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穴

天柱穴

天柱穴位於後頭骨正下方凹處,也就是頸脖子處有一塊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側凹處,後髮際正中旁開約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天柱穴的主治病徵為:頸椎酸痛、睡扭了脖子(落枕)、五十肩、高血壓、目眩、頭痛、緩解眼睛疲勞等。有關此穴道的指壓法列舉如下:按摩治療肩膀肌肉僵硬、酸痛、治療疼痛、麻痹等後遺症、治療宿醉、穴道指壓法治療憂鬱症等。十二段錦中的第四段錦:微擺搖天柱就是通過扭頸向左右兩側目視達到按摩天柱穴的作於,其原理和“戶樞不蠹”是一樣的,尤其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學校的課堂式教育,公司的辦公室工作,學生的目光總是盯著黑板和筆記本,員工的目光則是電腦和工作手冊,頸椎根本得不到放鬆的機會。

基本信息

主治病徵

《穴名釋義》載:人體以頭為天,頸項猶擎天之柱,穴在項部方肌起始部,天柱骨之兩旁,故名天柱。釋義為:天,指上部,人體頭部;柱,楹意,指支柱,喻人體之頸項。該穴位於項部斜方肌起始部,天柱骨(頸椎骨)上端,支撐頭顱,意示擎天之柱而名。

天柱穴天柱穴

天柱穴的主治病徵為:頸椎酸痛、睡扭了脖子(落枕)、五十肩、高血壓、目眩、頭痛、緩解眼睛疲勞等。該穴道是治療頭部、頸部、脊椎以及神經類疾病的中藥首選穴之一。有關此穴道的指壓法列舉如下:按摩治療肩膀肌肉僵硬、酸痛、治療疼痛、麻痹等後遺症、治療宿醉、穴道指壓法治療憂鬱症等。

治療肩膀肌肉僵硬、酸痛

肩膀肌肉僵硬酸痛可說是現代的文明病。日常生活中的單純作業。精神壓力、運動不足、因駕車產生的精神疲勞等等,都是使肩膀肌肉僵硬酸痛的原因。而且長久保持同樣姿勢的打麻將等等更是形成肌肉僵硬酸痛的主要原因。

肩膀肌肉僵硬、酸痛與一般因運動而產生的肌肉疼痛不同,如果置之不理,則有慢性化的可能,如果嚴重的話會焦躁、心浮、氣悶,對工作提不起勁,每天生活不愉快。以前所謂的“五十肩”是屬於老年病,現在連2、3、40歲的患者也很普遍,甚至十多歲的學生也有肩膀僵硬、酸痛的症狀,因此說現代人的不良生活習慣和這種症狀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天柱穴天柱穴

肩膀僵硬、疼痛,如果頸部能轉動的話,即刻就能治癒,嚴重的話,

如手腕無法上舉、無法系皮帶、頭暈、耳鳴、噁心等等,使日常生活產生不便。

這是由於頸筋兩側、關節內側的淋巴停滯、淋巴管萎縮、肩周的血液循環不暢、血液混濁所致。這是由於姿勢不良,使得包著上腕骨的三角筋或是肩胛筋萎縮硬化。

血液之所以混濁是由於攝取過多酸性食物,因此最好的根本性治療是使它的酸鹼性食物秩平衡。在治療肩膀肌肉僵硬、酸痛時如果吃太多酸性食物,則根本無法治癒。此時因該以每天有正常的生活為根本。

喜歡運動者很少有肩膀僵硬、酸痛的情形,這事由於運動使新陳代謝旺盛,即攝取大量的卡路里,也能保有健康的身體。

十二段錦中的第四段錦:微擺搖天柱就是通過扭頸向左右兩側目視達到按摩天柱穴的作於,其原理和“戶樞不蠹”是一樣的,尤其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學校的課堂式教育,公司的辦公室工作,學生的目光總是盯著黑板和筆記本,員工的目光則是電腦和工作手冊,頸椎根本得不到放鬆的機會。多去戶外環視美景是放鬆減壓,保健身心的良方。

治療肩膀肌肉僵硬、酸痛的穴位及指壓法

能治療肩膀肌肉僵硬、酸痛的穴位有三處。一處是頸脖子左右2厘米處的“天柱”。第二處是“肩井”。第三處是肩胛骨內側,一壓即疼,使情緒好轉的“膏肓”。

指壓這三處穴道時,一面緩緩吐氣一面揉6秒,如此反覆10次,就可治癒肩膀僵硬、酸痛。治療疼痛、麻痹等後遺症的穴位及指壓法首先趴著,將肌肉放鬆。在後頭骨正下方凹處,找到天柱穴。凡治療頸部以上異常之處,都離不開“天柱”。它與視神經也有關,能使眼睛爽朗明亮。

天柱穴天柱穴

指壓時,一面緩緩吐氣一面壓6秒鐘,如此反覆20次。其次是指壓第7

頸椎和第1胸椎之間的“大椎”。指壓時要領同前,重複10次。此穴對頸部、肩膀、手腕、背部的異常也很有效。

功能主治

功能:清頭明目,強筋骨。

主治:後頭痛,癔病,神經衰弱,失眠,慢性鼻炎,鼻出血,咽喉炎,頸椎病,腰扭傷,感冒等。

取穴方法

定位:在項部大筋(斜方肌)外緣之後髮際凹陷中,約當後髮際正中旁開1.3寸。

取穴:正坐低頭或俯臥位,在啞門(督脈)旁1.3寸,當頂後髮際內斜方肌之外側取穴。

穴位釋義

膀胱經的陽熱之氣由此快速上傳頭之天部。

天,一指穴內物質為天部陽氣,二指穴內氣血作用於人的頭頸天部。柱,支柱也,支承重物的堅實之物,在此喻意穴內氣血飽滿堅實也。天柱名意指膀胱經的氣血在此為堅實飽滿之狀。本穴氣血乃匯聚膀胱經背部各俞穴上行的陽氣所成,其氣強勁,充盈頭頸交接之處,頸項受其氣乃可承受頭部重量,如頭之支柱一般,故名天柱。

日常保健

按摩“天柱”可以防中暑。將大拇指貼住天柱穴(在頸肌外側緣入髮際處),把小指和食指貼在眼尾附近,然後頭部慢慢歪斜,利用頭部的重量,壓迫拇指,來按摩天柱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強勁的陽氣。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