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指南醫案》

《臨證指南醫案》

《臨證指南醫案》是一部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中醫醫案專著,其原撰者為清代名醫葉天士,後由其門人華岫雲等輯錄整理而成。

基本信息

概述

《臨證指南醫案》《臨證指南醫案》

記錄我國清代著名醫家葉天士臨床經驗的《臨證指南醫案》一書,是一部影響很大的名醫醫案專著。《臨證指南醫案》搜羅宏富,徵引廣博,按語精當,實用性強,不僅比較全面地展現了葉天士在溫熱時證、各科雜病方面的診療經驗,而且充分反映了葉天士融會古今、獨創新說的學術特點,對中醫溫熱病學、內科病學、婦產科學等臨床醫學的發展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臨證指南醫案》是中醫工作者進行教學、研究,特別是從事臨床診療必讀的中醫古籍之一。以簡體通行本的形式重新整理出版《臨證指南醫案》一書,對於進一步學習、掌握古代醫家的臨床經驗,繼承、發揚歷代先賢的學術思想,開發新一代中醫治療技術和藥品,不斷提高臨床診療水平,都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

詳細介紹

《臨證指南醫案》搜羅宏富,徵引廣博,按語精當,實用性強,不僅比較全面地展現了葉天士在溫熱時證、各科雜病方面的診療經驗,而且充分反映了葉天士融會古今、獨創新說的學術特點,對中醫溫熱病學、內科病學、婦產科學等臨床醫學的發展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臨證指南醫案》共十卷。卷一至卷八以內科雜病醫案為主,兼收外科及五官科醫案,卷九和卷十分別為婦科醫案和兒科醫案。全書序列八十九門,述證八十六種,每門以病證為標目,序列其經治醫案,言簡意賅,切中肯綮,於學術多有所體悟,於後學啟迪甚多。每門之末附有論述該門證治大要的附論一篇,系由葉氏門人分別執筆撰寫而成。

《臨證指南醫案》充分反映了葉天士辨證精細、立法妥帖、處方中肯、用藥靈活的學術特點,書中治案大多切於臨床實用,其中有關溫熱病醫案的載述甚至成為後世醫家編寫溫病專著的藍本。《臨證指南醫案》是中醫工作者進行教學、研究,特別是從事臨床診療必讀的中醫古籍之一。

作者簡介

葉桂,字天士,號秀岩,江蘇吳縣人(1667-1746),祖父葉時和父親葉朝采都是當地的名醫。葉桂幼時便隨父親學醫,14歲時,父親去世,便又隨父親的一位姓朱的門人繼續學習。他勤奮好學,聰穎過人,沒幾年,就超過了教他的朱先生,聲名遠播。他是中醫學史上溫病學派的創始人,其聲望地位,並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貫大江南北的人物。

葉天士酷愛醫學,性格謙遜,凡是聽說有比自己高明的醫生,都不遠千里,前往求教,從不矯作遮掩。曾有一位患者,命在旦夕,他認為是無法救治了,可一年後,卻又見到了這個人,原來是一位老和尚把他的病治好了。第二天,葉桂便趕往寶山寺向和尚求學。他隱姓埋名,從學徒做起,挑水擔柴,勞動之餘就精研學問。過了幾年,老和尚對他說,你已經學到了我所有的本事,可以下山了,以你現在的醫術,完全可以獨立行醫,你的水平甚至已經超過了江南名醫葉天士。他聞得此言,連忙伏地叩首,告訴老和尚自己就是葉天士,老和尚感動不已。就這樣,葉天士先後拜了17位老師,終成醫界驕子,他的謙恭誠懇,也成了後世的習醫者學習效仿的典範。

學術特點及意義

1.勤求古訓,創立新說重視對前人學術經驗的繼承與吸收,是葉天士重要的學術特點之一。葉氏論溫病,充分吸收了劉河間辛溫解表等經驗,對吳又可的邪自口鼻而入說、盛啟東的熱入心胞說、喻嘉言的三焦分治論等,都能兼收並蓄,擇善而從。葉氏治虛勞,既遵從《難經》有關“五損”的理論和《金匱要略》“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的觀點,也對宋人張杲“元無所歸則熱灼”等觀點大加贊同,多處引用。在治療中風、脾胃病等醫案中,葉氏對劉河間、繆仲淳、李東垣等前輩醫家學術經驗的汲取和發展,都有具體的展現。葉氏師古而不泥古,既善於從前人的理論和經驗中汲取精華,又善於結合具體的臨床實踐創新發展。僅在內科方面,葉氏就提出了“肝為剛髒”說、“養胃陰”說、“陽化內風”說、“久病入絡”說等具有創新性的學術觀點。
2.博採眾方,別開法門葉氏對張仲景的經方體會最深,套用最廣。據統計,《臨證指南醫案》中套用桂枝湯治療虛人外感、病後復感寒邪、勞倦復感溫邪、陽傷飲結的咳嗽以及瘧、瀉、喘、痞、胃脘痛、腹痛、脅痛、身痛的醫案達三十餘則,化裁引用復脈湯的案例也有四十餘則。對前代其他著名醫方,《臨證指南醫案》也多所採集,廣泛套用。千金葦莖湯出自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本為治療肺癰而設,葉氏不僅用其治療肺癰病,還廣泛運用於治療咳嗽、吐血、肺萎、肺痹、哮喘、風溫、溫熱、暑證、痰證等。葉氏不僅善用古方,更善於創製新方。據統計,清代名醫吳鞠通《溫病條辨》一書共用方劑198首,除採用仲景方36首外,下餘162首中,引用或取法於《臨證指南醫案》者達102首之多,其中與《臨證指南醫案》所述的主要症狀、方藥使用完全相同者占70%以上。
3.精研溫病,治分經絡葉天士對溫熱病的研究貢獻極大,是溫病學派的奠基者和集成者。他提出“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如犀角、元參、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等物是也”。揭示了外感溫熱病傳變的一般規律,創建了以衛氣營血為層次的辨證綱領。《臨證指南醫案》中有關溫熱、痙厥、暑、燥、濕溫、寒濕等醫案,充分展示了葉氏在溫熱病辨治方面的理論和經驗。有研究證實,現代中醫常用的治療溫熱病的方劑,如五個加減正氣散、兩個宣痹湯、兩個青蒿鱉甲散湯、三香湯、銀翹馬勃散黃芩滑石湯、杏仁薏苡湯宣清導濁湯斷下滲濕湯等等,都是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所創製的。“初病氣結在經,久病血傷入絡”,這是葉氏又一著名論點。《臨證指南醫案》在積聚、癥瘕、久痛、頑痹等病的治療中,每以蜣螂、地龍、全蠍、蜂房等蟲類藥一二味配合他藥制丸服用,以收搜剔入絡、峻藥緩攻之效。後人學其經驗者,多能收到顯著的效果。
4.重視脾胃,倡養胃陰葉天士重視脾胃、倡養胃陰的觀點,是對李東垣脾胃學說的發展。《臨證指南醫案》中的許多觀點,如“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太陰陰土,得陽則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脾喜剛燥,胃喜柔潤”等,構成了葉氏胃陰學說的主要內容。無論從理論或實踐上來看,胃陰學說都具有相當的創新性。綜合《臨證指南醫案》中有關醫案可以看出,葉天士以不飢不納或少納、音低氣餒、口乾舌乾、大便秘結為胃陰不足的主要指征,以清養悅胃、甘涼濡潤、酸甘濟陰、甘緩益胃為養胃陰的主體方法,以北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生扁豆、粳米、甘草等為養胃陰的基本藥物,形成了一種理法方藥一線貫串的完整理論。《臨證指南醫案》所載的養胃陰之方(麥冬、生扁豆、玉竹、生甘草、桑葉、大沙參),被後世命名為葉氏養胃湯,現已成為治療各種陰虛型胃病的基本方。

學習和套用的方法

1.總體把握,個案剖析《臨證指南醫案》的個案雖言辭簡略,但若能綜其同類而精審辨析之,便不難對葉氏之於具體病症的辨證立法、制方選藥規律有一個總體的把握。統計分析也是總體把握葉氏學術經驗的重要方法,有人曾對《臨證指南醫案》中的藥物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套用頻率最高者依次為茯苓、人參、白芍、當歸等,所用以補益藥居多,說明了葉氏重視固本補虛的學術思想。葉氏的個案雖言簡意賅,但獨具特色,通過對其個案的剖析,有助於掌握其辨證用藥的意趣和奧秘。例如“喘門”朱案中稱“喘證之因,在肺為實,在腎為虛”,是對喘證病機的高度概括。“溫熱門”施案稱“此口鼻吸入溫邪,先乾於肺……”,被認為是溫熱病病因及其傳變途徑的創新性的論斷。
2.重視評語,擷取精華《臨證指南醫案》每門之後都附有其門人華岫雲、邵新甫、鄒滋九、姚亦陶、華德元等人的評論。這些評論或強調診療特點,或論述證治大法,頗能直中肯綮,很有參考意義。如卷一眩暈門後華岫雲按云:“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甚則有昏厥跌扑之虞。……火甚者,先生用羚羊、山梔、連翹、花粉、玄參、鮮生地、丹皮、桑葉,以清上焦竅絡之熱,此先從膽治也。痰多者,必理陽明,消痰如竹瀝、薑汁、菖蒲、橘紅、二陳湯之類。中虛則兼用人參,《外台》茯苓飲是也。下虛者,必從肝治,補腎滋肝,育陰潛陽,鎮攝之治是也。”短短一段評論,把葉氏治療眩暈症的辨證分型、用藥法則揭示得有條有理、明明白白。除此而外,徐靈胎的評註也很有參考價值。徐靈胎曾對全書2424例病案進行了全面細緻的研究,寫出眉批260餘條,行批3600餘處,門後附評80餘條,對葉天士的臨證經驗精華及學術創新之處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評價,對其不足或錯誤亦能直言不諱地批評和補正。
3.驗證臨床,舉一反三。要真正掌握葉案的精髓,就必須結合具體的案例,親身實踐,舉一反三,探其要妙。痛證是臨床上常見的病證,其中又以胃痛和脅痛最為多見。《臨證指南醫案》胃痛、脅痛兩門計六十七案中,其證屬於久痛入絡者為三十七案。葉氏認為,凡痛證,初起在氣傷經,當以治氣理氣為主;久病在血傷絡,當以治血活血為先。葉氏治療絡病,常用蟲類搜剔之品,使“血無凝滯,氣血宣通”,較之一般理氣逐血之法顯然有較大的發展,亦為多種沉疴痼疾的治療提供了新的依據和方法。後世名醫章次公用蟲類藥為主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惲鐵樵用止痙散加入平肝熄風藥治療熱甚動風之抽搐,都不能說與葉氏的思想無關。現代的中醫已經把活血通絡法作為一條重要的治則,廣泛地運用於各科臨床,每每取得滿意療效。《臨證指南醫案》中諸如此類的理論,如通補奇經、三策理虛、注重脾胃等等,都是臨床經驗的總結。

中醫文化

中醫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知識
《要藥分劑補正》
《永類鈐方》
《無冤錄》
《醫方藥性合編》
《歷代名醫蒙求》
《赤水玄珠全集》
《四海類聚方》
《食物本草》
《本草選》
《藥鏡》
《配方百篇》
《雷公藥性賦解》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本草彙編》
《炮炙大法》
《藏府標本藥式》
《證治匯補》
《雞峰普濟方》
《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景岳全書》
《本草乘雅半偈》
《銀海精微》
《續名醫類案》
《外科精義》
《十四經發揮》
《外科證治全生集》
《釐正按摩要術》
《經效產寶》
《醫學入門》
《濟生方》
《理傷續斷方》
《御藥院方》
《五十二病方》
《顱囟經》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養老奉親書》
《外科正宗》
《引書》
《本草正義》
《衛生寶鑑》
《本草從新》
《醫宗金鑒》
《明醫雜著》
《醫說》
《重樓玉鑰》
《本經逢原》
《本草綱目拾遺》
《傷科補要》
《開寶本草》
《小品方》
《名醫類案》
《證類本草》
《醫學綱目》
《格致餘論》
《脈訣》
《類經》
《婦科玉尺》
《外台秘要》
《本草經集注》
《本草崇原》
《萬病回春》
《食療本草》
《太平聖惠方》
《本草品匯精要》
《吳醫匯講》
《針灸甲乙經》
《回回藥方》
《古今醫統大全》
《臨證指南醫案》
《飲膳正要》
《千金要方》
《外科精要》
《難經》
《本草綱目》
《針灸大成》
《溫病條辨》
《本草備要》
《脈經》
《神農本草經》
《新修本草》
《醫學源流論》
《傅青主女科》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