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醫學衷中參西錄》

初刊於1918至1934年間,共7期(相當十7個分冊)。書中結合中西醫學理論和作者的醫療經驗闡發醫理,頗多獨到見解。

基本信息

簡介

亦稱《衷中參西錄》。30卷。近代張錫純苦。

書籍背景

初刊於1918至1934年間,共7期(相當十7個分冊)。書中結合中西醫學理論和作者的醫療經驗闡發醫理,頗多獨到見解;並制定若干有效方劉。修訂本分為醫方、藥物、醫淪、醫話和醫案5部分*刪去某些重複和訛誤之處。名曰“衰中參西”,意在初步嘗試溝通中西醫學。

張錫純先生是我國醫學史上一位捍衛與發揚中醫學的傑出人物,醫界稱其為“執全國醫壇之牛耳者”。而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是他畢生心血的結晶,堪稱理論聯繫實際的典範,當時《山西醫學雜誌》稱之為“醫書中第一可法之書”,《紹興醫報》稱為“醫家必讀之書”,據《奉天醫學雜誌》記載,朝鮮人稱為“至貴至寶之救命書”,而且當時各省立醫校多以此為教材。幾十年前,該書不失為站在時代前沿的偉著,時至今日,仍是一本授人以巧的傑作。對於指導臨床防病治病、科學研究,仍是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內容概述

醫學衷中參西錄醫學衷中參西錄

《醫學衷中參西錄》,為近代名醫張錫純所著。該書談方論藥、辨證施治均從實際出發,從不空談。是書曾多次印行,行銷全國,遠及海外,曾被廣大中醫界同仁譽為“第一可法之書”。原書共7期30卷,今為方便讀者閱讀,以藥物、方劑、醫論、傷寒論,醫案為目對其進行重訂,依次為藥物篇(原四期),方劑篇(原一、二、三期)、醫論篇(原五期),傷寒論篇《原七期)、醫案篇(原六期)。

本書內容完整,條目清晰,適合廣大中醫工作者閱讀。

作者

張錫純,近代中西匯通醫家。反對崇古泥古,固步自封,並崇尚實驗。畢生從事臨床與研究著述,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影響頗大。重視藥物研究。其於臨床的主要貢獻,是在中西醫匯通思想基礎上充分發揮生石膏治療熱病的功效,創“升陷湯”治大氣下陷。在治療急證、防治霍亂等方面,有所建樹。

張錫純,字壽甫,先世原籍山東諸城,明初遷居直隸(今河北省)鹽山邊務里,遂為鹽山人。家道小康,自曾祖始累代業儒,父彤元(字丹亭)為癢生,以訓蒙終其生。其家訓教子孫宜訓蒙兼習醫而益世潤身。錫純天資穎悟,遵家訓,誦讀之暇,遊藝方書,後兩赴秋闈不第,竟以醫名於時。

張錫純青壯年時代,中國內憂外患頻仍,殖民地化迅速加深,人民起義此起彼伏,清王朝統治風雨飄搖。他雖伏處草莽,亦漸知僅習舊學考科舉,難以經世濟民。1881年,補博士弟子員,首次赴北闈鄉試落第,為慰藉祖、父願望,徑赴天津正式進學。後即長期在鄉間教私塾,至1893年方再次參加鄉試。這期間其中醫水平不斷提高,常為人疏方看病,教學時文醫兼授,弟子中日後有多人以醫為業。1885年,他治癒邑中名醫高魯軒、毛仙閣束手的危重症,頗受二人稱道,自此應診幾無虛日。然而,1911年前,仍以訓蒙、教書為職業。第二次鄉試後,張錫純開始接觸西醫及其他西學。1904年,中國廢科舉,興學校,張錫純成為鹽山縣唯一可教代數和幾何學的教員。

受時代思潮的影響,接觸西學之後,張錫純萌發了衷中參西的思想,主要潛心於醫學。1900年前後十餘年的讀書、應診過程,使他的學術思想趨於成熟。1909年,完成《醫學衷中參西錄》前三期初稿。此時他年近50,開始在《紹興醫藥學報》發表文章,醫名漸著於國內。

1912年,德州駐軍統領黃華軒聘張錫純為軍醫正,從此他開始了專業行醫的生涯。任軍醫正期間,曾隨軍至武漢,後輾轉於大名、廣平、邯鄲、邢台、德州等地,醫術頗受一些軍政要人重視。其著作漸為人知,傳抄者日多,奉天(今瀋陽)袁澍滋(字霖普)閱後勸其呈內政部申請著作權。1918年,奉天天地新學社蘇明陽等代為註冊,奉天醫學研究會高振鐸予以校正,由該社資助首次印行第一期。同年,奉天設中醫院——“立達醫院”,聘張錫純為院長。

《醫學衷中參西錄》出版後迅速脫銷,次年春再版,同時印行第二期。張錫純方展其抱負,適值直奉戰爭爆發,不得已於1923年回關內於滄縣開業。

1924年,張錫純自費印行《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三、四期,醫界竟購,先後共印四版,作者聲望雀起。1926年,前清道尹胡珍簠邀他赴天津為專館教員(家庭教師)。張錫純攜眷至天津,於授徒的同時開業行醫。1927年春,正式開業行醫,診所名“中西匯通醫社”。

1928至1933最後5年中,張錫純之學術和事業達到高峰。他先是印行《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五期,應診的同時傳播學術。次年重訂《醫學衷中參西錄》前三期,合編再版,共5次印刷方滿足需求。1931年又出版該書第六期,計兩次印刷。為迅速培養較多高水平的中西醫匯通人才,他不顧73歲高齡,於1933年春創辦四年制函授學院,親訂講義,兼及教務,遂因勞瘁過度至秋天一病不起。

張錫純成名較晚,而桃李半天下。及門弟子如隆昌周禹錫,如皋陳愛棠、李慰農,通縣高硯樵,祁陽王攻酲,深縣張方輿,天津孫玉泉、李寶和,遼寧仲曉秋等均為一方名醫。私淑其學問者不可勝計。當時國內名中醫如漢口冉雪峰,嘉定張山雷,奉天劉冕堂,泰興楊如侯,香山劉蔚楚,慈谿張生甫,紹興何廉臣等均常與張錫純討論學術,為聲氣相孚之摯友。近代影響較大的中醫雜誌多聘其為特邀撰稿人。

醫著之外,張錫純尚撰有《代數鑒源》《易經圖說》(未刊行),另有詩作《種菊軒詩草》曾附編於《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六期。

張錫純有三子一女。長子蔭潮繼父業,曾任京畿衛戍司令部軍醫官,1939年卒。次孫銘勛承祖業,行醫於原籍,1954年將《醫學衷中參西錄》著作權及遺稿獻給國家,實現了祖先的宏願。

1957至1985年,河北省4次整理印行,《醫學衷中參西錄》,總發行量近50萬套,為近代任何一家之言的醫著所不及。

倡導中西匯通衷中參西思想

19世紀60年代,近代科學開始緩慢地、有系統地傳入中國。張錫純生長於窮鄉僻壤,青年時代很難接觸西學。他說自己“年過三旬始見西人醫書,頗喜其講解新異,多出中醫之外。僅又10餘年,於醫學研究功深,乃知西洋新異之理原多在中醫包括之中,特古籍語意含渾,有賴後人闡發耳”(此語出自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一篇醫論“論中醫之理多包括西醫之理溝通中西原非難事”)。至於匯通中西醫何以要衷中參西,1909年他在其書自序中說:“今百事皆尚西法……吾儒生古人之後,當竟古人未竟之業。而不能與古為新,俾吾中華醫學大放光明於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斯編於西法非僅采其醫理,恆有采其化學之理,運用於方藥中者。斯乃合中西而融貫為一,又非若採用其藥者,僅為記問之學也”。參西顯然是時勢的需要,然張錫純的學問和經歷均告訴他中醫尚多優勢,溝通當以中醫為主,即吸取西說發揚中醫,使之放光明於全球。

甲午之戰,中國慘敗,國人上下震動。為求富強免危亡,知識界多認為必須向日本學習,積極引進西學。1893年後,張錫純絕意於功名,益加留心西學。1897年,他年近40,竟開始刻苦自學代數和幾何,後又及物理、化學、生物學等,為全面參考西醫學術建立了較厚實的基礎。

衷中參西匯通中西醫的思想使張錫純找到全新的治學觀點和方法。第一是拋棄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觀點,敢於創新,不全於故紙中求學問。張錫純說:“吾人生古人之後,貴發古人所未發,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實貴以古人之才智啟我,然後醫學有進步也”。類似觀點在其書中隨處可見。如他主張:“讀《內經》之法,但於其可信之處精研有得,即能開無限法門。其不可信之處,或為後世偽托,付之不論可也”。對《傷寒雜病論》中的錯誤,他也主張偽托或錯簡說,認為“古經之中,猶不免偽作,至方術之書,其有偽作也原無足深訝”。張錫純原最推崇《神農本草經》,因其中載石膏性微寒,是其特別推崇石膏治寒溫的文獻依據。然而他說:“諸家本草皆不足信,可信者惟《本經》,然亦難盡信”。怎樣發古人所未發,與古為新呢?當時在基本理論方面,中醫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陰陽五行說與自然科學基本原理難通;藏象說與解剖生理難通;六氣六淫說與微生物病因說難通;氣化說與細胞說難通。張錫純在前人的基礎上對這些問題作了大量的匯通探討,其中至今仍有參考價值者為他對心力衰竭與腎不納氣、腦充血與薄厥相通的看法。至於具體問題的中西互參則幾乎見於其書的每一篇章。

從文獻出發匯通中西醫基本理論,並不足以解決當時的臨床問題。這方面的與古為新主要得益於他的第二種觀點和方法,即反對空談的觀點,崇尚實驗方法。張錫純雖無利用儀器進行實驗室研究的條件,而他卻能充分利用了自己長期臨證實踐的條件,盡一切可能通過切身體會去尋求知識。

張錫純的實驗精神突出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藥物的切實研究,二是臨床的細緻觀察,以及詳細可靠的病歷記錄。他認為,學醫的“第一層功夫在識藥性……仆學醫時,凡藥皆自嘗試”。自我嘗試仍不得真知,則求助於他人之體會。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他不恥下問廚師。其他藥物毒如巴豆、硫磺,峻如甘遂、細辛、麻黃、花椒等,均驗之於己,而後施之於人。對市藥的真偽,博咨周訪,親自監製,務得其真而後己。因此張錫純用藥之專,用量之重,為常人所不及。特別是他反覆嘗試總結出萸肉救脫,參芪利尿,白礬化痰熱,赭石通腸結,三七消瘡腫,水蛭散症瘕,硫黃治虛寒下利,蜈蚣、蠍子定風消毒等,充分發揚了古人學說,擴大了中藥效用。他對生石膏、山萸肉、生山藥的研究,可謂前無古人。

《醫學衷中參西錄》全書逾百萬言,學者多感百讀不厭,關鍵在於其內容多為生動詳細的實踐記錄和總結,而絕少鑿空臆說。其中張錫純自擬方約200首,古人成方或民間驗方亦約200首,重要醫論百餘處,涉及中西醫基礎和臨床大部分內容,幾乎無一方、一藥、一法、一論不結合臨床治驗進行說明。重要方法所附醫案多達數十例,重要論點在幾十年臨證和著述中反覆探討,反覆印證,不斷深化。因此,張錫純被尊稱為“醫學實驗派大師”。

張錫純全書載案逾千,輕淺之病記載稍略,重病、久病或專示病案者,觀察記載無不詳細貼切,首尾完整。當時國內西醫病案及論文也多不及其著述資料翔實。文中以中醫立論者,必征諸實驗;溝通中西者多發人深思。讀其書者或不能盡服其理,但必不以為作者妄言欺人或故弄玄虛以湊篇幅。勤於實踐,切身體會,仔細觀察,隨時記錄,不斷整理提高,就是張錫純的實驗方法。

實驗派醫學大師

張錫純精通內、外、婦、兒、五官諸科。其中有創造性的成就主要有六方面。

充分發揮生石膏治熱?墓π?本世紀40年代前,熱病是威脅人類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當時西醫療效不滿意,中醫證治雖早有傷寒溫病兩說,但一般醫家難以熟練運用。傳統學說對石膏及有關方劑闡發不夠,張錫純則發揮了石膏的功用,簡化了熱病辨證論治的原則,提高了可重複性。他認為,生石膏性微寒,涼而能散,透表解肌,善清上焦及中焦實熱。外感病有實熱者,放膽用之直勝金丹。然醫家多誤認為其性大寒而煅用,是變金丹為鴆毒。古方用生石膏者以大青龍湯、白虎湯為代表。此雖為重證而設,但禁忌頗多。若適當變通,則生石膏治熱病有實熱者無往不適。白虎湯變通適當尤能廣泛套用,挽救危重症。其原則為熱盛脈實即原方加重石膏,以勝病為準;熱實正虛宜原方加人參,間需以山藥代粳米或元參代知母;病危急,患者又不耐服藥,竟可單煎石膏或用鮮梨片和石膏末嚼服。

張錫純闡發此說不厭其繁,僅“石膏解”後所附醫案即達38例。其中多系危重證,按西醫診斷可知的病種有痢疾、瘧疾、重症頜下膿腫、肺炎、產褥熱、產後大出血、風濕熱、猩紅熱等,同時伴昏迷、休克或全身衰竭者近半數。時過近一世紀,今日單用西法處理上述一些病例仍感棘手。但張錫純當年常常得心應手,曾說“愚臨證40餘年,重用生石膏治癒之證當以數千計。有治一證用數斤者,有一證用至十餘斤者”。1954年,石家莊組織中醫運用張錫純重用石膏的經驗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獲得良好的效果,衛生部門曾作為重大科技成果向全國推廣。張錫純的這一寶貴的見解和經驗在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得到了繼承和發揚。

創升陷湯治大氣下陷證 胸中大氣下陷證的提出,是張錫純診斷上的發明。其理論略謂:“人之一身,自飛門至魄門一氣主之”。“大氣者,原以元氣為根本,以水谷為養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也”。此氣包舉肺外,司呼吸之樞機。大氣下陷最典型的症狀即患者自覺氣短不足以息,似乎喘而非喘,診關脈不實。其他見證變化多端。以今日西醫診斷為勘,此證多屬官能證,無可靠療法。而升陷湯對大多數病例卻效如桴鼓。後人多以為此方可重複性很強。

防治霍亂的貢獻 張錫純行醫時常有霍亂流行。當時西醫對該病長於預防而短於治療。為此,他創用了治療霍亂的急救回生丹及防治兼用的衛生防疫寶丹。查其藥味及製法則系衷中參西的成果,而經濟簡便,效果又在中西醫之上。1919—1920年,此兩方曾在東北、河北、山東、河南大面積試用,據較可靠的報告分析,治癒數萬人。

中醫為主治腸結 張錫純所治者多屬於機械性或動力性腸梗阻。古人有大承氣等方法,但多禁忌,療效亦不甚滿意。張錫純所創之法一為赭遂攻結湯,一為蔥白熨法。前者集古方之長又有新意,後者為外治法,適於動力性腸梗阻。考其醫案確係典型梗阻,而療效甚好。近年中西醫結合治療腸梗阻的原則,仍不出張錫純所用之法。搶救急證的發明 張錫純長於救治危急大證,除前文已述外,尚有重用萸肉救脫。脫證在西醫稱為休克,至今常見且難治。中醫古方救脫以人參為主,但有禁忌,張錫純以萸肉為主基本無禁忌。其理論略謂,萸肉味酸性溫,大能收斂元氣,且斂正氣不斂邪氣。張錫純所附醫案中幾乎包括各種休克,尤以大汗致脫為最效。其法為,當緊急時急煎萸肉一味60克(2兩)左右急服,病稍緩或以下脫為主則配以人參、山藥等。又生山藥一味救脫之輕者亦效。再有小青尤湯加減治外感痰喘。小青龍湯系經方,原適應證不以痰喘為主,後人有所發明用以治痰喘,但不如張錫純精到。外感痰喘即西醫之哮喘性支氣管炎或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多伴有嚴重呼吸困難或心力衰竭。張錫純以為治此病重症惟小青龍湯加減最效,並屢試不爽。加減中主要是熱重加生石膏。為鞏固療效,張錫純又擬從龍湯等以求根治,其法至今仍值得研究。此外,張錫純對各種大出血及先兆中風等急證的搶救亦多有闡發。

張錫純敢於救患者於殮服在身,足示其學識與責任心均非尋常,亦可知其何以能享盛譽而歷久不衰。

關於慢性頑症的主要闡發 張錫純之書治虛勞的內容甚多,其中出現最多的藥物為生山藥。張錫純對此藥的研究僅次於生石膏。其餘最有價值的闡發即重用三七、雞內金、水蛭等治症瘕積聚等慢性病。結核病在中醫亦歸入虛勞,張錫純治結核病除繼承前人活血化瘀法外,又多伍以生山藥、黃芪、人參等補氣藥,至於滋陰、寧嗽等法反居其次。

濟世活人 不計私利

張錫純為人忠厚,志行高潔。其書自序云:“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學醫者為身家溫飽計則願力小,為濟世活人計則願力大”。這種志向基於“不為良相,必為良醫”的思想,張錫純雖終生未直接參與政治,仍常於詩文中流露出憂患的心情。1924年,他自題其書第五期卷首云:“自命生平願不凡,良醫良相總空談。坎坷無礙胸懷闊,遭際常憐國運艱。憂世心從灰後熱,活人理向靜中參。軒岐奧理存靈素,化作甘露灑大千。”詩中委婉地表達了未能醫國的遺恨。

為濟世活人計,張錫純治醫不計私利,凡有心得發現,必於醫界公布。刊印書籍有贈送慣例,每難盈利。至於他對靜坐吐納術(當時特風行於學校)的體會,更多向醫界提倡,以為不僅益於養生且利於治學。他的朋友和病人既有軍政界要人,也有城鄉貧民,相處中均一視同仁,不見傲下媚上形跡。他不置產業,日常業務僅足維持生計。1913年,黃河泛濫,有一災區孤兒流落至大名,病餓垂危,張錫純攜至寓所救活。因不知其鄉貫里居,即收為義子,取名張俊升,成人後為其家立業,使謀生於天津。張錫純逝世前終於查清其為河南滑縣盧姓,遂改名盧俊升,一時傳為義舉。

張錫純治學雖多創論,然措詞婉轉,鮮直斥前人之非,與同道多友善,不好貶人貴己,不好大言傲人。中西醫論爭勢若冰炭時,仍本其夙志,撰文論中西醫理相通,醫界不宜作意氣之爭,人且以為系中庸之道。但張錫純對誤人至死的庸醫卻當面斥之為投井下石者,毫不留情。此雖激於義憤,亦可見其忠厚至誠,對患者極端負責。他處世為

學以“志誠”為信條,故書屋名“志誠堂”。

張錫純不避勞苦,自奉甚儉,常念學與年俱進,終生治學不輟。雖至晚年,每為人合藥餌,必躬自監製;修訂著作及覆信答疑不肯假手他人。又力辟醫不叩門之說,每遇疑難重證,輒輾轉籌思,查考書籍,一旦有定見,雖昏夜立命車親赴病家調治。即或病在不治,亦勉盡人力,每救療至殮服已具,不肯稍有懈怠。時人稱之為一代大師,實當之無愧。

簡歷

1860年3月 出生於直隸(今河北省)鹽山縣。
1874年 開始學醫。
1879年 開始行醫。
1909年 著《醫學衷中參西錄》前3期。
1912年 應德州駐軍統領黃華軒之邀,任軍醫正。
1918年 應聘任瀋陽立達醫院院長。
1924年 著《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四期
1927年 在天津開業行醫。診所名中西匯通醫社。
1928年 著《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五期。
1931年 著《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六期。
1933年 創辦中醫函授學院。
1933年9月 卒於天津。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二)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醫學實在易》
《因是子靜坐法》
《陰符經》
《飲膳正要》
《雲笈七籤》
《陰證略例》
《醫學衷中參西錄》
《幼科心法要訣》
《幼科證治準繩》
《異授眼科》
《雜病廣要》
《醫旨緒餘》
《醫宗粹言》
《醫宗金鑒》
《醫宗說約》
《怡堂散記》
《醫學啟源》
《醫學入門》
《醫學三字經》
《醫學六要》
《銀海精微》
《醫學溯源》
《飲食須知》
《嬰童百問》
《幼科鐵鏡》
《醫學真傳》
《醫學正傳》
《幼科指南》
《幼幼集成》
《幼幼新書》
《玉機微義》
《寓意草》
《醫學妙諦》
《雲林神彀》
《醫原》
《雜病心法要訣》
《雜病源流犀燭》
《雜證匯參》
《幼科釋謎》
《醫學心悟》
《醫學正印種子編》
《幼科折衷》
《疫疹一得》
《醫學摘粹》
《醫學集成》
《尤氏喉科秘書》
《醫學近編》
《醫學要則》
《醫宗必讀》
《穎川心法彙編》
《癰疽神秘灸經》
《癰疽神秘驗方》
《用藥法象》
《用藥禁忌書》
《醫學易通》
《醫宗會要》
《醫宗己任篇》
《醫學切要全集》
《醫學摘瑜》
《幼科證治大全》
《醫學說約》
《幼科直言》
《頤身集》
《幼幼集》
《醫學精要》
《幼幼近編》
《幼幼心裁》
《易簡方》
《余注傷寒論翼》
《虞庶注難經》
《易氏醫案》
《玉楸藥解》
《喻選古方試驗》
《醫學問對》
《毓芝堂醫書四種》
《原病集》
《願體醫話》
《醫學五則》
《醫藥鏡》
《雲岐子保命集論類要》
《雲岐子論經絡迎隨補瀉法》
《雲岐子脈訣》
《醫要集覽》
《醫醫小草》
《引痘略》
《雜疫證治》
《引經證醫》
《雜證謨》
《雜症會心錄》

《醫學一見能》
《醫學求是》
《醫學原理》
《印機草》
《醫醫病書》
《醫學韻編》
《玉函方》
《玉函經》
《疑難急症簡方》
《醫醫醫》
《育嬰秘訣》
《喻氏醫書三種》
《醫學統旨》
《易筋經》
《醫苑》
《友漁齋醫話六種》
《幼科彙編》
《幼科三種》
《醫學啟蒙彙編》
《疫證集說》
《疫證治例》
《幼科要略》
《醫宗備要》
《醫學輯要》
《陰陽脈死候》
《醫學切要》
《醫宗撮精、折肱漫錄合刊》
《幼幼發揮》
《醫學舉要》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