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病治陽

陰病治陽

中於陽則流於經。此病始於外寒,絡歸外熱,故以治風寒之邪,治其各髒之;非止風寒而已,六淫濕、暑、燥、火,皆五臟所受,乃筋骨血脈受邪,各有背上五臟以除之。陰分偏盛偏衰的病證,用調整陽分的方法使陰陽恢復平衡。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又曰∶飲食失節,及勞役形質,陰火乘於坤土之中,致谷氣、營氣、清氣、胃氣、元氣不得上升,滋於六腑之陽氣,是五陽之氣先絕於外,外者,天也。凡治腹之募,皆為元氣不足,從陰引陽勿誤也。

陰病治陽

指治療原則。陰分偏盛偏衰的病證,用調整陽分的方法使陰陽恢復平衡。《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1陰寒盛損傷了陽氣,治宜扶陽。

例如水腫病,唇舌色淡,語言低怯,手足不溫,小便不利或清長,脈沉遲,用實脾飲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2針刺陽經穴位治療

②疾病症狀在陰經,可針刺陽經穴位進行治療。

《陰陽應象論》雲∶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夫陰病在陽者,是天外風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髒,是人之受天外客邪。

亦有二說∶

傷寒一說從仲景,中八風者,有風論;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腸;中濕者,治在胃;中燥者,治在大腸。此皆六淫客邪有餘之病,皆瀉在背之腑。若病久傳變,有虛有實,各隨病之傳變,補瀉不定,只治在背腑。另有上熱下寒。

經曰∶

陰病在陽,當從陽引陰,必須先去絡脈經隧之血。若陰中火旺,上騰於天,致六陽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臟之血絡,引而下行,天氣降下,則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獨瀉其六陽。此病陽亢,乃陰火之邪滋之,只去陰火,只損血絡經隧之邪,勿誤也。陽病在陰者,病從陰引陽,是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又曰∶飲食失節,及勞役形質,陰火乘於坤土之中,致谷氣、營氣、清氣、胃氣、元氣不得上升,滋於六腑之陽氣,是五陽之氣先絕於外,外者,天也。下流伏於坤土陰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後胃氣不行,勞役飲食不節繼之,則元氣乃傷。當從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揚之,以伸元氣,故曰從陰引陽。若元氣愈不足,治在腹上諸腑之募穴;若傳在五臟,為九竅不通,隨各竅之病,治其各髒之募穴於腹。故曰,五臟不平,乃六腑元氣閉塞之所生也。

又曰∶

五臟不和,九竅不通,皆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故曰陽不勝其陰。凡治腹之募,皆為元氣不足,從陰引陽勿誤也。若錯補四末之,錯瀉四末之餘,錯瀉者,差尤甚矣。按岐伯所說,況取穴於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臟六腑之,豈有生者乎?興言及此,寒心徹骨!若六淫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錯取穴於胃之合,及諸腹之募者必危,亦岐伯之言下工,豈可不慎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