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琴人

戰地琴人

《鋼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該片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托帕德等主演。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基本信息

影片信息

譯名:戰地琴人/鋼琴師

原名:The Pianist

導演: 羅曼·波蘭斯基

編劇: 羅納德·哈伍德

主演: 艾德里安·布洛迪 / 托馬斯·克萊舒曼 / 艾米麗雅·福克斯 / Julia Rayner / Jessica Kate Meyer

類型: 傳記 / 劇情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德國 / 英國 / 波蘭

語言: 英語 / 德語 / 俄語

上映日期: 2002-05-24

片長: 150 分鐘 / Spain: 142 分鐘(DVD edition)

IMDb連結: tt0253474

片名翻譯

中國大陸把“The Pianist”譯為“鋼琴師”並不確切,無論意譯還是直譯,都應譯為“鋼琴家”;正如不能把小提琴家譯成小提琴師一樣(“師”好像有修理鋼琴的意思)。而台灣把它譯為“戰地琴人”則更荒唐離譜,“琴人”好像是生造名詞,而“戰地”兩字完全是強加的,原文根本沒有這個意思。而且以戰地記者等習慣說法,“戰地”兩字給人以隨軍作戰、報導的印象,而實際上這位鋼琴家和軍隊毫無關係,只是浩劫的倖存者。

劇情簡介

史標曼(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飾)是波蘭一家電台的鋼琴師。二戰即將爆發之時,他們全家被迫被趕進華沙的猶太區。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他僥倖得到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戰爭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拋下 他回老家尋得安全的住所養育兒女。此時史標曼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美妙的琴聲令德國軍官萌發了惻隱之心,他暗暗幫助標曼直到俄軍對波蘭的解放到來……

影片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死亡城市》改編。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備註

WladyslawSzpilman 阿德里安·布洛迪 ----

Dorota 艾米麗雅·福克斯 ----

Jurek 米喬·贊布羅斯基 ----

Henryk 愛德·斯托帕德 ----

Mother MaureenLipman ----

Father 弗蘭克·芬萊 ----

Halina JessicaKateMeyer ----

Regina JuliaRayner ----

SSSlappingFather WanjaMues ----

Mr.Lipa RichardRidings ----

FeatherWoman NomiSharron ----

ManWaitingtoCross AnthonyMilner ----

StreetMusician(asLucieSkeaping) LucySkeaping ----

StreetMusician RoddySkeaping ----

StreetMusician BenHarlan ----

Schutzpolizei(asThomasLawinky) ThomasLawincky ----

Schutzpolizei JoachimPaulAssböck ----

ItzakHeller RoySmiles ----

職員表

製作人:羅伯特·本穆薩;TimothyBurrill;DanielChampagnon;GeneGutowski;HenningMolfenter;羅曼·波蘭斯基;LewRywin;阿蘭·薩德;RainerSchaper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副導演(助理):EwaBrodzka;ZbigniewGruz;WeronikaMigon;RalphRemstedt;OliverSchnug;MarcinSzczerbic

編劇:羅納德·哈伍德;WladyslawSzpilman

攝影:帕維爾·愛德曼

配樂:沃伊切赫·基拉爾

剪輯:HervédeLuze

選角導演:CelestiaFox

藝術指導:艾倫·斯達斯基

美術設計:NenadPecur

服裝設計:AnnaB.Sheppard

視覺特效:ChristianKünstler

布景師:WieslawaChojkowska;GabrieleWolff

幕後花絮

布洛迪影片獲金棕櫚獎後接受採訪時說,這個故事有導演波蘭斯基親身受納粹迫害的體驗,他拍片時很清楚自己要表現什麼,拍攝手法寫實又纖細,很高興和導演一起合作。拍片當時完全沒有想到得獎。

阿德里安談到自己揣摩鋼琴師一角的經過時說,自己是在倫敦的報紙上看到此片的廣告去應徵,選角的條件是要會彈鋼琴,安得烈本來就會彈琴,在大學還上過鋼琴課,沒想到居然有機會擔任此片的主角。

阿德里安為了演這個角色,將房子、車子都賣掉,隻身到法國拍片,在拍片的七八周內,每天要練四個小時的鋼琴,而且為了符合角色形象還要節食,自己一百八十三公分,體重最後只剩六十一公斤。

有個男人在街上等候過馬路的時候,抱怨在猶太區竟然建了一條非猶太人街道,這個聲音正是羅曼·波蘭斯基的。

在倫敦超過一千四百位男演員為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的角色試鏡,導演都很不滿意,最終羅曼·波蘭斯基找到了演員阿德里安,就在巴黎他們兩人第一次會面的時候,波蘭斯基就認為他是最佳人選。

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從集中營里逃出來並被告之“不要跑!”這段場景,來源於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一段類似的真實經歷。

這是第一部獲得愷撒最佳電影大獎(法國國家電影獎項)而沒有任何一句法語在其中的電影。

幕後製作

關於故事

《鋼琴家》根據符瓦迪斯瓦夫·茨皮爾曼(Wladyslaw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憶錄改編,它是波蘭斯基26年拍片生涯中,首度藉以折桂坎城“金棕櫚獎”的作品。茨皮爾曼是上世紀30年代納粹占領期,在波蘭電台和咖啡廳圈子中非常著名的鋼琴家。1939年9月,當華沙遭受野蠻轟炸時,波蘭電台沒有了播音員的聲音,只有一個年輕鋼琴家彈奏著蕭邦的夜曲。六年之後,廣播恢復,演奏的是同一曲目,表演者是同一位鋼琴家——茨皮爾曼。其間茨皮爾曼逃脫了去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命運,而是流落在華沙街頭,在猶太人聚居區掙扎求存,用琴聲撫慰每天生活在恐懼中的同胞。在一名富有同情心的德國軍官的幫助下,茨皮爾曼終於等到了納粹被趕走的那一天,而那個軍官自己卻死於戰俘營。

關於電影

《鋼琴家》再現了原作的簡明冷靜。沒有哀歌,沒有顫抖,卻拍出了那個時代深刻的荒謬。被納粹處死的女人奇怪扭曲的身體,曾是波蘭斯基親眼所見;猶太人藏身之處的黑色窗戶,是波蘭斯基的親身經歷;茨皮爾曼的生存箴言“走路,不要跑”(Walk,don'trun)是當年波蘭斯基的父親親口告誡兒子的話。表面上電影是在說另一個人的故事,裡面卻處處透露出波蘭斯基的個人回憶與感情——69歲的波蘭斯基有過類似的經歷,他的父母也均被抓入納粹集中營,母親不幸死於其中。少年時期的波蘭斯基即是在影片所描述的環境中到處流浪成長起來的。

關於演員

《紅色警戒》的主演29歲美國男演員阿德里安·布洛蒂(AdrienBrody)是影片成功的關鍵。按照他的說法,自己是勒緊了褲帶來扮演茨皮爾曼的。“這部電影的本性讓我覺得有巨大的責任要演好他。導演讓我餓一段時間,堅持要我減掉大量的體重,那樣我們就可以從那幾場餓肚子的戲開始拍。用了六個星期,我才減掉了30磅,”布洛蒂補充說,這還不是他為了這部電影放棄的惟一東西——為了拍這部電影,他失去了曼哈頓的一套公寓、車,還有戀人,因為他從來沒有那樣充滿激情地投入扮演過一個角色。

影片評價

《鋼琴師》的人物眾多,在戰爭中表現出各種行為,深刻表現了人性在戰爭中的複雜表現。戰爭摧毀了世界,但人性的複雜和變化都在這種絕境中凸顯出來。

《鋼琴家》是在沒有人性的年代尋找人性光芒。《鋼琴家》在二戰中華沙的廢墟上徘徊了兩個半小時,全是悲劇,沒有喜劇。羅曼·波蘭斯基使用一種殘酷的方式製造節奏,甚至直到結尾,波蘭斯基也不肯溫暖一下。

羅曼·波蘭斯基使用一種殘酷的方式製造節奏。他先來一點悲慘的東西,跟著再展示一點惡劣環境中的人性,然後再來點更慘的。甚至直到結尾,波蘭斯基也不肯溫暖一下。在波蘭斯基看來,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滅絕人性的地方,所謂人性,只是天知道什麼時候靈光一現,當不得真的。

《鋼琴家》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把所有這些都遠遠地放到了布景深處,只留下一個卑微的生命在前面的舞台上獨自彳亍。尤其是當這個生命還被賦予“鋼琴家”的身份時,整部電影就更具深意了。波蘭斯基太急於把自己的感覺傳達給觀眾了,從而忽視了必要的鋪墊和氣氛。觀眾還沒有進入狀態,銀幕上的災難已經一幕幕呈現。我們不知道陷入災難的是誰,因此對他們的同情,最多只能限於一般意義上的人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