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

《證治準繩》

《證治準繩》又名《六科證治準繩》或《六科準繩》,王肯堂編撰。書成後,歷代均有刊本,主要有萬曆初刻本、四庫全書本、圖書集成本;1957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鉛印本等17種。

基本信息

簡介

全書共44卷。《雜病證治準繩》卷1-6專論內科雜病,分諸中諸傷、寒熱、諸氣、諸嘔逆、諸血、諸痛、痿痹、諸風、神志、雜門、大小腑等12門,131種病證,卷7-8為七竅門,包括五官、咽喉、毛髮、筋骨、皮膚、蠱蟲等19種病證。各門前有總論,後按病證分述,不載方藥。各證下再詳列不同病症,辨證精細,分析入微,《雜病證治類方》按《雜病證治準繩》而分類列方。

分類

《證治準繩》《證治準繩》六 女科

《傷寒證治準繩》8卷。卷1為傷寒總例,卷2~7為六經病證、合病、壞病、狐惑、百合病、瘥後諸病、陰陽易、春溫、夏署、秋瘧等,以及婦人、小兒傷寒。論述以《傷寒論》方論為主,廣集各家治法,並註明出處。

《瘍醫證治準繩》又名《瘍科證治準繩》,6卷。卷1-5專論外科病證,卷6為損傷,對人體骨骼解剖敘述最詳,頗為正確。

《幼科證治準繩》宗錢乙按五臟分證編次。卷1為初生門,首載證治通論,次敘初生胎疾。卷2肝部,含驚搐、癇、中風、眼目、淋、疝、咽喉等。卷3-6為心部,包括發熱、心痛、煩操、舌、失血、語遲、瘡瘍等,又著重論述痘疹。卷7-8為脾部,含不乳食、吐瀉、痢、疳、痞、黃疸等。卷9為肺、腎部,內容有咳嗽、喘、悲哭、龜胸、脫肛、囪陷、五遲、五軟等。列證詳備,有論有方。

《女科證治準繩》取自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卷1為治法通論,列通治婦人諸疾方,次為調經門;卷2-3為雜證門;卷4-5為胎前門;卷6為產後門。各門又分病證論述,每證有論有方,所引資料,皆有出處,本書為明代婦產科學的代表作。

歷史評價

《證治準繩》《證治準繩》大32開布脊精裝影印本
《證治準繩》收羅廣博,編輯嚴謹,持論平正,是十七世紀流傳最廣的醫學著作之一。批12卷本,有鹹豐十年(1860)海寧許楣刊本、光緒十九年(1893)圖書集成印書局鉛印本等20多種。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為目前通行本。

全書初刻共4卷。卷1以歌訣加注開章,概括闡述外科疾患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等,次敘外科常用方16首。再繪瘡瘍部位、形狀圖30多幅,以“癰疽諸證瘡名十律”終篇,卷2-4,分論外科常見病120多種,每病述病機、症象、治法,並示驗案,末載方藥,本書內容豐富,論證詳明,選方精當,附圖明了,歌訣易記,是外科學中出色的著作。

本書以“列證最詳、論治最精”而著稱。

書中“醫家五戒”、“醫家十要”為醫生制定守則,提出醫德、醫術等方面的行為準則,在中國醫德史上頗有影響。

作者簡介

明王肯堂撰。肯堂有《尚書要旨》,已著錄。是編據肯堂自序,稱先撰《證治準繩》八冊,專論雜證,分十三門,附以類方八冊,皆成於丁酉、戊戌問。其書採摭繁富,而參驗脈證,辨別異同,條理分明,具有端委,故博而不雜,詳而有要,於寒溫攻補無所偏主。視繆希雍之餘派,虛實不問,但談石膏之功,張介賓之末流診候未施,先定人參之見者,亦為能得其平。其諸傷門內附載傳屍勞諸蟲之形,雖似涉乎語怪,然觀北齊徐之才以死人枕療鬼疰,則專門授受,當有所傳,未可疑以荒誕也。其《傷寒準繩》八冊,《瘍醫準繩》六冊,則成於甲辰。《幼科準繩》九冊,《女科準繩》五冊,則成於丁未。皆以補前書所未備,故仍以《證治準繩》為總名。惟其方皆附各證之下,與雜證體例稍殊耳。史稱肯堂好讀書,尤精於醫,所著《證治準繩》,該博精詳,世競傳之。其所著《郁岡齋筆麈》,論方藥者十之三四,蓋於茲一藝用力至深,宜其為醫家之圭臬矣。

著作序言

《證治準繩》《證治準繩》全六冊
篇名自序 屬性:《周禮·天官·冢宰》之屬,有疾醫、瘍醫、內外科之分久矣。疾醫中士八人,瘍醫下士 八人,重內輕外,自古已然,然未有不精乎內,而能治外者也。疾醫之所不能生者,於父母遺體,猶得全而歸之,而瘍醫不然,至於爛筋骨、潰肌肉、見臟腑而後終焉。故疾病於人,唯 瘍最慘,而世顧輕之,何哉?乃世之瘍醫明經絡,諳方藥而不嗜利,唯以活人為心者,千百無一也,其見輕固宜,然不曰並自輕其命耶!余童而習岐黃之術,弱冠而治女弟之乳瘍,虞翁之附骨瘍,皆起白骨而肉之,未嘗有所師受,以為外科易易耳。欲得聰明有志者指授之,使為瘍醫而竟無有,故集先代名醫方論,融以獨得而成是編,與世專科書,圖人形,刊方藥,詫為秘傳者,萬萬不侔。能熟而玩,神而明之,可以名世矣。余既以便差還故山,例得支俸,受 之則不安,辭之則立異,乃以付梓人,逾期而後竣事,於是諸科分證用藥之書略備。夫孰使 余竊祿於朝,而又得優遊編葺以行於世,豈非聖主之賜也歟。萬曆三十六年歲在戊申七夕微雨作涼金壇王肯堂奢懶軒下書

卷之一

癰疽之源(一) 屬性:方書敘癰疽之源有五。一,天行時氣。二,七情內郁。三,體虛外感。四,身熱搏於風 冷,五,食炙爆、飲法酒、服丹石等熱毒。總之不出於三因也。 外因者,運氣癰疽有四:一曰火熱助心為瘡。經雲∶少陰所至為瘡疹。又雲∶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甚則瘡瘍。又雲∶少陰司天之政,初之氣,寒乃始,陽氣鬱,炎暑將起,中外瘡瘍。又雲∶少陽所至為瘡瘍。又雲∶少陽司天之政,風熱參布,太 陰橫流,寒乃時至,民病寒中,外發瘡瘍。初之氣候乃太溫,其病膚腠中瘡。二之氣火反 郁,其病熱郁於上,瘡發於中。三之氣,炎暑至,民病膿瘡 ......

內容列舉

《證治準繩·察身》

凡病人身輕,自能轉側者,易治;若身體沉重,不能轉側者,則難治也。蓋陰證則身重,必足冷而倦臥,惡寒,常好向壁臥,閉目不欲向明,懶見人也。又陰毒身如被杖之疼,身重如山,而不能轉側也。又中濕、風濕,皆主身重疼痛,不可轉側,要當辨之。大抵陽證身輕而手足和暖,開目而欲見人,為可治。若頭重視深,此天柱骨倒,而元氣敗也。凡傷寒傳變,循衣摸床,兩手撮空,此神去而魄亂也。

醫學貢獻

《證治準繩》眼球解剖
明代是眼科學發展的高峰時期,王肯堂《雜病證治準繩·七竅門》,在總結前代理論的基礎上,對內服結構如神膏(玻璃體)、神水(房水)、神光(視功能)形質和功能均有論述,改進了前代在內眼結構上認識的不足,是反映明代眼科學發展水平的代表作之一。傅允科在此基礎上博採精輯撰成的《審視瑤函》,成為明清以來最流行的眼科專著。其醫論部分切中時弊,對眼科理論和證治問題也有重要闡發。如“五輪不可忽論”論述了輪髒關係,認為輪為標,髒為本,眼部症狀是五臟失於調和引起的。“用藥生熱各異論”等從藥性特點出發,論及眼病辨證論治方法和用藥心得,促進了後世眼科的發展。

《雜病證治準繩·七竅門》列眼病180餘證,較《眼科龍木論》的72證和《銀海精微》的80證增加一倍以上,對角膜病、眼底病相眼外傷等作了進一步論述。如對“凝脂翳”(角膜潰瘍)的敘述中,先交代病情的急迫和對視力的危害,“此證為病最急,起非一端,盲瞽者十有七、八”。在辨病上強調“大法不問星障,但見起時肥浮脆嫩,能大而色黃,善變而速長者,即是”。又如所首載之“視赤如白”證,指出“或觀太陽若冰輪,或睹燈光反粉色,或視粉牆如紅如碧,或看黃紙似綠似藍等類”,出色的描述了色覺異常(色盲),英國道爾頓報導該證晚了約200年。

《證治準繩》《銀海精微》
《雜病證治準繩·類方》收載眼科專方390首,明顯超過前人,且多註明出處。《審視瑤函》共收396方,除取自前代者外,部分為傅氏自訂。如驅風散飲子,墜血明目飲正容湯等,迄今仍為眼科臨床名方。關於眼科醫療器械,傅氏首載針烙鉤割刀樣圖、金針圖,詳細介紹了金針製作方法。對針灸、針撥內障、割胬肉攀睛等手術,對秘制爐甘石法、取汞粉法、制硇砂法、眼科取靈砥法等,都較以前著作,有更詳細的介紹。所述金針撥障手術方法、步驟等也多有改進與提高。

耳鼻喉科學的成就:明代耳鼻喉科開始突破五臟與五官機械對應的概念,從臨床實際出發,把耳鼻喉科疾病和多個臟器功能失調聯繫起來。關於耳鼻喉科疾病,也多有記載。又沈之問《解圍元藪》的喉麻風,薛已《外科發揮》的鼻與咽喉梅毒竇夢麟《瘡瘍經驗全書》的耳菌、耳痔;龔居中《紅爐點雪》的喉結核均系首次記述。有關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療,也有所發展。王肯堂《瘍醫證治準繩》載有耳廓外傷撕裂之再植、斷層的分層縫合手術。

明代萬曆年間,婦科醫學迎來了自己的大師,萬密齋孫一奎、王肯堂和武之望。萬密齋的《廣嗣紀要》《萬氏女科》直接針對臨床,記錄了大量實踐藥方和具體問題的處理方法,簡單明了,流布極廣。孫一奎與之類似。他們都沒有做官,萬密齋宗理學,孫一奎則從道家習醫,兩人的民間底色是他們醫書得以傳播的基礎。

王肯堂和武之望是萬曆年間婦科醫學的另兩座高峰。兩人同年的進士,都做官,但也都做得不怎么成功。王肯堂進過翰林院,還曾與郭譫論數緯,與董其昌論書畫,與利瑪竇論歷算,與紫柏大師參禪理,編錄《郁岡齋法帖》,但影響最大當屬他的《女科證治準繩》。以婦科而論,王肯堂善於調經、血崩和帶下,但無論如何牢牢抓住寒熱虛實這四個字。他研究《傷寒論》三十年,有這基礎再鑽研溫補理論,自然是虛實互濟、相得益彰了。武之望的《濟陰綱目》有一部分來自王肯堂的《女科證治準繩》,但更多的是自己體會,同樣調和傷寒溫補之別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之“是書所分門目,與《證治準繩》之女科相同,文亦全相因襲,非別有所發明。蓋即王肯堂書加以評釋圈點,以便檢閱耳”,言之未免太過。武之望引證豐富,資料翔實,此書不愧是明代中醫婦女的最高著作。值得注意的是,武之望還著有《濟陽綱目》。他與王肯堂的最大發明即在於澄清男女治法同一,陰陽本為一體,不得在《傷寒論》外別立門戶專治女子之病,終結了陳自明以來臨床和理論分裂的現實。從現代的眼光來看,黃帝固然是“男子”,從《內經》到各種經絡圖都充滿了男權色彩,但深入體會和發展《內經》,也許會像王肯堂和武之望一樣地恍然大悟,黃帝不是什麼男人女人,只是“天真之人”罷了。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針灸大成》
《針灸甲乙經》
《針灸學》
《證治準繩》
《知醫必辨》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
《中藥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眼科學》
《中醫診斷學》
《肘後備急方》
《症因脈治》
《諸病源候論》
《中風論》
《證治合參》
《折獄龜鑑》
《重樓玉鑰》
《周氏醫學叢書》
《增廣和劑局方用藥總論》
《珍本醫書集成》
《子午流注針經》
《針經指南》
《中國針灸學》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珍珠囊藥性賦》
《診家樞要》
《中醫方劑學》
《診家正眼》
《診家直訣》
《診宗三昧》
《正骨心法要旨》
《正體類要》
《針灸聚英》
《重慶堂隨筆》
《章太炎醫論》
《針灸易學》
《針灸資生經》
《註解傷寒論》
《治百病方》
《遵生八箋》
《針經摘英錄》
《中西匯參醫學圖說》
《張畹香醫案》
《張卿子傷寒論》
《中西醫粹》
《證治匯補》
《中藥研究文獻摘要》
《證治心傳》
《瘴瘧指南》
《鄭彤園醫書四種》
《中醫舌診》
《症方發明》
《中醫學》
《折肱漫錄》
《症治要言》
《仲景存真集》
《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
《針灸素難要旨》
《針灸問對》
《治痘圖方》
《治驗回憶錄》
《質問本草》
《質疑錄》
《張氏醫通》
《中國醫籍考》
《中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證治百問》
《增訂本草附方》
《針灸擇日編集》
《針灸指南》
《中藥炮製經驗集成》
《中藥炮炙經驗介紹》
《證治要訣》
《證治要訣類方》
《中藥藥理學》
《中醫兒科臨床手冊》
《中醫兒科學綱要》
《中醫方劑臨床手冊》
《臟腑性鑒》
《增刪喉科心法》
《摘星樓治痘全書》
《針灸經穴圖考》
《中醫外科臨床手冊》
《中醫外科臨證手冊》
《診家索隱》
《中醫外科診療學》
《張千里醫案》
《中醫學概論》
《中醫學基礎》
《直魯古脈訣》
《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
《種痘新書》
《診脈三十二辨》
《診余集》
《重廣英公本草》
《診余舉隅錄》
《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
《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
《周易參同契》
《針灸薪傳集》
《肘後偶鈔》
《正骨學》
《諸證提綱》
《竹林寺女科秘書》
《竹林寺三禪師女科三種》
《中國醫學入門叢書》
《撰集傷寒世驗精法》
《中國醫學源流論》
《子儀本草經》
《鄒氏純懿廬集》
《尊生導養編》
《針方六集》
《診病奇侅》
《芷園臆草存案》
《張仲景五臟論》
《治疔匯要》
《針灸逢源》
《中醫診斷學講義》
《中藥材手冊》
《種杏仙方》
《針灸集成》
《仲景全書》
《中藥炮製學》
《仲景傷寒論疏鈔鎞》
《重古三何醫案》
《針灸學簡編》
《針經節要》
《證治針經》
《增輯傷寒類方》
《周禮醫官詳說》
《中藥志》
《中國傷科學》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
《張氏溫暑醫旨》
《中國醫學大成》
《中國醫學人名志》
《中醫喉科學》
《竹林寺女科》
《中醫臨床新編》
《中醫內科簡編》
《助道方服藥須知》
《針灸全生》
《針灸纂要》
《中醫生理學之研究》
《中國醫學約編十種》
《針灸四書》
《中國製藥學》
《針灸傳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