱既和,則無不孕矣!

胎前論

凡孕婦諸症別無他故,因受胎之後,氣血有方,不能滋養其胎而母病至矣。氣血既虛,使胎不安於母腹,須大補氣血,則胎自安。有胎動而母病者,安其胎,母病癒。蓋胎前患病,以安胎辦主。若胎孕一動,病必難治,醫須慎之。

產後論

夫產後之患多起於風寒、飲食之間,其餘則血氣為患。夏月之病多因於風,冬月之病多因於寒,惟飲食之患無定時也。蓋易產之後,其病易治;難產之後,其病難治。難產必深感風寒,兼氣血極虛,雖略進飲食,力不能勝,亦為之患也。產後諸症,多類傷寒,莫作傷寒治之,更莫作雜症治之。此乃女科不傳之訣,醫者切莫狐疑。其治法前後不同,二十日前氣血未定,惡露未盡,當破血為主;二十日外氣血已定,各歸經絡,雖有惡露,驅逐不行。凡有諸症要補氣血,更兼活血,諸書以月外作雜症治之,其言謬矣。

婦人月水

經水或一、二月一至,或期年一至,不甚瘦弱者,此氣盛血衰也。慎勿作血隔治,當補血為主∶當歸(三錢)川芎(二錢)芍藥生地丹參玄胡小茴牛膝蘇梗圓眼肉(各一錢)婦人如同前病,身體瘦弱,或發寒熱,此氣血兩虛,血枯經閉。宜大補氣血為主∶人參(五分)茯苓白朮歸身芍藥圓眼肉(各二錢)沙參丹參生地木通(各一錢)婦人敗血不日而至,此非敗血,氣虛故也。宜補氣為主∶ 人參(五分)甘草(五分)白朮黃茯苓阿膠(各二錢)木通(八分)婦人月水先期而至,小腹作痛,氣血兩熱故也。當理氣清火為主∶延胡索甘草(各三錢)黃山楂撫芎(各二錢)芍藥蘇梗丹皮木通香附(各一錢)婦人月水後期而至,此氣血虛寒故也。川芎當歸艾葉香附紅花(各二錢)桂枝黑姜(各五分)玄胡索木通(各一錢)

種子方

紅花桃仁玄胡香附(各二錢)小茴枳殼牛膝(各一錢)山楂(三十粒)莪術(八分)官桂(三分)如月水先期而至、加黃芩二錢;如後期而至,加酒炮姜五分。先期而至,血若紫色,黑色成塊者、血熱故也,加黃芩、黃連、荊芥,必不可少;後期而至,血色淡紅者,痰多血少故也,又兼寒,生地二陳湯加黑姜煎服妙。
胎前諸症

婦人胎氣不固,常要小產∶ 人參(五分)加條芩殼砂杜仲川斷糯米(一撮炒)孕婦因跌撞、壓觸、腹痛、血下、胎動∶川芎黃芩芍藥(各三錢)當歸熟地杜仲(各一錢)殼砂川斷(各二錢)阿膠(一錢)胎動下血,其腹絞痛,不知兒身死活∶川芎(六錢)當歸(三錢)水酒煎,作三次服。胎活即安,胎死即下。婦人下血不止,胎上衝心,四肢逆冷幾死∶阿膠杜仲(各三錢)條芩(三錢)川芎(三錢)熟艾桔梗(各二錢)陳皮竹葉(各二錢)妊婦小腹沉重,痛不可忍,二便閉塞不通,名胎壓膀胱∶升麻川芎條芩杜仲山藥川斷(各二錢)人參(五分)黃連茯苓(各一錢)白朮(土炒二錢)孕婦胎孕上沖,痛不可忍,此為子懸血虛故也。大宜補血為主∶四物湯加條芩、殼砂、桔梗、陳皮。胎孕不安,因氣血不足。血虛則隨氣上升,大宜補血為主;氣虛隨血下墜,大宜補氣為主,次宜安胎。若雲“諸症不宜補”者,此醫家大誤事也。孕婦厭食嘔吐,此因氣虛不得流通,便化為痰涎,多聚於胃,故有此症。宜補氣祛痰為主。白朮川貝(各三錢)茯苓前胡(各二錢)鏇復花香附殼砂陳皮(各一錢)妊婦漏胎下血,竟如月水,若待血乾,非但損子,亦損其母∶熟地白朮姜炭茯苓(各二錢)條芩(二錢)歸身殼砂阿膠(各一錢)妊婦腹中煩悶者,氣血兩虛故也。心肺兩經火動,名為子煩∶條芩麥冬白朮茯苓芍藥(各二錢)知母防風前胡(各一錢)孕婦尿澀,小便小道熱痛者,名子淋∶冬葵子木通粉草(各一錢)條芩芍藥赤茯苓(各二錢)孕婦腹中胎鳴,因懸高而胎失氣管,故有此症,名子鳴∶ 川芎(三錢)川連(二錢)妊婦小便頻鳴,名為轉胞,氣虛血熱也∶人參茯苓條芩(各二錢)歸身川芎芍藥粉草(各一錢)妊婦遍身浮腫,脾胃氣虛∶茯苓澤瀉白朮(各二錢)木通豬苓濃朴(各一錢)妊婦二、三月期,心腹腰痛難忍,氣熱腎虛故也∶六味加條芩三錢,當歸、阿膠、甘草各一錢。妊婦遍身疼痛,氣血兩虛,痰涎作痛∶人參加柴胡、前胡、川貝、生薑。妊婦寒熱不快者,亦氣血兩虛故也∶逍遙散加條芩、殼砂、生薑。妊婦傷寒,恐熱極損胎,必先安胎,後隨症治之。先用條芩、殼砂,後用本症之藥,切忌姜、桂、麻黃辛熱之物。妊婦痢疾,必先用條芩、殼砂以安胎,次隨症治之。須忌檳榔、枳殼,恐其下胎,則病難治,須用仔細。妊婦泄瀉虛寒,因久痢之後故有此症∶五苓散加良姜。凡妊婦服藥,雖有諸症,條芩、殼砂必不可少。黃芩安胎,清三焦之火,能降血下行;殼砂安胎,乃血中之要藥,又能止痛行氣;阿膠安胎,乃止血養血之藥,治血虛胎動。妊婦小產與小產不同。小產損傷胎氣,不比大產瓜熟蒂圓,出於自然。以補中益氣為主。小產之後,雖有諸症,必因氣血虛寒而起。宜補氣血,以十全大補湯為主,或人參湯加阿膠、艾葉好。冬葵子(五錢)枳殼木通蟬蛻(各二錢)車前子(五錢)歸尾(三錢)

難產方

蛇蛻龜甲(各三錢)新瓦焙乾為末,好酒下之,立下。子死腹中,用牯牛糞炒為末,入醋半盞調,以青布包好,於臍上熨之立下。妊婦血暈,不論大小產,皆有此症。大補氣血為主。然大產、小產不同,小產多因氣血兩虛而致,其大產因敗血流入肝經,致眼目黑暗,頭目鏇暈。宜破血為主。當先以烈火一盆,置病患口鼻之下,將好醋一鍾傾入火內,使氣入其口鼻之中,其神乃定,而神自醒也。後隨症治之。有下血過多而暈者,以人參湯;有用心使力多而暈者,以防風通聖散加四物治之。

生化湯論

一產後氣血暴虛,理宜大補。但惡露未盡,用補須兼行滯,能化又能生,攻塊無損元氣,行中又兼補,始得萬全。以四物湯理產,誤人多矣。地黃性寒滯血,白芍酸寒無補故也。一產後有塊痛,名兒枕。世多專先耗散,後議補,又立消補混方。殊不知舊血須消化,新血當生養。若專攻舊,生亦不寧,世以濟坤丹(又名回生丹)治產,用以攻血塊,下胞落胎。雖見速效,其元氣未免虧損,平安產婦莫視良劑,不得已用一丸可矣,不必多服。一生化湯因藥性功用而名也。夫產後血塊當消,新血宜生,若專消則新血不寧,如專生則舊血交滯。考諸藥性,惟芎、歸、桃仁善破舊血,驟生新血,佐以炮姜,甘草,引入肝肺,生血利氣,行中有補,化中有生,實產後妙方也。

生化湯

當歸(八錢)川芎(三錢)桃仁(去皮尖十五粒)黑姜炙甘草(各五分一本有陳皮)煎好,入酒七匙。帶熱服,要在一二時內未進飲食前連進三服,服多而頻則瘀速化,而驟生新血,自免暈症。若胎前稟弱,及產後勞倦,又當再服兩帖,以防危倦。且產婦服一帖,精神漸增,自不厭服藥之多。若照常間服一帖,只能扶危;若虛人見危症又熱症,墜胎或勞甚,身潮頭痛,服至四五帖必安矣。如血痛又當再服。凡將產時,預製二三帖,至胞衣一破,速煎一帖,候見下地即服。不問正產、半產,雖少壯產婦平安無恙,宜服兩帖,以消塊生養新血。新產及三日內服生化湯,兩三日痛塊未除再服。七日內血塊未除,不可加參、、術,致痛不止。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