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

劉渡舟

劉渡舟(1917年10月9日-2001年2月3日),中醫學家。著力於《傷寒論》的研究。強調六經的實質是經絡,重視六經病提綱證的作用。提出《傷寒論》398條條文之間的組織排列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臨床辨證善抓主證,並擅長用經方治病。從事中醫教育30多年,為培養中醫人才作出了貢獻。代表作品《傷寒論通俗講話》、《傷寒論十四講》、《傷寒論詮解》、《傷寒契要》。劉渡舟在張仲景“水氣凌心”的理論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將此證命名為“水心病”,並總結出“水舌”、“水色”、“水脈”、“水症”以補仲景敘述之略,發展“水心病”的診斷,將苓桂術甘湯靈活運用於臨床,並在此方基礎上創製治療水氣上沖證的系列方劑,如三參苓桂術甘湯、苓桂茜紅湯、苓桂杏苡湯等,豐富了張仲景有關水氣為病的理論,同時擴大了經方的使用範圍。

基本信息

簡介

劉渡舟劉渡舟

劉渡舟(1917年10月9日-2001年2月3日),原名劉榮先,1917年10月9日出生於遼寧省營口市。幼年時,因體弱多病,常年請

中醫大夫治療,親身感受到了中醫藥的療效,逐漸對中醫藥產生了興趣。由於他體質虛弱的原因,他的父親在擇業時給他選擇了中醫這條道路。16歲時在營口正式拜當地名醫王志遠先生為師,矢志學習中醫,從而邁出了此後漫長中醫生涯的第一步。

求學

1931—1932年,在營口德育堂隨王志遠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系統地學習中醫經典著作,以及《藥性賦》、《方歌括》等基礎知識。1933—1936年,在大連市志遠藥房跟隨老師學習臨床知識及臨床技能。

六年的學習結束後,他又在大連壽民藥房跟隨謝泗泉學習中醫臨床一年。謝先生曾告訴他:“學中醫臨床,莫過於外感與內傷兩大類。學外感病必須讀張仲景的《傷寒論》,而學內傷雜病則應該讀《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因而,這一年他主要在柯韻伯的《傷寒來蘇集》與《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二書上下了功夫。這對於他此後的治學道路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1938年,劉渡舟在大連志遠藥房坐堂行醫。為了讓他銘記行醫的職業道德,努力救治患者,使患者從疾病的苦海中得以解脫,他的父親正式給他取字為渡舟。

劉渡舟劉渡舟

1945年5月,劉渡舟隨家遷居北京。1946年冬在北京參加並通過了“中醫師特種考試”。1947

年5月至1950年底,在北京東四錢糧胡同掛牌行醫。期間,曾受華北國醫學院之聘擔任教授,講授中醫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參加了衛生部組織舉辦的“中醫進修學校”學習西醫基礎知識,學期一年,於1951年畢業。之後,被分配到北京天壇華北人民醫院中醫內科工作。此後又先後任北京永定門聯合診所中醫科主任,北京南苑區大紅門聯合診所主任。

成就

劉渡舟為杏園金方國醫醫院題字劉渡舟為杏園金方國醫醫院題字

1956年,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為了振興中醫事業,決定在北京、廣州、成都、上海四市建立中

醫學院。這是醫療衛生系統的一件大事,各級部門對籌建北京中醫學院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千方百計為中醫學院的教師隊伍尋找人才。經人推薦,劉渡舟來到北京中醫學院參加中醫教學工作。先後任傷寒教研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匱教研組主任。

1978年任北京中醫學院教授,並開始培養中醫碩士研究生。

1985年又成為全國第一批招收中醫博士研究生的指導老師。他還任北京中醫學院院務委員會委員、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教材編寫委員會委員以及《北京中醫學院學報》總編等職。在教學中,他辛勤工作,獲得民眾的擁戴。

1983年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1985年又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

劉渡舟教授與國醫院薛鉅夫院長劉渡舟教授與國醫院薛鉅夫院長

1986年,回響祝諶予教授號召,協助薛鉅夫院長,參與籌建全國第一個中西醫結合門診部——順義國

醫院(現名北京杏園金方國醫醫院)。

從1978年至今,他歷任第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1985年2001年,任國務院學位評議委員會學科評議組(醫學)成員,1987年以來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1991年更名為中國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

劉渡舟於1956年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1984年以來任中國農工民主黨北京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學術

《傷寒論》《傷寒論》

劉渡舟注重對中醫經典著作的研究,特別是對《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體系的研究。劉渡舟認為,研習《傷寒論》,一定要結合《內經》、《神農本草經》和《金匱要略》諸書,這不但有利於全面地正確理解六經辨證理論體系,而且,在學習後世醫家論著時,也就有源可尋,有本可依。他潛心研究數

十年,擷古采今,旁涉諸家,結合自己的心得體會,著有《傷寒論通俗講話》、《傷寒論十四講》、《傷寒論詮解》、《傷寒契要》、《新編傷寒論類方》等書,有理論、有臨床,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傷寒論》的六經辨證理論體系,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尤其是《傷寒論通俗講話》與《傷寒論十四講》二書,在國內多次重印,並被日本東洋學術出版社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發行。同時,他還任主編,組織編寫了自研究《傷寒論》以來的第一部專門工具書——《傷寒論辭典》。

劉渡舟劉渡舟

《傷寒論》的核心是六經辨證。但長期以來,對於“六經”實質的理解,卻見仁見智,莫衷一是。針對各種不同的學術觀點,特別是針對有人提出的“六經非經絡”的觀點,劉渡舟從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強調了六經的實質是經絡。他認為,《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思想是在《內經·熱論》六經分證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六經辨證是以三陰三陽的六經經絡及其相互絡屬的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作為物質基礎的。離開六經經絡及其相互絡屬的臟腑組織,則六經辨證就成了空中樓閣。六經辨證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辨陰與陽,以三陰三陽的陰陽兩綱統攝六經,然後進一步探求病位之表里,病情之寒熱,病勢之虛實。但是,

如果辨證只辨到陰陽表里、寒熱、虛實,那還是很不夠的。因為它還沒有具體地與人體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聯繫起來,仍然不能明確而深刻地闡明各種複雜的病理變化,以指導臨床治療。所以,六經辨證必須要以經絡為基礎,通過經絡而落實到具體的臟腑組織,使辨證言而有物,從而達到辨證以論治的目的。他認為能否正確地理解六經實質,關係到能否正確地運用六經辨證理論以指導臨床治療,這是學習、研究《傷寒論》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六經病

劉渡舟太陽經劉渡舟太陽經

劉渡舟還十分重視六經病提綱證的作用。《傷寒論》六經病證,各有提綱證一條。提綱證是指能夠反映出每一經絡及其相關臟腑之生理、病理基本特點的證候群,對於某一經的辨證具有比較普遍的意義。例如太陽病提綱證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脈浮”,是邪氣客於肌表,人體正氣抗邪於外的反映;“頭項強痛”,是太陽經脈受邪,而經脈氣血不利的反映;因為太陽經脈

絡腦下項,頭項是太陽經脈所主之專位,故頭項強痛是太陽經受邪獨有的證候;“惡寒”與“脈浮”並見,是衛陽被傷,不能溫煦肌表的反映。此一脈二證反映了太陽經病變的基本脈證特點,揭示了太陽主病在表的病變規律,因而,臨床辨證只要掌握了提綱證,就能做到綱舉目張,心中瞭然。

此外,劉渡舟還認為六經辨證方法,原為邪氣傷人而立論,並非只針對傷寒之一病。應該看到,辨證之法是從六經之體而求證,由於六經之體各異,與六經相互絡屬的各臟腑的生理、病理特點各不相同,所以每一經的證候特點也就隨之不同。六經病提綱證反映了六經各自證候的共同特點,因此,掌握了六經病提綱證,不僅能夠掌握其在傷寒病中的辨證規律,而且還可以將其擴大至雜病的辨證範圍。正如清代醫學家柯韻伯所說:“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鹹歸六經之節制”。

對於《傷寒論》398條條文排列意義,劉渡舟認為《傷寒論》398條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條文之間,或隱或現,或前或後,彼此間都有聯繫。作者在寫法上,充分發揮了虛實反正,含蓄吐納,對比互明,言簡義永的文法與布局,從而把辨證論治方法表達無遺。研究《傷寒論》,首先要領會條文的組織排列意義,要在每一內容中,看出作者的布局和寫作目的,能學到條文以外的東西,要與作者的思想共鳴,才能體驗出書中的精神實質。例如《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30條:從第1條到第11條的內容是全書的綱領,具有指導全書,統領辨證的意義;從第12條到第28條,以穿插交敘的方法闡述了桂枝湯方的臨床適應證、禁忌證以及加減變化諸證,並引出麻黃桂枝合方的3個小汗法,作為其後論述麻黃湯證之先序;第29條與第30條,以誤治救逆的形式具體地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作了示範。可見《傷寒論》之398條有經有緯,發生著縱橫的聯繫,以盡其辨證論治之能事。

著作豐富,推動傷寒學普及與提高

劉渡舟劉渡舟

校定原文,其《傷寒論校注》被認為當代最具權威性的校注本。

順文解釋,如《傷寒論詮解》。

歸類編注,如以證分類之《傷寒挈要》,以方類證之《新編傷寒論類方》。

專題發揮,如《傷寒論十四講》、《傷寒論臨證指要》

普及讀本,如《傷寒論通俗講話》、《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白話解》。

編撰教材,如《傷寒論選讀》、《傷寒論講義》。

主編辭書,如《傷寒論辭典》。

擅用經方

劉渡舟劉渡舟

劉渡舟還有著十分豐富的臨床經驗。辨證時抓主證是他臨床上的一大特色。他認為,主證是決定全局而占主導地位的證候,直接反映了疾病的基本性質及規律,所以是最可靠的臨床依據。抓住主證,不但是辨證的關鍵,而且也是取得療效的關鍵,具有帶動全局的作用。如有一次,為一崔姓產婦治療,患者因產後腹瀉,被誤認為是脾虛,多次服用補益劑無效;又因其舌絳,苔薄黃,脈沉滑,下利而口渴,按厥陰熱利證,投白頭翁湯亦無效。後詳審其證,知有小便不利、下肢浮腫,寐差,咳嗽等水氣表現,因而抓住小便不利及“渴嘔心煩咳不眠”之主證,參以舌絳脈沉,乃知此屬少陰陰虛,水熱互結之證,與豬苓湯5劑,小便得利而腹瀉諸症皆除。

擅長用經方治療疾病,是劉渡舟臨床上的又一大特色。仲景之方謂之經方。他認為,仲景制方,不拘病名為何,但求脈證切當,病機合宜,有其證則用其方,故不論外感、內傷,隨手拈來,因證而施治。他還認為,經方治病有兩大優勢,一是組方精簡,配伍嚴密,藥少量輕而功捷;二是方證結合緊密,觀脈證而定病情,隨證施治,不拘一格。他在臨床上運用柴胡劑治療肝膽疾病,瀉心劑治療脾胃疾病,苓桂劑治療水氣病變等,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他還從臨床實踐出發,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師仲景之意而廣仲景之法,創製了不少療效很好的新方。如柴胡解毒湯、柴胡三石解毒湯、柴胡活絡湯、柴胡鱉甲湯等治療各種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及早期肝硬變的系列方劑,療效顯著。

劉渡舟劉渡舟

水氣病,是中醫特有的病證概念。但自仲景之後,還沒有哪位醫家對水氣病證治療進行過系統的論述,致使水氣的概念不清,證治不明。通過長期臨床觀察與治療,劉渡舟發現水氣為病在臨床上既常見又多發,涉及面很廣,特別是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常常表現為水氣病變,臨床上不得其法,常難取效。因此,他刻意對水氣病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發表了《試論水氣上沖證治》、《談談人體的津液鏈》、《談談“水證”的證治》等專題學術論文。他認為:“水氣”的概念,應該是既有水飲,又有寒氣。其發病的機理與心、脾、腎三髒的陽氣虛衰有關。心為陽中之陽,上居於胸中,能行陽令而制陰於下;脾為中土,能行津液而制水於中;腎為水髒而主宰水液的氣化作用。若心、脾、腎三髒陽氣虛衰,則水陰之邪無制而汪溢為害。其中,尤是以心陽虛不能降伏下陰而為二:一是由“心下”部位氣往上沖,主要責之於心脾陽虛;二是由“臍下”部位氣往上沖,主要責之於心腎陽虛。水氣病的辨證,典型者可出現明顯的氣由下往上沖逆的感覺。不典的辨證,典型者可出現明顯的氣由下往上沖逆的感覺。不典型者,雖不見明顯的氣沖之感,但從下往上依次出現的或脹、或滿,或悸等證也十分明顯,故臨床不難辨認。甚者水氣上冒清陽之位,還可以出現頭目眩暈,或眼、耳、鼻、舌諸竅因之不利,亦當注意。此外,色診,脈診對診斷水氣病也很有意義。水氣之色上於頭面,其人面帶虛浮,其色黧黑,或出現水斑(額、頰、鼻柱、口角等處,皮里肉外,出現黑斑,類似色素沉著),謂之水色;舌淡嫩而苔水滑,甚者舌面津津然欲滴,謂之水舌;脈沉而弦,謂之水脈。色脈相應,便可辨為水氣病而無疑。治療水氣病,法當溫陽降沖,化飲利水為主。獲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是治療水氣病的基本方。方中以獲苓、桂枝為主藥,獲苓之用有四:甘淡利水而消陰其一;寧心安神而定悸其二;行肺治節之令而通利之焦其三;補脾固堤而防水汪其四。桂枝之用有三:通陽消陰其一;下氣降沖其二;補心制水其三。此方若有獲苓而無桂枝,則不能化氣以行津液;如有桂枝而無獲苓,則不能利水以伐陽。故苓桂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餘如苓桂姜甘湯、苓桂棗甘湯、苓桂杏甘湯、苓桂味甘湯等苓桂劑,皆可視作在此基礎上的加減化裁。除了將經方有效的用治於水氣病外,劉渡舟還創製了苓桂茜紅湯、苓桂杏苡湯、苓桂龍牡湯、三參救心湯等治療水氣病的有效方劑,豐富並發展了中醫治療水氣病的內容。

熱心教育

劉渡舟劉渡舟

劉渡舟在中醫教育這塊園地上辛勤耕耘了30多年,深知教書育人、培養中醫接班人的重要性。在長期的中醫教學中,他積累了兩點非常寶貴的經驗:一是讀書須要背書;二是理論必須結合臨床實踐。

他認為,背書有兩大好處:第一,背書有益於明理識證。《醫宗金鑒•凡例》中說:“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清,臨證游移,漫無定見,藥證不合,難以奏效”。他指出“背”是為了“書熟”,“書熟”是為了“理明”,“理明”是為了“識清”,而“識清”最終是為了臨床上能夠準確地辨證用藥。第二,背書有益於日後進一步理解中醫理論。由於經典著作文字簡要,理論深奧,初學者難以一下子弄懂其全部義理,如果能夠先將書中的內容熟記於心中,日久以後,隨著所學知識的廣泛與深入,尤其是隨著臨床知識的提高,對某些疑難問題就逐漸地有觸類旁通之功,這可能就是人們通常所謂的“悟性”吧,這種“悟性”越多,其中醫水平也就越高。劉渡舟曾說:“巧者人皆受之,若平時不下苦功先熟書於心中,則臨證之時又有何巧之可言”?這對初學中醫者來說,尤為重要。

在扎紮實實的理論基礎上,他十分重視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他常常跟學生們說:“中醫之所以能幾千年而長盛不衰,就是因為它在臨床上能解決很多問題。在課堂上學習基礎理論,就是為了能在臨床上正確地運用它。如果一個中醫不會中醫臨床,那他就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中醫。通過臨床實踐,不但可以驗證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而且還可以激發對理論學習的興趣,在實踐中求發展。

劉渡舟劉渡舟

劉渡舟對青年中醫總是予以極大的關懷與支持。在他門診時,周圍總是圍著一大群本科學生跟他抄方學習。對於學生的提問,從來都給予耐心細緻的指點與教誨。在劉渡舟家裡他的書案的玻璃台片下壓著河南中醫學院學生小楊的一篇散文,從中可以看出他為人師表的崇高品德。標題為《不曾見面的老師》。文中寫道:“1982年,我還是箇中醫盲,考入河南中醫學院之後,聽高年級的同學說,在北京有一個著名的中醫專家對《傷寒論》頗有研究。我懷著渴望知識和仰慕名人的心情,給在遠方的老專家發出了第一封信。信中寫道:‘敬愛的老師,我是多么渴望成為您的學生啊!’沒想到,7天后就接到了回信。信中說:‘你的精神很使我感動,我認為,中醫要發展,老年人就應該授業於年輕人,因此,我願與你交個朋友,共研醫道’。信是用正楷寫的,蒼勁有力。雖然我沒見過他的手跡,但我相信,這封信是老專家親自書寫和發出的”。

“一個青年,能與聞名於世的醫學家交朋友,真絕了,我失眠了”。

“隨著學習進行,大腦里的問號愈來愈多了,我們的通信也就愈加頻繁了。3年,到底通了多少封信,我告訴您,沒統計過”。

“時間越長,我和他相見的心情愈急迫。我想,將來,或許能成為他的親授弟子。我終究是他的學生,我一定要見到他,我最尊敬的老師,劉渡舟教授”。

除繁忙的教學,臨床工作及大量的日常事務外,劉渡舟還承擔著多項部級科研任務。如《中醫古籍整理研究——傷寒論》、《柴胡鱉甲湯治療慢性遷延肝炎,早期肝硬變的實驗與臨床研究》、《老中醫電腦程式——苓桂術甘湯加減的臨床運用》等。其中,《中醫古籍整理研究——傷寒論》的科研工作,歷經5年,經過反覆的研究和專家論證,已經通過鑑定。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如今劉渡舟雖年逾古稀,但仍精神抖擻,堅持工作在教學、科研和臨床的第一線,決心為弘揚中醫事業,培養新一代的中醫人才,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

人物簡歷

1917年9月10日出生於遼寧省營口市。

1931—1937年在營口、大連等地跟隨王志遠、謝泗泉學習中醫。

1938—1945年在大連掛牌行醫。

1947—1950年在北京掛牌行醫。

1948年2月—1948年9月任華北國醫學院教授。

1951年在北京畢業於由衛生部舉辦的“中醫進修學校”。

1951—1954年任北京永定門聯合診所中醫內科主任。

1954—1955年任北京南苑區大紅門聯合診所主任。

1956年—至今任北京中醫學院傷寒教研組副主任、主任、教授。

主要論著

1劉渡舟.傷寒論通俗講話.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

2劉渡舟.傷寒論十四講.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3劉渡舟,傅士垣等.傷寒論詮解.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4劉渡舟,聶惠民,傅世垣.傷寒契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5劉渡舟.中國傷寒論解說.日本:東洋學術出版社,1983第1版;1985年第2版;1988年第3版.

6劉渡舟,蘇寶剛,龐鶴.金匱要略詮解.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7劉渡舟.新編傷寒論類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8劉渡舟,程昭寰.肝病證治概要.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9李培生,劉渡舟.傷寒論講義.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10劉渡舟,白永波等.傷寒論講解.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

11劉渡舟,李憲法,秦克楓等.傷寒論辭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

12劉渡舟,楊波,侯欽豐等.肝病源流論.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13劉渡舟.我對甘溫除大熱的體會.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60,(1):59.

14劉渡舟.我對“戰汗”證的一點體會.中醫雜誌,1961,(5):4.

15劉渡舟.陰火與陽火的證治.中醫雜誌,1962,(4):11.

16劉渡舟.試論水氣上沖證治.浙江中醫藥,1976,(6):209.

17劉渡舟.陰虛性的肝胃不和證治.新中醫,1978,(1):16.

18劉渡舟.對《傷寒論》一書幾個問題探討.新醫藥學雜誌,1978,(2):18.

19劉渡舟.談談溫膽湯證及加減運用的體會.新醫藥學雜誌,1978,(4):17.

20劉渡舟.試論《傷寒論》條文排列組織的意義.陝西中醫,1980,(1):4.

21劉渡舟.《傷寒論》芻言.新中醫,1980,(4):12.

22劉渡舟.運用經方的關鍵在於抓主證.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0,(2):17.

23劉渡舟.談談成無己對《傷寒論》的貢獻.湖北中醫雜誌,1980,(3):23.

24劉渡舟.談談人體的津液鏈.陝西中醫,1980,(4):1.

25劉渡舟.談談《金匱》澤瀉湯證.中醫雜誌,1980,(9):17.

26劉渡舟.談溫經湯的方義.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0,(3):12.

27劉渡舟.清陽下陷的病機和證治.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1,(1):23.

28劉渡舟.學習中醫的點滴體會.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1,(1):12.

29劉渡舟.桂枝湯加減方證的套用.陝西中醫,1981,(1):7.

30劉渡舟.論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的關係.新中醫,1981,(9):11.

31劉渡舟.《傷寒論》方證概述.遼寧中醫雜誌,1981,(9):28.

32劉渡舟.分析《傷寒論》幾種載藥上浮的方法.陝西中醫,1981,(6):1.

33劉渡舟.談談“水證”的證治.北京中醫,1982,(1):18.

34劉渡舟.怎樣正確使用小青龍湯.北京中醫,1983,(4):8.

35劉渡舟.“六經”析疑.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4,(4):9.

36劉渡舟.小柴胡湯解郁功效例舉.中醫雜誌,1985,(5):12.

37劉渡舟.試論《傷寒論》之水火痰郁證治.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5,(4):23.

38劉渡舟.使用“經方”應靈活變通.光明中醫,1989,(2):9.

學術思想

劉渡舟認為,《傷寒論》之方,叫經方;後世之方,叫時方。在方劑的運用上,他提出古今接軌的新觀點。因為古今人異氣遷,以及體質強弱、生活習慣的改變,均能導致“證”的變化。如果機械地固守古方而不越雷池一步,就不能做到方證靈活,隨機應變。所以,應該把時方與經方巧妙地結合,以古方補今方之纖弱,用時方補古方之不全,使古方、今方、古今接軌方,三足鼎立,共同發展。

此外,他認為氣機運動是人體生命運動的基本特徵。氣機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人體內各個臟器均具有氣機的運動。人的各種生理活動,也都有賴於氣機的升降出入來完成。在人體臟器中,與氣機關係最為密切的臟腑是肝膽和脾胃。因此,劉渡舟臨床善於調氣,而尤以重視調肝膽和脾胃之氣為主。調肝膽之氣以疏利肝膽為法,他常用張仲景的“柴胡劑”系列方。調脾胃之氣以升降脾胃為法,他常用《傷寒論》的“瀉心劑”系列方。總之,劉渡舟認為,運轉樞機、疏利肝膽、調理脾胃是臨床治療疾病的重要方法。

劉渡舟在張仲景“水氣凌心”的理論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將此證命名為“水心病”,並總結出“水舌”、“水色”、“水脈”、“水症”以補仲景敘述之略,發展“水心病”的診斷,將苓桂術甘湯靈活運用於臨床,並在此方基礎上創製治療水氣上沖證的系列方劑,如三參苓桂術甘湯、苓桂茜紅湯、苓桂杏苡湯等,豐富了張仲景有關水氣為病的理論,同時擴大了經方的使用範圍。

臨床經驗

劉渡舟一生致力於《傷寒雜病論》,對張仲景辨治火熱病深有研究。他指出,張仲景非常重視對火熱病的診治,尤其在陽明病、少陽病、厥陰病中用清涼的方法頗多,如白虎湯類的清瀉法、承氣湯類的涼下法、茵陳蒿湯類的清利法、柴胡劑的清膽法以及白頭翁湯的涼血解毒法等。因此,劉渡舟根據現在火熱證臨床多見的事實,提醒人們對火熱證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並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提出許多新的火熱論觀點,用清熱瀉火法治療脫髮、面癱、肢體疼痛麻木、半身不遂、痞證、吐衄、狂證、吐利及皮膚病等,常獲捷效。

對於肝病的病理變化特點,劉渡舟認為,一者肝病的基本矛盾在於體用失調;二者肝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氣血病證。因此,他在治療肝病時著重以下幾個方面:一,疏通氣血,條達為要。二,體用結合,補瀉適宜。三,明辨標本,緩急有度。四,整體治療,治養兼顧。劉渡舟臨床善於治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膽囊炎、膽結石等肝膽疾病,使用氣血陰陽的辨證方法辨別邪氣留戀的不同階段,分別使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滋養肝陰、溫運脾陽等方法,常用四逆散、大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柴平煎、越鞠丸、下瘀血湯、桃核承氣湯、茵陳蒿湯、一貫煎、柴胡桂枝幹薑湯、理中湯等方劑,並創製了柴胡解毒湯、柴胡活絡湯、柴胡鱉甲湯、柴胡消石湯等許多治療肝膽疾病的方劑,極大地豐富了中醫治療肝膽病的方法。

後世影響

劉渡舟一生致力於中醫教學及臨床工作,是中國首批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之一。幾十年來,為國家培養了碩士、博士研究生近40人,現在均已成為中醫界的骨幹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