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是元代著名醫家朱丹溪的一部重要著作,該書反映了其關於痰證的辨證論治經驗。

基本信息

簡介

《丹溪心法》《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是元代著名醫家朱丹溪的一部重要著作,該書反映了其關於痰證的辨證論治經驗。現略述於下。痰是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大凡肺脾腎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濕生痰。許多疾病在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中,都可以影響津液的生成、運化、敷布而變生成痰。丹溪認為治其病而消除成痰之因,便可以達到祛痰的目的。因此提出了“見痰休治痰,而治其本”的學術觀點,其治痰的主要途徑有3個方面。元代醫家朱震亨,是金元四大醫學家中滋陰派的代表人物。《丹溪心法》是根據其平素所述和醫療實踐,由其弟子們整理而成的著作。本書源流清晰,有條不紊,內容豐富,充分地展示了朱震亨內外婦兒各科的臨床經驗。書中對腫瘤有關的病因病機、治療方法和預後判斷等也多有發揮。[組成] 蒼朮6克 香附9克 川芎6克 神曲9克 梔子10克
[用法] 制小丸,一次服9克,一日服3次;亦可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行氣開郁。
[主治] 氣、血、痰、火、濕、食等鬱結之證。證見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嘈雜吞酸,食欲不振,噯氣嘔吐,苔膩,脈弦。
[按語] ①本方證以胸悶,腹脹、苔膩、脈弦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神經官能症。

燥濕土而痰自化

若脾胃虧虛,運化失司,則水濕內停,凝聚成痰。故治痰應注重健脾胃,燥濕土,令津液暢行而不致停留聚濕,則痰無由生。丹溪認為:“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也。”“去痰須用蒼白朮。”二術既能健脾胃,助運化,又能燥濕土,祛濕邪,用以治痰是很中肯的。利水滲濕法雖是祛濕除痰的一種治法。但滲利之品如澤瀉、豬苓、車前子等多服、久服極易耗傷精氣。故丹溪主張慎用,並認為:“大凡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虛則痰易生而多。”

理氣機而痰自散

《丹溪心法》《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古方治痰飲用汗吐下溫之法,愚見不若以順氣為先,分導次之。”指出了理氣機而化痰的重要意義。其常用理氣藥有香附、青皮、陳皮、枳實等。清趙晴初《存存齋醫話稿》中云:“痰屬濕,為津液所化。蓋行則為液,聚則為痰;流則為津,止則為涎。其所以流行聚止者,皆氣為之也。龐安常有言:‘人身無倒上之痰,天下無逆流之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余謂‘不治痰而治氣’一語,為治痰妙諦。”可見通過調理氣機而治痰的學術觀點,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因痰致病

丹溪認為:“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痰之為患,為喘為咳,為嘔為利,為眩為暈,心嘈雜怔忡驚悸,為寒熱痛腫,為痞膈,為壅塞,或胸脅間瀝瀝有聲,或背心一片常為清冷,或四肢麻痹不仁。”丹溪將與痰相關的疾病分成兩類。其一,以痰為主因的疾病,如中風、哮喘、嘈雜、癲癇、喉痹、頭風、頭痛、頭眩等。其二,痰為該疾病諸病因中的一種,如喘證、泄瀉、痞證。前者“治痰為先”,“行痰為主”。對於後者,則是配伍化痰藥,即使是消化系統疾病,如泄瀉,“痰積宜豁之”。

治痰方法

《丹溪心法》《丹溪心法》
丹溪治療痰病痰證的方法,可以歸納為10法。①涌吐法丹溪指出:“痰在膈上,必用吐法”。痰在經絡中“非吐不可”。“暑氣夾痰夾火實者,可用吐法。”升提之藥如防風、川芎、桔梗等可促進嘔吐。使用二陳湯加味作為涌吐劑,也是丹溪的首創;②清化熱痰法:主治痰熱證,代表方有清化丸中和丸黃連化痰丸等。③祛風化痰法:主治風痰證,代表方有搜風化痰丸、祛風痰行濁氣方、上焦風痰方等。④燥濕化痰法:適於濕痰內郁諸證,代表方有治濕痰方、治肥人濕痰方。⑤消導化痰法:適於食積痰諸證,代表方有黃瓜蔞丸等。⑥益氣化痰法:適於氣虛痰郁諸證。丹溪指出:“內傷夾痰,必用參、芪、白朮之屬,多用薑汁傳送,或加半夏,虛甚加竹瀝。”內傷如夾痰者,“則以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竹瀝,仍少入薑汁傳送。”⑦軟堅化痰法:適於頑痰、老痰為患諸證。丹溪指出:“老痰用海石、半夏、瓜蔞、香附、五倍子,作丸服。”“五倍子能治老痰,佐他藥大治頑痰。”⑧消瘀化痰法:適於痰瘀互結諸證。丹溪推崇蒼朮的化痰消瘀功用,認為“痰夾瘀血,遂成窠囊。”而蒼朮治窠囊極妙。常用三棱莪術、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之類。⑨解郁化痰法:適於痰氣鬱結諸證,代表方有治痰郁方。⑩滋陰化痰法:適於陰虛夾痰諸證,代表方如保和湯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二)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成方切用》
《程杏軒醫案》
《導引圖》
《滇南本草》
《東醫寶鑑》
《讀醫隨筆》
《仿寓意草》
《察舌辨症新法》
《道樞》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此事難知》
《叢桂草堂醫案》
《丹溪心法》
《馮氏錦囊秘錄》
《洞天奧旨》
《痘疹心法要訣》
《讀過傷寒論》
《讀素問鈔》
《丹台玉案》
《對山醫話》
《褚氏遺書》
《存存齋醫話稿》
《常用中草藥手冊》
《瘡瘍經驗全書》
《慈幼新書》
《程氏易簡方論》
《刺灸心法要訣》
《得配本草》
《產寶》
《兒科醒》
《跌損妙方》
《瘋門全書》
《丁甘仁醫案》
《常用中草藥圖譜》
《二如亭群芳譜·藥譜》
《常用經穴解剖學定位》
《痘疹心法》
《黨參新研究》
《伏瘟證治實驗談》
《大觀本草》
《大生要旨》
《產孕集》
《丹溪脈訣指掌》
《丹溪先生醫書纂要》
《長沙方歌括》
《丹溪心法附余》
《丹溪心法治要》
《澹寮集驗方》
《長沙藥解》
《程原仲醫案》
《赤水玄珠》
《崇實堂醫案》
《得心集醫案》
《得宜本草》
《產寶百問》
《滇南本草圖譜》
《吊腳痧方論》
《調疾飲食辯》
《傳信方》
《傳信適用方》
《疔瘡要訣》
《訂正金匱要略注》
《訂正傷寒論注》
《東北藥用植物原色圖志》
《傳忠錄》
《東垣十書》
《東莊醫案》
《董汲醫學論著三種》
《董氏小兒斑疹備急方論》
《產科四種》
《痘科鍵》
《痘科類編釋意》
《痘科正傳》
《痘學真傳》
《痘疹百問秘本》
《痘疹傳心錄》
《痘疹大全八種》
《痘疹定論》
《痘疹廣金鏡錄》
《痘疹會通》
《痘疹金鏡錄》
《痘疹精詳》
《痘疹論》
《痘疹全書》
《痘疹四合全書》
《痘疹碎金賦》
《春溫三字訣》
《蠢子醫》
《痘疹真傳奇書》
《痘疹正宗》
《痘疹專門》
《痘治理辨》
《慈航集》
《慈濟方》
《產科心法》
《產育保慶集》
《遯園醫案》
《刺疔捷法》
《陳蓮舫醫案秘抄》
《范東陽方》
《方氏脈症正宗》
《陳氏小兒病源痘疹方論》
《費伯雄醫書二種》
《風癆臌膈四大證治》
《成方便讀》
《存真圖》
《伏氣解》
《達生篇》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