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

《素問》

《黃帝內經素問》簡稱《素問》,古代漢族醫學著作之一,也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相傳為黃帝創作,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原來9卷,後經唐王冰訂補,改編為24卷,計81篇,定名為《黃帝內經素問》,所論內容十分豐富,以人與自然統一觀、陰陽學說、五行說、臟腑經絡學為主線,論述攝生、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藥物以及養生防病等各方面的關係,集醫理、醫論、醫方於一體,保存了《五色》、《脈變》、《上經》、《下經》、《太始天元冊》等20多種古代醫籍,突出闡發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從而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源。

基本信息

簡介

素問 素問
原來9卷,古書早已亡佚,後經唐 王冰訂補,改編為24卷,計81篇,定名為《黃帝內經素問》,所論內容十分豐富,以人與自然統一觀、 陰陽學說、 五行說、 臟腑經絡學為主線,論述攝生、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藥物以及養生防病等各方面的關係,集醫理、醫論、醫方於一體,保存了《 五色》、《 脈變》、《 上經》、《 下經》、《 太始天元冊》等20多種古代醫籍,突出闡發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從而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源。

文化淵源

“素者,本也;問者,皇帝問於岐伯也。”岐伯乃上古醫學先知,因此就誕生了以皇帝與先知們問答形式撰寫的綜合性醫學文獻——《黃帝內經素問》。

中醫基礎理論著作。《黃帝內經》組成部分。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共9卷81篇。《 素問》之名最早見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該書論述了自然界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五運六氣,人與外界環境的關係,人體生理病理,各種疾病的病因、診斷、治則、藥物性味功效、配伍制方、各科病症、針灸及各種治法,養生之道等;以人與自然統一觀、陰陽五行法則、臟腑經絡理論貫穿始終。故與《靈樞》同為中國醫學的生理學、病因病機學、診斷學、治療學、方劑學、藥理學及臨床各科的辨證施治原則等奠定了基礎。是中醫學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其注本最早為隋代全元起注本,但以後便亡佚了。現存版本中較為完善者是唐代王冰注本,稱《黃帝內經素問》,共24卷,81篇,後經宋代林億校正,孫兆改誤,稱《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1949年後有排印本。

學術體系

(圖)《素問》 《素問》

《素問》共24卷,81篇,所論內容十分豐富,包括陰陽五行、髒象氣血、腧穴針道、病因病機、診法病證、治則治法、醫德養生、運氣學說等,較為詳盡地論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的有關內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從而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源。

思想理論

(圖)《素問》 《素問》

《素問》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其學術淵源是與古人的認識有著繼承關係的。張仲景說:“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張仲景的這種認識,也源於古人的有關學說。他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外感病的發病學說。他說:“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張仲景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把外因與內因結合起來考慮,尤其突出了內因在發病過程中的作用,即使是外邪入里,也是“為內所因”。“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此與《素問》“正氣存內,邪不可乾”完全一致.

素問新解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王冰於此注之曰:“所謂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
(圖)張仲景研究素問 張仲景研究素問
以左治右者也。”“從陰”至“治右”凡十六字亦本篇條文,是岐伯闡述“善用針者”時所言。《素問》之稱“引”,可見其是從陰陽互根互用立言。本篇又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對此,王洪圖先生在其《內經選讀》一書中引張介賓語而謂“形”指形氣,為陽,而精為陰。然而從《陰陽應象大論》全篇觀之,諸如“陽化氣,陰成形”,“ 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的對比可看出形與氣實是相對的兩個不同概念,“形”即指形體,而非“形氣”。古文用字講究連貫呼應,故同居一篇的“形不足”之“形”也應指形體。精固有“陰精”之謂,五藏六腑所藏之精即被視為“陰精”,然而許多中醫名詞的陰陽屬性是相對而言的。一般認為氣屬陽,但亦有“陰氣”之說。精也有指清氣、清陽之時,《陰陽應象大論》篇即有云:“清陽實四肢。”便是指 脾主四肢而散精實之。在古代哲學中,精與氣之概念常可互換,而於中醫學亦常同義並舉。再考同篇所述,“陽化氣,陰成形”,“陽為氣,陰為味”,“精食氣,形食味”及“精化為氣”,可知在本篇中,精、氣屬陽,而形、味屬陰。因此,“形不足”即“陰病”,“溫之以氣”即“治陽”;而“精不足”為“陽病”,“補之以味”為“治陰”。這亦是基於陰陽互根互用關係考慮的,針對陰陽雙方具有相互資生、促進和助長的關係而採用的治則。這種治則並非忽視陰虛滋陰,陽虛扶陽,而是強調利用陰陽相生之妙。

學術價值

(圖)《素問》 《素問》

《素問》和《靈樞》本是兩部獨立的著作,兩書名(包括《針經》、《九卷》等名)一直分別使用,見於歷代正史書目。可是長期以來卻被合稱為《黃帝內經》。這是晉代皇甫謐在沒有史料作證的情況下,只以《素問》九卷與《九卷》(後稱《針經》、《靈樞》)合篇,其卷數與《黃帝內經》18卷數目相同,即以為是《黃帝內經》,致使此兩書長期失去了它們應有的歷史地位。《素問》和《靈樞》是否為原本《黃帝內經》,歷代都有爭論。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人們對此作了大量的考證,其中考證最全面者,當推趙明山教授。《素問》和《靈樞》兩部書是戰國秦漢時代我國醫學之集大成者,是歷代醫學成就的全面總結。它倆的源頭包括了以《黃帝內經》為首的七家醫經在內,兩千年來中國醫學就是沿著《素問》和《靈樞》的道路不斷向前發展。《素問》和《靈樞》是我國最早的兩部傳世醫學經典,這也是兩書的歷史地位。嚴季潤撰編的《十部醫經類編》,是以《素問》和《靈樞》為獨立的醫經入編。施杞教授主編的中醫藥系列叢書中由陳農編寫的首部即以“醫經”命名而不以“內經”命名,可見已有帶頭人。

全文

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

臣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聖之先務;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以理身緒餘治天下,坐於明堂之上,臨觀八極,考建五常。以謂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盪,內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國家代有。將欲斂時五福,以敷錫厥庶民,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於是雷公之倫,授業傳之,而《內經》作矣。歷代寶之,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

啟玄子王冰撰 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 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 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將人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黃帝內經素問 卷二

○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三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

黃帝內經素問 卷四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

黃帝內經素問 卷五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藏有餘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

黃帝內經素問 卷六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帝曰:善。夏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七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仆,喘出於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

黃帝內經素問 卷八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黃帝問曰: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余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為之亂

黃帝內經素問 卷九

○熱論篇第三十一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

黃帝內經素問 卷十

○瘧論篇第三十五 黃帝問曰:夫痎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 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

黃帝內經素問 卷十一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黃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今余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帝曰:願聞人之五藏卒痛,何氣使然?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

黃帝內經素問 卷十二

○風論篇第四十二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願聞其說。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

黃帝內經素問 卷十三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帝曰:善。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藏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藏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論在

黃帝內經素問 卷十四

○刺要論篇第五十 黃帝問曰:願聞刺要。岐伯對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藏,後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內動肺,肺動則秋病溫瘧,溯溯然寒慄。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

黃帝內經素問 卷十五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少陽之陽,名曰樞持,上下同法,視其部

黃帝內經素問 卷十六

○骨空論篇第六十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岐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大風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應手。從風憎風,刺眉頭。失枕在肩上橫骨間,折使榆臂齊肘正,灸脊中。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

黃帝內經素問 卷十七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黃帝問曰:余聞《刺法》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何謂有餘?何謂不足?岐伯對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帝曰:願盡聞之。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

黃帝內經素問 卷十八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黃帝問曰:余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岐伯對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藏,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藏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藏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

黃帝內經素問 卷十九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夫變化之為用也

黃帝內經素問 卷二十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黃帝問曰:五運更治,上應天期,陰陽往復,寒暑迎隨,真邪相薄,內外分離,六經波盪,五氣傾移,太過不及,專勝兼併,願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聞乎?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貴,先師傳之,臣雖不敏,往聞其旨。帝曰:余聞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余誠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眾子哀其不終,願夫子保於無窮,流於無極,余司其事

黃帝內經素問 卷二十一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黃帝問曰:六化六變,勝復淫治,甘苦辛鹹酸淡先後,余知之矣。夫五運之化,或從五氣,或逆天氣,或從天氣而逆地氣,或從地氣而逆天氣,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紀,從地之理,和其運,調其化,使上下合德,無相奪倫,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運宣行,勿乖其政,調之正味,從逆奈何?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此天地之綱紀,變化之淵源,非聖帝孰能窮其

黃帝內經素問 卷二十二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黃帝問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余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再拜對曰:明乎哉問也!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帝曰:願聞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帝曰:願聞其道也。岐伯曰:厥陰司天,其化以風;少陰司天,其化以熱;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陰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以所臨藏位,命其

黃帝內經素問 卷二十三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雷公對曰:誦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疑於二皇。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里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

黃帝內經素問 第二十四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貴?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藏最貴。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 雷公致齋七日,旦復侍坐。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此知五藏終始。三陽為表,二陰為里,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雷公曰:受

黃帝內經素問 附:黃帝內經素問遺篇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黃帝問曰:升降不前,氣交有變,即成暴郁,余已知之。如何預救生靈,可得卻乎?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臣聞夫子言,既明天元,須窮法刺,可以折郁扶運,補弱全真,瀉盛蠲余,令除斯苦。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本欲發郁亦須待時,當刺足厥陰之井。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發郁亦須待時,君火相火同刺包絡之滎。土欲升而天沖窒抑。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九)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湯頭歌訣》
《孫文垣醫案》
《太平聖惠方》
《素問》
《湯液本草》
《外科精要》
《外台秘要》
《萬病回春》
《推拿抉微》
《外科發揮》
《胎產心法》
《蘇沈良方》
《棠陰比事》
《素問玄機原病式》
《嵩崖尊生全書》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胎產秘書》
《推求師意》
《外科大成》
《宋以前醫籍考》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外科精義》
《外科啟玄》
《外科十三方考》
《外科正宗》
《外科證治全生集》
《太素脈秘訣》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
《望診遵經》
《外科鈐》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外科樞要》
《外科心法》
《外科選要》
《銅人針灸經》
《外科方外奇方》
《外科證治全書》
《素女脈訣》
《外治壽世方初編》
《天元玉冊》
《萬氏醫貫》
《王九峰醫案》
《王旭高臨證醫案》
《外科傳薪集》
《隨息居飲食譜》
《王氏醫案繹注》
《天機啟微》
《天隱子》
《天隱子養生書》
《素問直講》
《田氏保嬰集》
《通俗傷寒論》
《桐君藥錄》
《銅人內景圖論》 
《素問直解》
《素仙簡要》
《圖經衍義本草》
《圖注八十一難經》
《圖注八十一難經定本》
《圖注難經脈訣》
《宋人醫方三種》
《推拿療法》
《推拿秘書》
《推拿學》
《遂生編》
《退思廬醫書四種合刻》
《外候答問》
《遂生福幼合編》
《孫氏醫學叢書》
《素靈微蘊》
《胎產集要》
《外科活人定本》
《外科輯要》
《外科經驗方》
《胎產輯萃》
《素問靈樞合注》
《宋元明清名醫類案》
《素問入式運氣論奧》
《素問釋義》
《太平御覽·養生》
《外科圖說》 
《太素脈法》
《素問釋音》
《外科真詮》
《太醫局諸科程文》
《泰定養生論》
《素圃醫案》
《湯頭歌訣白話解》
《外證醫案彙編》
《湯頭歌訣續集》
《湯頭錢數抉微》
《萬氏積善堂集驗方》
《萬氏濟世良方》
《萬氏家傳保命歌括》
《萬氏女科》
《素問懸解》
《汪石山醫書八種》
《素問遺篇》
《王氏醫案》
《體仁彙編》
《王氏醫存》
《王叔和脈訣》
《天寶本草》
《王旭高醫書六種》
《天花精言》
《偽藥條辨》
《韡園醫書六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