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

《血證論》

醫論著作,成書於1884年。《血證論中西匯通醫書五種》之一,八卷。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縣人,進士及第,晚清著名醫家。

基本信息

《血證論》《血證論》
《血證論》,醫論著作,成書於1884年。《血證論中西匯通醫書五種》之一,八卷。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縣人,進士及第,晚清著名醫家。緣於其父體弱多病而立志習醫,後來,其父患吐血、下血證,照各書施治無效,遂著意探索血證診治。曾遍覽方書,深得《內經》、仲景書之旨,在此基礎上,研討組合方藥,“用治血證,十愈八九”,著成“理足方效”的《血證論》,彌補了此前血證理論和臨床整治的空白。本書論證用藥頗有獨到之處。現存清刻本、石印本、《中西匯通醫書五種》本,1949年後有單行排印本。

作者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縣人,生於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卒於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享年五十六歲。

作者簡介

《血證論》唐宗海
他先攻儒學,為諸生時在四川已經頗有名氣。光緒年間舉進士,中年之後則轉而研究醫學,主張兼取眾家之長,“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學而能取長舍短”。著有《中西匯通醫書五種》,包括《中西匯通醫經精義》、《傷寒論淺注補正》、《金匱要略淺注補正》、《血證淪》、《本草問對》等。其中,《血證論》、《中西匯通醫經精義》為其主要代表著作。
唐宗海對於血的生理功能以及運行情況的論述,多從陰陽水火氣血立論,從氣血的相互關係進行說明。他認為,陰陽是萬物之本,在人身之中。陰陽的具體所指,即是水火,即是氣血。氣生於血,血生於氣,陽氣與陰血之間相互滋生。水火氣血的關係,—方面強調其相互對恃,同時亦強調其相互維繫。故在治療氣血水火的病變時,唐氏主張治血調氣,調和陰陽。氣血水火之間的協調,尚依賴脾土以為樞紐。他認為,人身之氣雖根於腎中,但需依賴脾胃水谷之精微下輸於腎,而後才能化氣而升清降濁。對於血證的病機,他認為常見的血證不外兩大類,—類是血液溢於體外,如吐血、咳血、鼻衄、唾血等,一類為各種瘀血、蓄血等。血證的發生與臟腑有著密切的關係,又與人身氣機運行、火熱協迫、瘀血阻滯等有關。具體而言,影響血證出現的主要病機,除臟腑功能失常之外,還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者氣機阻逆,血隨氣行,多見血證。二者火熱熾盛,迫血妄行。三者瘀血阻絡,血失常道。因此,唐氏對血證病機的探討,重視臟腑,抓住氣滯、血瘀、火熱之間的關係。在臟腑病機中,除結合氣滯氣逆、血瘀、火熱之外,又重視氣虛不攝的方面,使血證病機歸納得十分得當,為該病的正確治療,奠定了基礎。
《血證論》唐宗海
他認為,判斷血證的輕重緩急,預後善惡至關重要。血證死生的關鍵,主要在於氣的運行是否正常。一般而言,吐血而不發熱者,易愈。吐血而不咳逆者,易愈。血證病人,大便不溏者猶有轉機,可用滋陰之藥,以養陰配陽。若大便溏泄,是脾氣下陷,中流已無砥柱,則血因火而上越,氣失守而下脫,上越下脫,其危重可知。此外,血證患者脈不數者易治,以其氣尚平。若脈數者難治,以其氣太疾。若脈象浮大革數而無根者,為虛陽無依。若脈象沉細澀數而不緩者,為真陰損失,皆為難治。若有一絲緩象,尚可挽回。若無緩象,或兼代數,則成不治死證。所有這些脈象,都是反映陰血受傷,而陽氣無歸,所以為難治。若陰血傷而陽氣不浮越者,脈雖虛微遲弱,亦不難治。但用溫補,無不回生。總之,陽虛、氣虛者尚易治,惟陰虛氣不得附者為難治。因為血傷而氣不傷者,即以氣之不傷,而知其血尚未盡損,故氣猶有所歸附,而其病亦易愈。

唐氏通過多種血證的治療,摸索出血證治療的四大法則,即“止血”、“消瘀”、“寧血”、“補血”四者。凡遇突然出血,在治療時,首先應當使用止血之法。否則,血液溢出不止,會導致血脫氣耗,產生不良後果。血證患者血止之後,其必然要有離經之血而未排出體外,這些血液留於人體之中,則形成瘀血。這些瘀血的停聚,成為人體致病的重要因素。或壅而發熱,或變而成癆,或形成結瘕,或使氣血阻滯不通而刺痛,等等。還可以因瘀產生其他多種變證,甚至使新血不能正常運行,而再次出血。為了免除這些後患,唐氏主張於止血之後,應當消瘀,故將消瘀作為血證治療的第二法。待血止瘀消之後,在數日或數十日之間,為防止血液再次潮動,須選用方藥使血液得以安寧,故將寧血法作為血證治療的第三法。血證患者,出血之後,其血必虛。血虛者其陰亦不足,陰者陽之守,陰虛則陽無所附,血虛則氣無所依,亦可因之而虧。因此在血證後期,其血已止,亦未留瘀,而運用寧血法之後又無再次出血之顧慮,惟留下人體正氣之虛衰,唐氏主張此時當用補血之法。

唐宗海於學術上頗有創見。一方面,他十分重視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於血證深入探討,頗有成就。另一方面,由於當時西方醫學的傳入,他試圖以西醫理論來解釋祖國醫學,進行中西醫理論的匯通,雖然限於歷史條件、科學水平,未有成就,但其革新、發展的思想是可貴的。其血證治療的經驗和原則,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實踐價值。

內容簡介

《血證論》《血證論》
《血證論》全書共分八卷。
卷一為總論,分述陰陽水火氣血、男女異同、臟腑病機、脈證生死、用藥宜忌、本書補救論;
卷二論述血上乾證治,諸如吐、嘔、咯、唾、咳血等血證14條;
卷三為血外滲證治,有諸如汗血、血箭、血痣等7條;
卷四為血下泄證治,有諸如便血、便膿、尿血等6條;
卷五為血中瘀血論治,有諸如瘀血、蓄血、血臌等5條;
卷六為失血兼見諸證,有癆瘵咳嗽、發熱等40餘條;
卷七與卷八,編列出本書套用的方劑200餘個,並附以方解。
《血證論》是我國第一部有關血證治療的專著。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