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經》

《易筋經》

《易筋經》,經唐豪著作《少林武當考》中結論為清道光三年市隱齋版的易筋經是紫凝道人作品。其作品有兩序一跋。一序托古於唐李靖而另序托古於南宋牛皋。唐李靖序中說達摩自梁適魏,面壁於少林寺。在嵩山少林寺留下的兩本經書之一(另一本為《洗髓經》)。

詞名釋義

“易筋經”是一種健身目的十分明確的武術套路。“易”的含義即變易、活動、改變,引伸為增強之義;“筋”指筋脈、肌肉、筋骨;“經”為方法。因此,“易筋經”從字面上理解即活動筋骨,以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方法。實際上,它更是一種十分經典的氣功功法。

源流

易筋經易筋經

易筋經源自中國古代導引術。歷史悠久。據考證,導引是由原始社會的“巫舞”發展而來的,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為養生家所必習。《莊子“刻意篇”》中記載:“吹口句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漢書“藝文志”》中也載有《黃帝雜子步引》、《黃帝歧伯按摩》等有關導引的內容,說明漢代各類導引術曾興盛一時。另外,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中有四十多幅各種姿勢的導引動作,分解這些姿勢可以發現,現今流傳的易筋經基本動作都能從中找到原型。這些都表明,易筋經源自中國傳統文化。

然而現代考古資料證明,《易筋經》,實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創,原系導引之術,與實無干係。

名稱由來

易筋經為何人所創,歷來眾說紛紜。從現有文獻看,大多認為易筋經,洗髓經和少林武術等為達摩所傳。相傳天竺和尚達摩為傳真經,中身東來,一路揚經頌法,後落跡於少林寺。達摩內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禪坐九年,以致石壁留下了他的身影。達摩會議後,留下兩卷秘經,一為《洗髓經》,二是《易筋經》。《洗髓經》為內修之典,歸慧可,未傳於世。《易筋經》為外修之書,留於少林,流傳至今。另外,六朝時流傳的《漢武帝內傳》等小說中也載有東方朔“三千年一伐毛,三千年一洗髓”等神話,這大概就是“易筋經”、“洗髓經”名稱的由來。

版本

最早版本
tupiantupian

“易筋經十二勢”載於清鹹豐八年,潘霨整編成的《內功圖說》中,並收載於《衛生要術》。第一勢圖說是“韋馱獻杵”,韋馱為寺院守護神(十六羅漢之一;宋時增至十八),唐初才開始安放寺院門前。書中內容為道教人士的導引術,亦有僧人不會練習的下部(睪丸玉莖)行功法,這種毫無科學根據之所謂仙道採補之術,豈會為苦行沙門之經文。可見純是托古偽造。

清代凌廷堪在《校禮堂文集·與程麗仲書》認為易筋經是天台紫凝道人假託達摩之名所作。也有人說易筋經是由古印度的瑜伽姿勢和特殊的呼吸法兩部份組成的。“易筋經十二勢”在清朝中葉的廣東武術發展中,演生出十八羅漢手,為洪拳元始型態。洪拳在民國初年稱為少林拳

現有版本

少林易筋經

易筋經易筋經

易筋經總計十二勢,其預備式為:兩腿開立,頭端平,目前視,口微閉,調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鬆。

• 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一勢。兩臂曲肘,徐徐平舉至胸前成抱球勢,屈腕立掌,指頭向上,掌心相對(10厘米左右距離)。此動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訣曰: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劍,心澄貌亦恭。

• 第二勢:韋馱獻杵第二勢。兩足分開,與肩同寬,足掌踏實,兩膝微松;兩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兩側平舉;立掌,掌心向外;兩目前視;吸氣時胸部擴張,臂向後挺;呼氣時,指尖內翹,掌向外撐。反覆進行8-20次。訣曰:足指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 第三勢:韋馱獻杵第三勢。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齶,鼻息調勻。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上托,兩腿同時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鬆,兩掌向前下翻。收勢時,兩掌變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將兩拳緩緩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腳跟著地。反覆8-20次。訣曰: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舐,鼻能調息覺心安。

• 第四勢:摘星換斗勢。右腳稍向右前方移步,與左腳形成斜八字,隨勢向左微側;屈膝,提右腳跟,身向下沉,右虛步。右手高舉伸直,掌心向下,頭微右斜,雙目仰視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於背後。吸氣時,頭往上頂,雙肩後挺;呼氣時,全身放鬆,再左右兩側交換姿勢鍛鍊。連續5-10次。訣曰:只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 第五勢:倒拽九牛尾勢。右腳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舉至前上方,雙目觀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於背後。吸氣時,兩拳緊握內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後;呼氣時,兩拳兩臂放鬆還原為本勢預備動作。再身體後轉,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進行。隨呼吸反覆5-10次。訣曰: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原須注雙瞳。

• 第六勢:出爪亮翅勢。兩腳開立,兩臂前平舉,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開,虎口相對,兩眼怒目平視前方,隨勢腳跟提起,以兩腳尖支持體重。再兩掌緩緩分開,上肢成一字樣平舉,立掌,掌心向外,隨勢腳跟著地。吸氣時,兩掌用暗勁伸探,手指向後翹;呼氣時,臂掌放鬆。連續8-12次。訣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 第七勢:九鬼拔馬刀勢。腳尖相銜,足跟分離成八字形;兩臂向前成叉掌立於胸前。左手屈肘經下往後,成勾手置於身後,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後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頸狀。足趾抓地,身體前傾,如拔刀一樣。吸氣時,雙手用力拉緊,呼氣時放鬆。左右交換。反覆5-10次。訣曰: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 第八勢:三盤落地勢。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馬步。上體挺直,兩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舉如托重物狀;稍停片刻,兩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鬆,如放下重物狀。動作隨呼吸進行,吸氣時,如托物狀:呼氣時,如放物狀,反覆5-10次。收功時,兩腳徐徐伸直,左腳收回,兩足併攏,成直立狀。訣曰: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 第九勢:青龍探爪勢。兩腳開立,兩手成仰拳護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體左轉。腰部自左至右轉動,右手亦隨之自左至右水平劃圈,手劃至前上方時,上體前傾,同時呼氣:劃至身體左側時,上體伸直,同時吸氣。左右交換,動作相反。連續5-10次。訣曰: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氣平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心謐。

• 第十勢:臥虎撲食勢。右腳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勢;上體前傾,雙手撐地,頭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氣時,同時兩臂伸直,上體抬高並儘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氣時,同時屈肘,胸部下落,上體後收,重心後移,蓄勢待發。如此反覆,隨呼吸而兩臂屈伸,上體起伏,前探後收,如猛虎撲食。動作連續5-10次後,換左弓右仆腳勢進行,動作如前。訣曰: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 第十一勢:打躬勢。兩腳開立,腳尖內扣。雙手仰掌緩緩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頭後部,手指彈敲小腦後片刻。配合呼吸做屈體動作;吸氣時,身體挺直,目向前視,頭如頂物;呼氣時,直膝俯身彎腰,兩手用力使頭探於膝間作打躬狀,勿使腳跟離地。根據體力反覆8-20次。訣曰: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齒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閒;舌尖還抵齶,力在肘雙彎。

• 第十二勢:工尾勢。兩腿開立,雙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舉至頭頂,目視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鏇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後彎,目上視;然後上體前屈,雙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氣時,屈體下彎,腳跟稍微離地;吸氣時,上身立起,腳跟著地;如此反覆21次。收功:直立,兩臂左右側舉,屈伸7次。訣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一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為志;更作坐功,盤膝垂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維備。

總考訣曰:總考其法,圖成十二。誰實貽諸,五代之季。達摩西來,傳少林寺。有宋岳候,更為鑑識。卻病延年,功無與類。

小說情節

很多武俠小說都將《易筋經》描寫為修練上乘內功武術秘笈。根據金庸在《笑傲江湖》,易筋經初為達摩所著。達摩涅盤後,二祖慧可帶著仍不理解的佛經與易筋經群訪高僧,雖佛理明白,但武學仍無法透徹。後,隋末唐初於長安大道上,遭遇一個武功高強的青年暢談三天三夜,終於明白箇中道理。後來那青年成為唐朝開國將領衛國公李靖,而《易筋經》也自此發揚光大。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二)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醫學實在易》
《因是子靜坐法》
《陰符經》
《飲膳正要》
《雲笈七籤》
《陰證略例》
《醫學衷中參西錄》
《幼科心法要訣》
《幼科證治準繩》
《異授眼科》
《雜病廣要》
《醫旨緒餘》
《醫宗粹言》
《醫宗金鑒》
《醫宗說約》
《怡堂散記》
《醫學啟源》
《醫學入門》
《醫學三字經》
《醫學六要》
《銀海精微》
《醫學溯源》
《飲食須知》
《嬰童百問》
《幼科鐵鏡》
《醫學真傳》
《醫學正傳》
《幼科指南》
《幼幼集成》
《幼幼新書》
《玉機微義》
《寓意草》
《醫學妙諦》
《雲林神彀》
《醫原》
《雜病心法要訣》
《雜病源流犀燭》
《雜證匯參》
《幼科釋謎》
《醫學心悟》
《醫學正印種子編》
《幼科折衷》
《疫疹一得》
《醫學摘粹》
《醫學集成》
《尤氏喉科秘書》
《醫學近編》
《醫學要則》
《醫宗必讀》
《穎川心法彙編》
《癰疽神秘灸經》
《癰疽神秘驗方》
《用藥法象》
《用藥禁忌書》
《醫學易通》
《醫宗會要》
《醫宗己任篇》
《醫學切要全集》
《醫學摘瑜》
《幼科證治大全》
《醫學說約》
《幼科直言》
《頤身集》
《幼幼集》
《醫學精要》
《幼幼近編》
《幼幼心裁》
《易簡方》
《余注傷寒論翼》
《虞庶注難經》
《易氏醫案》
《玉楸藥解》
《喻選古方試驗》
《醫學問對》
《毓芝堂醫書四種》
《原病集》
《願體醫話》
《醫學五則》
《醫藥鏡》
《雲岐子保命集論類要》
《雲岐子論經絡迎隨補瀉法》
《雲岐子脈訣》
《醫要集覽》
《醫醫小草》
《引痘略》
《雜疫證治》
《引經證醫》
《雜證謨》
《雜症會心錄》

《醫學一見能》
《醫學求是》
《醫學原理》
《印機草》
《醫醫病書》
《醫學韻編》
《玉函方》
《玉函經》
《疑難急症簡方》
《醫醫醫》
《育嬰秘訣》
《喻氏醫書三種》
《醫學統旨》
《易筋經》
《醫苑》
《友漁齋醫話六種》
《幼科彙編》
《幼科三種》
《醫學啟蒙彙編》
《疫證集說》
《疫證治例》
《幼科要略》
《醫宗備要》
《醫學輯要》
《陰陽脈死候》
《醫學切要》
《醫宗撮精、折肱漫錄合刊》
《幼幼發揮》
《醫學舉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