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推拿

中醫推拿

推拿作為以人療人的方法,通常是指醫者運用自己的雙手作用於病患的體表、受傷的部位、不適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體運用推、拿、按、摩、揉、捏、點、拍等形式多樣的手法,以期達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扶傷止痛、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療效。適用於老年、青年、兒童、婦女的治療方式,副作用少,套用範圍廣泛,也可作為一種普遍套用的自我保健方法。

基本信息

簡介

推拿手法,推拿中所施行的各種技巧動作。它通過許多不同形式的操作方法可刺激人體的經絡穴位或特定部位。其中有的以按捏為主,如按法、壓法、點法、拿法、捏法、掐法等;有的以摩擦為主,如平推法、擦法、摩法、搓法、揉法等;有的以振動肢體為主,如拍擊法、抖法、運拉法等;有的以活動肢體關節為主,如搖法、扳法、滾法等。

概念

古代稱推拿為按摩、按喬,是中國起源很早的一種治病防病的養生術。在還沒有中藥湯劑給人治病的時候,就已
··
有用推拿的方法給人治病。推拿技術發展到今天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隋唐時期,甚至出現了按摩博士、按摩師等職位。推拿療法的理論依據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指導的。經絡是人體內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氣血運行的通路,它們在人體內彼此緊密相連,縱橫交錯,內通五臟六腑、外絡肢體皮毛,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循環系統,起著興氣血、通陰陽、養臟腑、利關節的作用。如果氣血循經順利運行。那么人自然身體健康,如果氣血運行受阻,人就產生疾病。推拿療法就是能夠使經絡暢通陰陽平衡,從而使人保持一個健康狀態。
推拿發展到今天名門各派有幾百家之多。各種手法五花八門,但他們都要求基本動作具備有力、均勻、柔和、深透的特點。因為,追宗溯源,所有推拿的方法均來自同一淵源。
推拿療法是一門普遍適用於老年、青年、兒童、婦女的治療方式,副作用少,套用範圍廣泛,可作為一種普遍套用的自我保健方法。但要達到因人因病施治,對推拿大夫的要求卻很高。要得心應手地運用推拿技術不僅要了解西醫學中人體骨骼、血脈、肌肉的解剖,還要掌握中醫經絡學說,牢記各個穴位的位置。 推拿作為以人療人的方法,通常是指醫者運用自己的雙手作用於病患的體表、受傷的部位、不適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體運用推、拿、按、摩、揉、捏、點、拍等形式多樣的手法,以期達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扶傷止痛、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療效。

治療原則

中醫推拿中醫推拿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醫辨證施治的基本原則,也是推拿治病的根本原則。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質,了解疾病的主要矛盾。就推拿臨床具體而言,疾病病理變化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本;病變部位和症狀表現部位,病變部位是本。如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症,是椎間盤纖維環破裂後壓迫神經根或脊髓,引起腰痛和下肢放射痛,腰部神經根或脊髓受壓則是本,治本就要首先解除神經根或脊髓的受壓,不解除受壓,只在下肢使用手法,舍本求末,徒勞無效。有些疾病,雖然推拿的作用不能及本,只能治標,但不了解本,治標也是盲目的。如骨折發生疼痛腫脹,在對位固定後,動靜結合,適當地施以推拿手法,可幫助消腫止痛,恢復功能,可是在未明確疼痛腫脹是骨折造成的情況下,草率推拿,就會貽誤病情,加重損傷。所以,儘管推拿作為一種治療方法,有其局限性,治病中還必須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根本原則。
選取穴位和部位。傷外科疾患一般是以痛為輸,局部取穴,因為肌肉、韌帶和關節的病變,其症狀表現部位大多即是病變部位的區域,但如果急性損傷,局部疼痛腫脹劇烈,就應該:先選取鄰近的穴位和部位進行手法操作,待病情稍有緩解,再在局部操作;內婦科疾患,需重視循經取穴和隨症取穴,並且又可根據內臟傳入神經與體軀傳入神經的相互關聯,在體表部位選取手法刺激點;小兒推拿取穴,不外乎按照傷外科疾病和內科疾病的不同範圍而選部位的深淺以及不同的疾病而決定。一般情況下,如患者體質強,操作部位在腰臀四肢,病變部位在深層,運動器官的陳舊性損傷等,手法刺激量較大;患者體質弱,小兒患者,操作部位在頭面胸腹,病變部位在淺層,運動器官的急性損傷及內婦科疾患,手法刺激量較小。

作用

中醫推拿的作用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滑利關節。《素問·血氣形志篇》中說:“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素問·舉痛論》中說:“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說:“因跌扑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郁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
經絡遍布於全身,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和聯結人體所有的臟腑、器官、孔竅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組織,再通過氣血在經絡中運行,組成了整體的聯繫。推拿手法作用於體表局部,在局部通經絡、行氣血、濡筋骨,並且由於氣血循著經絡的分布流注全身,能影響到內臟及其他部位。如按揉背部十一、十二椎旁開一寸半的脾俞、胃俞能健脾和胃,按點合谷穴可止牙痛。由此可知,推拿治病不僅是以痛為輸,而且還必須根據經絡聯繫的原則,循經取穴。
現代醫學認為,推拿手法的物理刺激,使作用區引起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的變化,局部組織發生生理反應,這種反應,通過神經反射與體液循環的調節,一方面得到加強,另一方面又引起整體的繼發性反應,從而產生一系列病理生理過程的改變,達到治療效果。
推拿對局部組織的作用,據觀察,直接接觸肌膚操作的摩擦類手法,可以清除衰亡的上皮細胞,改善皮膚呼吸,有利於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增強皮膚光澤和彈性;強刺激手法,可引起部分細胞蛋白質分解,產生組織胺和類組織胺物質,加上手法的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綜合作用,促使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皮膚肌肉的營養供應,使肌萎縮得以改善,損害的組織促進修復;手法的斷續擠壓,可增快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有人在狗的粗大淋巴管內插入套管,看到推拿後比推拿前淋巴液流動增快7倍;在家兔的兩側膝關節內注射墨汁,並對一側膝關節進行推拿,發現推拿後一側關節內的墨汁已移向遠處,未經推拿一側關節內的墨汁依然大部分存留)。由於病變部位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的改善,加速了水腫和病變產物的吸收,使腫脹攣縮消除;牽拉、彈撥、整復等一些手法,如運動關節類手法,可解除軟組織的痙攣、粘連、嵌頓和錯位。
通過神經、體液,局部操作的推拿手法能對整體和其他組織產生作用。推拿能調整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的相對平衡。緩和較輕而又節律的手法,反覆刺激,對神經有鎮靜抑制的作用。急速較重、時間較短的手法,對神經有興奮的作用。有人觀察推拿後腦電圖變化,見a波振幅增大,而且振幅增大的時間延續,這個現象可能是推拿後引起內抑制的發展所致。根據脊髓節段反射,推拿頸部,可以調節上肢及腦內血液循環,降低顱內壓,並有降低血壓的作用;在l~2胸椎部,用振動和叩擊的手法,能引起心動反射,表現為心肌收縮;振動叩擊1~2腰椎,可使小骨盆充血;捏脊,可引起胃腸蠕動增快;按壓缺盆穴處的交感神經星狀結節,可發生瞳孔擴大,血管舒張,同側肢體皮膚溫度增高;推拿下腹部及大腿內側,可引起膀胱收縮而排尿,治療尿瀦留;推拿腹部可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腺分泌。
推拿尚可引起血液成份和代謝變化。實驗室證明:推拿後白細胞總數和吞噬能力增加,白細胞分類變化中淋巴細胞比例升高,紅細胞輕度增加,血清中補體效價、氧的需要量、排氮量、排尿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泄量也都有增加。
綜上所述,推拿的作用,主要是改善機體的功能,但並不是推拿只能治療功能性疾病,對器質性疾病無能為力。我們知道,所謂的器質性病變和功能性病變,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人體某一組織發生器質性病變,必然表現出功能性障礙;被稱為功能性的疾患,也可能有形態改變。治療疾病,有的是直接改善器質的病變,使障礙的功能得到消除;有的是通過調整功能,使器質病變得到恢復。推拿治療器質性疾病的途徑是後者。例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這種器質病變,經過腹部和背部的推拿,改善胃腸功能,使壁龕癒合。

手法

推拿是通過各種手法,刺激人體的皮膚、肌肉、關節神經、血管以及淋巴等處,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新陳代謝,從而促進仉體的自然抗病能力,促進炎症滲出的吸收,緩解肌肉的痙攣和疼痛。按摩長於舒筋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所以最常有於傷科疾病和各種痛證。

推拿一般手法

1.按: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或穴位上有節奏地按壓  

面部推拿面部推拿

2.摩: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或穴位上進行柔和的摩擦

3.推:用手指或手掌向前、向上或向外推擠皮膚肌肉。

4.拿:用一手或兩手拿住皮膚、肌肉或盤膜,向上捍起,隨後又放下。

5.揉: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或穴位上進行鏇轉活動。

6.搓:用單手或雙手搓擦肢體

7.掐:用手指使勁壓穴位。

8.點:用單指使勁點按穴位。

9.叩:用掌或拳叩打肢體。

特殊診斷

壓頂、叩頂試驗(椎間孔擠壓實驗)
患者坐位,醫者用雙手重疊置於患者頭頂,並控制頸椎在不同角度下進行按壓,如引起頸痛和放射痛者為陽性,說明頸神經根受壓。正位時,用拳隔手掌叩擊患者頭部,如引起頸痛並有上肢竄痛和麻木感;或引起患側腰腿痛,均屬陽性,提示頸或腰神經根受壓。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
患者坐位,頸部前屈,醫者立於患側,以一手抵住患側頭部,一手握患肢腕部,反方向牽拉,患肢有竄痛或麻木感為陽性,提示臂叢神經受壓。
頭頸傾斜試驗
患者坐位,頭稍後仰,下頜轉向患側,深吸氣後屏住呼吸。醫者一手頂住患者下頜,給以阻力,另一手摸患者橈動脈,如脈搏減弱或消失,即為陽性,多見於前斜角肌綜合徵。
頸部拔伸試驗
患者正坐,放鬆,醫者立於身後,雙手捧托於患者枕部,緩慢用力,向上提起患者頭部。若患者頸肩部疼痛及麻木減輕,為陽性。本試驗常作為頸部病症是否需要牽引的指征之一。
椎動脈扭曲試驗
患者坐位,頸項放鬆,醫者立於患者背後,雙手托扶患者頭部作固定,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做仰頭、轉頸動作,如果出現明顯的頭昏、眩暈、噁心、嘔吐症狀,即為陽性。
屈頸試驗
患者坐位,雙下肢伸直,主動或被動屈頸,下頜貼近胸壁約1分鐘左右,引起腰腿痛為陽性,提示腰部神經根受壓。
仰臥挺腹試驗
患者仰臥,以枕部雙足跟為支點,將腹部挺起,腰部及骨盆離開床面,同時咳嗽一聲,如引起腰腿痛及下肢竄痛為陽性,提示腰部神經根受壓。
股神經牽拉試驗
患者俯臥,患肢屈膝90°,醫者將患肢小腿上提或繼續屈曲膝關節,如果出現沿股神經放射性疼痛,為陽性。
雙膝雙髖屈曲試驗
患者仰臥,醫者將患者屈曲的兩下肢同時壓向腹部,如活動受限疼痛,提示腰骶或髖關節病變。如將一側屈曲的下肢壓向對側腹部引起骶髂關節疼痛,說明有骶髂韌帶損傷或關節病變。
骨盆分離或擠壓試驗
患者仰臥,醫者用兩手分別壓在兩側髂骨翼上,並用力向外按(分離)或向內擠壓,有疼痛者為陽性。提示骶髂關節病變,恥骨聯合分離或骨盆骨折等。
“4”字試驗
患者仰臥,健側下肢伸直,患肢屈曲外鏇,使足置於健側膝上方,醫者一手壓住患側膝上方或另一手壓住健側髂前上棘,使患側骶髂關節扭轉,產生疼痛為陽性。提示髖關節病變即為骶髂關節有病變。
直腿抬高和足背屈試驗
患者仰臥,雙下肢伸直,在保持膝關節伸直的情況下,分別做直腿抬高動作。測量抬高時無痛的範圍(抬高肢體與床面的夾角)。如有神經根受壓時,可出現直腿抬高明顯受限,一般多在60°以下,即出現受壓神經根分布區域的疼痛,為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然後將下肢降低5~10°至疼痛消失,並突然將足背屈,坐骨神經痛再度出現為陽性,後者較前者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更有臨床價值。因為髂脛束緊張等其他下肢病變時直腿抬高試驗亦可出現陽性,而足背屈試驗陽性是單純坐骨神經受牽拉緊張的表現。
床邊試驗
患者仰臥,患側臀部靠近床邊,健側下肢屈膝屈髖,以固定骨盆,醫者將其患肢移至床外並使之儘量後伸,使骶髂關節牽張和移動,若骶髂關節疼痛,則提示有病變。
跟臀試驗
患者俯臥,兩下肢伸直,肌肉放鬆,醫者握其足部,使足跟觸到臀部,如腰骶關節有病變,則引起腰骶部疼痛,骨盆甚至腰部也隨著抬起。
搭肩試驗(杜加氏試驗)
正常人手搭於對側肩部時,肘關節可以緊貼胸壁,而杜加氏實驗陽性時,可見到當手搭於對側肩部時,肘關節不能靠緊胸膛,提示有肩關節脫位的可能。
骨性三角實驗
肩峰、喙突和大結節三點組成三角形。脫位時,因大結節位置變動,故所成三角形與對側不同。
肩關節外展試驗
此實驗對於肩部疾病能作大致的鑑別。
1) 肩關節功能喪失,並伴有劇痛時,可能為肩關節脫位或骨折。
2)肩關節炎時從外展到上舉過程皆有疼痛。
3)開始時不痛,外展角度越大時肩越痛,可能為肩關節粘連。
4) 外展過程中疼痛,上舉時反而不痛,可能為三角肌下滑囊炎。
5)從外展至上舉60°~120°範圍內有疼痛,超越此範圍時反而不痛,可能為岡上肌肌腱炎
6) 外展動作小心翼翼,並有疼痛者,可能為鎖骨骨折。
肱二頭肌長腱試驗
1) 肩關節內鏇試驗:讓患者主動作肩極度內鏇活動,即在屈肘位,前臂置於背後,引起肩痛者為陽性,說明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
2)抗阻力試驗:患者肘關節用力屈曲;醫生手握患者腕部,對抗用力,使患者肘關節伸直。若患者疼痛加劇,為抗阻力試驗陽性,說明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
網球肘試驗(密耳氏試驗)
前臂稍彎曲,手半握拳,腕關節儘量屈曲,然後將前臂完全鏇前,再將肘伸直。如在肘伸直時,肱橈關節的外側發生疼痛,即為陽性。
前臂屈、伸肌緊張(抗阻力)試驗
1) 患者握拳、屈腕,掌心向下,檢查者以手按壓患者手背,患者抗阻力伸腕,如肘外側疼痛則為陽性,提示肱骨外上髁有炎性病灶。
2)患者掌心向上,伸手指和背伸腕關節,檢查者以手按壓患者手掌,患者抗阻力屈腕,肘內側痛者為陽性,提示肱骨內上髁有病變。
肘三角
肱骨內、外上髁和尺骨鷹嘴三者關係,在伸肘位呈一直線,在屈肘90°位構成一等腰三角形,稱為肘三角。肘後脫位時,肘三角即失去正常關係。
握拳尺偏試驗
患手握拳(拇指在里、四指在外),腕關節尺偏:橈骨莖突處疼痛為陽性,提示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屈腕試驗
將患者腕關節極度屈曲,短時間後即引起手指麻痛,為腕管綜合徵的體徵。
浮髕試驗
患者平臥,患肢伸直放鬆。醫者一手將髕骨上方髕上囊內液體向下擠入關節腔;另一手指按壓髕骨,一壓一放,反覆數次。如有波動感即表示關節腔內有積液。
側向擠壓試驗
患者仰臥,患膝伸直,股四頭肌放鬆,醫者一手固定膝關節,另一手握踝關節,雙手相對用力,作膝關節被動內翻或外翻活動,正常時無側方活動,亦無疼痛。如韌帶完全撕裂,則出現側向異常活動;如韌帶捩傷或部分撕裂則引起疼痛。
抽屜試驗
患者仰臥,屈膝至90°位,肌肉放鬆,醫者雙手握小腿上端將其向前和向後反覆推拉。正常時無活動,如向前滑動,提示交叉韌帶損傷;向後滑動,則表示後交叉韌帶損傷。
膝關節鏇轉試驗
患者仰臥,醫者一手扶膝部,另一手握踝,將膝關節作被動屈伸活動的同時,內收內鏇或外展外鏇,引起彈響聲或疼痛時為陽性,為半月板損傷。
半月板研磨試驗
患者俯臥,髖關節伸直,患膝屈曲至90°。醫者一腿跪壓於患者大腿屈面,將其固定,用雙手握住患足,擠壓膝關節,並鏇轉小腿,引起疼痛者為陽性,提示半月板損傷;反之,將小腿提起,使膝關節間隙增寬,並鏇轉小腿,如引起疼痛,則為側副韌帶損傷。
膝反射
坐位檢查時,患者坐於床沿,雙小腿自然懸掛,在臥位時病人仰臥,檢查者以左手托起其膝部,使稍屈曲,約20°~30°,然後輕叩膝下肢四頭肌腱,反應為伸膝動作,其反射中心在L2,4。
跟腱偏斜症
正常站立位,跟腱長軸應與下肢長軸平行。扁平足時,跟腱長軸向外偏斜。
足內、外翻試驗
檢查者一手固定小腿,另一手握足,將踝關節極度內翻或外翻,如同側疼痛,提示有內或外踝骨折可能,如對側痛則多屬副韌帶損傷。
踝反射(跟腱反射)
患者仰臥位,髖關節外鏇,膝關節屈曲,醫者一手推足底,使踝關節略背伸,另一手用叩診錘輕叩跟腱,其反應是足跖屈。如不易引起時,可讓患者跪在床邊,醫者一手推足底使其背伸,另一手用叩診錘輕叩跟腱。其反射中心在S1,2。
踝陣攣
常與跟腱反射亢進同時存在。患者仰臥,髖、膝關節微屈,醫者用手托住患者膕窩,另一手握足,驟然背屈踝關節,並持續按壓足底,陽性者可見到同側腓腸肌及比目魚肌出現節律性的持續收縮,提示有錐體束損害。
劃足底實驗(巴彬斯基氏征)
檢查時用鈍尖物輕劃患者足底外緣,由後向前。陽性者拇趾緩緩背屈,其他各趾輕度外展,提示有錐體束損害。
彈趾試驗
輕叩足趾的基底部或用手將足趾向背面挑動,如引起足趾跖屈為陽性,提示有錐體束損害。

與經絡和腧穴的關係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的基礎理論之一,是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逐漸總結、積累、歸納、升華而成的系統理論,對指導臨床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經絡具有溝通上下表里、聯繫臟腑器官與通行氣血的功能。《內經》認為:十二經脈“內屬於臟腑,外絡肢節”,具有“行氣血而營陰陽,儒筋骨,利骨節”的生理功能。《內經》又認為:邪氣侵襲人體,“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才舍於孫脈;留而不去,才舍於絡脈;留而不去,才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這是邪氣通過經絡從體表皮毛而逐漸里傳入五臟六腑的病理過程。當然,通過經絡的聯繫,內臟病變也可以反映到體表的一定部位,如,肝陽上亢可見目赤、頭痛;肺疾可見胸痛、咳嗽;心疾可見胸悶、心悸;脾疾可見濕困疲乏;腎疾可見腰膝酸軟等。
推拿治病,尤其是對內、婦科疾病的推拿治療,經絡學說更具有指導意義。推拿時主要是根據某一經絡或某一臟腑的病變,而在病變的附近或按經脈循行部位上取穴,通過手法刺激,以調整經絡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如太陽頭痛取風池;陽明頭痛取合谷;胃脘痛取足三里;心痛取內關等。由此可見,經絡腧穴對指導推拿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人體的經絡系統是由經脈和絡脈兩大部分組成。其中較為粗大的,分布較深且縱行的主要幹線,稱為“經”,亦稱“經脈”。而較為細小的,經的分支,深淺部均存在,網路於經脈間的稱為“絡”,亦稱“絡脈”。其中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以及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分。十二經脈(統稱正經)和奇經八脈(統稱奇經)是經絡的主要部分(若十二經脈加任、督二脈即為十四經脈)。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血輸注、會聚於體表的部位,這些部位大都處於人體經絡循行的路線上,當針刺或指壓、點穴後反應比較強烈,療效比較顯著。所以,每談及經絡也一定離不開腧穴。經絡與腧穴的關係是經絡以穴位為據點;穴位則以經絡為通道。例如,經絡尤如火車的鐵軌,穴位則為其線路上的一個個車站。而腧穴又分為十四經穴、奇穴和阿是穴三類。
十四經穴簡稱“經穴”。即為分布於十四經上的腧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具有主治本經病症的共同作用。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經系統的腧穴,又稱“經外奇穴”。這些腧穴對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
阿是穴又稱天應穴。這一類腧穴既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其他反應點作為取穴治病的依據。
◆ 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
【十二經脈】
1.名稱分類 根據各經所聯繫內臟的陰陽屬性及其在肢體循行位置的不同將十二經分為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陰經屬髒,行於四肢的內側;陽經屬腑,行於四肢的外側。十二經分類見下表:
十二經十二經

..

2.走向和交接規律 手三陰,從胸走手;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足三陰,從足走腹(胸)。如此就構成了一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行徑路。
陽主表、陰主里。由其經脈互為絡屬,以構成表里關係。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里;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里,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里;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里;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里;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里。
十二經脈中的氣血運行是循環無端的。即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足厥陰肝經,再傳至手太陰肺經,首尾相接,循環貫注。
◆ 十二經脈循行部位(出自《靈樞·經脈》)
【手太陰肺經】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隔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足陽明胃經】“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抉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人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辟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附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足太陰脾經】“脾足大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人腹,屬脾絡胃,上隔,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隔,注心中”。
【手少陰心經】“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繫,下隔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繫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繫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手太陽小腸經】“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臂臑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隔,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足太陽膀胱經】“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胭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胭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足少陰腎經】“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邪(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胭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手厥陰心包經】“心主手厥陰心包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隔,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從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陽三焦經】“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隔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出頁);其支者,從耳後至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足少陽膽經】“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毗後;其支者,別銳毗,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出頁),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隔,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含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足厥陰肝經】“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髁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人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隔,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隔,上注肺。”
【奇經八脈】
1.督脈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部,向後行脊柱的內部,上達項後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鼻柱
2. 任脈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部,向上行於陰毛部,沿著腹內,向上經過關元等穴,到達咽喉部,再上行環繞口唇,經過面部,進入目眶(承泣,屬足陽明胃經)。
奇經八脈的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因篇幅所限,這裡僅介紹督脈和任脈。

注意事項及禁忌

中醫推拿的注意事項

1.辯證施補,按摩補益方法甚多,其目的不外乎在於調整陰陽,調和氣血及調補臟腑的功能。在使用按摩補益時,要辨證施補,分清陰虛還是陽虛,氣在還是血虛,要辨清病在哪個臟腑。腎虛者則採用益腎固本的方法,脾胃虛弱則採用健脾和胃之法。
此外,不同的季節也要有所側重。春天的按摩補益.則要採用疏肝利膽,養血柔肝之法;而秋天的按摩補益,則要用補益肺氣,滋陰潤燥之法。在辨證施補時,要把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考慮,有選擇性的進行。
2.集中注意力,調勻呼吸 集中注意力,調勻呼吸是按摩補益施術者和使用按摩方法實施自我補益者必須注意做到的。在自我按摩補益時,只有在注意力集中、呼吸均勻的情況下才能細心體會到機體在實行了自我按摩後的反應、變化,從而及時調整按摩手法、力度、頻率等等,以收到預期的效果。在給他人使用按摩的方法進行補益時,施術者更要集中注意力,仔細觀察和了解被按摩者的感受及機體的反應、以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手法。不可邊按摩邊聊天說笑.也不可按按停停,或隨意中斷治療.去乾別的事,而要精力集中,連續完成預定的全部程式,以確保按摩補益的效果。
3.循序漸進,堅持不懈 在養生保健方面,無論是運動養生,還是飲食養生都有個持之以恆的問題。按摩補益亦是如此,也需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如果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或一曝十寒,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的。例如摩腹,如果從來沒有做過按摩的人,一開始要認真地摩一二百遍還是很累的。因此,開始時用力可小一些,摩的次數少一些,以後再逐漸增加。另外,按摩一段時間後,補益的效果可能不明顯,或開始效果明顯,以後並不十分明顯,因此有的人就喪失信心,這是不可取的。其實按摩補益與飲食補益等其他補益方法一樣,有的能立竿見影,有的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按摩補益健身,則更需長期堅持,持之以恆,有的甚至要終生堅持,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4.時間適當,早晚尤佳 按摩補益,具有簡便、有效的特點,如能選擇適當的時間,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按摩補益,無論是自我按摩,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按摩,一般均宜安排在早晚進行,效果尤佳。一是一般白天要工作,時間較緊,而早晚,尤其是晚上時間相對寬裕,有利於集中精力靜下心來實施按摩。二是因為歷代養生家認為,早晨是陽氣生髮之時,此時實施自我按摩可以外引陽氣,振奮精神。晚上按摩則有利於消除疲勞,促進睡眠,提高睡眠的質量。
5.因人而異,適度進行 在實施按摩補益時,要按照輕、緩為補的總原則,並要根據自身或被按摩者的體質等情況,確定按摩的手法、力度和持續時間。如對年老體弱、久病體質較差者,按摩時手法要輕,同時用增加按摩次數和延長按摩時間的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對於身材高大、肥胖者,手法則要重,用適當加重手法的辦法,以防力度過小收不到效果。
6.使用介質,防止損傷 按摩補益時,對一般人而言,由於手法較輕,不會引起局部皮膚損傷。但對於皮膚乾燥的人、老年人和皮膚嬌嫩的嬰幼兒,則要使用麻油、按摩膏等介質,以防損傷局部皮膚。
7.避風保暖 無論是自我按摩,還是家庭成員間的相互按摩,都要注意選擇溫暖無風的舒適環境。
若在冬天按摩,更要注意施術時先將雙手搓熱再進行;夏天按摩,不可將電扇、空調的風直對被按摩者。

中醫推拿的禁忌

按摩補益適用絕大多數人,但對於某些特定的患者和部位,是不能進行按摩的。
1.凡皮膚病的病變部位及水火燙傷等所致的皮膚損傷部位,嚴禁按摩。
2.凡患有血液病及有出血傾向者,嚴禁按摩,以防引起出血。
3.凡久病及嚴重的心、肺、腦病患者,胃、腸穿孔患者,癌症患者,高齡、體質極度虛弱者不能按摩,以防發生危險。
4.凡在極度疲勞或醉酒的情況下及精神病患者不能配合者,也不能按摩。
5.患感染性疾病,如骨髓炎、骨關節結核、嚴重的骨質疏鬆症及急、慢性傳染病患者的傳染期,不能按摩,以防感染擴散,破壞骨質或感染傳染病。
6.由結核菌、化膿菌所引起的運動器官病症不宜進行推拿;
7.婦女在懷孕期和月經期,腹部和腰骶部不宜使用推拿手法;
8.患者飢餓時及劇烈運動後,推拿時需防止暈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