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原》

《醫原》

清代名醫石壽棠著《醫原》一書。在重視天人相應和陰陽五行的基礎上,獨樹一幟,首創“燥濕二氣為百病綱領”之觀點,在病因、病理、辨證、診斷、治療以及藥性理論等方面均有獨到的見解。

基本信息

著作簡介

醫論著作。三卷。清·古壽棠撰。刊於1861年。共有醫論二十篇,從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等方面進行論述,探求疾病之本原及治本之法。內容包括臟腑氣血營衛功能,證治大要,傷寒、內、婦、兒各種證治。現有初刻本、光緒刻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

著作內容

吳序

萬物之生,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故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陰陽者,術數之本;術數者,陰陽之著。而非知道不能,醫可易言乎哉?醫之道,譬若宮牆。辨虛實,審寒熱,其門徑也。門徑苟差,何由升堂入室乎?世人涉獵方書,講求形證,自以為能,是猶寢饋於門戶之間,不復知有堂室矣!而或者高語《內》、《難》,虛言脈要,則又如天際之翔,出於豐屋之上,奧 之間,畢生莫睹。二者雖異,其弊則均。蓋人之生也,有原,則其所以病,亦有原。明乎其原,而後針石之投,湯液醪醴之設,非臆度而懸揣,初識之於京邸,恂恂若無能者,嗣聞其善醫,視其方亦似與人無殊特者,而應手輒效。

叩之以其故,則曰世人習用之方,大率類此,而輕重之準,剛柔之質,先後之宜,非識者難言之矣!客冬以團練之役,訪之於漣城,就詢時務,雖一鄉一邑之設施,而洞見 結,因地制宜,亦如隨證立方焉!洵醫國之妙手,而非無本之談也。因求其所著《醫原》讀之,本末貫串,文本昭晰,可以一見了如,而欲窮就義蘊,輒有望洋之嗟!信乎?能達其原,而岐伯之奧旨,仲景之秘思,中法西法之妙用,一以貫之矣。夫欲上太行必恃車馬;欲導積石必恃舟航。世之掇拾類書,強記藥性,衣食於醫者,或無取乎是書;若立志活人,而欲進於古之知道者,則是書實醫家之車馬舟航矣。故亟慫恿付梓,而書數言於篇首,以告世之學醫者。

時鹹豐十有一年辛酉夏月清河愚弟吳昆田謹序

張序

道之大原出於天,凡道之所分寄,亦必探原於天,醫其一端也。蓋天之道,不外陰陽五行,稟陰陽五行之精氣。而人生焉,感陰陽五行之戾氣,而人病焉。然非見道之儒者,又孰從而不探微抉奧,體用兼HT 。而又以其餘力,考岐黃闡《內》《難》,陰陽有辨,五行有分,耳目口鼻之司,肌膚筋骸之會,動靜燥濕之宜,凡和緩之所未發,倉扁之所難言,莫不因人見天,葆其天之所本有,治其天之所本無,以人治人,實以天還天而已。吾與石子交最久,叩其學甚深。他日嘗惱醫家之不通儒術,率皆昧於其原而僅逐其末也。著《醫原》二十篇,因病之原,探醫之原,並探其原中之原。披閱之下,益信石子之學為有原也。乃或者曰:醫小道也,儒者亦為之耶?夫就醫論,醫其小之也,固宜,若醫而探原於天,則因醫見道為圭臬,在作者特出其緒餘焉耳?一旦居宰衡之任,司燮理之權,必能究致治清濁之原,而壽人壽世,良相良醫,不難以一人收其全功,而天下亦共知儒術之大。陰陽五行之蘊,天人一原之理,無乎不在也。斯篇其石子之嚆矢也!夫是為序。

鹹豐十一年歲次辛酉孟夏月同里愚弟張星亘子綿頓首拜撰

自序

余家事醫學,歷七世於茲矣。憶自入塾受書時,略明句讀,先君子即授以醫家言,命與四子書並讀。嘗謂業醫而不讀書,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且為人子而不知醫亦非孝也。爰為壽棠立程課,朝而儒,夕而醫,歷數十寒暑如一日,雖習舉子業,未嘗或忘,家慈又體質素弱,醫藥不離,每侍疾時,與醫家參以診劑,輒頗得效,自是尤三致意焉。年來公車栗六,迄無暇時,復以南北烽煙,逼近鄉里,邑候延余倡辦團練,每於夜巡稍暇,人靜更闌,重述先子之緒言,因匯前賢之全說,凡四閱月,得《醫原》二十篇。非敢以言壽世也,但求無負先人之意,且敬承世業云爾!嗚呼!父書幼讀,愧守箕裘,庭訓未忘,感深風木,此則有益增余慟者矣!

鹹豐十一年歲次辛酉仲春月上浣安東石壽棠芾南書於留耕書屋

張聲馳序

昔外父章次柯先生嘗云:萬事萬物,各有其原。儒之道原於孔孟,醫之道原於歧黃,歧黃之《靈》、《素》,乃醫書之大原也。漢之張仲景深參《靈》《素》之秘,人稱南陽醫聖,所傳《傷寒》《金匱》,後世奉為圭臬。晉唐以下,代有傳人,著書之多,汗牛充楝,其上者各得仲景之一體,其下者惑世誣民,離經畔道,猶吾儒之有偽學也。俗士不察,利其淺近,為衣食奔走之計,貽生人夭札之憂,醫學之衰,悉由於此。汝其慎之,(馳)佩之不敢忘。近得石孝廉《醫原》一書,其立論在先識人身內景,臟腑形質,營氣衛氣,五行生剋,百病提綱,及手足各經陰陽表里之義。

次及內傷外感,兒病女科,標本虛實,無不洞悉原委,深中病機。又次則述及藥性,有論無方,脫盡窠臼,視世之拘拘然守成方者,相去爰啻霄壤,(馳)不敢謂比諸古人之書奚若,若近世之嘉言三書,靈胎六種,可謂如驂之靳矣。嗣又得吾郡徐明經所著《醫學舉要》一書,論六經則條分縷析,論時邪雜症則語簡旨賅,治法悉合乎機宜,論方不流於偏僻,其醫案數則,精思所到,仿佛古人,雖不逮石氏之精博,而其平時之精闡《素》、《靈》,推原仲景,已可略見一斑。總之石氏之書其原也,徐氏之書其委也,兩書匯集,由原竟委之謂也,當世高明之士,尚其鑒諸。

光緒十有七年季夏後學華亭張聲馳謹序

卷上

人身一小天地論 陰陽互根論 五行生剋論 陰陽治法大要論 樞機論
衛氣行度一經星經天論 營氣行度一經水行地論 百病提綱論 望病須察神氣論

卷中

聞聲須察陰陽論 問證求病論 切脈源流論 內傷大要論 濕氣論

卷下

燥氣論 論張仲景《傷寒論》 女科論 兒科論 用藥大要論

醫宜識字論

跋(張)
跋(周)

著作特點

該書分上、中、下三卷,共20篇,皆屬醫論性質。之所以名為《醫原》,乃因壽棠針對當時不少醫家對醫學“昧於本原,而僅逐其末”為憾,遂著書闡析醫原,謂“能達其原,而岐伯之奧旨,仲景之秘思,中法西法之妙用,一以貫之矣”。

學術述評

《醫原》其立論在乎先識人身內景、臟腑形質、營氣衛氣、五行生剋、百病提綱及手足經絡、陰陽表里之義,次及內傷、外感、兒病、女科,標本虛實,無不洞悉原委,深中病機(本書光緒刊本“張序”)。

作者介紹

清代名醫石壽棠,字芾南,江蘇安東人(今江蘇省漣水縣),世代業醫,至壽棠已歷七世。石氏自入塾讀書時,其父即授以醫家言,命與四子書並讀,朝而儒,夕而醫,歷數十寒暑如一日,雖習舉子業,未嘗或忘,官至孝廉。著有《醫原》一書,寫成於清鹹豐十一年,歲次辛酉,即公元1861年。

作品解讀

以燥濕二氣悟天人

在考慮到人體的健康與疾病時,“天人合一”是一個基本的出發點,天地自然,陰晴雨晦,春夏秋冬,風寒暑濕,無不給人體帶來直接的影響。石氏的醫學觀點取類比象,首先強調的就是“天人相應”。人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於天地之間,無處不與天地合。人之有病,猶天地陰陽之不得相宜。故欲知人,必先知天地。天地為陰陽之體,天地之氣即陰陽之氣,水火為陰陽之用,故陰陽之氣又可以燥濕二者概之。人身之陰陽法天則地,燥濕為天地之常,燥濕亦為天地之變。天地不能無旱澇之災,人身也就不能無燥濕之患。

燥濕為自然界最常見、最明顯的變化,石氏以此來比象人體,如天氣下降,地氣上騰,此為自然之常。人以膈膜分天地,膈膜以上,肺、心與心包絡,象天;膈膜以下,肝、膽、脾、胃、小腸、大腸、腎、三焦與膀胱,象地。從天人相應的角度,石氏特別重視肺、胃、腎。因為肺為華蓋,居於至高,呼吸與天氣相通,用主肅降,所以肺為人之天。同時,石氏又提出,凡臟腑間經絡及內外空竅之能通氣者,皆莫非天。胃為人之地氣,腎乃天氣蘊蓄於地中者。《內經》所言,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輸於肺,此為地氣上騰。而肺的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則為天氣下降。天地交感,陰昇陽降,燥濕相濟,此為天人之常。

石氏以天地陰陽燥濕升降釋人體,十分注意對立面的統一。陽以陰為基,陰以陽為統,陽降陰升,陰承陽,陽統陰,同時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陰陽二氣,相需而不可須臾相離。以陰陽推及燥濕,則燥濕這對矛盾也保持著相對的平衡,不能有太過與不及。石氏的過人之處在於以燥濕二氣感悟天人,以天地燥濕的感應變化來比象人體,使人面對複雜紛紜的現象能夠有一個新的認識角度,有一個執簡馭繁的方法。

以燥濕二變探病原

石氏認為,五行生剋的太過不及,可為濁陰,亦可為燥陽。濁陰則不為陰而為水,燥陽則不為陽而為火。水流濕,火就燥。故水火二氣,為五行之生成,燥濕二氣,為百病之綱領。若能體察燥濕二氣之因寒因熱所由生,而以之為綱,再察其化熱未化熱之變,與夫燥郁則不能行水而又夾濕,濕郁則不能布精而又化燥之理,而以之為目,綱舉目張,則任憑病情萬狀,而權衡可以在握。

外感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可以燥濕二氣賅之,而內傷百病之由,亦僅燥濕兩端而已。凡因天氣致病者為外感,外感先病人之天氣;凡因人致病者為內傷,內傷先病人之地氣。關於內生之燥濕,石氏認為,內燥起於肺、胃、腎,其中胃為重,腎尤為重。內濕起於肺、脾、腎,其中脾為重,腎尤為重。

難能可貴的是,石氏注意到了燥濕為病與體質的關係,指出六氣傷人,因人而化。陰虛體質,最易化燥,燥固為燥,即濕亦化為燥;陽虛體質,最易化濕,濕固為濕,即燥亦必夾濕。燥也,濕也,固外感百病所莫能外者也。濕熱病上,若脾腎不虛,不致內傳。若脾腎素虛,或誤於藥,或膜原之邪本重,則皆可內傳。邪既內傳,則據病人體質之陰陽,濕熱之多寡,可知證之虛實。如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脆,素有寒濕,此為金水之質,其體屬陰而濕邪不易化熱,多病太陰脾土;如其人蒼赤而瘦,肌肉堅實,素有濕熱、肝熱,此木火之質,其體屬陽而濕邪最易化熱,多病陽明胃土。

石氏的燥濕二論,濕氣論更見精彩。石氏指出,濕生於土,本氣屬陰,陰為寒濕,後乃漸化為濕熱。同為外邪,風寒傷人顯而急,濕邪傷人則隱而緩,隱而莫見,而受之也深,緩而不覺,其發也遲。故濕邪致病,兼證最多,變遷最幻,愈期最緩。外感寒濕,見證較為單純,以惡寒戰慄,周身疼痛,或外邪郁遏內熱,疼而且煩,但舌苔白滑,不渴不飲,且內無熱象。此外,又有內傷濕熱和內傷寒濕等的不同證治。

石氏強調,濕邪致病的見證為:面色混濁如油膩,口氣濁膩不知味,或生甜水,舌苔白膩,膜原邪重則舌苔滿布,厚如積粉,板貼不松,脈息模糊不清,或沉細似伏,斷續不勻,神多沉困嗜睡。濕偏盛者,無煩渴熱象,惡寒,甚而足冷,頭目脹痛昏重,如裹如蒙,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轉側,肢節肌肉疼而且煩,腿足痛而且酸。胸痞,午後寒熱,小便短澀黃熱,大便溏而不爽,或者濡瀉。這些描述,對臨床濕證的判斷,極有指導價值。

提到中醫的濕證,石氏的“濕氣論”不可不讀。論中聯繫表里寒熱虛實,聯繫具體治法方藥,舉一反三,由此及彼,足以開啟思路,提高認識。

以潤燥二綱遣方藥

氏的燥濕論由理法至方藥,一以貫之。在“用藥大要論”中,以潤燥兩綱歸納藥物,對如何用藥立方又有精闢之論。病有燥濕,藥有潤燥。以潤燥論藥,石氏將常用藥按潤燥不同分為兩類,潤有辛潤、溫潤、平潤、涼潤、寒潤之分,燥有辛燥、溫燥、燥熱、平燥、涼燥、寒燥之別。如此區分,藥物井然有序,綱舉目張,便於臨證參考。

關於治濕之法,石氏論之尤詳。如濕熱初受,有“濕熱治肺,千古定論”之說,以辛淡輕開肺氣為主,因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自化。辛如杏仁、蔻仁、半夏、厚朴、藿梗,淡如苡仁、通草、茯苓、豬苓、澤瀉之類。啟上閘,開支河,導濕下行以為出路。濕熱內傳,治法有苦辛淡溫、苦辛淡清、苦辛通降等不同。寒濕外感宜溫散,寒濕在里宜通利。治外感燥濕之邪無他,使邪早有出路而已。出路者何?肺、、膀胱是也。內傷濕熱,治有辛淡、清淡、辛通苦降、苦辛淡滲等法,內傷寒濕,總由陽虛不能輸水所致,治以辛淡或溫燥為主。書中所列治法,皆為經驗之談,足資臨證參考。

石氏感嘆,世於濕氣,尤多發明,而於燥氣,未能詳究,所以對外感動輒辛燥升散,或並用甘燥破滯,全然不辨藥之辛潤辛燥。對燥邪初犯,石氏提出用輕藥開通,汗出而解。石氏強調,開字須橫看,是由肺外達皮毛,與升散之向上行者不同;通字須豎看,是由肺下達胃腸,非專指攻下。氣機開通,津液流行,則邪自消散。辛潤而開者如杏仁、牛蒡、桔梗之屬,通潤而降者如白芥子、細辛、蘇子之類。其實無論治濕治燥,石氏牢牢把握的就是“升降開闔”四個字。

石氏論治,不僅對藥物的潤燥嫻熟,而且對二者的相互關係多有關注。石氏認為六氣之中,寒濕偏於闔,燥火偏於開,風無定體,兼寒濕則闔,兼燥火則開,暑有濕有熱,偏熱者多開,偏濕者多闔。用藥治病,開必少佐以闔,闔必少佐以開,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或正佐以成輔助之功,或反佐以成嚮導之用,陰陽相須之道,有如此者。燥病治以潤,不妨佐以微苦,以微苦屬火,火能勝金也;濕病治以燥,不如治以淡,以淡味得天之燥氣,功專滲濕也。病雖雜而出於一源,則立方要有專主;病雖純而夾以他病,則立方要有變通。燥病須防其夾濕,濕病須防其化燥。燥病當用膏滋,濕病當用丸散,燥病夾濕,潤藥用炒,或用水丸;濕病化燥,燥藥用蒸,或用蜜丸。

中醫發展至明清,漸趨成熟。其標誌之一,即各類歸納完整、論述嚴密的醫著紛呈。象《醫原》這樣短小精悍而又能夠把握醫學精髓的論著,當視為成熟的醫學成果之一,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無論是剛剛入門的初學者,或者是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的臨床醫生,閱讀《醫原》,領悟石氏的燥濕二論,對理解人體的生理病理、掌握疾病的治法方藥,定會得到不少的啟發。

作品評價

清末醫家石壽棠所著《醫原》,分上下卷,凡二十篇。篇幅不多,所涉卻廣,從陰陽五行到望聞問切,從外感內傷到女科兒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關於“濕氣”和“燥氣”的二篇大論。燥濕二論始終貫穿於《醫原》全書,論點新穎,不乏創見,讀來令人印象深刻,感悟頗多。石氏認為“人稟天地之氣以生,即感天地之氣以病,亦必法天地之氣以治”。故石氏的燥濕二論無不體現在他對病因、辨證、治法和方藥的闡述之中。石氏對燥濕的系統論述和詳細闡發,在中醫文獻中實不多見,彌足珍貴。以燥濕來感悟天地、推論病機、法則治療,是石氏醫學見解的精髓所在。閱讀《醫原》,理解石氏的燥濕理論,對現今的中醫臨床仍有相當的指導意義,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二)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醫學實在易》
《因是子靜坐法》
《陰符經》
《飲膳正要》
《雲笈七籤》
《陰證略例》
《醫學衷中參西錄》
《幼科心法要訣》
《幼科證治準繩》
《異授眼科》
《雜病廣要》
《醫旨緒餘》
《醫宗粹言》
《醫宗金鑒》
《醫宗說約》
《怡堂散記》
《醫學啟源》
《醫學入門》
《醫學三字經》
《醫學六要》
《銀海精微》
《醫學溯源》
《飲食須知》
《嬰童百問》
《幼科鐵鏡》
《醫學真傳》
《醫學正傳》
《幼科指南》
《幼幼集成》
《幼幼新書》
《玉機微義》
《寓意草》
《醫學妙諦》
《雲林神彀》
《醫原》
《雜病心法要訣》
《雜病源流犀燭》
《雜證匯參》
《幼科釋謎》
《醫學心悟》
《醫學正印種子編》
《幼科折衷》
《疫疹一得》
《醫學摘粹》
《醫學集成》
《尤氏喉科秘書》
《醫學近編》
《醫學要則》
《醫宗必讀》
《穎川心法彙編》
《癰疽神秘灸經》
《癰疽神秘驗方》
《用藥法象》
《用藥禁忌書》
《醫學易通》
《醫宗會要》
《醫宗己任篇》
《醫學切要全集》
《醫學摘瑜》
《幼科證治大全》
《醫學說約》
《幼科直言》
《頤身集》
《幼幼集》
《醫學精要》
《幼幼近編》
《幼幼心裁》
《易簡方》
《余注傷寒論翼》
《虞庶注難經》
《易氏醫案》
《玉楸藥解》
《喻選古方試驗》
《醫學問對》
《毓芝堂醫書四種》
《原病集》
《願體醫話》
《醫學五則》
《醫藥鏡》
《雲岐子保命集論類要》
《雲岐子論經絡迎隨補瀉法》
《雲岐子脈訣》
《醫要集覽》
《醫醫小草》
《引痘略》
《雜疫證治》
《引經證醫》
《雜證謨》
《雜症會心錄》

《醫學一見能》
《醫學求是》
《醫學原理》
《印機草》
《醫醫病書》
《醫學韻編》
《玉函方》
《玉函經》
《疑難急症簡方》
《醫醫醫》
《育嬰秘訣》
《喻氏醫書三種》
《醫學統旨》
《易筋經》
《醫苑》
《友漁齋醫話六種》
《幼科彙編》
《幼科三種》
《醫學啟蒙彙編》
《疫證集說》
《疫證治例》
《幼科要略》
《醫宗備要》
《醫學輯要》
《陰陽脈死候》
《醫學切要》
《醫宗撮精、折肱漫錄合刊》
《幼幼發揮》
《醫學舉要》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