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澤穴

尺澤穴

尺澤穴 Chǐ zé(LU5),出《靈樞·本輸》。別名鬼受、鬼堂。屬手太陰肺經的合(水)穴。人體尺澤穴位於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尺,“屍”(人)與“乙”(曲肘之形象)的合字,指前臂部。澤,淺水低凹處。因其位置特點而名。《黃帝內經·明堂》楊上善註:“澤,謂陂澤水鍾處也。尺,謂從此向口有尺也。尺之中脈注此處,留動而下,與水義同,故名尺澤。”主治疾病為:喉嚨疼痛、感冒、肘部疼痛、手臂疼痛、心悸等。該穴為人體手太陰肺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基本信息

概述

(圖)尺澤解剖圖尺澤解剖圖

解剖:在肘關節,當肘二頭肌腱之外方,肱橈肌起始部;有橈側返動、靜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直下為橈神經。取穴方法:取此穴位時應讓患者採用正坐、仰掌並微曲肘的取穴姿勢,尺澤穴位於人體的手臂肘部,取穴時先將手臂上舉,在手臂內側中央處有粗腱,腱的外側外即是此穴(或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橈側凹陷處)。該穴上方3-4厘米處用手強壓會感到疼痛處,就是“上尺澤”。

穴義:肺經濁降的陰液在此匯聚而成小澤。

名解:尺澤。尺,小也。澤,池也。尺澤名意指俠白穴濁降之雨在地部形成的小澤。何以俠白穴降地之雨在地部只形成小澤而非大澤。這是因為人體的不同經脈分屬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區域。應秋,屬西方,為經過長夏之後的時序,土地乾燥(脾部肌肉要比其它經脈所屬區域的乾燥),俠白穴天部的雨降大部分為脾土吸收,故而在地部只能形成小澤。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量少,性溫熱(即是血液)。
運行規律:氣血物質的運行分二個方面,一是匯合本穴的經水循肺經下行孔最穴,二是穴內的經水不斷氣化並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匯聚肺經陰液並循肺經的地部渠道運行。

功能與主治

(圖)尺澤穴尺澤穴

功效:清宣肺氣,瀉火降逆。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補之(灸勝補),熱則涼藥水針或瀉針出氣。

主治:

古代記述:咳嗽、喘息、氣逆、咯血、善嘔、胸脅滿痛肺癆、心痛、心煩、癃閉胃痛、腹脹、絞腸痧痛、便秘、鼻衄、喉痹、舌乾、振寒、瘛瘲、潮熱消渴、癲疾、痿瘧、腰痛、肩脊痛、風痹、手臂不能上肩,肘臂攣痛。

現代報導:感冒、咽喉腫痛、扁桃體炎、喉炎、咽炎、支氣管炎、百日咳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丹毒、胎位不正、麻疹、高血壓、肺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急性胃腸炎、肘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

操作:直刺0.5-0.8寸,或點刺出血,可灸。針感酸麻脹向前臂橈側及拇指放散。

注意事項:不宜疤痕灸,以免影響關節活動。針刺時掌握肘彎深度,太深可刺過穴下陷脈,導致出血,邪氣內陷而氣結於內,造成手臂不能屈伸。故直刺深度不宜超過1寸。

配伍:

合谷穴,有行氣活絡,祛瘀止痛的作用,主治肘臂攣痛,肘關節屈伸不利。
肺俞穴,有降氣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氣喘。
委中穴,有清熱化濕的作用,主治吐瀉。
太淵穴,經渠治咳嗽,氣喘;
孔最穴治咳血,潮熱
曲池穴治肘臂攣痛。

方例:

嘔吐:尺澤、大陵。
癲疾:尺澤、然谷。
風痹手臂不舉:肩貞、尺澤。
百日咳:尺澤、合谷。
鼻衄:尺澤、太沖。

臨床套用

1)治咳嗽,氣喘:尺澤,列缺、肺俞。
2)治急性咽喉腫痛∶獨取尺澤,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3)治肘臂攣痛、肘關節屈伸不利∶尺澤,合谷。
4)治急性吐瀉、中暑∶尺澤,委中。
用手按摩尺澤穴可有效泄除肺熱。

鄭魁山用尺澤經驗

(圖)尺澤穴尺澤穴

部位:取穴法有三種。
1、屈肘拱手,在大腸經曲池穴1寸橫紋端。
2、屈肘仰掌,在肘窩橫紋中央,大筋(肱二頭肌腱)外側凹陷中。
3、伸臂使肘窩靜脈暴露,用於三棱針放血。

穴釋:尺,從此處至寸口一尺;"澤”湖澤。

針灸:直刺1-1.5寸;灸5-10分鐘

功能:調理肺氣,清熱和中。

主治:胸脅脹滿,咳嗽,哮喘,咯血,鼻衄,咽喉腫痛,腹痛,吐瀉,小兒驚風,上肢癱瘓,肘臂攣痛等。

按語:尺澤系肺經之合穴。上述三種取穴法,其治療作用有別。第一種取穴常配肩髃、列缺、三間治療上肢癱瘓和肘臂痛。第二種取穴,常 配膻中、定喘治療胸滿、哮喘。第三種取穴,屬點刺放血,常配少商、合谷治療咽喉腫痛。配委中穴治療急性腹痛,吐瀉等。

尺澤之妙,妙在為太陰手脈之合穴,妙在為血郄之側
一,太陰手脈(肺主氣)開通太陽足脈,有麻附辛之妙,但凡痛症開為首;
二,合穴,其穴性本身及補井當補合,有井、合共用之妙;
三,血郄之側,兼俱活血之妙,治風先治血;

現代研究

(圖)尺澤穴與曲池穴的對比尺澤穴與曲池穴的對比

1、觀察發現針刺尺澤穴,有降血壓的作用。

2、實驗觀察,針刺尺澤對結蠕動有調整作用,可使正常人闌尾運動增強,排空時間縮短。

3、“合主逆氣而瀉”,臨床證明尺澤處淺表靜脈放血,對治療嘔吐、泄瀉有確定療效。

4、尺澤治療熱帶嗜酸性白細胞增多症,可使嗜酸性白細胞減少。

5、尺澤處放血治療臂叢神經痛及橈神經痛。每3天放血1次,每次出血5-10毫升,5次後見效。此法還用於紅細胞增多症肺水腫,高血壓危象。

文獻資料

(圖)尺澤穴與上肢的穴位尺澤穴與上肢的穴位

《靈樞·本輸》:“肘中之動脈也”;

《針灸甲乙經》:“在肘中,約〔紋〕上動脈。”

《素問·刺禁論》王冰註:“屈折之中”;

《外台秘要》:“在臂屈橫紋中兩筋骨罅陷者宛宛中”;

《醫學入門》:“肘橫紋中大筋外”;

《循經考穴編》:“曲手如弓,方可下針。”

《千金方》:主嘔瀉上下出,兩脅下痛。

《銅人》:治風痹肘攣,手臂不得舉,喉痹上氣,舌乾,咳嗽唾濁,四肢暴腫,臂寒短氣。

《靈光賦》:吐血定喘補尺澤。

“尺澤者,水也。在肘中約紋上動脈,手太陰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三分,灸五壯。”

“振寒瘛瘲,手不伸,咳嗽唾濁,氣鬲善嘔,鼓頷不得汗,煩滿,因為◇衄,尺澤主之,左窒刺右,右窒刺左。”

“心膨膨痛,少氣不足以息,尺澤主之”

“咳逆上氣,舌乾脅痛,心煩肩寒,少氣不足以息,腹脹喘,尺澤主之。”

“心痛,卒咳逆,尺澤主之,出血則已。”

“手臂不得上頭,尺澤主之。”

“肘痛,尺澤主之。”

“喉痹……尺澤悉主之。”

藏象

尺澤穴氣血所處的位置為肌肉層的地部,所接受的氣血物質為俠白穴雨降後流行於地部的經水,其對應的四時為秋季,而秋季的特徵為燥,其所降之雨水與春季相比亦少,所以俠白穴所降之雨匯聚於尺澤穴只能形成小澤。尺澤穴處小澤之水對於秋季的脾土和肺氣的燥與寒有很重要的調節作用,雨降太過脾土受之,脾土受水之累致使脾寒;泥沙隨水而下則造成人之絞腸沙痛,泥沙沖於江河渠道則腎水不清腎水為脾土所害以致人腰腹痛;雨降不足則累及脾陰不足,脾土的陽氣氣化主事,脾之燥又轉變成肺之燥,故而脈浮細數、發熱怕冷、大便乾小便少等。

人體穴位大全(一)

中醫博大精深,其中針灸之術更是名揚中外,而針灸之術之基礎在於對於人體穴位的了解和掌握。現在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了解下人體中的各個穴位,旨在傳承文化,以揚國粹。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