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打損傷方》

《跌打損傷方》由清代楊成博著。主要內容以人身關五形知於臟腑。到傷按六脈以定虛實,認其生死不一,治亦清永無誤。所以心傷面紅,肝傷面青,腎傷面黑,脾傷面黃,肺傷面白。

基本信息

簡介

《跌打損傷方》——相關草藥《跌打損傷方》——相關草藥

中國古醫書《跌打損傷方》由清代楊成博著。

正文

《跌打損傷方》——相關草藥《跌打損傷方》——相關草藥

人身關五形知於臟腑。到傷按六脈以定虛實,認其生死不一,治亦清永無誤。所以心傷面紅,肝傷面青,腎傷面黑,脾傷面黃,肺傷面白。氣絕脫出者,患症雞母皮乳浮者,患指甲刺他甲邊不知痛者;患症不服之氣,患症如常出汗者,患症如肚痛吐瀉,患症四體呃緊,口含用藥灌口即開者,輕可救;不能開者,患症長短氣喘者,患症喉里響抽者。患症不治,庶不有誤矣。總論周身部位有七十二穴,各處所傷輕重有春夏秋冬四季節候,藥有君臣佐使應扶。若有青草,初傷服之易發有驗,人慾就易。
若欲全功,必用君臣之藥內托外扶,能得全愈。認其各處之穴,看其病輕重,分定部位,或撞或掙,或踏或槍,或鐵器、利器、拳頭穿打等傷,或腫或破,或不破皮肉,或烏赤青紅,論輕重傷,按症治之,即能痊癒。又男女老幼,或有展力太過,積傷之症,或飲食致症之時,無知不求醫治,致成死血久積,患入筋骨之內,活血日行周身部位,著積傷之死血,因血死,痛心、痛氣、痛肚。痛久不服藥,致成勞傷。久虛之症,枯血不散,飲食不消,應專治。若論三年二載,三月二月者,因症之輕重,治藥宜當配合,切勿魍魎服藥,容易誤,則難醫,豈不惜他人之命,敗自己之手乎。須當認症合何藥治之,務知脈之虛實,當破敗則破,應扶則扶,方能應手。至慎!記熟心中。謹熊膽散血去積,消腫止痛;珍珠去爛血生肌;牛黃定神止痛、清心;麝香同藥入部位;續斷補肝、通血、理筋骨、止痛、生肌。

部分內容

上部

頭至乳二十四穴。治傷頭藥方於下∶君臣用乳香(一錢) 沒藥(六分) 丹皮(四分) 柴胡(四分) 山甲(捌分) 歸尾(捌分) 桃仁(一錢) 紅花(捌分) 生地(捌分) 桔梗(一錢) 蘇木(捌分) 香 附(七分) 甘草(五分) 重傷或加三七、熊膽(各五分) 水一碗半,煎七分。

上部

青草藥用 金不換 一枝香 朴只葉 豬母莧 返魂草 紅花 白邊烏仔豆葉 白蟲磨 蜞草一件,各取一撮,共捶汁,並蜜半杯溫燒服之。額門一穴骨破血流不止,傷風入髒 即死。氣不升上,勿喘,面不變烏,鬲如光亮可治。入雲蓮(五分) 枳殼(六分) 川芎(五分) 和 上之藥煎之,服三劑。

治止血

生地(七分) 三七(三分) 調酒為膏,至額門患處。腦後一穴只 怕傷筋,一斷即死,不斷面不變色,目不閉,牙不緊急。可入加熊膽五分、川芎五分。和上之藥煎服三帖。左右目二穴,看目仁凸出勿破可治,入加蜈蚣二條,用新瓦 存性,研末泡酒服,另外用硃砂(三分) 辰砂(三分) 熊膽(三分) 川芎(三分) 人參(三分) 和上之藥煎服。鼻樑穴只怕凹骨,氣喘喉乾不可治,面變黃色,咳嗽可治。加入雲蓮(三分) 川貝(三分) 陳皮(三一分) 和上之藥煎服。左右耳門二穴,只怕血入肺口緊急難治,口張不閉,目如不藥淚可治。入加熊膽三分、人參三分。和上之藥煎服,左右耳後二穴,只怕筋黑,如目不閉可治,入加川芎捌分、川貝捌分、菖蒲捌分。和上之藥煎服。
一治兩鬢二穴打,著拳倒地不遺尿可治,入加苗金紅七分、川芎五分、熊膽三分。和上之藥煎服。下頦髁另加生地一錢、大黃五分,和蜜煉為一塊,可對患處。喉嚨管一穴,只怕氣急 ,目睛返視氣喘者,難治即死,否則可治。入加熊膽三分、人參二分和上諸藥煎服。喉嚨管 兩陰二穴,著拳倒地,如目不開、口不開可治。入加性急五粒、牛黃三分,和上之藥煎服。

嫩喉一穴著拳倒地,血攻心、目反即死,否則可治,入加川連三分、人參三分、犀角一錢,和上之藥煎服。忠心一穴著拳倒地,只怕血攻、目反即死,血吐出可治。入加三七五分、人參五分、熊膽三分。和上之藥煎服。左右肩二穴,肩脫筋斷難治,傷重痛,入加牛黃三分、熊膽三分、桂枝捌分、羌活五分。和上之藥煎服。吊膽二穴,一指打入筋骨,口目閉即死,口眼如常可治,入加川連四分、熊膽三分、人中白五分、童便一杯,上末 二枝香久,取起 和上之藥煎服。心胸前左右三穴,只怕傷第五七骨,血毒穿入肺難治,服藥之,氣拔出,面青黃色可治。加入獨活一錢、熊膽三分、木香一錢,和上之藥煎服。

中部

中部位內至離二十六穴至乳頭,藥方列∶
歸尾(捌分) 川貝(捌分) 陳皮(五分) 桔梗(六分) 枳殼(五分) 紅花(四分) 桃仁(六分) 乳 香(五分) 沒藥(五分) 川芎(七分) 白芷(七分) 生地(一錢) 甘草(四分) 柴胡(六分) 熊膽(三分) 用酒二碗,中部青草 鵝子不食草 多年心 朴只葉 白松心 紅花 白邊烏子豆葉一件 各一撮 ,共捶汁一碗,溫燒童便一杯,蜜半杯服之,佳。
左右二穴,只怕氣降血涌即死,如氣不降、血不涌可治。加入多年心五個、朴只葉、熊膽四分、黃連七分。和上之藥煎服。

左右骨尾二穴打著,消吊勿遺尿可治,入加神曲五分、香附五分、人中白五分。和上之藥煎服。左右飯匙骨邊,只怕著一指串入筋骨難治,或皮色口閉可治,入加淹水松根、相思草、行血草各一撮,捶汁一鍾,又用蘇木四分、紅曲二分、熊膽三分。將此藥煎申一碗和藥汁服之。左右脅下背後相連,吊膽尾相連,四穴,勿遺尿可治。入加沒藥六分、木香六分、紅曲 二分。和上之藥煎服。肚臍一穴,只怕肚脹,大小便不通,口閉即死,否則可治。入加陳皮 二分、人參一分、川連二分,用豬肚。又藥入豬肉煎燉服之,後服藥,入三七、熊膽,傷重 加重服之。下肚一穴,打著消吊大小便閉,急緊即死,然大小便二經,有一經通可治。入加 乳香五分、木香五分、紅曲捌分、木通一錢、澤瀉捌分、梔子捌分。和上之藥煎服之。軟肚 左右二穴,只怕消吊,面變烏紅即死,如常就可治。入加牛黃五分、天門冬一錢、三七一錢 、熊膽四分。和上之藥煎服。腰脊骨一穴,積傷不能走動,用虎骨膠四錢、杜仲二分、生地 一錢、牛膝二錢、紅花一錢、歸尾一錢、乳香一錢、羌活一錢、獨活一錢、淹水松根一錢、沒藥一錢。上藥用酒五升,燉乙枝香久取起,早晚服。另用黃松葉、朴只葉、寄生、朴只。

共捶汁泡酒服之,將渣炒封患處。糞門尾只骨至桎骨九穴,第七骨尾只三骨難治,否則可入加金不換、虎咬江、反雲草、杜仲。和上之藥燉汁服之。又用小麥半筒浸童便,煎水入於缸內,煙燻於尿門即愈。一治下部內 離至腳二十二穴。久傷渴頭藥方∶木通(一錢) 生地(一錢半) 白戎(一錢)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黃(一錢) 防風(一錢) 枳殼(七分) 當歸(一錢) 香加皮(五分) 稼(五分) 甘草(五分) 水一 碗 、酒一碗,煎九分,空心服之。下部青草方∶山茱萸 金苗紅 一枝香 虎姆心 王不留行紅花 金邊烏子豆葉 茶匙盛各一樣,挨籠地(混合)共捶汁,一碗酒,童便一杯,蜜少許 ,溫燒,空心服之。下分膳二穴,打著消吊,當時以知所緊勿致入腸,勿膳煮,即腎也,遺 尿勿青,笑可治,入加黑梔子、車前子。和上之藥煎服。左右內離二穴,打傷只怕難治,插 入如常帶紅色可治。入加多年心、金不換、松樹根、牛膠二錢、木瓜二錢。和上之藥煎服。 另用大黃 生地 梔子 麥心各研末,調酒為膏患處。兩捶二穴官拔被打,破皮碗流,用思 代丹末,先服此方∶沒藥 乳香 自然銅 黑梔子 黑地龍五條 共研末為丸,每服三錢, 泡酒溫燒送下,後用硫黃梭豆敷貼於患虎腫毒。左右腳頭臼二穴,怕根斷難治,否則可治。

入加牛膝(一錢) 虎骨(一錢) 木瓜(一錢) 續斷(一錢) 和上之藥煎服。另用羌活(五錢) 梔子(三錢) 生地(五錢) 大黃(五錢) 和酒為膏封對患處。左右腳廉骨二穴,只怕骨折,根斷難治,腫痛血 流可治。入虎骨(一錢) 川連(二錢) 三七(三條) 續斷(一錢) 碎補(二錢) 和上之藥煎服。另用大黃(五錢) 生地(一錢) 紅花(五錢) 乳香(二錢) 沒藥(一錢) 共 研末,調酒為膏抹之愈。左右腳腸肚二穴,只怕喉乾目暗,傷之難治,否則可治。入加虎骨 (三錢) 川連(五錢) 牛膝(二錢) 三七(二錢) 和上之藥煎服。另用生地(一兩) 大黃(一兩) 乳香(二 錢) 沒藥二錢調酒為膏貼對患處。左右腳目二穴,只怕骨碎,如勿腫可治,入加木瓜(一錢) 牛膝(一錢) 碎補(一錢) 三七(二錢) 白戎(二錢) 和上之藥煎服。另用大黃 生地 生薑(各一錢) 紅花(一錢半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共捶,酒貼對患處。周身所傷部位七十二穴,因經微 之穴不計一杯錄膽。跌打撻打損傷及登樓走馬牆壁所壓,槍刀石頭所傷,輕重宜應量人虛壯而施治也。壯者可用硬破,後心須用扶之。用肝肺之藥可得全功矣。弱者不可破,宜當應扶正氣。藥方相忝無患也矣。

十不治症

屬性:顛仆損傷有入肺者,從未即死,二七難治,左腋不傷透至內者可治,腸斷不治。肩內耳 後傷透者則不治。傷破陰不治。症候緊多者不治。小腸下傷內者不治。脈下實重者不治。
以上皆具不服藥。
\x一治通身藥末方驗愈\x
蒼朮(一錢半) 歸尾(一錢) 六漢(一錢) 山甲(一錢) 虎骨(一錢) 沒藥(一錢) 杜仲(一錢) 當 歸(一錢 刺(一錢半) 生地(三錢) 枳殼(三錢) 木瓜(一錢半) 桂枝(一錢半) 血竭(一錢) 川三七(三錢) 麝 香(三分) 熊膽(四分) 珍珠(二分) 虎碧(二分) 肉桂(一錢) 山羊血(二錢) 象血(二錢) 和共研末,泡酒服之。
上部∶生地(一錢) 當歸(一錢) 川芎(一錢半) 荊芥(一錢) 赤芍(一錢半) 乳香(一錢) 沒藥(一 錢半) 防風(一錢半) 桔梗(一錢) 正三七(捌分)
中部∶生地(一錢) 當歸(一錢) 川芎(一錢半) 赤芍(一錢半) 乳香(五分) 沒藥(五分) 香加(一 錢) 續斷(一錢半) 甘草(一錢半) 柴胡(一錢) 白戎(一錢半) 熊膽(七分) 桃仁(一錢半) 紅花(一 錢半)
下部∶生地(二錢) 紅花(二錢) 歸尾(二錢) 赤芍(一錢半) 桃仁(一錢半) 甘草(一錢) 車前子 (一錢) 松柏須
\x一治行軍平安散\x
正雄黃(四錢) 牙硝(二分) 蓽茇(二錢) 大片(二錢) 硃砂(一錢) 麝香(二錢) 皂角(二錢) 共 研
\x一治月內散血方\x
桂枝(一錢) 白戎(一錢半) 炙甘草(一錢半) 吳茱萸(一錢半) 小茴(一錢半) 川楝(一錢) 生薑 (三片) 大棗二粒,水一碗半,煎存捌分。
\x通關散方\x
皂角刺(五分) 細辛(三分) 白芷(二分) 麝香(一分) 硃砂(三分) 辰砂(二分) 和共研末,吹入
鼻孔內。
\x一治打傷腰骨貼方\x
大黃(四錢) 三利(四分) 川烏(一錢) 赤芍(三錢) 五加皮(三錢) 文蛤(二錢) 紅花(二錢) 烏 豆(二隻) 蛤蚧(六個) 應菜枝(二粒) 赤面(三兩) 共研末,調酒捶封之。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