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抉微》

《推拿抉微》

《推拿抉微》,推拿專著。四卷。塗蔚生撰。作者以《保赤推拿法》一書為基礎,參考《推拿廣意》,以及唐容川、陳紫山、陳飛霞等人有關推拿論述編成此書。

基本信息

簡介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

推拿抉微》書成,囑為之序。余謂君集各家之名言,本歷年之經驗,闡...鏇聞里南有陶石庵者,工推拿之法,余心焉慕之,間亦演習此術,以手代藥。第一卷(集)介紹認症法;第二卷論述推拿手法;第三-四卷為16科多種病症的藥物處方。書中所附作者評述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1928年由上海千頃堂書局出版石印本。

部份原文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

《推拿抉微》>第一集?認症法審察苗竅
夏禹鑄曰;望聞問切,固醫家之不可少一者也。在大方脈則然,而小兒科則惟以望為主,問則繼,聞則次,而切則無矣。經雲∶切而知之之謂巧。夫小兒六脈未全,切無可切,而巧亦無所用其巧矣。問而知之之謂工。小兒於未言語時,問之無可問;即於能言者問之,多不以真對,是問之不必問,而工亦無所用其工。聞而知之之謂聖。小兒初病之時,聲音或不失其常,至病久而氣喪,氣喪而聲失,聞之無可聞,而聖又何所見其聖。況書又曰∶哭聲不響赴陰君,而亦有不赴陰君者何?無非泥其聲而不得肺之絕與不絕故也。吾故曰以望為主。曰∶五臟之體隱而理微,望從何處?曰體固隱矣,然發見於苗竅顏色之間者,用無不周;理固微矣,乃昭著於四大五官之外者,無一不顯。中庸所謂費而隱,顯之微者,不可引之相發明哉。故小兒病於內,必形於外,外者內之著也。望形審竅,自知其病,按病推拿用藥,見效之速,未有不如響之應聲者。內有髒,曰心,曰肝,曰脾,曰肺,曰腎。五臟不可望,惟望五臟之苗與竅。舌乃心之苗,紅紫,心熱也;腫黑,心火極也;淡白,虛也。鼻準與牙床乃脾之竅,鼻紅燥,脾熱也;慘黃,脾敗也,牙床紅腫,脾熱也;破爛,胃火也。唇乃脾胃之竅,紅紫熱也;淡白,虛也;如黑漆者,脾胃絕也,口左扯,肝風也;右扯,脾之痰也。鼻孔肺之竅,乾燥,熱也;流清涕,寒也。耳與齒乃腎之竅,耳鳴,氣不和也;耳流膿,腎熱也;齒如黃豆,腎氣絕也。目乃肝之竅,勇視而轉睛者,風也,直視而睛不轉者,肝之將絕也。以目分言之,又屬五臟之竅。黑珠屬肝,純是黃色,凶症也。白珠屬肺,色青,肝氣傷也;淡黃色,腑有積滯也,老黃色,乃肺受濕熱也。
瞳人屬腎,無光彩,又兼發黃,腎氣虛也。大眼角屬大腸,破爛,肺有風也。小眼角屬小腸,破爛,心有熱也。上皮屬脾,腫,脾傷也。下皮屬胃,青色,胃有寒也。上下皮睡合不緊,露線縫者,脾胃極虛也。面有五位,五臟各有所屬,額屬心,離火也;左腮屬肝,震木也,右腮屬肺,兌金也;唇之下屬腎,坎水也。五臟里也,六腑表也。小腸心之表,小便短黃澀痛,心熱也;清長而利虛也。胃乃脾之表,唇紅而吐,胃熱也;唇慘白而吐,胃虛也;唇色平常而吐,作傷胃論。大腸肺之表,大便閉結,肺有火也;肺無熱而便閉,必血枯,不可通下;脫肛,肺虛也。膽乃肝之表,口苦,肝旺也;聞聲著嚇,肝虛也。膀胱腎之表,居臍下氣海之右,有名無形,筋腫筋痛,腎水之寒氣入膀胱也。面有五色∶一曰紅,紅病在心,面紅者熱;一曰青,青病在肝,面青者痛;一曰黃;黃病在脾,面黃脾傷;一曰白,白病在肺,面白者寒;一曰黑;黑病在腎,面黑而無潤澤,腎氣敗也。望其色,若異於平日,而苗竅之色與面色相符,則臟腑虛實,無有不驗者矣。
塗蔚生曰∶夏禹鑄先生此篇望形證論,固於小兒之大體病狀,略形完備,似具一種特別慧思心得者。然其所謂不可切,必問,不可聞,是則未免過於拘泥,偏於非其常事者也。蓋有病之兒,未必盡系六脈未全,不可用切;未必盡系不會言語,不必以問;未必盡系好謊,問之多不以實對;未必盡系病久失音,聞無可聞者也。縱其六脈未全,言語未能,平素好謊,病久失音,不可根據切與聞問,而其每日懷抱之父母,未常稍離左右,豈有不可問其飲食起居為何若者乎?吾故曰∶禹鑄此論,未免過於拘泥。然則設遇如此之兒,吾人將何以處此。曰∶捨去切聞,持望與問。因診斷平常之醫師,全恃問症,以為療治者也。至其所謂耳鳴氣不和,固屬小兒誠有之事,然耳鳴究系腎虛者多。因兒有稟受先天濃薄,與臟腑傳克之異,不可謂小兒無情慾之私,便無腎虛等事也。若夫所謂瞳人無光,兼發黃為腎虛之黃字,則不如易作焦字為妥。因發黃之兒頗多,發黃者,未必腎虛;腎虛者,未必發黃。然腎水乾涸,不能上滋毛髮,究見何狀?曰外形焦燥,稀落作穗。若以發黃為腎虛,恐人於發黃之兒患病,盡認為腎虛;而發焦作穗之兒,反無以名之也。其所謂上眼皮屬脾,下眼皮屬胃,雖無大差,亦不如以上胃下脾為妥。因陽上陰下,此天地化生之定義也。
其所謂小便清利而長為小腸虛,必須兼有別症,方可斷為虛症,因小便宜於清利也。其所謂五臟里也,六腑表也,根據舊書習慣說法,似乎未可濃非。然陰陽互相對待,六腑各配一髒,除手厥陰心包絡,配匹手少陽三焦人多不知外,人每呼為五臟六腑。我輩既確知三焦實有其物,亦有配匹,即可力改前非。其所謂膀胱為腎之表,有名無形,則確屬有誤。
蓋古人只有謂三焦有名無形者,實則不知三焦為何物,即內而上中下三焦臟腑相連繫之油膜,外而肥瘦肉間相隔之白膜也。若夫膀胱,則更有名有形,其為腎行水之府也,則火蒸水化,上升而為津液,外達而為衛氣。其受腎邪熱之傳也,則溺道澀滯不通,而為癃閉,半通而為淋濁;其當腎火之敗也,則非少腹寒結脹滿疼痛,即溺多而或不禁。前人見牲畜已死,膀胱收縮莫辨,遂謂其有上口無下口,是不知其上口已在下焦油膜連網之中也。若謂其有名無形,則其塊然一物,果何以置之?至其所謂筋腫筋痛一層,義更難會,不知其是指外腎陰莖?抑是指周身之筋?蓋肝主筋,而膀胱不主筋也。

第三集治療法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

塗蔚生曰∶驚者何,人之內部魂魄神三者,卒然受一驚恐可怕之事,而失其常度也。何以言之,魂為陽氣附麗於肝血之上,魄乃一塊血質,根據寄於肺氣之中,乃一點湛然朗潤之陰血,出藏於心臟之間,是為以陽附陰,以陰附陽也。如猝遇驚恐,則魂魄為之飛揚,心神為之喪失,即為受驚後所得一種之氣血散失也。古時諸醫,均將驚風合為一症,是以風之發熱煩躁 ,心神不安,類似乎驚,誤之也。而後之受其誤者,深知痛恨悔改,又謂無驚之可病。驚為純屬一種虛妄,是其尚未澈底考查,仍為誤也。實則風自風,驚自驚。風之不可為驚,猶驚之不可為風。固有先風而後驚者,如既感寒 風,復受驚恐者是也。亦有先驚而後風者,如既受驚恐,復感寒 風者是也。

然此則不過百分中之一二耳,安得將天下患風之兒,盡括之為驚乎?又安得將天下患驚之兒,盡括之為風乎?更又安得將天下之兒一切病症,盡括之為無驚乎?近代西醫盛行,皆謂人無驚症之可能病。然試問其吾人夢寐之時,恍惚 若有所見,並恍惚 若有所記。俄而登山涉水,俄而越牆走壁,俄而喜笑怒罵,俄而憂愁思慮,俄而散步閒遊,俄而餓渴飲食,是果孰使之然哉?則西醫多不能答。間有能答者,亦不過以神經錯亂為解,魄神三者之作用也。小兒五內既無健全,肢體即見充足,故其受驚之處較大人為獨多。余曾親見大人因受驚恐而卒死不救者,余又曾見小兒因受驚恐不思飲食,日見消瘦,多藥不效,而用鄉俗喊魂之法,得以安全獲愈者,是又果孰使之然哉?豈非魂魄神三者之作用耶。此等症治,余擬以潞參當歸白芍琥珀硃砂 茯神甘草等味以治之。蓋以潞參可招失散之氣,歸芍可補飛盪之血。猶恐猝忽血越神盪,不能無瘀滯之血。而以琥珀之可以消瘀安魂定魄者療之,更以硃砂以安之,茯神以寧之,務使其氣血撤消,神與魂魄各安其宅,行其固有之職權而後已。但未知此等見解,有合實用與否。

揉內勞宮穴法

夏英白曰∶內勞宮穴,在略偏大指邊天心穴之左,屈兒中指手掌心,其中指按處即是。欲兒發汗,將兒小指屈住,用手揉兒內勞宮,向左按而運之。若向右運反涼。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九)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湯頭歌訣》
《孫文垣醫案》
《太平聖惠方》
《素問》
《湯液本草》
《外科精要》
《外台秘要》
《萬病回春》
《推拿抉微》
《外科發揮》
《胎產心法》
《蘇沈良方》
《棠陰比事》
《素問玄機原病式》
《嵩崖尊生全書》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胎產秘書》
《推求師意》
《外科大成》
《宋以前醫籍考》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外科精義》
《外科啟玄》
《外科十三方考》
《外科正宗》
《外科證治全生集》
《太素脈秘訣》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
《望診遵經》
《外科鈐》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外科樞要》
《外科心法》
《外科選要》
《銅人針灸經》
《外科方外奇方》
《外科證治全書》
《素女脈訣》
《外治壽世方初編》
《天元玉冊》
《萬氏醫貫》
《王九峰醫案》
《王旭高臨證醫案》
《外科傳薪集》
《隨息居飲食譜》
《王氏醫案繹注》
《天機啟微》
《天隱子》
《天隱子養生書》
《素問直講》
《田氏保嬰集》
《通俗傷寒論》
《桐君藥錄》
《銅人內景圖論》
《素問直解》
《素仙簡要》
《圖經衍義本草》
《圖注八十一難經》
《圖注八十一難經定本》
《圖注難經脈訣》
《宋人醫方三種》
《推拿療法》
《推拿秘書》
《推拿學》
《遂生編》
《退思廬醫書四種合刻》
《外候答問》
《遂生福幼合編》
《孫氏醫學叢書》
《素靈微蘊》
《胎產集要》
《外科活人定本》
《外科輯要》
《外科經驗方》
《胎產輯萃》
《素問靈樞合注》
《宋元明清名醫類案》
《素問入式運氣論奧》
《素問釋義》
《太平御覽·養生》
《外科圖說》
《太素脈法》
《素問釋音》
《外科真詮》
《太醫局諸科程文》
《泰定養生論》
《素圃醫案》
《湯頭歌訣白話解》
《外證醫案彙編》
《湯頭歌訣續集》
《湯頭錢數抉微》
《萬氏積善堂集驗方》
《萬氏濟世良方》
《萬氏家傳保命歌括》
《萬氏女科》
《素問懸解》
《汪石山醫書八種》
《素問遺篇》
《王氏醫案》
《體仁彙編》
《王氏醫存》
《王叔和脈訣》
《天寶本草》
《王旭高醫書六種》
《天花精言》
《偽藥條辨》
《韡園醫書六種》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