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方》

《小品方》

《小品方》是晉代名醫陳延之所撰寫的一部方書,它精湛的醫學理論和治療經驗,對中醫學術發展有重要影響,曾享盛譽於唐代。

基本信息

簡介

《小品方》《小品方》

《小品方》,方書名。又名《經方小品》。十二卷。東晉·陳延之撰。約撰於公元454-473年。卷首自序、總目、卷一調治三焦、胸痹、胸脅及心腹脹滿冷痛、下痢、咳嗽上氣奔豚、水腫諸方;卷二治頭面風、喉痛、暴厥、中風、狂妄噤痙、腳弱諸方,卷三治瀉痢、虛勞、遺精、失眠諸方;卷四治霍亂、中惡、食毒、血證、發黃諸方。卷五治鬼魅、狂癲諸方;卷六治冬月傷寒、春夏溫熱病、秋月中冷諸方;卷七治女子眾病、無子、妊胎、產後、崩事、宿疾諸方;卷八治少小百病諸方;卷九服食及寒食散諸方;卷十治外科諸病及金瘡、溺水、入井冢悶冒諸方;卷十一述本草藥性;卷十二灸法要穴。此書比較重視對傷寒、天行溫疫等傳染性熱病的論治。提出用茅根湯、葛根桔皮湯治天行溫疫,這中間已提出後世溫病學派的養陰生津、清熱解毒等治則。該書對婦產科亦較重視,論述了養胎、胎動不安、子痛、逆產、產後胞衣不下、惡阻、去胎等法。對一些內科疾病如癭病(地方性甲狀腺腫)、腳氣病等亦有較深的認識。該書記述的治療方法也較全面。除內服方外,還有灸、熨、割、烙、塗、浴、摩、熏等外治法。在急救方面記載了金瘡、跌打損傷、燒傷燙傷、蟲獸咬傷、溺水、以及食物中毒、藥物中毒等急救方法。本書早佚,其佚文散見於《外台秘要》、《醫心方》中。日本發現《經方小品》殘卷。今人據之輯出《小品方輯校》本。

作者

陳延之,生卒年月不詳。據《小品方》佚文記載:其常隨師“診之共察”,曾行醫荊州、揚州,“治癒江夏太守痢”,能出入宮廷及士族豪門。由此推斷陳延之是一位有師承、有成就、並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民間醫生,其活動範圍可能以今之長江、淮河流域為主。

據《隋書·經籍志》卷三十四記載,陳延之著有《小品方》,大約成書於兩晉、南北朝期間,是我國一部較為重要的醫學著作。值得一提的是,秦漢以來的醫籍存世者應該較多,但唐代政府只把《傷寒論》與《小品方》兩書並列為醫家必修之書,足以證明《小品方》的學術價值之高和在當時的影響之深。
《小品方》博採各方書之精華,是一部實用性較強的小型方書。它卷帙雖短,卻概括了各科治驗。此書共十二卷,編次井然,可惜北宋末年就已經亡佚。1985年,在日本尊經閣文庫發現《小品方》的殘卷。現在國內只能見到近年刊行的復輯本,其內容主要輯自《醫心方》、《外台秘要》、《備急千金要方》、《肘後備急方》等書,尚難完全恢復《小品方》之原貌。

內容和特點

《隋志》載,其書凡十二卷。近悉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有《經方小品》古本殘卷,昭和六十一年一月,小曾戶洋氏將該本目錄公諸學術界,其編次大致是:卷一至卷六為用藥、製藥法及內科諸病證的治方,卷七、卷八為婦、幼科病證的治方,卷九為服寒食散後諸證治方,卷十為外、傷科治方,卷十一專述本草藥性,卷十二為針灸要穴。這為我們研究《小品方》提供了方便。 至於《小品方》的具體學術內容,則幸賴《千金方》、《外台秘要》和《醫心方》的存在,才使我們今日得以窺其精萃之一隅,根據這些有限的資料,大致可歸結出《小品方》的幾個學術內容和特點:
一、重視急重症的救治   

中醫在古代必須熟諳各種重危急症的搶救,臨床任務遠勝於今日中醫門診,這在《小品方》中也充分地反映了出來。對於溺死、自溢、誤吞毒物、服毒、火燙傷等危急症,陳延之積有豐富的治療經驗.如療溺死方有“屈死人兩腳著人肩上,以死人背向生人背,負持走,吐出水便活”(《外台秘要》卷二十八)一法,應該說這種急救方法在當時是切實而有效。藥物救治則更具學術價值,如療傷寒、溫病之瘀血內結者,陳延之主用芍藥地黃湯(犀角、地黃、芍藥、丹皮),療效卓著,此方後被《千金方》轉引而更名為犀角地黃湯,被廣泛套用於臨床而成為千古不朽的名方,又如治療中風,《小品方》倡用小續命湯,迄今仍被醫界奉為治療外中風之圭臬。
又如對外感熱性病的救治,陳氏重視探索其病之原,他不循舊軌,強調“傷寒、天行溫疫為異氣”,具體分別了傷寒、溫病、暑病、時行病的不同發病情況,是為後世溫病學家們所闡發的病原學說之嚆矢。
二、治療力求簡、廉、效   

古人用藥,每多選珍貴難覓之品,影響了實際治療。有識之士如葛洪、陳延之等對此十分反感,主張用藥須價廉、易得而實效。在現存的《小品方》中,藥味大抵簡當,單味的也不少。如療吐血,主用蘘荷根一味,搗絞取汁一、二升;又如治泌尿道結石症的“治淋神方”,取車前子一味大量服之。經過臨床的反覆驗證,這些經驗都是令人信服的。在針灸治療取穴方面,他總結有近道、遠道二法:“頭病即灸頭穴,四肢病即灸四肢穴,心腹背脅亦然,是以病其處,即灸其穴,故言有病者可灸,此為近道法也。遠道針灸法,頭病皆灸手臂穴,心腹病皆灸脛足穴,左病乃灸右,右病皆灸左,非其處病而灸其穴,故言無病不可灸也。”(《醫心方》卷二引)所謂近道法,即孫思邈發揮之為“阿是穴”者。凡此諸法方便易行,非常適才合于山居僻野者的救療所需,倍受後人注目。《小品方》的這種尚實精神,顯然是十分值得稱道的。
三、注重婦科疾患  

《小品方》卷七為婦科證治專卷,其中不少見解和治方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如陳氏強調婦女晚婚有益於固護腎氣,並以此作為預防婦科疾病之前提:“古時婦人病易治者,嫁晚腎氣立,少病,不甚有傷故也,今時嫁早,腎根未立而產,傷腎故也,是以今世少婦有病,必難治也。早嫁早經產,雖無病亦夭也。”(《醫心方》卷二十一引)這種見解在晉代是難能可貴的,元代養陰名家朱震亨,力主晚婚、節護,亦其餘緒。尤引人矚目的是陳氏在當時已在探索中止妊娠,《外台秘要》卷三十四引載其妊娠欲去胎方:“妊娠欲去之、並斷產方:栝蔞、桂心各三兩,豉一升。”晚近婦產科臨床以天花粉(栝蔞根)引產成功,並展開專題研究,足證陳氏之說是經過了反覆的實踐而得出的經驗總結,決非面壁虛構之辭。諸如此類的學驗頗不少,值得進一步重視和研究。
正由於《小品方》具有這些熠熠生輝的特色,故能在魏晉以降的眾多的方書中獨占鰲頭,得到“張仲景、《集驗》、《小品》最為名家”(《校正外台秘要•孫兆序》)的美稱,唐政府把它列為醫者的必讀書籍,原由也在這裡。

成書於何時

《小品方》到底成書於何時?歷來學者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謂西晉,有稱晉代,更有人統稱為六朝,這是學術界關注的另一問題。陳氏事跡,正史不載,裨史雜記亦未之見,給研究帶來了困難。其實,按現存的《小品方》資料,仔細分析,大致確定其生活在東晉比較合理,理由有二:
《小品方》中載有治療腳氣病的較為詳細的論治內容,如論述其證說:“或見食嘔吐,僧聞食臭,或有腹內痛兼下,或胸中沖悸……或喜舉體轉筋,或兩腳微腫,或直痹,或膝至腳不仁,時緩縱不隨。(《醫心方》卷八引)這是作者業經反覆觀察和治療此病後才獲得的認識。然而,腳氣病的發生和流行當在西晉南渡之後,當時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世家望族,為避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隨晉室相率南遷,徙居到了皖、贛、蘇、浙、閔、粵一帶,由於飲食失調,水土不服,導致了腳氣的發生。初病者常常不自覺,及發現自己的一些症狀與別人一樣時,方知自己生的是腳氣病,正如《小品方》所說:“風毒中人,多不即覺,或因眾病乃覺也。”(《醫心方》卷八引)從眾病腳氣的這一史料事實來看,《小品方》之撰寫當在晉室南渡之後,此其一。
其二,據宋高保衡、林億等考證,齊、梁間陶宏景編輯《肘後百一方》時,已將《小品方》的一些內容收錄在其中,而陶氏書是在“太歲庚辰”(公元500年)定的稿,說明南朝齊前《小品方》早已盛行於醫界。又《小品方》在治療下利方中曾說:“江夏太守以此法治。”按史載東晉自元帝至安帝(公元317-418年)皆在江夏設郡,置太守職,迨宋武帝(公元420-422年在位)後即變制江夏太守為江夏王,以分封子孫,而《小品方》之說是陳氏以這種方法治癒了江夏太守的病。這二條資料又證明《小品方》的撰寫當在南朝宋、齊之前。
晉室南渡之後,南朝宋、齊之前,那么其書之出於東晉也就沒有疑義了。

針灸學理論

《小品方》《小品方》

陳延之較重視灸法的運用,所以《小品方》雖以方藥治療為主,也有相當的內容是關於針灸方面的,尤其對灸療的套用方面,有較詳細的記載。歸納《小品方》在針灸學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現如下:
(1)倡導多樣化的取穴、配穴法。《小品方》中針對不同的疾病,使用不同的取穴、配穴方法,主要有近取、遠取、左右取穴等法,還詳細闡述了俞募配穴法
(2)用穴精少,灸量隨證而變。《小品方》中有三十多個針灸處方,但一般每方僅取一至三個穴位,除十四經穴外,尚有經外奇穴,其中還有兩個新的奇穴。《小品方》在灸量上雖有大致規定,但其具體用量有每日一壯至百壯不等,甚至有一日三灸之舉。並且闡述了根據地域、氣溫、體質之不同,在灸療上則可適量增減艾炷大小。
(3)補充和闡釋了禁灸理論。《小品方》收錄了黃帝《經禁》中的禁灸十八穴和曹氏認為不可灸的十八穴,但陳延之認為禁灸穴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無病不可灸,灸則為害”、“有病則灸”,以除疾患。並對當時盛行的瘢痕灸提出了具體的禁忌,明確指出頭面、五官及四肢部顯露處屬於瘢痕灸的禁忌範圍。
可見,《小品方》是繼《肘後備急方》之後,又一部倡導灸法的重要醫著,其中保留了較多的灸法資料,豐富了針灸學的內容,對推動後世灸療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學術研究

晚近中外學者對《小品方》的研究猶方興未艾,但是如果沒有以古本《小品方》全文為依據,終難以得其窾要,所以我們同時又寄希望於考古發掘工作的深入開展,當年風靡一時廣為流傳的《小品方》,倖存一部於地下是完全有可能的,如能重新出土,則其全部學術奧秘自可大白於天下,《小品方》之所以得到唐政府高度重視的不解之謎,亦當隨之而被徹底揭開了。

中醫文化

中醫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知識
《要藥分劑補正》
《永類鈐方》
《無冤錄》
《醫方藥性合編》
《歷代名醫蒙求》
《赤水玄珠全集》
《四海類聚方》
《食物本草》
《本草選》
《藥鏡》
《配方百篇》
《雷公藥性賦解》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本草彙編》
《炮炙大法》
《藏府標本藥式》
《證治匯補》
《雞峰普濟方》
《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景岳全書》
《本草乘雅半偈》
《銀海精微》
《續名醫類案》
《外科精義》
《十四經發揮》
《外科證治全生集》
《釐正按摩要術》
《經效產寶》
《醫學入門》
《濟生方》
《理傷續斷方》
《御藥院方》
《五十二病方》
《顱囟經》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養老奉親書》
《外科正宗》
《引書》
《本草正義》
《衛生寶鑑》
《本草從新》
《醫宗金鑒》
《明醫雜著》
《醫說》
《重樓玉鑰》
《本經逢原》
《本草綱目拾遺》
《傷科補要》
《開寶本草》
《小品方》
《名醫類案》
《證類本草》
《醫學綱目》
《格致餘論》
《脈訣》
《類經》
《婦科玉尺》
《外台秘要》
《本草經集注》
《本草崇原》
《萬病回春》
《食療本草》
《太平聖惠方》
《本草品匯精要》
《吳醫匯講》
《針灸甲乙經》
《回回藥方》
《古今醫統大全》
《臨證指南醫案》
《飲膳正要》
《千金要方》
《外科精要》
《難經》
《本草綱目》
《針灸大成》
《溫病條辨》
《本草備要》
《脈經》
《神農本草經》
《新修本草》
《醫學源流論》
《傅青主女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