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柱穴

身柱穴

身柱穴是位於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的一個穴位。身,身體也。柱,支柱[漢語詞語]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強勁飽滿之狀。本穴物質為神道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後,此氣因受體內外傳之熱而進一步脹散,脹散之氣充斥穴內並快速循督脈傳送使督脈的經脈通道充脹,如皮球充氣而堅可受重負一般,故名。

基本信息

定位

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有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有第3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及棘突間靜脈叢;布有第3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

①咳嗽、喘息

②脊背強痛;

③癲狂、小兒風癇。

基本簡介

身柱穴身柱穴

取穴方法:位於人體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三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三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疾病:身熱頭痛,咳嗽,氣喘,驚厥,癲狂癇證,腰脊強痛,疔瘡發背。

人體穴位配伍:配水溝穴、內關穴、豐隆穴、心俞穴治癲狂癇;配風池穴、合谷穴、大椎穴治肺熱、咳嗽;配靈台穴、合谷穴、委中穴(瀉法) 治疔毒。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穴義: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強勁飽滿之狀。

名解:身,身體也。柱,支柱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強勁飽滿之狀。 本穴物質為神道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後,此氣因受體內外傳之熱而進一步脹散,脹散之氣充斥穴內並快速循督脈傳送使督脈的經脈通道充脹,如皮球充氣而堅可受重負一般,故名。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強盛飽滿的陽氣。

運行規律:循督脈上下相傳。

功能作用:補氣壯陽。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推拿手法

對於身柱穴,艾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艾炷灸,用手將艾絨搓成半個米粒大或比鉛筆芯還要細小的小艾炷,長度大約在1~2毫米之間,請患者去俯臥位,等艾炷燃盡之後再換一炷,每次1~3壯,隔2~3日灸1次,也可每周1次。

2,艾條懸起灸,用適量艾絨捲成香菸大小的艾條,可用溫和灸或者雀啄灸法,每次以灸5~10分鐘為宜,隔1~2灸1次,每月灸10次左右。

3,燈火灸,每次1壯,隔2~3日1次。如果沒有燈芯草,可以用線香代替。

4,隔姜灸,每次5~7壯,艾炷如黃豆大,隔日或每周灸1次。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